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05—2006年大亚湾大鹏澳养殖区甲藻孢囊通量的沉积捕捉器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朝晖
曹宇
张玉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该区最优势孢囊类群,从孢囊的组成显示了该区的污染是以养殖和生活污染为主。孢囊形成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两个站年平均为1.07×105cysts.(m2.d)?1。高、低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孢囊的生成,氮限制对孢囊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孢囊在冬季形成的高峰,最高值达4.26×105cysts.(m2.d)?1。这说明核电站温排水冬季高水温对大亚湾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孢囊通量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被引量:
21
2
作者
肖咏之
王朝晖
+2 位作者
陈菊芳
吕颂辉
齐雨藻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7,共6页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冬季形成率较低 ,年平均为 1 2 8× 10 5cysts/m2 ·d。锥状斯氏藻 (Scrippsiella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 ,除个别季节外 ,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 5 0 %以上。 2 0 0 0年 8月至 9月 ,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最高细胞密度达 4 0 6× 10 4cells/mL。赤潮中后期 ,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 ,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 ,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南海
藻类
水体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5—2006年大亚湾大鹏澳养殖区甲藻孢囊通量的沉积捕捉器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王朝晖
曹宇
张玉娟
机构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3063
408730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U0633006)
文摘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该区最优势孢囊类群,从孢囊的组成显示了该区的污染是以养殖和生活污染为主。孢囊形成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两个站年平均为1.07×105cysts.(m2.d)?1。高、低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孢囊的生成,氮限制对孢囊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孢囊在冬季形成的高峰,最高值达4.26×105cysts.(m2.d)?1。这说明核电站温排水冬季高水温对大亚湾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甲藻
孢囊通量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Keywords
Dinoflagellate
cyst flux
sediment trap
Daya Bay
Alexandrium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Q178.5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被引量:
21
2
作者
肖咏之
王朝晖
陈菊芳
吕颂辉
齐雨藻
机构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7,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973 )项目 (编号 :0 0 1CB40 970 1)
广东省"十五"科技重大专项 (编号 :2 0 0 2A3 0 5 0 10 3 )
广东省教育厅环保科技项目 (粤高教科 [1998] 75号 )
文摘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冬季形成率较低 ,年平均为 1 2 8× 10 5cysts/m2 ·d。锥状斯氏藻 (Scrippsiella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 ,除个别季节外 ,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 5 0 %以上。 2 0 0 0年 8月至 9月 ,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最高细胞密度达 4 0 6× 10 4cells/mL。赤潮中后期 ,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 ,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 ,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南海
藻类
水体营养化
Keywords
Cyst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Sediment trap
Daya Bay
The South China See
分类号
Q949.24 [生物学—植物学]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05—2006年大亚湾大鹏澳养殖区甲藻孢囊通量的沉积捕捉器研究
王朝晖
曹宇
张玉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肖咏之
王朝晖
陈菊芳
吕颂辉
齐雨藻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