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黏土沉积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1
作者
吴冬
邓虎成
+2 位作者
解馨慧
刘慧
曹凯旋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目的】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明确黏土沉积微结构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分布预测及开发。【方法】黏土颗...
【目的】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明确黏土沉积微结构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分布预测及开发。【方法】黏土颗粒除受物理作用影响,还发生化学吸附和絮凝,形成絮凝程度不一的絮凝物。絮凝物的基本单元是板状颗粒或域,进一步形成絮或链,最终在电荷作用下形成纸牌屋结构。在沉积阶段,影响絮凝程度的物理—化学因素繁多,对黏土沉积微结构开展物理—化学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泥岩颗粒集合体其他组构的分析,可以对泥页岩沉积环境进行识别和描述。【结果】目前,该项研究尚显不足:(1)尚未建立完善的沉积地质模型;(2)包括絮凝物在内的泥岩颗粒集合体组构的定量研究不足,尚未成熟地使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3)我国西部海相黑色页岩沉积微环境及其内部集合体特征研究有待深化;(4)研究技术方法略显单一。【结论】对黏土沉积微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开展泥岩颗粒集合体形成环境解释,能实现复杂多变的沉积微环境精细刻画,深化对湖泊、海洋等泥页岩沉积环境分异特征的认识,进而揭示高精度范围内页岩储层品质的差异,为页岩地质和工程“甜点”的选取和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沉积
微
结构
絮凝
物理化学因素
沉积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曌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0-488,共9页
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组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层面平行且具有蹼纹的U形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Rhizocorallium进行微观观察,发现在其边缘管和蹼纹内部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莓状黄铁矿及莓状铁氧化物(单晶为五角十二面体...
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组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层面平行且具有蹼纹的U形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Rhizocorallium进行微观观察,发现在其边缘管和蹼纹内部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莓状黄铁矿及莓状铁氧化物(单晶为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和近球形),与之对应的围岩中仅见少量黄铁矿单晶颗粒。表面具有覆盖膜的莓状黄铁矿大多存在于潜穴内部,其中边缘管中莓状黄铁矿的单晶直径(0.672~1.603μm,平均直径1.063μm)较之蹼纹中部的(0.376~0.877μm,平均直径0.5μm)的大。上述特征显示出潜穴中莓状黄铁矿的存在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Rhizocorallium边缘管和蹼纹中高丰度莓状黄铁矿的发现表明: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可能是造迹者精心构筑的觅食—花园。由于食物供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不同,Rhizocorallium造迹者在其潜穴内部培植不同的微生物,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Rhizocorallium
晚泥盆世
莓状黄铁矿
沉积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黄铁矿及其沉积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福军
吴媛欣
+4 位作者
刘松
孙柏年
闫德飞
张凤太
王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1,共9页
对化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研究,有助于明确生物的化石化过程以及期间的沉积微环境。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保存的黄铁矿进行了分析,发现离散型单晶和成群的莓状体共同保存。单晶绝大多数为无规则至球状体,晶棱不...
对化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研究,有助于明确生物的化石化过程以及期间的沉积微环境。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保存的黄铁矿进行了分析,发现离散型单晶和成群的莓状体共同保存。单晶绝大多数为无规则至球状体,晶棱不明显,表面可见凹点;少数为八面体,晶棱明显,表面光滑;单晶直径为0.79~1.58μm;莓状体为圆球状,粒径为7.23~14.95μm,S/Fe原子个数比的均值为1.54。莓状体的粒径大小和变化幅度均处于低值段,其S/Fe原子个数比值小于2,结果均说明当时植物体上、下表皮间为一种贫氧的水体环境,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莓状体。植物化石上、下表皮间由于未保存组织结构,而被大量的、近似层状分布的黄铁矿单晶和莓状体充填,结果支持了化石内莓状体形成与有机质降解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植物化石
渐新世
沉积微环境
宁明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黏土沉积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1
作者
吴冬
邓虎成
解馨慧
刘慧
曹凯旋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出处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2182)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项目(KJ-766-2330)。
文摘
【目的】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页岩油气资源的基础研究逐渐受到重视。黏土沉积微结构对页岩页理、纹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页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开发效果,明确黏土沉积微结构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分布预测及开发。【方法】黏土颗粒除受物理作用影响,还发生化学吸附和絮凝,形成絮凝程度不一的絮凝物。絮凝物的基本单元是板状颗粒或域,进一步形成絮或链,最终在电荷作用下形成纸牌屋结构。在沉积阶段,影响絮凝程度的物理—化学因素繁多,对黏土沉积微结构开展物理—化学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泥岩颗粒集合体其他组构的分析,可以对泥页岩沉积环境进行识别和描述。【结果】目前,该项研究尚显不足:(1)尚未建立完善的沉积地质模型;(2)包括絮凝物在内的泥岩颗粒集合体组构的定量研究不足,尚未成熟地使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3)我国西部海相黑色页岩沉积微环境及其内部集合体特征研究有待深化;(4)研究技术方法略显单一。【结论】对黏土沉积微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开展泥岩颗粒集合体形成环境解释,能实现复杂多变的沉积微环境精细刻画,深化对湖泊、海洋等泥页岩沉积环境分异特征的认识,进而揭示高精度范围内页岩储层品质的差异,为页岩地质和工程“甜点”的选取和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
泥页岩
沉积
微
结构
絮凝
物理化学因素
沉积微环境
Keywords
shale
sedimentary microstructure
flocculation
physicochemical factor
micro-environment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被引量:
5
2
作者
赵曌
张立军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0-48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112,41290260)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4116120002)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5KF05)
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计划(672105/195)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B2013-77)~~
文摘
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组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层面平行且具有蹼纹的U形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Rhizocorallium进行微观观察,发现在其边缘管和蹼纹内部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莓状黄铁矿及莓状铁氧化物(单晶为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和近球形),与之对应的围岩中仅见少量黄铁矿单晶颗粒。表面具有覆盖膜的莓状黄铁矿大多存在于潜穴内部,其中边缘管中莓状黄铁矿的单晶直径(0.672~1.603μm,平均直径1.063μm)较之蹼纹中部的(0.376~0.877μm,平均直径0.5μm)的大。上述特征显示出潜穴中莓状黄铁矿的存在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Rhizocorallium边缘管和蹼纹中高丰度莓状黄铁矿的发现表明: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可能是造迹者精心构筑的觅食—花园。由于食物供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不同,Rhizocorallium造迹者在其潜穴内部培植不同的微生物,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群落。
关键词
遗迹化石
Rhizocorallium
晚泥盆世
莓状黄铁矿
沉积微环境
Keywords
trace fossils
Rhizocorallium
Late Devonian
pyrite framboids
micro-sedimentary facies
分类号
P5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黄铁矿及其沉积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福军
吴媛欣
刘松
孙柏年
闫德飞
张凤太
王秋军
机构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省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公园管理局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省古生物研究中心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022
41272026)
+2 种基金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J字[2015]2121号)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15)35号)
贵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5BS014)~~
文摘
对化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研究,有助于明确生物的化石化过程以及期间的沉积微环境。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保存的黄铁矿进行了分析,发现离散型单晶和成群的莓状体共同保存。单晶绝大多数为无规则至球状体,晶棱不明显,表面可见凹点;少数为八面体,晶棱明显,表面光滑;单晶直径为0.79~1.58μm;莓状体为圆球状,粒径为7.23~14.95μm,S/Fe原子个数比的均值为1.54。莓状体的粒径大小和变化幅度均处于低值段,其S/Fe原子个数比值小于2,结果均说明当时植物体上、下表皮间为一种贫氧的水体环境,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莓状体。植物化石上、下表皮间由于未保存组织结构,而被大量的、近似层状分布的黄铁矿单晶和莓状体充填,结果支持了化石内莓状体形成与有机质降解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
黄铁矿
植物化石
渐新世
沉积微环境
宁明组
Keywords
pyrite
plant fossil
Oligocene
depositional microcondition
Ningming Formation
分类号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34.6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黏土沉积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吴冬
邓虎成
解馨慧
刘慧
曹凯旋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赵曌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黄铁矿及其沉积意义
马福军
吴媛欣
刘松
孙柏年
闫德飞
张凤太
王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