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积扇研究现状及沉积模拟实验——以碎屑流和辫状河共同控制的冲积扇为例 被引量:37
1
作者 印森林 刘忠保 +1 位作者 陈燕辉 吴小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3,共14页
近年来,对冲积扇复杂沉积机制与沉积过程的研究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冲积扇的分类及其沉积特点、冲积扇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冲积扇沉积机制等方面对冲积扇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之后,针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 近年来,对冲积扇复杂沉积机制与沉积过程的研究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冲积扇的分类及其沉积特点、冲积扇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冲积扇沉积机制等方面对冲积扇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之后,针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水道演化机制不明的情况,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对冲积扇过程进行了沉积实验模拟。研究表明,冲积扇具有多种分类方案,反映了冲积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冲积扇表征技术主要有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地下密井网解剖和水槽沉积实验模拟等方法;控制冲积扇发育的异旋回因素主要有:构造差异活动、同生断层的组合样式及物源气候的变化等;自旋回因素控制下冲积扇存在多种沉积机制,其决定了冲积扇内部构型单元的分布。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沉积过程具有如下特点:1在扇体初始雏形形成后,水携沉积物具有向扇面低势部位堆积的趋势;2扇面辫状水道存在两种重要的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迁移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的迁移是导致扇体辐向前积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是扇体展宽的重要机制;3在构造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多期扇体具有明显向源退积的特征。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冲积扇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研究现状 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储层构型 同生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型浊流砂体形成及分布的沉积模拟实验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忠保 龚文平 +3 位作者 王新海 张春生 罗顺社 江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30,37,共6页
利用沉积模拟实验技术,通过大量洪水浊积砂体的原型资料,结合洪水型浊流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设计了洪水型浊流的模拟实验方案,论述了不同斜坡长度、坡度、初始流速、泥沙比例和含沙浓度等参数条件下洪水型浊流的形成过程,剖析了洪水型浊... 利用沉积模拟实验技术,通过大量洪水浊积砂体的原型资料,结合洪水型浊流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设计了洪水型浊流的模拟实验方案,论述了不同斜坡长度、坡度、初始流速、泥沙比例和含沙浓度等参数条件下洪水型浊流的形成过程,剖析了洪水型浊流沉积作用规律,揭示了洪水型浊流砂泥质的分布与沉积特征,分析了湖底地形对洪水型浊流沉积作用的控制,探讨了洪水型浊流砂体形成及发育的水动力机制。实验表明,斜坡带的坡度与高差、湖底地形、湖水位及初始流速等对参数对洪水型浊流沉积有重要影响,洪水型浊流的泥沙含量决定了其流动行为及沉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牵引流 洪水型浊流 洪水沉积 斜坡带 沉积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的不同类型辫状河心滩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何维领 李少华 +3 位作者 王军 张以根 于金彪 史敬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2,82,I0001,I0002,共13页
辫状河具有较多的沉积类型和复杂的形成机理,易形成优质储集沙体。为研究不同类型辫状河心滩坝发育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不同地区的辫状河类型,以底形坡度、河道宽度及河岸类型为地质变量,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设计3种类型辫状河... 辫状河具有较多的沉积类型和复杂的形成机理,易形成优质储集沙体。为研究不同类型辫状河心滩坝发育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不同地区的辫状河类型,以底形坡度、河道宽度及河岸类型为地质变量,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设计3种类型辫状河,即开阔型辫状河、限制-开阔型辫状河和限制型辫状河;控制不同水流大小和加沙量,根据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辫状河心滩坝沉积特征及定量表征参数。结果表明:开阔型辫状河心滩坝长宽比介于3~11,平均为6,以纵向沙坝为主;限制-开阔型辫状河心滩坝长宽比介于2~5,平均为3,以纵向沙坝和侧向沙坝为主;限制型辫状河心滩坝长宽比介于1~3,平均为2,以侧向沙坝和横向沙坝为主。底形坡度、水流强度与河岸类型是影响不同类型辫状河心滩坝沉积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不同因素引起辫状河心滩坝形态特征及几何规模的差异,可为古辫状河心滩坝沉积的精细表征提供定量参数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辫状河 开阔型河道 心滩坝 纵向沙坝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吕峻岭 朱一杰 +5 位作者 夏瑞 郑云柯 刘晨虎 冯文杰 李国艳 杜晓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4-1005,共12页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盆地边缘可形成一种发育于盆地边缘并顺源延伸至湖盆边缘终止的大型沉积体系,即分支河流体系,其主体往往被称为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规模较大,沉积过程复杂,其沉积物可形成大规模的油气、水储层。为了明确干旱型分支...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盆地边缘可形成一种发育于盆地边缘并顺源延伸至湖盆边缘终止的大型沉积体系,即分支河流体系,其主体往往被称为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规模较大,沉积过程复杂,其沉积物可形成大规模的油气、水储层。为了明确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不同时期沉积特征的差异,通过水槽沉积实验模拟再现其沉积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延时拍摄等技术手段精确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分支河流体系的半径、边缘糙度与模拟期次(沉积物供给)呈对数相关关系,同时其增生规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据此可将沉积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2)各阶段沉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初期阶段以片流为主,片流单元在分支河流体系表面呈连片状多期次迁移叠置,中期阶段非限制性河道的侧向迁移及与其远端相连的限制性河道的形成与废弃共同主导了沉积过程,后期阶段非限制性河道发育程度大大降低而限制性河道发育程度大大增加并主导沉积过程。3)分支河流体系的三阶段演化导致其本身由三个沉积特征差异较大、空间结构迥异的沉积层构成,包括底层片流朵体复合体、中层非限制性河道与限制性河道切割叠覆体、顶层限制性河道切叠沉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 沉积特征 演化过程 沉积构型 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屈童 高岗 +4 位作者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勘探进展。为了对泥质沉积物沉积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地质背景为基础,设计沉积模拟实验,对沉积物沉积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沉积体进行取样,测定样品粒度组成,结合定性观察与定量对比,对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物的沉积规律进行探究,对陆源海相烃源岩的优势发育部位进行揭示。研究结果表明,由物源向浅海方向,沉积物的泥质含量呈整体增大的趋势,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处由于水动力条件的骤降出现突增,但沉积物的总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使得泥质沉积物的总量向深水方向呈减少趋势;三角洲前缘斜坡—浅海沉积范围是泥岩发育的优势区域,在三角洲沉积体内局部低地势、弱水动力条件的部位也可沉积并保存泥质沉积物;地形坡度的增大有利于泥质沉积物向深水区搬运。三角洲前缘—浅海区是泥质沉积物堆积的主要部位,即近海盆地的近岸地区,这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陆源海相烃源岩优势发育部位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 陆源海相烃源岩 泥质沉积 沉积模拟实验 优势发育区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坡积朵叶体沉积模式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于景强 韩宏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1-419,共9页
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发现近岸水下扇体系内存在一种特定沉积背景下与扇主体伴生的新沉积类型--坡积朵叶体。这种朵叶体发育于陡坡带砂砾岩体与滑塌浊积岩之间,是向扇根方向尖灭且缺失其所对应的扇根连接的独立砂体。区别于常规的近岸... 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发现近岸水下扇体系内存在一种特定沉积背景下与扇主体伴生的新沉积类型--坡积朵叶体。这种朵叶体发育于陡坡带砂砾岩体与滑塌浊积岩之间,是向扇根方向尖灭且缺失其所对应的扇根连接的独立砂体。区别于常规的近岸水下扇退积式正韵律的粒序,坡积朵叶体具有独特的前积反韵律的旋回特征,自然电位曲线多为漏斗状的反旋回,地震表现为向上下两侧尖灭的中强反射。研究结果认为坡积朵叶体主要有直接沉积和后期垮塌滑动两种成因机制,所需沉积背景条件为水体较浅,物源供应充足,休止角大于5°。该类型的沉积体与早期扇体与晚期扇体中间均发育泥岩隔层,自成圈闭,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带 沉积模拟实验 沉积 坡积朵叶体 含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somechanical simulation of direct shear test on outwash deposits with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6
7
作者 石崇 王盛年 +2 位作者 刘琳 孟庆祥 张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94-1102,共9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utwash deposits which are taken as unconsolidated geo-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uniformity, heterogeneity and multiphase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engineering. Acco...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utwash deposits which are taken as unconsolidated geo-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uniformity, heterogeneity and multiphase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direct shear test on the remolded samples, the soil particle parameters of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in-situ particle size cumulative curves and 3D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ere determined. Then,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different lithology, stone content and gradation composition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ot a flat surface but a shear band that yields in the sample. The curve of particle velocity vs distance from the designed shear surface of test model that is taken as a datum plane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sample shows in "S" shape. The shear disturbance area is about twice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stone blocks. The greater the stiffness of stone is, the rougher the shear surface is. The shear strength of outwash deposits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and stone content, and the bite force between stone blocks is the root reason of larger friction angle. It is also shown that strain hardening and low shear dilatancy occur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as well as possibility of shear shrinkage. But it is easy to behave shear dilatation and strain softening under low confining pres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and stone content presents an approximately quadratic parabola increase. The strain energy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rops with the increase of frictional energy. The cohesion increases with soil stiffness increasing but decreases with stone stiffness increasing.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of remolded samples, which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engineering deposit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wash deposit direct shear test granular discrete element MESOMECHA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