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3 位作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缓释氧材料在河湖水体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洋
顾敦罡
+2 位作者
李光辉
黄民生
何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投加增氧剂作为一种提升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常用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与修复,研发具有缓释效果的增氧材料可使增氧剂在实际工程中更持久、更稳定地发挥作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缓释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释氧性能,综述了投加缓释氧材料对河...
投加增氧剂作为一种提升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常用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与修复,研发具有缓释效果的增氧材料可使增氧剂在实际工程中更持久、更稳定地发挥作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缓释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释氧性能,综述了投加缓释氧材料对河湖沉积物和上覆水中营养盐等污染物赋存形态与迁移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对缓释氧材料在河湖水体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氧材料
制备方法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机构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出处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U1906216)
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607603)
+1 种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2QD03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603022022012,20603022022024)共同资助。
文摘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Keyword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Microelectrode
Diffusion flux of oxygen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分类号
S917.3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缓释氧材料在河湖水体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洋
顾敦罡
李光辉
黄民生
何文辉
机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基金
上海市科委项目(20DZ2250700)
上海市科委地方院校能力建设专项计划(21010501400)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HUES2023A05)。
文摘
投加增氧剂作为一种提升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常用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与修复,研发具有缓释效果的增氧材料可使增氧剂在实际工程中更持久、更稳定地发挥作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缓释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释氧性能,综述了投加缓释氧材料对河湖沉积物和上覆水中营养盐等污染物赋存形态与迁移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对缓释氧材料在河湖水体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
缓释氧材料
制备方法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Keywords
slow-release oxygen materials
preparatio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nutrients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康秦梓
刘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缓释氧材料在河湖水体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曹洋
顾敦罡
李光辉
黄民生
何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