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波浪-海流-微地形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建立及应用
1
作者
芦静
夏长水
+1 位作者
滕涌
刘学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5,共14页
沙纹微地形普遍存在于海底,沙纹的消长能改变底部应力进而影响泥沙的运移。以往研究较多侧重于波致沙纹,并已应用于波浪模式的底摩擦计算,而较少考虑波流联合效应产生的沙纹,也未将其应用于综合的水动力模式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本文在PO...
沙纹微地形普遍存在于海底,沙纹的消长能改变底部应力进而影响泥沙的运移。以往研究较多侧重于波致沙纹,并已应用于波浪模式的底摩擦计算,而较少考虑波流联合效应产生的沙纹,也未将其应用于综合的水动力模式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本文在POM水动力模式中嵌入新南威尔士大学泥沙模式,通过耦合波流共同作用的微地形模型与波流相互作用底边界层模型,发展了波浪-海流-微地形(沙纹)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本文将该模式应用于澳大利亚Jervis湾,针对波主导和波流联合主导沙纹两种类型,分别进行了沙纹发展状态、几何形态的分布及悬浮泥沙的模拟。结果表明:波致沙纹比波流联合作用的沙波具有更大的波高和波长,因此当波主导时沙纹对悬浮泥沙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考虑随沙纹变化的粗糙度,相比于以往模式设置均一的粗糙度,该模型能对悬浮物浓度的骤升过程进行更精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动力模式
波流耦合
微地形
沙纹
底边界层
底粗糙度
悬浮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
2
2
作者
齐亚林
赵彦德
+2 位作者
邵晓州
楚美娟
左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中河、湖两类水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流动规律,结合水槽物理模拟及前人开展的数值模拟,并借鉴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成果,构建了受流体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约束的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湍流的特点决定了两类水体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动量、动能传递。河水入湖过程既不是圆形(轴对称)射流,也不是平面(二维)射流,而是矩形(三维)射流,流速沿程会以负指数快速衰减。河口是挟沙河流流速衰减的终点,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沉积的终点。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过程,是三角洲平原动力、沉积、地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河流末端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堤岸决口→河流分叉→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三角洲平原的骨架砂体,地貌控制下河流的频繁摆动是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的重要机制。河控三角洲沉积的主体为平原环境,而非前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动量射流
沉积
过程
动力
和
沉积
模式
河控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子陆块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地壳伸展作用:来自沉积序列与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
26
3
作者
汪正江
王剑
+3 位作者
卓皆文
杨平
刘家洪
谢尚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1-742,共12页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伴有火山活动,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作者提出了地壳伸展—差异升降—热液上升(伴随火山活动)—快速海侵(伴随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沉积动力学模式。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热液上升伴随着火山作用,在扬子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持续的拉张,出现了强烈的差异沉降,促使台地相区进一步隆升剥蚀、而在斜坡和陆棚相区硅质岩持续发育;扩张晚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在火山活动、热液流体和生物爆发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海底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和保存。因此,早古生代第一套区域性优质烃源岩是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早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仁坝黄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SCB)
沉积
序列
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
动力
学
模式
扬子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波浪-海流-微地形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建立及应用
1
作者
芦静
夏长水
滕涌
刘学海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5,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17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4T01
+5 种基金
2015P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3602
2016YFB0201103
2017YFA0604101
2017YFA0604104)
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
文摘
沙纹微地形普遍存在于海底,沙纹的消长能改变底部应力进而影响泥沙的运移。以往研究较多侧重于波致沙纹,并已应用于波浪模式的底摩擦计算,而较少考虑波流联合效应产生的沙纹,也未将其应用于综合的水动力模式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本文在POM水动力模式中嵌入新南威尔士大学泥沙模式,通过耦合波流共同作用的微地形模型与波流相互作用底边界层模型,发展了波浪-海流-微地形(沙纹)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本文将该模式应用于澳大利亚Jervis湾,针对波主导和波流联合主导沙纹两种类型,分别进行了沙纹发展状态、几何形态的分布及悬浮泥沙的模拟。结果表明:波致沙纹比波流联合作用的沙波具有更大的波高和波长,因此当波主导时沙纹对悬浮泥沙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考虑随沙纹变化的粗糙度,相比于以往模式设置均一的粗糙度,该模型能对悬浮物浓度的骤升过程进行更精细的预测。
关键词
沉积动力模式
波流耦合
微地形
沙纹
底边界层
底粗糙度
悬浮泥沙
Keywords
sediment dynamical model
wave-current coupling
microtopography
ripples
bottom boundary layer
roughness
suspended sediments
分类号
P731.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
2
2
作者
齐亚林
赵彦德
邵晓州
楚美娟
左静
机构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兰州城市学院培黎石油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50,2017ZX05001002)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2019B-175)。
文摘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中河、湖两类水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流动规律,结合水槽物理模拟及前人开展的数值模拟,并借鉴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成果,构建了受流体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约束的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湍流的特点决定了两类水体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动量、动能传递。河水入湖过程既不是圆形(轴对称)射流,也不是平面(二维)射流,而是矩形(三维)射流,流速沿程会以负指数快速衰减。河口是挟沙河流流速衰减的终点,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沉积的终点。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过程,是三角洲平原动力、沉积、地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河流末端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堤岸决口→河流分叉→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三角洲平原的骨架砂体,地貌控制下河流的频繁摆动是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的重要机制。河控三角洲沉积的主体为平原环境,而非前缘环境。
关键词
湍流
动量射流
沉积
过程
动力
和
沉积
模式
河控三角洲
Keywords
turbulence
momentum jet
sedimentation process
dynamic and sedimentary patterns
river-dominated delta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子陆块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地壳伸展作用:来自沉积序列与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
26
3
作者
汪正江
王剑
卓皆文
杨平
刘家洪
谢尚克
机构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1-74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1072088)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782003)的成果
文摘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SCB)是华南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也是华南古生代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铜仁坝黄SCB附近的沉积序列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期沉积具有热液活动和缺氧沉积的双重特征,并伴有火山活动,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作者提出了地壳伸展—差异升降—热液上升(伴随火山活动)—快速海侵(伴随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沉积动力学模式。即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热液上升伴随着火山作用,在扬子东南缘发育了广泛的硅质岩沉积;持续的拉张,出现了强烈的差异沉降,促使台地相区进一步隆升剥蚀、而在斜坡和陆棚相区硅质岩持续发育;扩张晚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在火山活动、热液流体和生物爆发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海底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和保存。因此,早古生代第一套区域性优质烃源岩是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早期的产物。
关键词
铜仁坝黄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SCB)
沉积
序列
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
动力
学
模式
扬子陆块
Keywords
Bahuang in Tongren Region
Sinian(Ediacaran)—Cambrian Boundary(SCB)
Sedimentary sequence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Sedimentary Dynamic Model
Yangtze Block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P539.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波浪-海流-微地形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建立及应用
芦静
夏长水
滕涌
刘学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
齐亚林
赵彦德
邵晓州
楚美娟
左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扬子陆块震旦纪—寒武纪之交的地壳伸展作用:来自沉积序列与沉积地球化学证据
汪正江
王剑
卓皆文
杨平
刘家洪
谢尚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