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物捕获器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建芳 郑连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1-47,共7页
介绍了沉积物捕获器的产生、发展与应用,阐明了沉积物捕获器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石藻通量和属种组成变化记录 被引量:1
2
作者 冉莉华 Luc Beaufort +5 位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Martin Wiesner 杨志 张静静 孙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8,共8页
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回收的连续时间序列沉降颗粒物样品,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南岸外陆坡外缘海域颗石藻的通量和属种组成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引起的海南岸外上升流以及冬季风导致的混合层深度增加都会刺激该区域颗石... 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回收的连续时间序列沉降颗粒物样品,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南岸外陆坡外缘海域颗石藻的通量和属种组成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发现,东亚夏季风引起的海南岸外上升流以及冬季风导致的混合层深度增加都会刺激该区域颗石藻的生长,其中夏季上升流的影响尤为显著。从颗石粒属种组成来看,Florisphaera profunda是南海西北部中深层(1 000m)水体中主要的颗石粒优势种,此外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和Gephyrocaps ericsonii等属种含量也颇高。然而在将颗石粒折算成颗石球数量后,Emiliania huxleyi则成为主要优势种。沉积物捕获器中F.profunda的相对百分含量与颗石粒总通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F.profunda的相对含量与总的颗石藻生产力有着密切联系。本结果对于利用沉积物中的颗石藻记录,尤其是F.profunda相对含量变化,恢复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尤其是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 海南岸外上升流 沉积物捕获器 Florisphaera profun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捕获器在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研究中的应用:以罗源湾和台湾海峡为例
3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1 位作者 陈坚 黄财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 运用时间序列的沉积物捕获器对海岸与陆架海域沉降颗粒物进行采集,估算沉降通量,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分析沉降颗粒物的来源、组成、时空变化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海岸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福建罗源湾的实验表明,夏季罗源湾潮下带小潮至中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133.20~256.18 g/(m2·t);由中潮向大潮变化期间单个潮周期的沉降通量明显增大,台风过后的大潮期间的沉降通量为373.99~590.51 g/(m2·t);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沉降通量为746.34 g/(m2·t);粒度分析及水动力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罗源湾潮下带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台湾海峡西北部内陆架海域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海域近底部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最大值为13.34 g/(m2·d),由小潮向中潮沉降通量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底部温盐跃层层位上移,近底部垂向混合作用增强,致使底部再悬浮沉积物向上扩散,并最终被沉积物捕获器捕获。沉积物捕获器可以接收到再悬浮沉积物,结合底部边界层过程的观测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的侵蚀、沉降及埋藏过程,在研究海岸与陆架区沉积动力学、泥质区沉积记录的形成过程与保存潜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沉降颗粒物 沉降通量 海岸与陆架 沉积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海洋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控制系统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秀芬 杜立彬 +4 位作者 吴承璇 李正宝 张浩 曲君乐 吕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0-93,共4页
提出了一种海洋沉积物捕获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低功耗的硬件结构,多种冗余技术的软件设计,满足了沉积物捕获器在海底可长达1 a的低功耗、自动定时采集沉积物样品的要求。经过实验,该控制系统运行可靠,采样瓶切换控... 提出了一种海洋沉积物捕获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低功耗的硬件结构,多种冗余技术的软件设计,满足了沉积物捕获器在海底可长达1 a的低功耗、自动定时采集沉积物样品的要求。经过实验,该控制系统运行可靠,采样瓶切换控制准确,运行数据记录完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低功耗 自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作用对南海北部沉积物捕获器碳、氮通量估算的影响
5
作者 孙麟 李宏亮 +5 位作者 Jennerjahn Tim 冉莉华 金海燕 张静静 Wiesner Martin 陈建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26,共8页
由于化学溶出、物理溶解以及胞外酶等作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在锚系布放期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从而引起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通量的低估。本文对于1987—1988年南海北部中深层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的溶解作用进行了... 由于化学溶出、物理溶解以及胞外酶等作用,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在锚系布放期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从而引起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通量的低估。本文对于1987—1988年南海北部中深层沉积物捕获器中碳、氮颗粒物的溶解作用进行了研究。溶解作用对于碳、氮通量估算的影响大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而言,颗粒有机碳通量低估约3.8%~40.3%,平均值为26.6%。颗粒氮通量低估约4.2%~76.4%,平均值为43.7%。碳、氮颗粒物的溶出量与颗粒物通量大小关系不明显,但是样品储存时间对于碳、氮颗粒物溶解作用的影响较显著,储存时间较长的样品中颗粒物溶出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捕获器 溶解作用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潜浮式沉积物捕获器结构设计与稳性分析
6
作者 王瑞 于曹阳 +1 位作者 钟一鸣 连琏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目的]针对可潜浮式沉积物捕获器(FST)的时变姿态会影响采样效率的问题,对全采样流程内FST的质心偏移规律及姿态角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方法]设计一种包含采样模块及浮力调节模块的FST,然后利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建模,建立坐标系... [目的]针对可潜浮式沉积物捕获器(FST)的时变姿态会影响采样效率的问题,对全采样流程内FST的质心偏移规律及姿态角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方法]设计一种包含采样模块及浮力调节模块的FST,然后利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建模,建立坐标系;通过Matlab软件完成静力学分析,模拟得到全流程内各时刻FST质心相对于坐标原点的偏移量;基于力矩平衡公式,推导因质心偏移造成的机体姿态变化;运用平面射影定理,定量分析姿态变化对有效采集面积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质心偏移被限制在以载体坐标系原点为圆心、半径为8×10^(-3)m的圆内,质心坐标域为x_(g)∈(-6×10^(-3)m,3×10^(-3)m),y_(g)∈(-1×10^(-3)m,7×10^(-3)m);姿态角变化域为俯仰角θ∈(-1.5°,16.6°),横滚角Ф∈(-2.6°,16.8°);当θ=14.7°,Ф=13°时,有效采集面积缩减为捕获装置面积的94.27%,为最小值,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捕获相同质量的沉降颗粒所需时间比100%实采面积所需捕获时间多0.0578倍。[结论]研究工作可为FST的稳性分析和浮力调节系统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潜浮式沉积物捕获器 结构设计 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埕岛海域悬浮沉积物沉降规律原位观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少同 贾永刚 +3 位作者 郭磊 刘晓磊 文明征 单红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81,共11页
运用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原位捕获了黄河口埕岛海域某观测点的沉降沉积物,并结合同步的波浪、海流、水深等水动力参数观测以及后续土样粒径分析等研究手段,计算了沉降通量,推断了沉降沉积物的来源,并结合理论计算探讨了悬浮沉积物沉... 运用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原位捕获了黄河口埕岛海域某观测点的沉降沉积物,并结合同步的波浪、海流、水深等水动力参数观测以及后续土样粒径分析等研究手段,计算了沉降通量,推断了沉降沉积物的来源,并结合理论计算探讨了悬浮沉积物沉降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沉降量在再悬浮量中所占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埕岛海域的悬浮沉积物沉降通量约为120~280g·m^(-2)·d^(-1),与该海域的再悬浮通量有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推测很可能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在该海域,即使过剩剪切力持续大于0,悬浮沉积物仍然会发生沉降,并且可以大于过剩剪切力小于0时的沉降量,推测与该地区粉质土海床的液化特性有关;再悬浮沉积物大约有5%发生原位沉降,绝大部分沉积物保持悬浮或者被输运至异地,这与该地区海底遭受强烈侵蚀的现象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通量 沉积物捕获器 现场观测 再悬浮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8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生放射虫的水深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兰兰 陈木宏 +2 位作者 胡维芬 张强 向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107,共7页
放射虫是现代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可生活在海水表层至几千米深的水体中,其残体是研究深海沉积不可或缺的重要微体古生物化石。目前研究证实,活体放射虫具有明显的垂直深度分带现象,且生活的水深具有区域性差异;多个海域的研究发现... 放射虫是现代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可生活在海水表层至几千米深的水体中,其残体是研究深海沉积不可或缺的重要微体古生物化石。目前研究证实,活体放射虫具有明显的垂直深度分带现象,且生活的水深具有区域性差异;多个海域的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同水深的特征属种组合与水团关系密切,可以利用这些属种组合来指示不同的水团,还可以进行晚第四纪水团分布重建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对现生放射虫生活水深分布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活体放射虫水深分布带在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放射虫 水深分布 水团指示 浮游拖网 沉积物捕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海生 扈传昱 +4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陈波 刘小涯 卢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362,共5页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沉降颗粒物 季节性变化 通量 沉积物捕获器 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冉莉华 郑玉龙 +3 位作者 陈建芳 陈荣华 郑连福 WIESNER Martin-G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9-145,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其中南海北部硅藻通量明显低于中部,这可能与北部颗粒物样品采集期间发生的El Ni o事件有关;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东亚冬季风对南海北部海域硅藻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而南海中部则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强烈;南海北部深层硅藻通量高于浅层,这表明南海北部可能存在较强的深层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硅藻 季风 沉积物捕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小华 陈荣华 +3 位作者 赵庆英 陈建芳 冉莉华 Wiesner M G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特别在冬季风期间高值明显,在季风间歇期出现低值,展示出"双峰型"通量模式。浮游有孔虫通量与颗粒总通量、有机碳通量、总碳通量、总氮通量、碳酸钙通量和蛋白石通量变化一致,随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大小变化而改变,表明南海北部生源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影响的表层生产力所控制。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壳体δ18 O主要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深度属种的δ18 O变化反映了上层海水温度梯度。此外,壳体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在东亚季风强盛期低、季风间期高,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浮游有孔虫δ13 C值反映了水体营养和表层生产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浮游有孔虫 氧碳同位素 东亚季风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