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接收函数自相关约束渤海湾北部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秋实 李永华 武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1-2303,共13页
地震灾后调查表明盆地对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低速、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之间的物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地震破坏增加的直接原因,它会显著增加盆地内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放大地震动幅度.可靠的沉积层结构和基阶共振频率有利于估... 地震灾后调查表明盆地对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低速、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之间的物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地震破坏增加的直接原因,它会显著增加盆地内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放大地震动幅度.可靠的沉积层结构和基阶共振频率有利于估计沉积层的放大作用并评估该区地震危险性.本研究利用渤海湾地区43个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了P波接收函数,进一步通过接收函数自相关得到了台站下方沉积层的共振频率,并依照钻孔资料推导出的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厚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了研究区的沉积层厚度.研究区共振频率存在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其中研究区东北部共振频率主要介于0.30~0.77 Hz之间,对应的沉积层厚度介于120~500 m;研究区西南平原地区绝大部分台站的共振频率低于0.30 Hz,沉积层厚度介于500~1252 m.本文结果与前人采用HVSR方法给出的共振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与已有反射和钻孔资料对比研究,推测本文所给出的沉积厚度为晚第三纪-第四纪(N+Q)的沉积盖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自相关 沉积层结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14
2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7-849,981,共13页
对布设于渤海湾盆地地区的70个台站2006年9月—2009年9月记录到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发现位于沉积层上的台站记录的接收函数震相较为复杂,由沉积层基底的转换波、多次波及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共同构成,且随着沉积层厚度的... 对布设于渤海湾盆地地区的70个台站2006年9月—2009年9月记录到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发现位于沉积层上的台站记录的接收函数震相较为复杂,由沉积层基底的转换波、多次波及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共同构成,且随着沉积层厚度的增加,沉积层基底转换波、多次波与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震相相互叠加,使之无法分辨出莫霍面转换波及多次波到时.为此,本文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模型进行搜索,以获取与实际波形误差最小的波形相对应的模型,即台站下方的沉积层结构.结果显示:1渤海湾盆地由NNE向展布的坳陷带与隆起带组成,冀中坳陷带的沉积层厚度为3—6km,坳陷带内沿NE--NNE向分布着带状凹陷带与凸起带相间的次级构造,而且其东侧靠近沧县隆起区的凹陷带沉积层基底埋深最大,体现了渤海湾盆地基底受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半地堑(地堑)-半地垒(地垒)构造;2隆起带的波速比vP/vS大于坳陷带的波速比,推测与隆起带下第三系地层的缺失有关,坳陷带内高波速比地区与地热田的分布相对应,说明沉积层内高温环境下波速比较高;3隆起带内的S波平均速度较坳陷带内的S波平均速度小,且冀中坳陷带内沉积层较厚地区对应的S波平均速度比其它地区更大,说明渤海湾地区沉积层厚度与沉积层内的S波平均速度成反比关系,推测与下第三系地层的厚度有关,且下第三系地层越厚的地区,S波平均速度越大.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接收函数研究的结果与通过地质、地热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渤海湾盆地 沉积层结构 相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3
作者 阮明明 刘巧霞 +3 位作者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6-1122,共17页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沉积厚度较薄,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沉积层厚度较厚,范围为160~210m;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容西断裂、容东断裂、牛西断裂、牛东断裂、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如沉积层共振频率、场地放大系数,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地区 HVSR法 浅层沉积层结构 场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5 位作者 李思田 司宝玲 黄振 李换浦 徐应才 苏真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7-309,共13页
志留系沉积期塔里木为一地势相对平坦、水体较浅的陆表海盆地,总体充填一套碎屑海岸和三角洲体系,从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SQ-Skp1、SQ-Skp2和SQ-Skp... 志留系沉积期塔里木为一地势相对平坦、水体较浅的陆表海盆地,总体充填一套碎屑海岸和三角洲体系,从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SQ-Skp1、SQ-Skp2和SQ-Skp3沉积较完整,发育潮坪、浅海陆棚、滨岸-三角洲体系;而塔中地区缺失SQ-Skp1和SQ-Skp2层序,SQ-Skp3以潮坪体系为主,局部发育小型三角洲。与此相对,塔中地区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沉积完整,而塔北地区缺失SQ-Stt水进体系域红泥岩段。塔中和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反映了塔中和塔北构造隆升的差异和演化,奥陶末构造运动对塔中影响较大,造成塔中隆起的隆升并一直处于水上隆起,直到柯坪塔格组上段SQ-Skp3层序沉积期才淹没充填,随后持续沉降,形成了完整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奥陶末构造运动对塔北影响较小,西部英买力地区局部隆升,而东部持续沉降,直到柯坪塔格组沉积之后塔北东部出现较大规模隆升,形成明显的上超不整合,并造成塔塔埃尔塔格组层序SQ-Stt水进体系域红泥岩段缺失。塔中和塔北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层序和储盖组合发育,塔中缺失下储盖组合,而塔北缺失上储盖组合,对志留系圈闭形成和油气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 塔中-塔北 志留系 构造活动 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三江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武玮洁 黄金莉 +2 位作者 李选涛 刘志坤 祝淮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6-301,共16页
收集了大三江盆地及其邻区区域地震台网及多个流动台阵的连续波形及远震事件资料,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叠加方法,分别获得了研究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基底及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浅层速度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及... 收集了大三江盆地及其邻区区域地震台网及多个流动台阵的连续波形及远震事件资料,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叠加方法,分别获得了研究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基底及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浅层速度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及地质特征,三江盆地呈明显的低速,虎林和勃利等小型盆地的S波速度也相对较低,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则呈高速;到中下地壳层,盆地区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表明到该深度层盆地已趋于稳定;依兰—伊通断裂下的低速异常延伸较深,表明它是一条较深的区域性断裂。接收函数结果显示:区内莫霍面的深度大约为30—36 km,整体较为平缓;在三江盆地内,前进坳陷的沉积层最厚,可达5.4 km,最薄处位于富锦隆起,为2.7 km,到西部绥滨断陷内沉积层又变厚,这与该盆地已知的两坳夹一隆的构造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江盆地及其邻区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接收函数 三维 S 波速度结构 改进的 H-κ 叠加方法 沉积层及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