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刚果(金)铜矿带Cu品位分形特征与多阶段富集过程
1
作者 袁庆晗 詹德光 +4 位作者 苏本勋 秦克章 何玉军 李帅 郭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1-2739,共9页
中非成矿带由刚果(金)铜矿带和赞比亚铜矿带组成,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富集区,然而其成因模式依然存在争议。为进一步约束其成矿机制,本文聚焦刚果(金)铜矿带内一个典型矿体,选取特征含矿层位矿山亚群内D.Strat、RSF、RSC... 中非成矿带由刚果(金)铜矿带和赞比亚铜矿带组成,是全球最大的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富集区,然而其成因模式依然存在争议。为进一步约束其成矿机制,本文聚焦刚果(金)铜矿带内一个典型矿体,选取特征含矿层位矿山亚群内D.Strat、RSF、RSC三个岩性单元,应用幂指数法计算、对比了不同层位中Cu品位空间分布在平行和垂直于沉积层理两个方向上的分形特征。结果显示D.Strat层内的Cu品位主要在平行于沉积层理方向上表现出显著的分形特征,而RSF和RSC层内的Cu品位则主要在垂直于沉积层理方向上呈现出明显分形特征。结合成矿带内的岩性特征、矿化样式、成矿年代学结果及现有成矿模型,D.Strat层内平行于层理的分形聚集特征可能为早期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受岩性层理强烈控制的原生矿化作用的空间体现,而RSF与RSC层内垂直层理的分形特征,则指示了后期卢菲利安造山期构造-热液活动的影响,反映了成矿流体沿特定通道对早期矿化进行了具有跨层改造特征的叠加作用。不同地层单元中Cu品位分布的分形特征差异,为理解刚果(金)铜矿带复杂的、多阶段的成矿过程提供了新的空间维度证据,为沉积-改造成矿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深化了对这一世界级矿带成矿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容矿型铜矿 Cu品位 分形 过程 刚果(金)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