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山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颖 介冬梅 +7 位作者 方启 李楠楠 王江永 牛洪昊 冷程程 刘宝健 蒙萌 张桂华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为探究史前先民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对古人生存环境的意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长山遗址三个剖面的174个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文化层剖面和自然剖面的沉积物均以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峰度多为尖窄峰.运用标准偏... 为探究史前先民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对古人生存环境的意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长山遗址三个剖面的174个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含文化层剖面和自然剖面的沉积物均以砂为主,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峰度多为尖窄峰.运用标准偏差法将自然剖面沉积物分为组分1(2~15μm)、组分2(15~150μm)、组分3(150~700μm),组分3与东辽河中游河漫滩剖面粗粒组分粒径大小一致,说明组分3主要来源于东辽河,其含量可间接指示近7800 a以来夏季风的强弱,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7800~5000 a(BP)期间,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5000~2100 a(BP)期间,夏季风强度整体较弱,但在3800~3100 a(BP)期间强度增大;2100~900 a(BP)期间,夏季风强度增强;900~500 a(BP)期间,夏季风减弱.长山遗址文化层存在于3500~3200 a(BP)期间,揭示长山史前先民在夏季风强度较强时期创造了东辽河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遗址 沉积环境重建 辽河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