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极内陆地区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_3^-沉积后过程差异 被引量:5
1
作者 侯书贵 秦大河 +1 位作者 任贾文 效存德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1-87,共7页
酸性气体成分(如NO-3)的强挥发性导致其在雪面沉降后,具有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即其在表层雪内是“可逆”沉降的。通过比较东南极内陆雪坑的NO-3剖面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3的浓度变化,认为沉积后气/雪... 酸性气体成分(如NO-3)的强挥发性导致其在雪面沉降后,具有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即其在表层雪内是“可逆”沉降的。通过比较东南极内陆雪坑的NO-3剖面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3的浓度变化,认为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在东南极内陆较显著,而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则不然。表层雪内NO-3存在方式的不同和沉降机制的差异应是导致两地NO-3沉积后过程差异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雪 沉积后过程 东南极内陆 乌鲁木齐市 冰川 硝酸根 酸性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冰芯1953年以来的δ18O记录 被引量:9
2
作者 宋琳琳 侯书贵 刘亚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41,共6页
2005年8月在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钻取了两只透底冰芯,其中一支冰芯定年结果为16.83 m,深度对应1953年.着重探讨了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δ^(18)O)记录的可能影响及该冰芯1953年以来δ^(18)O记录... 2005年8月在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钻取了两只透底冰芯,其中一支冰芯定年结果为16.83 m,深度对应1953年.着重探讨了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δ^(18)O)记录的可能影响及该冰芯1953年以来δ^(18)O记录的气候指示意义.降水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夏季高温引起的融化—渗浸—再冻结作用,以及冬季雪层中的水汽运移和积雪表面的升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冰芯δ^(18)O记录,但考察时观测表明当年降雪仍约有50 cm剩余,且δ^(18)O与Ca^(2+)的季节波动保存较好,表明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于δ^(18)O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年层内.1953-2004年庙儿沟冰芯δ^(18)O记录呈线性下降趋势,与同处哈尔里克山南坡的哈密气象站夏季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庙儿沟冰芯δ^(18)O记录可作为该区域过去夏季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温度效应 沉积后过程 庙尔沟冰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