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甲烷扩散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丁立飞 李彤 +4 位作者 魏文欣 姚恩亲 钟继承 袁和忠 张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4-1482,共9页
为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本研究对太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分析了其藻型区、草型区、开阔区间隙水CH_(4)含量和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间隙水CH_(4)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本研究对太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分析了其藻型区、草型区、开阔区间隙水CH_(4)含量和沉积物-水界面CH_(4)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间隙水CH_(4)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开阔区CH_(4)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区域,有机碳是影响CH_(4)含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藻型区、草型区、开阔区CH_(4)扩散通量分别为(122.56±32.18),(108.75±23.79),(3.36±0.60)μmol/(m^(2)·d),开阔区CH_(4)扩散通量显著小于其他两个区域;春季和夏季的CH_(4)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冬季和秋季.CH_(4)扩散通量受CH_(4)含量和孔隙度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蓝藻水华和水生植物生长显著增加了沉积物间隙水中CH_(4)含量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甲烷含量 扩散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交换通量的影响
2
作者 罗义民 张凯 +8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龚望宝 李志斐 夏耘 田晶晶 李红燕 谢文平 郁二蒙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分析各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而研究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各营养盐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除氨氮(NH_(4)^(+)-N)、总氮(TN)外,其他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在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沉积物中,硝态氮(NO_(3)^(-)-N)是主要的内源释放营养盐;相比对照组,2组复合碳源均促进了沉积物中NH_(4)^(+)-N的释放;此外,玉米皮碳源减缓了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磷酸盐(PO_(4)^(3-)-P)的释放,水稻杆碳源的影响不显著。3)添加复合碳源促进了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相比水稻杆碳源,玉米皮碳源对TN、PO_(4)^(3-)-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更高,分别为73%、53%和48%。综上,添加复合碳源能够影响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其中玉米皮碳源可减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且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通量交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赞春 谢培 +3 位作者 孙宁 陈聪聪 刘成真 陈立斌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195-205,227,共12页
湖泊是生态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湖底沉积物是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性指标。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加剧,已成为推动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氮磷扩散现象受到学术界的... 湖泊是生态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湖底沉积物是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蓄积库,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性指标。湖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加剧,已成为推动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氮磷扩散现象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与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测定氮磷通量常用的方法包括间隙水浓度梯度法、实验培养法、现场原位测定法以及质量平衡法。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氮磷交换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温度、溶解氧(DO)浓度、pH值、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底泥粒径、有机质含量和水生植物分布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交换过程,从而影响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深入探究影响湖泊内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因素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还能为制定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体富营养化 沉积物-水界面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花修艺 赵宇 +4 位作者 付欣妍 谭春阳 张乐园 梁大鹏 董德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5,共15页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类、数量和群落组成,使界面附近的环境变得更复杂和动态.生物扰动可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并重塑碳、氮、磷等重要元素的循环路径和通量.分析和综述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典型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典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底栖扰动生物介导的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认识生物扰动的重要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生物扰动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多品种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7,共7页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采集检测3口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样品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分析沉积物-水界面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通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6—10月,3种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均以向沉积物中扩散为主,仅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6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扩散;与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相比,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氨氮通量变化幅度较大,6—7月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且扩散速率逐渐降低,9—10月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释放,释放速率逐渐上升。6、7、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8—9月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6—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10月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配养底栖贝类,可以通过改变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改善池塘的底质和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养殖池塘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3 位作者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水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元素交换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彦秋 吴文广 +3 位作者 张子军 吴桃 冯旭 张继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3-1192,共10页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中氮元素的转化规律,于2019年5—7月测定了山东省滨州市3个不同盐度(28、45和55)的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池塘沉积物...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盐碱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中氮元素的转化规律,于2019年5—7月测定了山东省滨州市3个不同盐度(28、45和55)的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含量。利用Fick第一定律估算了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元素交换通量,分析了环境因素与交换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DIN、DON、TN由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即沉积物为DIN、DON和TN的源;NO_(3)^(-)-由水体向沉积物扩散,沉积物为NO_(3)^(-)的汇。在养殖期间,盐度28、45和55组,DI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1.69、23.07和19.36 mg/m^(2),DO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36.60、27.90和19.98 mg/m^(2),TN总交换通量分别为38.09、43.66和32.56 mg/m^(2)。(2)从季节变化来看,DIN、DON、TN在养殖初期(5月)的交换通量显著高于养殖末期(7月);从盐度组来看,在5月,盐度28、45和55组,DIN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2.08、6.37和12.47 mg/(m^(2)·d),7月分别为-0.48、0.06和1.47 mg/(m^(2)·d),盐度55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DON交换通量5月分别为13.91、5.32和6.79 mg/(m^(2)·d),盐度28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7月分别为5.82、10.94和5 mg/(m^(2)·d),盐度45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5月TN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15.9、8.79和19.16 mg/(m^(2)·d),盐度45组显著小于其他两组(P<0.05),7月分别为5.31、9.1和3.28 mg/(m^(2)·d),盐度45组显著大于盐度55组(P<0.05)。(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盐度与NO_(2)^(-)-N、NO_(3)^(-)-N、NH_(4)^(+)-N交换通量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NH_(4)^(+)、TN通量显著正相关;温度与NH_(4)^(+)交换通量显著负相关;含水率、孔隙度与NO_(3)^(-)-N、DON交换通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沉积物是氮的潜在污染源,此污染潜力在养殖末期显著小于养殖初期;高盐度组有利于释放DIN,中低盐度组有利于释放DON。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盐碱水养殖池塘的氮交换通量,为该种养殖模式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池塘 沉积物-水界面 凡纳滨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分布特征分析及释放风险评估
8
作者 王津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恩峰 栾日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浓度,计算三者的净扩散通量,评估三者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非泄洪期南四湖出湖口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浓度低于孔隙水中的,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磷可能会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向上覆水中扩散;根据连续分级提取法,钙结合态磷是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中磷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的不稳定磷元素含量高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效态磷与有效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有效态磷的释放受铁氧化物还原释放影响;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净扩散通量分别为17.58、1.16、-40.72 ng/(cm^(2)·d),说明有效态磷和有效态氨氮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净扩散通量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1.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 被引量:99
9
作者 范成新 张路 +3 位作者 秦伯强 胡维平 高光 王建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20,共11页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释放速率差异极大.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的水域,氮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受死亡残体沉降和分解影响明显的草藻型湖区,氮的年释放通量较大.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年净通量为9960.3±4960.0t,其中成汇的通量值约为-911±637.9t/a,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经过了一次的源-汇转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 通量 太湖 沉积物-水界面 迁移机制 定量化 生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氧气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4
10
作者 王建军 沈吉 +3 位作者 张路 范成新 李文朝 潘继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48,共9页
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 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好氧组上覆水pH显著大于厌氧组,而间隙水pH在两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厌氧呼吸途径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有关;而在两种处理条件下,间隙水均处于厌氧状态.较好氧条件而言,厌氧条件下间隙水磷和铵氮浓度的增加,与有机质矿化增强有关;而间隙水磷还可能受FeOOH-P模型控制.由分子扩散模型计算获得的界面磷或者铵氮扩散通量均高于表观通量,而且好氧条件下的扩散通量与表观通量之间的差异较厌氧条件下的大;这表明两种营养盐均存在释放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受氧气的影响.较好氧条件而言,厌氧条件下使用分子扩散模型得到的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更接近于表观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氧气 氮磷通量 滇池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孙珊 刘素美 +2 位作者 任景玲 张继红 蒋增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浓度皆是秋季最高,而NH4+,DON,TDN浓度则为夏季最高;各种营养盐的最低值除DON外都出现在春季。春季湾内外海水交换不畅,再加上大型藻类海带等生长旺盛期的消耗,使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夏秋两季丰水期沿岸河流注入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影响较大,冬季无机营养盐浓度分布主要受沿岸流的影响。磷的结构变化较大,其中DOP百分含量在夏季最高,达到81%。从春季到秋季海水中TDN的结构变化从以DON为主转变成以DIN为主。硅和氮的原子比值全年变化不大,硅和氮和氮和磷原子比值春夏两季的高于秋冬季的。分析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和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结果表明,磷是春夏两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春季硅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阀值,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释放的NH4+,SiO32-和PO43-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建军 沈吉 +1 位作者 张路 刘恩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4-482,共9页
水流启动-停止法可有效获取体积式氧气交换速率(O2(t)),且该速率与沉积物柱样培养法获得的总氧气交换速率(TOE)之间具显著相关性;与由一维溶解氧剖面计算获得的氧气在扩散界面层中的扩散速率和氧气在沉积物中的扩散速率相比,O2(t)与TOE... 水流启动-停止法可有效获取体积式氧气交换速率(O2(t)),且该速率与沉积物柱样培养法获得的总氧气交换速率(TOE)之间具显著相关性;与由一维溶解氧剖面计算获得的氧气在扩散界面层中的扩散速率和氧气在沉积物中的扩散速率相比,O2(t)与TOE不仅能代表氧气扩散速率,而且还包括沉积物中生物呼吸以及生物扰动引起的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信息.此外,通过比较太湖及南四湖多位点不同沉积物性质条件下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界面氧气交换速率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除与生物因素有关外,还与沉积物有机物质含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界面氧气交换 微溶解氧电极 太湖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景湖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吉芳英 颜海波 +2 位作者 何强 赵艮 牛凤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01-3107,共7页
龙景湖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闸坝新形成的深水湖泊,为研究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为内源负荷预测分析、内源控制及水质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形成历史和水位深度将沉积物分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 龙景湖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闸坝新形成的深水湖泊,为研究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为内源负荷预测分析、内源控制及水质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形成历史和水位深度将沉积物分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和新淹没边坡3个区,分别采集沉积物柱样对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氮的浓度和表层沉积物泥样总氮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的总氮(TN)、氨氮(NH4+-N)、溶解态有机氮(DON)的浓度以及沉积物泥样TN含量的分布趋势与水位深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新淹没边坡;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新淹没边坡沉积物间隙水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59,14.62,18.06mg/L,NH4+-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01,8.39,13.75mg/L,DO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57,2.81,5.45mg/L,坡向变化显著且远高于上覆水,释放潜力较大;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沉积物泥样TN含量分别为3789、2984mg/kg,都明显高于新淹没边坡的127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景湖 沉积物-水界面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福保湾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估算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宝 丁士明 +2 位作者 范成新 白秀玲 尹洪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0-804,共5页
对滇池福保湾沉积物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中溶解性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根据Fick定律计算出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福保湾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以μg·l-1计)分别为:Fe25.53,Cu30.58,Zn221.67,Ni15.93,Co1... 对滇池福保湾沉积物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中溶解性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根据Fick定律计算出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福保湾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以μg·l-1计)分别为:Fe25.53,Cu30.58,Zn221.67,Ni15.93,Co1.91,Cd1.12,Cr19.26,Pb31.08,As9.41,符合国家II类地表水质标准.沉积物-上覆水界面附近水体微量重金属浓度一般都明显高于孔隙水的相应浓度(As除外),根据Fick扩散定律计算出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的年吸附量(以kg计)分别为:Fe3.48,Cu8.70,Zn70.66,Ni4.52,Co0.16,Cd0.31,Cr1.55,Pb12.03,As0.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量重金属 界面扩散作用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永平 朱广伟 +1 位作者 洪大林 秦伯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33-1139,共7页
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机制,在采自于太湖草、藻型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中种植沉水植物后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沉积物-水界面以上5 cm上覆水的营养盐含量和沉积物的含水量、中值粒径、w(TOC)、w(TON)、w(TP)、金属... 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机制,在采自于太湖草、藻型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中种植沉水植物后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沉积物-水界面以上5 cm上覆水的营养盐含量和沉积物的含水量、中值粒径、w(TOC)、w(TON)、w(TP)、金属元素含量等的垂直分布和氧气侵蚀深度.结果表明,种植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主要为:①显著降低了上覆水中ρ(PO43--P)〔草型湖区上覆水由(7.98±1.85)μg/L降至(4.65±1.16)μg/L,藻型湖区上覆水由(7.86±0.84)μg/L降至(4.89±0.48)μg/L〕和草型湖区上覆水中的ρ(DOC)〔由(6.64±0.41)mg/L降至(4.73±0.69)mg/L〕,但没有引起上覆水中ρ(NO3--N)、ρ(NO2--N)和ρ(NH4+-N)的显著差异;②明显提高表层沉积物的含水量,减小草型湖区沉积物表层的中值粒径;③降低草型湖区沉积物表层2 cm内w(TOC)和w(TON),增加草型湖区上层沉积物中w(TP);④明显降低草型湖区沉积物中w(Ca)和w(Mg),但对草、藻型湖区沉积物中的Al,K,Cu,Pb和Zn的含量影响都不明显;⑤藻型湖区沉积物中氧气侵蚀深度由1.6 mm增至3.0 mm,草型湖区沉积物则由3.7 mm增至24.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氧气侵蚀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2 位作者 余立华 孔定江 王延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高2—3个数量级。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在春季表现为对NO3-和SiO32-的吸收,吸收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覆水中这两种营养盐的浓度;由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浓度梯度所决定的分子扩散通量对实际交换通量的控制有限。对NO3-,分子扩散通量占交换通量的比例不到21%;对SiO32-,前者和后者的方向相反;对NH+4,较大的浓度梯度支持显著的释放通量,而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上覆水中NH+4浓度持续的增长。以上结果都说明其它因素,如浮游植物吸收、颗粒物吸附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间隙 生物扰动 盐沼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释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夏守先 杨丽标 +4 位作者 张广萍 王煜 高亮 晏维金 李玉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27,共6页
采用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方法,对调水后巢湖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释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巢湖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16、0.02~0.17、0.01~0.08mg.L-1,均值分别为(0.03±0.04)、(0.04&#... 采用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方法,对调水后巢湖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释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巢湖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磷酸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16、0.02~0.17、0.01~0.08mg.L-1,均值分别为(0.03±0.04)、(0.04±0.04)mg.L-1和(0.03±0.02)mg.L-1。秋季6个取样点表层水、底层水磷酸盐含量的变化范围均为0.03~0.06mg.L-1,均值为(0.04±0.04)mg.L-1,显著高于夏季对应样点浓度。而秋季间隙水磷酸盐浓度平均值为(0.015±0.003)mg.L-(1变化范围0.01~0.02mg.L-1),与夏季对应样点相比差异不显著。夏季沉积物-水界面磷酸盐释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7.46~6.27μgP.m-.2d-1,平均值为-1.54μgP.m-.2d-1。秋季磷酸盐释放通量变化范围为-10.61~-3.77μgP.m-.2d-1,均值为-6.19μgP.m-.2d-1,与夏季对应样点释放通量差异显著(α=0.05,P=0.002)。情景模拟表明,排除外源污染的影响,当引入长江水磷酸盐浓度介于0.003~0.009mg.L-1时,巢湖调水后替换水体可在7.2a左右达二次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磷酸盐 沉积物-水界面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河口陆基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平 金宝石 +1 位作者 谭立山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94-2006,共13页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在闽江河口呈现8月中旬>10月中旬>6月中旬的特征,在九龙江河口表现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显著高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释放溶解性碳速率与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碳释放过程是引起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河口区水产养虾塘碳循环研究时需考虑不同形态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无机碳 碳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产养殖塘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厚度及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永平 朱广伟 +1 位作者 洪大林 秦伯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137,共6页
在太湖草、藻型湖区采样,分别测定了1,3,5,10,15cm 5层沉积物和沉积物表面以上5,20,35cm处及水表面以下20cm处4层水的多项指标.结果表明:草型湖泊水柱中SS总、SS有机、Chl-a、TN、TDN、TP和TDP等指标显著低于藻型湖区;草型湖区水柱中S... 在太湖草、藻型湖区采样,分别测定了1,3,5,10,15cm 5层沉积物和沉积物表面以上5,20,35cm处及水表面以下20cm处4层水的多项指标.结果表明:草型湖泊水柱中SS总、SS有机、Chl-a、TN、TDN、TP和TDP等指标显著低于藻型湖区;草型湖区水柱中SS总、SS有机、TN、TDN和TP都呈现出越往下浓度越高的趋势,而藻型湖区各水层间差异不明显.两类湖区沉积物的TN、TP、TOC和粒径都在3~5cm处出现拐点;草型湖区沉积物溶解氧层厚度(〈1mm)小于藻型湖区(〈2.5mm).可见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以及不同的指标体系下,沉积物-水界面的厚度也相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厚度 草型湖区 藻型湖区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地球化学作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晓端 徐清 +1 位作者 刘浏 武佃卫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6-250,共5页
以密云水库为例,研究了水库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有机磷的关系,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和有机磷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底层,是由于一些以磷为营养素的富营养化指示藻类在水体中逐年增加,它们死亡后的残骸经分解-矿化后在底积物中累积... 以密云水库为例,研究了水库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有机磷的关系,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和有机磷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底层,是由于一些以磷为营养素的富营养化指示藻类在水体中逐年增加,它们死亡后的残骸经分解-矿化后在底积物中累积的结果。沉积物和孔隙水中磷的剖面特征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中的磷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是由于沉积物的表层微生物和活性有机碎屑层比较丰富,有机质降解和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分解,使溶解性磷酸盐进入孔隙水。对沉积物磷形态、总有机碳及孔隙水中总磷对磷释放的影响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中的磷主要来自沉积物的铁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溶解态磷三种形态,孔隙水中总磷以及总有机碳含量对上覆水中总溶解磷浓度存在较大的影响,这些为研究水库沉积物作为水库内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总有机碳 上覆 总磷 密云 磷释放 富营养化 结合态 孔隙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