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沉积模式
1
作者 刘静静 李军 +5 位作者 邬长武 郭荣涛 郭永强 高蔚原 史丹妮 吴高奎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3,共10页
勘探实践表明,储层沉积特征是影响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高产的关键因素,优质储层主要为发育在古隆起之上的微生物礁和浅滩相碳酸盐岩。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及重力资料,重新厘定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和古隆起的分布,将盆地... 勘探实践表明,储层沉积特征是影响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高产的关键因素,优质储层主要为发育在古隆起之上的微生物礁和浅滩相碳酸盐岩。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及重力资料,重新厘定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和古隆起的分布,将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外部隆起带是由南大西洋裂开过程中发生跃迁后产生的废弃洋中脊发育而来,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礁的发育。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系列研究,明确盐下核心区坳陷地层沉积相展布,结合裂陷期构造特征及古地貌,建立大型缓坡型、孤立基底高型、台内高地型和陡坡型4类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模式,其中大型缓坡型、陡坡型沉积模式受单斜断块控制,台内高地型沉积模式受断隆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外部隆起带;孤立基底高型沉积模式受断垒控制,主要分布在西部坳陷带和外部坳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湖相碳酸盐岩 大型缓坡型沉积模式 孤立基底高型沉积模式 台内高地型沉积模式 陡坡型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礁下滩薄储层沉积模式与预测——以元坝西区长兴组礁下滩储层为例
2
作者 徐守成 高博乐 +3 位作者 丁蔚楠 刘远洋 郑公营 张小青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2-454,共13页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缘带生物礁油气藏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关于生物礁之下的生屑滩研究尚浅,且礁下滩储层埋藏深度大,厚度薄,纵横向变化快,因而储层的精细预测较为困难,效益开发难度大。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以元坝西区... 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缘带生物礁油气藏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关于生物礁之下的生屑滩研究尚浅,且礁下滩储层埋藏深度大,厚度薄,纵横向变化快,因而储层的精细预测较为困难,效益开发难度大。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以元坝西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经过地层精细划分和古地貌的研究,认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的沉积模式为在长兴早期形成高能滩体,在长兴中晚期继承发育了生物礁,从而在纵向上形成了“上礁下滩”的独特沉积特征。在深入认识礁下滩储层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井震结合识别礁下滩储层的方法并指导了研究区礁下滩开发评价井Y203H_C井的部署和实施,取得了礁下滩开发评价的重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坝西区长兴组早期为远端变陡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礁下滩储层主要沿着变陡带发育;②应用混合相位反褶积和F-X去噪技术,提升了地震数据质量,采用波形指示反演提高了储层纵向预测精度,结合GR波形指示模拟技术,有效避免了碳质泥岩陷阱,实现了礁下滩薄储层的定量预测;③研究结果支撑了首口礁下滩开发评价井的部署,钻探结果证实了上述地质认识及储层预测结果的正确可靠,表明礁下滩薄储层沉积模式和预测方法有助于四川盆地礁下滩储层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西区 礁下滩 沉积模式 地震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宏宇 胡明毅 +2 位作者 蔡全升 陈志宏 刘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0-566,共17页
深入研究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对于指导该区域梅山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精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并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理论,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 深入研究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对于指导该区域梅山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精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并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理论,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①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物源分别来自西部和北部。西部物源海底扇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以下的盆地沉积区。受构造限制西部物源海底扇在低洼区沉积,剖面上水道密集分布,扇体侧边缘具明显上超特征。北部物源海底扇在乐东凹陷东北陆坡发育,剖面上扇端砂体不断前积,表现为下超特征。西部物源海底扇与北部物源海底扇扇体明显不同。西部物源海底扇没有典型的扇体外形和水道地震响应,厚层砂岩直接超覆沉积于两侧斜坡区上,岩性以灰色细砂岩为主,砂岩厚度较大,砂岩组分以石英为主,石英含量平均为76%,长石含量平均为12%;北部物源海底扇岩性以灰色粉砂岩为主,砂岩厚度较小,砂岩组分以石英和岩屑为主,石英含量平均为55%,岩屑含量平均为30%。②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地貌特征。坡折带的形成以及较低海平面是海底扇形成的有利条件,而物源供给量与盆地古地貌则约束了海底扇的类型,高物源供给易于形成限制型海底扇,而低物源供给则有利于非限制型海底扇的形成。西部物源海底扇属于限制型海底扇,局限的盆地边界导致西部扇体砂质碎屑流沉积极为发育,水道频繁迁移改道,浊流沉积发育较弱。据此,总结了乐东北坡梅山组限制型海底扇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建立了限制型海底扇沉积模式,以期为类似沉积体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限制型海底扇 梅山组 乐东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亚 张本健 +7 位作者 李勇 周刚 陈迪 梁金同 李成龙 蒋华川 龙虹宇 文华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6,共16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精细刻画其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进一步拓展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历史的关键。为此,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野外露头、盆内钻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系统总结了龙王庙组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格局,建立了沉积模式,并最终明确了颗粒滩发育规律及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一段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浅水内缓坡、深水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②龙王庙组二段为碳酸盐岩弱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自西向东主要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和盆地等沉积相类型;③龙王庙组颗粒滩体受控于古隆起、潟湖边缘和同沉积断裂3种控滩机制,其中膏质潟湖受华蓥山和齐岳山同沉积断裂控制;④龙王庙组沉积是一个由早期碳酸盐岩缓坡台地向晚期弱镶边台地演化的过程,晚期由同沉积断裂导致的生物礁丘快速建隆作用是控制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类型演化的关键。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演化新模式和3种控滩机制可为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拓展和天然气规模增储上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龙王庙组 沉积 岩相古地理 控滩机制 沉积模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石质曲流河探地雷达相刻画及沉积模式研究
5
作者 韩海波 姚宗全 +5 位作者 王威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谢宗瑞 汪勇 杨帆 赵文硕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5-984,共20页
曲流河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内部构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探地雷达(GPR),以平—剖结合的思路对新疆呼图壁河与额尔齐斯河砾石质曲流河段进行沉积模式研究,并综合现代沉积、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GPR剖面进行解释。识别出4种GPR相:连续... 曲流河砂体横向变化快,砂体内部构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探地雷达(GPR),以平—剖结合的思路对新疆呼图壁河与额尔齐斯河砾石质曲流河段进行沉积模式研究,并综合现代沉积、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GPR剖面进行解释。识别出4种GPR相:连续的亚平行低—中振幅反射、连续的顶平底凸型低—中振幅反射、连续倾斜中—高振幅反射以及不连续倾斜高振幅反射,分别对应河漫滩、废弃河道、点坝和滞留沉积4种沉积微相。通过总结砾石质曲流河垂向与横向沉积特征演变及交互作用,建立了多期次沉积模式,并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为后期曲流河储集层预测及建模提供了精细构型组合规律和定量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探地雷达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呼图壁河 额尔齐斯河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规律及沉积模式: 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6
作者 姜道广 罗顺社 +5 位作者 陈亮 代榕 蒲宇新 周庆安 闫红果 庞锦莲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5-640,共16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和沉积模式,以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及沉积序列特征为例,开展了水槽模拟实验。该模拟实验总计13个实验轮次,可划分为3个沉积期,实验过程中借助3D扫描仪、4...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和沉积模式,以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及沉积序列特征为例,开展了水槽模拟实验。该模拟实验总计13个实验轮次,可划分为3个沉积期,实验过程中借助3D扫描仪、4K高清摄像仪和流速测量仪等测量手段,完成了长7_(3)亚段细粒沉积过程的定量表征。实验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长7_(3)亚段主要发育4种岩相,分别为凝灰岩相、粉—细砂岩相、粉砂岩相和泥页岩相,且根据沉积环境特征共识别出9种岩相组合类型;(2)自物源区到深湖区,岩相组合的粒度呈变细的趋势,即随着向湖盆方向的推进,水动力由高动能向低动能转化,凝灰岩、细砂岩和粉—细砂岩沉积厚度变小,而泥岩沉积厚度变大;(3)受古地貌、水动力及物源控制,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具显著规律性,即斜坡区距离物源近、水动力多处于高动能阶段,主要发育厚层凝灰岩夹薄层泥岩和厚层粉—细砂岩夹薄层泥岩,古脊—沟道区主要发育泥岩与凝灰岩互层、厚层粉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深湖区典型岩相为厚层泥岩夹凝灰岩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陇东地区长7_(3)亚段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控制着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发育类型,物源供给的强弱影响着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发育规模,古地貌单元类型直接影响了水体能量变化和细粒沉积物的搬运沉积,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细粒沉积岩相组合的空间分布。本次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建立的深水细粒沉积模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_(3)亚段页岩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岩相分布 沉积模式 水槽实验 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东部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深水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7
作者 刘汉青 周瑶琪 +2 位作者 董春梅 陈彤彤 刘瑞杨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594,共19页
【目的】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 【目的】深水沉积能在海底斜坡、深海平原和深海湖泊等区域内形成粗碎屑砂体沉积和细粒沉积物,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沉积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以日青威盆地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组为例,借助灵科1井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和野外露头踏勘,从岩相组合、沉积作用类型、成因机理、流体演化特征、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深水沉积过程。【结果】(1)研究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岩相可划分为层状泥页岩相、变形构造泥岩相、变形构造泥质粉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含泥质碎屑粉砂岩相、粒序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细砂岩相、交错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含砾砂岩相9种类型,并根据发育情况总结出5种岩相组合类型;(2)以岩相组合类型为基础,识别出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混合层沉积、底流沉积和深水悬浮沉积6种沉积作用类型;(3)在充分考虑盆地构造背景、深水沉积分布规律、重力流触发机制等因素的前提下,发现重力流从陆坡到盆底呈现出砂质碎屑流到砂质碎屑流—浊流再到浊流的演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深水重力流为主导的灵山岛地区早白垩世深水沉积模式。【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在灵山岛莱阳组深水细粒沉积物形成过程及流体演化机制两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而且为该区域早白垩世时期古环境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灵山岛 灵科1井 成因机制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吉泰盆地梅岗地区上白垩统周田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8
作者 余小灿 王春连 +1 位作者 孟令阳 颜开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802,共15页
江西吉泰盆地上白垩统周田组赋存丰富的卤水型锂资源,其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尚存争议。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吉泰盆地梅岗地区5口钻孔岩芯的精细描述,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和石膏硫同位素研究,分析周田组岩性组合特征,识别沉积... 江西吉泰盆地上白垩统周田组赋存丰富的卤水型锂资源,其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尚存争议。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吉泰盆地梅岗地区5口钻孔岩芯的精细描述,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和石膏硫同位素研究,分析周田组岩性组合特征,识别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特征,总结其沉积演化过程。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特征,周田组地层可分为下部的滨-浅湖相和上部的盐湖相沉积。周田组沉积早期,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南的泰和与值夏一带,主要由砾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湖盆边缘发育冲积-河流相,向盆地内过渡为三角洲相,至湖盆沉积中心为滨-浅湖相。周田组沉积晚期,气候逐渐变干旱,湖水不断蒸发形成了盐湖环境,发育泥岩和石膏岩的韵律沉积,表明湖水周期性咸化和淡化转化的沉积过程。石膏岩的δ^(34)S值为8.0‰~15.4‰,集中在10.1‰~12.8‰之间,指示其形成于开放的成盐环境,几乎未受到细菌还原作用的影响。梅岗地区含盐系地层向北西变厚,裂隙储层发育,显示了良好的卤水型锂矿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沉积模式 盐湖 硫同位素 吉泰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永安盆地显生宇构造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
9
作者 李斌 周游 +4 位作者 董振国 庄粤伶 何丽红 罗群 胡博文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4,共18页
永安盆地是位于华夏板块上一个多旋回叠合的沉积盆地,显生宇发育齐全,开展构造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研究是研究华夏板块沉积构造历史的有效途径,且可作为认识中扬子地区沉积构造演化的辅助手段,为湘鄂西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信息。研究结果... 永安盆地是位于华夏板块上一个多旋回叠合的沉积盆地,显生宇发育齐全,开展构造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研究是研究华夏板块沉积构造历史的有效途径,且可作为认识中扬子地区沉积构造演化的辅助手段,为湘鄂西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信息。研究结果认为:永安盆地显生宇可以划分出8个构造层序(TSQ1、TSQ2、TSQ3、TSQ4、TSQ5、TSQ6、TSQ7、TSQ8),均受控于区域性构造运动。TSQ1受控于加里东构造运动,TSQ2、TSQ3、TSQ4受控于海西构造运动,TSQ5受控于印支运动,TSQ6、TSQ7、TSQ8受控于燕山构造运动。显生宙以来,永安盆地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浅海陆棚碎屑岩—深水滞留盆地复理石沉积模式,滨浅海碎屑岩滨岸—台地—潮坪模式,前陆盆地河流—湖泊沉积模式,坳陷盆地河流—湖泊沉积模式,坳陷盆地火山—河流—湖泊沉积模式以及断陷盆地河流—冲积扇—湖泊沉积模式的历史演化,记录了华夏板块复杂、完整的构造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安盆地 构造层序 沉积模式 华夏板块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体系域海相三角洲源—汇特征及沉积模式——以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为例
10
作者 林璐 李珊珊 +5 位作者 夏磊 罗威 李科亮 李凤霞 吴仕玖 呙诗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3,96,共14页
以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为例,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格局,划分流域单元,分析构造转换带断裂陡坡和转换斜坡特点,识别物源注入口位置,进行沟谷量化分析,综合地震相、测井相、岩心相和单井相数据,研究沉积相类型及砂体时空... 以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部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为例,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格局,划分流域单元,分析构造转换带断裂陡坡和转换斜坡特点,识别物源注入口位置,进行沟谷量化分析,综合地震相、测井相、岩心相和单井相数据,研究沉积相类型及砂体时空分布规律,明确宝岛21区陵水组三段高位体系域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源—汇耦合模式。结果表明:流域单元B—⑤沟谷—三角洲朵叶体⑤具有长距离搬运的特点,入海后储集体成分和结构成熟度高、粒度细、砂泥岩互层发育;流域单元A—②沟谷—三角洲朵叶体②具有冲积扇直接入水,三角洲朵叶体表现为横向变化小、纵向叠置好、粒度粗和单层厚度大的特点,源—渠—汇配置关系好,为宝岛21区最优储集相类型。该结果为研究区储集体预测、气田开发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体系域 海相 三角洲 源—汇特征 沉积模式 琼东南盆地 宝岛凹陷 渐新统 陵水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北海“三元”水道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11
作者 卜范青 杨莉 +2 位作者 曹树春 杨宝泉 吕文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1)P油组发育于限制型U形峡谷内,垂向形成典型“三元”水道沉积模式。2)底部A砂组和B砂组为粗粒沉积。最底部A砂组不发育,呈过路不沉积,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B砂组为夹杂塑性流的泥质碎屑流;中部C砂组覆盖于整个峡谷,储层品质最好;顶部D砂组为晚期沉积,以泥质天然堤为主。3)4油组物性具上下差、中间好的规律。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类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北海 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 U形峡谷 “三元”水道沉积模式 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有根 许杰 +5 位作者 郑小鹏 刘燕 钟寿康 李琳 张道锋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925,共15页
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泛分布,已有多口井试气后相继获得了工业气流,勘探潜力较大,但目前对该组灰岩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大量钻井岩心、薄片的详细描述... 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泛分布,已有多口井试气后相继获得了工业气流,勘探潜力较大,但目前对该组灰岩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大量钻井岩心、薄片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典型沉积序列、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灰岩的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由海相碳酸盐岩、混积岩及陆源碎屑岩3大类15小类岩石类型构成,其中海相碳酸盐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为生屑滩、滩间海、潮上带(泥坪)、潮间带(泥灰坪)等7种沉积微相。依据地层剖面精细刻画,共识别出海陆过渡环境下的6个典型序列,其中序列1、2、3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序列4、5、6为陆相三角洲沉积序列。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时期经历了由陆相三角洲(碎屑沉积)→海陆过渡相(混积沉积)→海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沉积)的沉积演化,受沉积期地貌影响,整体具有“北砂南灰,上覆泥煤”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的沉积地质认识,也为后续太原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二叠统 灰岩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滚动评价
14
作者 孙藏军 吴浩君 +2 位作者 田涛 王迪 黄磊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底部湖相碳酸盐岩主力油层大多数采油井已逐渐递减为低产井,亟需寻找接替储量。综合利用已开发区钻井、取心、薄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开展湖相浅滩沉积差异分布及成因模式研究,预测了有利相带储层分布并取得... 渤海沙东南构造带北段沙一段底部湖相碳酸盐岩主力油层大多数采油井已逐渐递减为低产井,亟需寻找接替储量。综合利用已开发区钻井、取心、薄片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开展湖相浅滩沉积差异分布及成因模式研究,预测了有利相带储层分布并取得滚动评价新突破。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一段底部发育螺屑滩、混积滩和湖相泥3种沉积微相。②古地貌特征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不同类型滩体的发育、分布及相带叠置样式。内缓坡带发育螺屑滩—湖相泥沉积相序,外缓坡带发育混积滩—螺屑滩—湖相泥沉积相序。③湖相浅滩经历了古隆起暴露形成陆屑残积物、湖侵早期内缓坡带形成螺屑滩、湖侵晚期外缓坡带形成混积滩—螺屑滩3个沉积阶段。④基于已开发区湖相浅滩沉积过程及成因模式的分析,位于古地貌低部位B3井和高部位B5井之间的高程差范围内为湖相浅滩的有利沉积区,并在古地貌南高点成功实施滚动评价扩边。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湾盆地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展布预测及滚动挖潜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沙东南构造带 沙一段 湖相碳酸盐岩 沉积成因模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蒸发岩特征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纪煊 胡忠贵 +4 位作者 李世临 蔡全升 郭艳波 左云安 庞宇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4-799,共16页
为明确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蒸发岩特征与发育模式,综合野外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在对高台组蒸发岩的岩性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其沉积模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蒸发岩主要为含膏白云岩... 为明确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蒸发岩特征与发育模式,综合野外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在对高台组蒸发岩的岩性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其沉积模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蒸发岩主要为含膏白云岩类、石膏岩和膏盐岩,存在清水和浑水两种蒸发岩岩性组合序列,蒸发岩厚度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厚的特点,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建深1井区—巫溪一线和太和1井区—石柱一线,蒸发岩盖层以“宽广圆环状”覆盖川东大部分地区;2)蒸发岩在干旱炎热的古环境、障壁滩形成的封闭环境、海水的周期性波动以及物源补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清水潟湖和浑水潟湖,即源控多潟湖成因环境;3)高台组蒸发岩厚度与龙王庙组储层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厚层蒸发岩控低含气储层,薄层蒸发岩控高含气储层;4)蒸发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包括浑水潟湖成因的岩下储层和清水潟湖成因的岩间储层,薄层蒸发岩岩下储层含气规模较大,岩间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厚度较薄,总体上呈中—低孔低渗的特征,研究区发育3个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分别位于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区,是川东地区潜在的后备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川东地区 高台组 清水潟湖 浑水潟湖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分布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德水 何宇航 +2 位作者 邢宝荣 霍正旺 高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三次采油开发层系组合及开发次序,指导三采整体规划部署,在大庆长垣范围内系统开展了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与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方法】采用点-线-面多维度立体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垣11口取心...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三次采油开发层系组合及开发次序,指导三采整体规划部署,在大庆长垣范围内系统开展了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与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方法】采用点-线-面多维度立体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垣11口取心井岩心描述入手,通过系统描述确定不同层位、不同位置沉积环境类型,然后通过贯穿南北、东西大剖面开展沉积层序演化规律研究,最后通过不同单元砂体微相刻画确定砂体沉积模式和非均质特征。【结果与结论】高台子油层垂向上为总体湖退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湖退-湖积-湖退沉积演化序列,厘定了各单元湖岸线、内、外前缘分界线和外前缘尖灭线的边界位置,建立了河控枝状、浪控席状和流控坨状三大类、六亚类三角洲沉积模式,确定了高台子油层二、三类油层类型均有发育,并将三类油层细分为ⅢA、ⅢB、ⅢC三种油层类型,根据不同油层类型砂体分布特征进行化学驱层系组合优化设计,喇嘛甸和萨中油田可以组合为3~4套层系,萨北和萨南油田可以组合为1~3套层系,根据组合成果开展喇嘛甸182区块注聚现场试验,实现油层均匀动用,阶段提高采收率10.4%,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高台子油层 演化分布特征 沉积模式 油层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天海 许多年 +3 位作者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准确识别扇三角洲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和大量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等方法,...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准确识别扇三角洲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和大量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沙湾凹陷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湾凹陷百口泉组可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数个五级层序,且3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百口泉组的3个层段,五级层序受短期沉积旋回控制,分别对应不同的沉积微相。②均方根振幅属性对岩性变化更为敏感,能量高值区对应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值区对应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低能量区对应滨浅湖亚相。③百一段和百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湖盆面积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百三段沉积时期湖盆面积增大,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为典型的水进退积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性较好,被滨浅湖亚相的泥质岩所覆盖,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④研究区百口泉组扇体规模大、物源近,岩性以砂砾岩为主,为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潜在的有利成藏区,是油气资源规模发现的重点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砂砾岩 古地貌 沉积 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百口泉组 三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石炭系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嘉楠 赵卫卫 +5 位作者 刁新东 霍志鹏 高剑波 李文平 孙宁亮 姜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8,共9页
针对塔河油田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模式不明确、沉积微相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利用岩性、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模式、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砾岩、砂岩、泥岩3种类型的岩石,灰质含... 针对塔河油田巴楚组砂砾岩段沉积模式不明确、沉积微相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利用岩性、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模式、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砾岩、砂岩、泥岩3种类型的岩石,灰质含量较高;研究区主要发育3种沉积相、5种沉积亚相、13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在横向上变化较快,纵向多期相同沉积微相叠置。研究区西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其侧方潮坪间互沉积;东部受阿克库勒凸起影响,距离物源近,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其南部潮坪间互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潮坪混积的位置油气水显示相对较好,该类沉积相为有利沉积相带;研究区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相与潮坪混积的沉积模式。研究结果对塔河油田的后续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石炭系:巴楚组砂砾岩段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微相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国庆 苏中堂 +4 位作者 郝志磊 魏柳斌 任军锋 廖慧鸿 吴浩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95,共17页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察,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沉积序列,构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可划分出10类微相(MFT1-MFT10):盐岩、膏岩、含膏云岩、纹层状微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微生物云岩、生物扰动(灰)云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微晶颗粒灰岩;共生体系发育4类微相组合:(1)潮间上带—潮上带白云岩-含膏云岩-泥云岩组合;(2)潮间下带膏岩-藻云岩-白云岩组合;(3)潮下带纹层状灰岩-搅动灰岩-扰动灰岩组合;(4)潟湖内层状膏岩-团块状膏岩-盐岩组合。马家沟组为浅盆蒸发成盐,低海平面蒸发成盐,高海平面发育碳酸盐岩,海平面反复波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 生物扰动云岩 微生物云岩 沉积模式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陡岸沉积模式 被引量:42
20
作者 张善文 隋风贵 王永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9-223,共5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沉积时构造运动以断陷为主要特征 ,在其陡岸形成了以近物源、重力流为主的沉积体系 ,不同的陡岸类型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本文在研究济阳坳陷的陡岸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断蚀陡岸沉积模式。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断陷湖盆 断蚀陡岸沉积模式 间歇陡岸沉积模式 持续陡岸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