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梁峰 张琴 +3 位作者 熊小林 崔会英 梁萍萍 马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7-857,共11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层位,厚度20~60 m,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差异明显。通过对重点剖面及钻井的岩芯观察、笔石生物地层划分、地化及矿物分析,明确了四川...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层位,厚度20~60 m,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差异明显。通过对重点剖面及钻井的岩芯观察、笔石生物地层划分、地化及矿物分析,明确了四川盆地及周缘不同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展布特征,建立了3种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演化模式:1)长宁-威远"三隆夹二洼"沉积演化模式:长宁地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WF2-LM5,威远地区为LM1-LM8,隆起区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受到不利影响。2)黔渝地区的"渐进式"沉积演化模式:该区域呈现越靠近盆地内部,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结束的时间越晚的趋势,焦石坝区域是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中心,其他区域厚度相对较薄。3)川东北地区的"稳定抬升型"沉积演化模式:位于盆地中心的巫溪2井区域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沉积持续时间长(WF2-LM9),盆地边缘区域富有机质页岩厚度明显变薄,区域呈现整体抬升趋势,随时间推移,富有机质页岩沉积范围越来越小。总体而言,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主要受广西运动的影响,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中心有逐渐向北迁移的趋势,埃隆阶后仅威远和巫溪区域沉积富有机质页岩。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页岩地层的精细对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 笔石生物地层 时空展布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7
2
作者 钱利军 郝强 +2 位作者 林良彪 欧莉华 余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5,共8页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须家河组为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等多种沉积类型均有发育的复合体;并受印支...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须家河组为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等多种沉积类型均有发育的复合体;并受印支运动的控制发生变迁;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皆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湖泊三角洲和海相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滨湖和浅湖亚相发育;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潮坪较发育。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征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认为须一段到须六段总体上为一连续沉积过程;并建立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种连续的沉积相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演化模式 须家河组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28
3
作者 白晓亮 郗诚 +2 位作者 和源 王晶 明盈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42,I0002,I0003,共12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1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1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造成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局部层段可见颗石藻及钙球粒等水体较深的生物组合,反映迅速海侵造成水体突然加深的过程;Sq1高位体系域广泛发育厚层台地边缘颗粒滩相,随海平面的上升,高部位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可以弥补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碳酸盐岩生长以加积为主,发育一套厚层稳定分布的台缘颗粒滩相沉积。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栖霞组早期沉积是逐渐向古隆起的超覆过程,栖霞组中晚期发育海侵背景条件的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沉积模式,加里东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古地貌高部位控制滩相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栖霞组 层序地层 台地边缘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真武油田转换式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金华 廖光明 +2 位作者 奥立德 乔力 葛政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111,共4页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是油气储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邮凹陷真武油田戴南组和三垛组厚度大、沉积时间长、沉积类型多样等特点,通过对沉积背景和物源方向等分析,开展了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油田戴南组—三垛组发育辫状河、曲...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是油气储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邮凹陷真武油田戴南组和三垛组厚度大、沉积时间长、沉积类型多样等特点,通过对沉积背景和物源方向等分析,开展了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油田戴南组—三垛组发育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陡坡带近岸水下扇5种沉积相,各种沉积相又可划分为多种沉积微相。通过对砂体厚度和粒度特征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可知,研究区具有双向三物源特征,即南、北双向均有物源,北部为1个物源,南部分为东南部和西南部2个物源。在研究区沉积相与物源研究的基础上,鉴于戴南组—三垛组沉积过程中双向三物源控制形成了多种沉积相发育的演化模式以及南、北物源转换控制的沉积特征,提出研究区发育转换式沉积演化模式,即在戴南组—三垛组沉积时期,研究区的物源由南向北发生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转换式沉积演化模式 双向三物源 戴南组-三垛组 真武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物源体系及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香增 周进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7,共9页
早二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海陆变迁的关键时期,其中下二叠统太原组沉积期由于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地层,其陆表海沉积环境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而对于下二叠统山西组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的认识则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为此,在研究该盆地东... 早二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海陆变迁的关键时期,其中下二叠统太原组沉积期由于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地层,其陆表海沉积环境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而对于下二叠统山西组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的认识则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为此,在研究该盆地东南部区域构造背景与周缘古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岩石、重矿物与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了该区山西组二段(以下简称山2段)的物源体系,并依据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古盐度等分析结果,判别其沉积环境并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山2段沉积期发育南、北两大物源体系,其中北物源主要来自古阴山褶皱造山带,南部物源则来自祁连—北秦岭造山带,延安南部宜川—富县一带是上述两大物源的交汇区;(2)该区自早二叠世太原末期—山西早期发生区域性海退,海水自东南方向退出,山2段沉积期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3)延安以北地区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以南地区则发育障壁岛海岸沉积体系;(4)该区山西组沉积在平面上具有"岸线频繁迁移,水体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垂向上多套储集砂岩体与泥岩、煤层频繁交替转换,形成了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早二叠世 山西组二段 岩石组分 重矿物 稀土元素 物源体系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越 张关龙 +6 位作者 王圣柱 林会喜 张奎华 汪誉新 曲彦胜 张顺 张亚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通过对博格达山东北缘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上二叠统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与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发育泉子街组、梧桐沟组与锅底坑组;泉子街组沉积期,西... 通过对博格达山东北缘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上二叠统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与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发育泉子街组、梧桐沟组与锅底坑组;泉子街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冲积扇、曲流河,冲积扇砂砾岩体内有大量的砂岩砾石与油页岩砾石,为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与芦草沟组被剥蚀后在山前沉积的产物;梧桐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隆升为物源区,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砂砾岩体内火山岩砾石较多;锅底坑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西大龙口剖面 水西沟剖面 上二叠统 沉积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中国大河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转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胡刚 张勇 +4 位作者 孔祥淮 吴晓 王张华 袁忠鹏 丛静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9,共13页
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包括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揭示河口三角洲演化进程,总结河口三角洲演化模式,对指导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包括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揭示河口三角洲演化进程,总结河口三角洲演化模式,对指导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前人研究进展及近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系统总结了全新世以来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三个阶段,三个尺度,各具特色"的演化模式,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两千年前和工业革命后三个阶段千年-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下河口三角洲演变模式转化的主控因素,认为河口三角洲的演化模式正在由自然演变向人为控制转型,人类活动正剧烈地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自然演化进程。三大河口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各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具有超级叶瓣与叶瓣发育演替特色,长江三角洲具有北岸沙岛并岸、南岸不断推展特色,珠江三角洲则表现为河网发育充填、逐级分汊延伸特色。随着河口三角洲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正确认识河口三角洲演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不仅有助于提升三角洲地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水平,而且将为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沉积演化模式 海陆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地区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岩相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楠 徐尚 +2 位作者 王雨轩 郭天旭 石万忠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85,共12页
近年来,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笔者以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普通薄片观察、有机地化、X衍射等实验,研究了大煤沟组七段的岩相特征、沉积演化模式,为优质烃源岩... 近年来,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笔者以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普通薄片观察、有机地化、X衍射等实验,研究了大煤沟组七段的岩相特征、沉积演化模式,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段共发育6种岩相,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沉积阶段。阶段A为温湿气候下的三角洲前缘、浅湖环境,发育贫有机质块状黏土质、硅质泥岩相,强陆源输入导致水体富氧,使该阶段页岩油气潜力较差,TOC平均为0.79%;阶段B为构造沉降作用下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富有机质块状黏土质泥岩相,深湖还原环境为有机质提供了良好保存条件,使该阶段页岩油气潜力较高,TOC平均为4.16%;阶段C为干旱气候、构造沉降共同控制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富黏土钙质、黏土质泥岩相,湖水咸化分层提供了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适应性藻类勃发提供了高生产力,使该阶段页岩油气潜力最高,TOC平均为5.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沉积演化模式 大煤沟组七段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膏盐岩成盐沉积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海燕 梁婷 +5 位作者 曹红霞 乔向阳 王凯 李克永 于珺 郭艳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19-3829,共11页
延安地区经过十余年油气勘探,在奥陶系马家沟组获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其中马家沟组上组合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位,该区是奥陶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的主要沉积区,其中马家沟组上组合马五4^3-马五3^2膏盐沉积是海退蒸发环境的典型代表... 延安地区经过十余年油气勘探,在奥陶系马家沟组获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其中马家沟组上组合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位,该区是奥陶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的主要沉积区,其中马家沟组上组合马五4^3-马五3^2膏盐沉积是海退蒸发环境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延安气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的最新进展,利用现场岩心观察、实验分析、钻井及测井资料,根据沉积构造、膏盐岩发育规模、岩性组合方式等,对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膏盐岩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地总结了研究区马家沟组上组合膏盐岩的沉积背景及沉积相、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为延安气田膏盐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在西高东低的沉积格局背景下,地层充填呈西薄东厚,南薄北厚的特点;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膏质白云岩-膏岩-盐岩沉积区;垂向发育三种岩石类型组合:Ⅰ型膏质白云岩-硬石膏结核白云岩-膏质白云岩-泥云岩组合,Ⅱ型膏岩-硬石膏结核白云岩-膏质白云岩-泥云岩组合,Ⅲ型盐岩-膏岩-硬石膏结核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组合;沉积环境为相对安静且低能的潟湖沉积模式。沉积环境演化为极强蒸发盐化→蒸发膏化→相对开放。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地区奥陶系膏盐岩地质研究提供借鉴,对延安气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马家沟组 马五_4~3-马五_3~2亚段 膏盐岩 成盐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春娟 徐淑娟 +2 位作者 程宏岗 代春萌 李德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0-1478,共19页
【目的】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非常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大庆油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开展了... 【目的】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非常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望成为大庆油田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具供给水道的远岸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端滑塌浊积扇以及浅湖—半深湖、深湖相等沉积相。安达凹陷、徐东凹陷以及肇州凹陷东侧的缓坡带接受来自肇东—朝阳沟基底古隆起的碎屑物质而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局部发育由远源供给水道形成的湖底浊积扇沉积体;安达凹陷、徐东凹陷、徐西凹陷以及肇州凹陷西侧等徐西陡坡带接受来自中央隆起带粗碎屑物而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近源短流为基本特征,局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且由于湖盆边缘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体不稳定,在扇三角洲沉积体前方形成滑塌浊积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沉积演化模式 测井相 地震相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构型模式——以泌阳凹陷核一段Ⅰ-Ⅱ油组为例
11
作者 莫博文 陈仕臻 +3 位作者 秦玲 胡书奎 杨璐 文华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8,共8页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断陷盆地陡坡背景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岩石类型以分选性、磨圆度差的中、细砾岩为主,可识别出砾质主水道、近端水下分流河道、远端水下分流河道等7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2)小层内发育连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交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和窄带孤立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组合3种平面组合样式。单砂体分别发育下切叠置型、叠加接触型、泥岩分隔型3种垂向组合方式和侧切叠置式、对接式、泥岩嵌入式3种侧向组合方式。3)扇三角洲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演化模式,进积晚期阶段发育的单砂体以切割叠置关系为主,具有最好连通性,有望成为剩余油开发有利层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油气开发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演化模式 砂体构型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南柿庄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向东 王延斌 +1 位作者 韩文龙 刘国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6,共8页
以柿庄地区的常规测井曲线为基础,结合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对柿庄地区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总结出了用于沉积微相识别的测井曲线特征。同时,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研究了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 以柿庄地区的常规测井曲线为基础,结合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对柿庄地区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总结出了用于沉积微相识别的测井曲线特征。同时,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研究了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发育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山西组可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发育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体;研究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经历了3个沉积演化阶段,即大规模海侵阶段、缓慢海退阶段、明显海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沉积微相 展布特征 沉积演化模式 柿庄地区 沁水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级层序格架内浊流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烁 李胜利 +3 位作者 于兴河 何发岐 李顺利 齐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876,共18页
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既是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也是浊流沉积发育的重要储集层段。镇泾地区长7段沉积期为湖盆鼎盛时期,发育深湖-半深湖向三角洲过渡的沉积体系。随镇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 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既是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也是浊流沉积发育的重要储集层段。镇泾地区长7段沉积期为湖盆鼎盛时期,发育深湖-半深湖向三角洲过渡的沉积体系。随镇泾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细粒沉积与页岩油气日益受到重视,长7段浊流沉积特征也备受关注。基于露头、岩心与测井资料,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四级层序格架内的浊流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自下而上可分为MSC1,MSC2和MSC3共3个四级层序;长7段总体以细粒沉积为主,表现出前三角洲与湖相背景下的浊流沉积特征,其中前三角洲亚相主要发育在MSC3层序和MSC2层序;MSC1层序主要发育湖相沉积,三角洲不发育;浊流在3个四级旋回中的发育特征不同。结合研究区沉积演化特点,利用湖平面相对位置代表基准面变化(V_(a))、去压实后的平均地层厚度表征沉积物供给速率(V_(s)),对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ΔV_(a))及沉积物供给速率(ΔV_(s))的比值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3种浊流沉积演化模式:湖侵泥质型、高位早期砂-泥混合型和高位晚期砂质型,其中高位晚期砂质型浊流砂体应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供给速率 四级层序 浊流沉积演化模式 沉积体系 延长组7段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矿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伯玉 刘太勋 +2 位作者 黄文华 牛伟 徐守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19,共9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储量丰富,油砂油粘度极高,其分布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对油砂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笔者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砂、砾岩展布特征,在对清水河组细分层的...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储量丰富,油砂油粘度极高,其分布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对油砂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笔者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砂、砾岩展布特征,在对清水河组细分层的基础上重新对各层的沉积微相进行划分,并建立测井微相模式,分析白垩系各砂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规律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白垩系清水河组主要发育砂岩沉积的辫状河三角洲和砾岩沉积的扇三角洲两类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心滩、河道砂体是油砂矿的主要储油砂体,也是油砂的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指导风城地区白垩系油砂矿藏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城地区 白垩系 油砂矿 沉积微相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汉卿 张建民 +2 位作者 李栓豹 周连德 江远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1029,1046,共10页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Ⅱ—Ⅴ油组是其主力含油层位。通过观察分析岩心资料的沉积构造特征、岩矿特征和粒度特征、测井形态、地球物理属性等特征,综合判定其主要发育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两种沉积相类型,油田范围内曲流河主要发育...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Ⅱ—Ⅴ油组是其主力含油层位。通过观察分析岩心资料的沉积构造特征、岩矿特征和粒度特征、测井形态、地球物理属性等特征,综合判定其主要发育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两种沉积相类型,油田范围内曲流河主要发育河道、决口扇、天然堤和泛滥平原4种沉积微相,浅水三角洲主要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和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通过分析沉积相特征,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观点,对A油田明下Ⅱ—Ⅴ油组的垂向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处于长周期上升半旋回的Ⅴ油组曲流河呈条带状分布;处于长周期下降半旋回初期的Ⅳ油组浅水三角洲平面呈坨状,内部砂体连通性差;处于长周期下降半旋回中期的Ⅲ油组浅水三角洲平面呈朵叶状,砂体以侧向叠置为主;处于长周期下降半旋回晚期的Ⅱ油组浅水三角洲平面呈鸟足状,砂体以垂向叠置为主。最终提出该油田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明下段 曲流河 浅水三角洲 沉积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凹陷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的沉积模式 被引量:12
16
作者 程有义 梁书义 丘东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27,共7页
潍北凹陷是受郯庐断裂带直接控制而发育起来的一个小型中新生代富含油气沉积盆地。根据地震反射界面特征 ,在凹陷孔店组和沙四段 (沙河街组四段 )内鉴别出 6个地震层序界面 ,进而划分为 5个三级层序。在分析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基... 潍北凹陷是受郯庐断裂带直接控制而发育起来的一个小型中新生代富含油气沉积盆地。根据地震反射界面特征 ,在凹陷孔店组和沙四段 (沙河街组四段 )内鉴别出 6个地震层序界面 ,进而划分为 5个三级层序。在分析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基础上 ,对层序内体系域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划分与分析。盆地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开裂期 ,早期沉降 ,再沉降 ,早期萎缩和晚期沉降五个阶段 ,并对凹陷内两种层序地层的沉积模式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凹陷 层序界面 体系域 沉积演化模式 新生代 沉积盆地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富钾锂层系沉积演化规律及储卤层响应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洪宇 张兵 +4 位作者 方朝合 杨凯 曹倩 张赛民 林晓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4,共10页
随着国内钾锂盐需求不断增大,浅层盐湖卤水勘探开发技术趋于成熟,深层卤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矿产目标。四川盆地在三叠系发育了面积广泛且巨厚的蒸发岩层,并赋存了优质且丰富的富钾锂卤水储层。针对以往岩相古地理"盐味"不足的特... 随着国内钾锂盐需求不断增大,浅层盐湖卤水勘探开发技术趋于成熟,深层卤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矿产目标。四川盆地在三叠系发育了面积广泛且巨厚的蒸发岩层,并赋存了优质且丰富的富钾锂卤水储层。针对以往岩相古地理"盐味"不足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四川盆地蒸发岩分布规律、岩相古地理特征以及沉积演化,明确了膏盐盆的形成具有"多期多区"特征,揭示了三叠系嘉四段—雷三段重点成盐期的膏盐盆规模、分布、迁移规律;同时基于地质、测井资料,明确了四川盆地富钾锂卤水储层的地质和测井响应特征,认为四川盆地富钾锂卤水储层质量受层位、相带、孔隙类型的控制,表现出中-高伽马、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低密度的耦合特征。研究成果将对国内外深层海相层系的富钾锂卤水储层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卤水 沉积演化模式 岩性组合 储卤层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A区块下白垩统Albian阶沉积层序与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水 文华国 +3 位作者 郝立华 郝立业 程涛 郑荣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361,共9页
通过对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的A区块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Albian阶主要为一套具"间断-交叉"混积机理的碳酸盐岩混杂陆源砂、泥沉积,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经历了从混积缓坡→周缘混积台地→破裂混积台地→深水混... 通过对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的A区块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Albian阶主要为一套具"间断-交叉"混积机理的碳酸盐岩混杂陆源砂、泥沉积,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经历了从混积缓坡→周缘混积台地→破裂混积台地→深水混积陆棚→深海盆地(深水扇)的沉积演化全过程,对应于威尔逊构造旋回中后裂谷拗陷阶段向大陆漂移的过渡阶段,其中发育主力储、产层的SQ2-SQ3层序为Ⅱ型周缘混积-破裂台地沉积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TST和HST两个体系域。解析了混积碳酸盐岩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响应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混积碳酸盐岩"滑脱-盐拱-转换"多因素联控的沉积演化模式,提出SQ3层序时期的盐拱构造顶部呈帚状分布和垂向偏转加积发育的破裂混积台缘浅滩为最有利的储集微相类型;以TST和HST体系域作为编图单元,编制了SQ2和SQ3层序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探讨了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认为A区块Albian阶SQ2-HST、SQ3-TST和SQ3-HST三个体系域中预测出的叠置台缘浅滩,应成为今后的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 混积碳酸盐岩 浅滩 沉积演化模式 层序-岩相古地理 Albian阶 下刚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欢 刘波 +2 位作者 石开波 刘航宇 韩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53,共15页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与新特提斯洋活动密切相关,中侏罗世巴柔期—晚侏罗世提塘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该地区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碳酸盐岩缓坡模式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模式,最终被厚层蒸发岩充填;早白垩世,南、中大西洋的开启及扩张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早期差异缓坡模式,演化为2期交互出现的河流三角洲和碳酸盐岩单斜缓坡模式;晚白垩世,伊拉克-伊朗地区呈内陆棚盆地相与浅水碳酸盐岩相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演化模式由碳酸盐岩单斜缓坡,经淹没台地、缓坡+台地模式演化为差异缓坡模式;侏罗纪—白垩纪独特的构造-沉积条件,形成了伊拉克-伊朗地区理想的生储盖组合,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阶段,有效匹配了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关键时刻,以上构成了该地区最富含油气的侏罗系及白垩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这对中东地区区域构造-沉积研究及油气分布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演化模式 含油气系统 侏罗纪 白垩纪 伊拉克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震 吴汉宁 +3 位作者 李英 王靖华 柏冠军 赵希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通过对川口油田测井曲线和岩心分析,总结了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长6期岩性和测井曲线的响应模式。再结合分析沉积的演化过程、电性和物性特征、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演变,得出该地区沉积相和演化模式。认为从... 通过对川口油田测井曲线和岩心分析,总结了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长6期岩性和测井曲线的响应模式。再结合分析沉积的演化过程、电性和物性特征、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和沉积演变,得出该地区沉积相和演化模式。认为从长64到长61期沉积环境为湖泊、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到河流相。长61、长62是主力储层,其物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组 沉积特征 沉积相与演化模式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