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黄利平
孙林
+2 位作者
周际永
夏光
杨军伟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0-566,共7页
针对海上油田氟化钙二次沉淀导致酸化效果变差及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评价缺乏稳定可靠实验方法的问题,测试了强酸对氟化钙二次沉淀的溶蚀效果,分析了酸化过程中生成氟化钙的粒径特征,形成了1套氟化钙沉淀抑制剂优选评价的实验方法,...
针对海上油田氟化钙二次沉淀导致酸化效果变差及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评价缺乏稳定可靠实验方法的问题,测试了强酸对氟化钙二次沉淀的溶蚀效果,分析了酸化过程中生成氟化钙的粒径特征,形成了1套氟化钙沉淀抑制剂优选评价的实验方法,研发出1种氟化钙沉淀抑制剂BYZ-01。实验表明,4%BYZ-01加量条件下,土酸溶液中基本无氟化钙沉淀产生,研发的BYZ-01现场应用效果显著。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氟化钙二次沉淀物特征认识及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优选评价方法的建立,对指导酸化中氟化钙二次沉淀抑制研究和制定酸化用沉淀抑制剂检测标准方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沉淀
抑制
氟化钙
沉淀抑制剂
二次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中元古代浅海碳酸盐沉淀方式变化: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
2
2
作者
吴孟亭
方浩
+2 位作者
孙龙飞
史晓颖
汤冬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3-722,共20页
海相碳酸盐的沉淀方式被认为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即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缺氧的铁化海水中碳酸盐沉淀抑制剂Fe2+和Mn2+强力抑制灰泥在水柱中成核,但允许文石直接在海底生长,从而导致大量文石以海底沉淀方式产出,而新元古代适度的氧...
海相碳酸盐的沉淀方式被认为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即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缺氧的铁化海水中碳酸盐沉淀抑制剂Fe2+和Mn2+强力抑制灰泥在水柱中成核,但允许文石直接在海底生长,从而导致大量文石以海底沉淀方式产出,而新元古代适度的氧化海水则有利于灰泥以水柱沉淀方式形成。然而,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长期变化还可能受控于其他因素,其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来验证。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笔者选择碳酸盐沉淀方式尚处于过渡时期的华北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碳酸盐沉淀方式及与之对应的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高于庄组三段(约1.56 Ga)、雾迷山组四段下部(约1.48 Ga)和铁岭组二段(约1.44 Ga)发育大量灰泥水柱沉淀,其Ⅰ/(Ca+Mg)值较高(普遍大于0.5μmol/mol)、Ce负异常(低至0.8),指示适度氧化的条件;而高于庄组四段下部(约1.55 Ga)和雾迷山组二段中部(约1.50 Ga)则发育大量纤维状文石海底沉淀,其Ⅰ/(Ca+Mg)值约为0,指示次氧化至缺氧的环境。因此,本研究首次用大量实例证实了前寒武纪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对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重要调控作用,并且后者可作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重要指标,适用于高效开展长序列、多剖面的低氧背景下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海底
沉淀
灰泥水柱
沉淀
碳酸盐
沉淀抑制剂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
稀土Ce异常
Ⅰ/(Ca+Mg)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中元古代鱼骨状方解石:成因机制和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
3
3
作者
汤冬杰
史晓颖
+2 位作者
张文浩
刘云
吴金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40,共14页
鱼骨状方解石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沉积,由锯齿状亮暗交互的亚毫米级条带组成,主要见于太古宙。以往认为,鱼骨状方解石属无机化学沉淀成因,形成于水体缺氧、碳酸盐过饱和、富Fe^(2+)、Mn^(2+)等碳酸盐沉淀抑制剂的环境条件;在地质记录中...
鱼骨状方解石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沉积,由锯齿状亮暗交互的亚毫米级条带组成,主要见于太古宙。以往认为,鱼骨状方解石属无机化学沉淀成因,形成于水体缺氧、碳酸盐过饱和、富Fe^(2+)、Mn^(2+)等碳酸盐沉淀抑制剂的环境条件;在地质记录中其丰度随时间的减少反映了海洋的长期氧化趋势。文中首次在华北地台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四段微生物礁内发现了大量鱼骨状方解石。宏观观察表明,这些鱼骨状方解石主要以微生物礁孔洞充填物形式产出,明显区别于太古宙以海底沉淀形式直接产出在海底的鱼骨状方解石。显微研究发现,鱼骨状方解石晶体纤维具有沿晶体生长方向旋转消光特征,证明其内部亚晶的光学C轴从纤维底部的随机排列逐步旋转至上部垂直纤维生长方向。这符合球状晶体生长模式,需要方解石沉淀抑制剂的参与。鱼骨状方解石产出具有丰度随时间减少以及产出形式由海底沉淀向孔洞胶结物转变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海洋氧化逐渐增强以及具氧化还原敏感属性的碳酸盐沉淀抑制剂逐渐从水体中移除相吻合。笔者认为鱼骨状方解石的沉淀抑制剂为Fe^(2+)和Mn^(2+),这与微生物岩无明显Ce异常和Fe^(2+)极强的抑制能力相一致。因此,鱼骨状方解石可用于指示缺氧环境条件。此外,显微和超微研究也表明鱼骨状方解石晶体内存在有大量与其生长方向一致的菌丝体残余和与之密切伴生的有机矿物,表明微生物为鱼骨状方解石成核和初始沉淀提供了重要垫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高于庄组
微生物礁
鱼骨状方解石
沉淀抑制剂
潜在的古氧相指示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黄利平
孙林
周际永
夏光
杨军伟
机构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出处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0-566,共7页
基金
中海油能源发展重大专项项目“海上油田提效酸化解堵体系研究与工业化应用”(HFKJ-ZX-GJ-2022-03-01)。
文摘
针对海上油田氟化钙二次沉淀导致酸化效果变差及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评价缺乏稳定可靠实验方法的问题,测试了强酸对氟化钙二次沉淀的溶蚀效果,分析了酸化过程中生成氟化钙的粒径特征,形成了1套氟化钙沉淀抑制剂优选评价的实验方法,研发出1种氟化钙沉淀抑制剂BYZ-01。实验表明,4%BYZ-01加量条件下,土酸溶液中基本无氟化钙沉淀产生,研发的BYZ-01现场应用效果显著。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氟化钙二次沉淀物特征认识及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优选评价方法的建立,对指导酸化中氟化钙二次沉淀抑制研究和制定酸化用沉淀抑制剂检测标准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
酸化解堵
沉淀
抑制
氟化钙
沉淀抑制剂
二次
沉淀
Keywords
Block removal by acidification
Calcium fluoride
CaF2
Precipitation inhibitor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分类号
TE357.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中元古代浅海碳酸盐沉淀方式变化: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
2
2
作者
吴孟亭
方浩
孙龙飞
史晓颖
汤冬杰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3-722,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930320,4197202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编号:IGGCAS-201905)
+1 种基金
中国“111”计划(编号:B200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编号:2652019093)共同支持。
文摘
海相碳酸盐的沉淀方式被认为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即太古宙至古元古代缺氧的铁化海水中碳酸盐沉淀抑制剂Fe2+和Mn2+强力抑制灰泥在水柱中成核,但允许文石直接在海底生长,从而导致大量文石以海底沉淀方式产出,而新元古代适度的氧化海水则有利于灰泥以水柱沉淀方式形成。然而,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长期变化还可能受控于其他因素,其与海水氧化还原条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来验证。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笔者选择碳酸盐沉淀方式尚处于过渡时期的华北中元古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碳酸盐沉淀方式及与之对应的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高于庄组三段(约1.56 Ga)、雾迷山组四段下部(约1.48 Ga)和铁岭组二段(约1.44 Ga)发育大量灰泥水柱沉淀,其Ⅰ/(Ca+Mg)值较高(普遍大于0.5μmol/mol)、Ce负异常(低至0.8),指示适度氧化的条件;而高于庄组四段下部(约1.55 Ga)和雾迷山组二段中部(约1.50 Ga)则发育大量纤维状文石海底沉淀,其Ⅰ/(Ca+Mg)值约为0,指示次氧化至缺氧的环境。因此,本研究首次用大量实例证实了前寒武纪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对碳酸盐沉淀方式的重要调控作用,并且后者可作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重要指标,适用于高效开展长序列、多剖面的低氧背景下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关键词
碳酸盐海底
沉淀
灰泥水柱
沉淀
碳酸盐
沉淀抑制剂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
稀土Ce异常
Ⅰ/(Ca+Mg)值
Keywords
carbonate seafloor precipitate
carbonate mud water column precipitat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inhibito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mechanism
Ce anomaly
Ⅰ/(Ca+Mg)
分类号
P534.4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中元古代鱼骨状方解石:成因机制和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
3
3
作者
汤冬杰
史晓颖
张文浩
刘云
吴金键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40,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02024
4127203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652014063)共同资助~~
文摘
鱼骨状方解石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沉积,由锯齿状亮暗交互的亚毫米级条带组成,主要见于太古宙。以往认为,鱼骨状方解石属无机化学沉淀成因,形成于水体缺氧、碳酸盐过饱和、富Fe^(2+)、Mn^(2+)等碳酸盐沉淀抑制剂的环境条件;在地质记录中其丰度随时间的减少反映了海洋的长期氧化趋势。文中首次在华北地台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四段微生物礁内发现了大量鱼骨状方解石。宏观观察表明,这些鱼骨状方解石主要以微生物礁孔洞充填物形式产出,明显区别于太古宙以海底沉淀形式直接产出在海底的鱼骨状方解石。显微研究发现,鱼骨状方解石晶体纤维具有沿晶体生长方向旋转消光特征,证明其内部亚晶的光学C轴从纤维底部的随机排列逐步旋转至上部垂直纤维生长方向。这符合球状晶体生长模式,需要方解石沉淀抑制剂的参与。鱼骨状方解石产出具有丰度随时间减少以及产出形式由海底沉淀向孔洞胶结物转变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海洋氧化逐渐增强以及具氧化还原敏感属性的碳酸盐沉淀抑制剂逐渐从水体中移除相吻合。笔者认为鱼骨状方解石的沉淀抑制剂为Fe^(2+)和Mn^(2+),这与微生物岩无明显Ce异常和Fe^(2+)极强的抑制能力相一致。因此,鱼骨状方解石可用于指示缺氧环境条件。此外,显微和超微研究也表明鱼骨状方解石晶体内存在有大量与其生长方向一致的菌丝体残余和与之密切伴生的有机矿物,表明微生物为鱼骨状方解石成核和初始沉淀提供了重要垫板。
关键词
中元古代
高于庄组
微生物礁
鱼骨状方解石
沉淀抑制剂
潜在的古氧相指示器
Keywords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microbial reef
herringbone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hibitor
potential paleoredox indicator
分类号
P534.4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酸化用氟化钙沉淀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黄利平
孙林
周际永
夏光
杨军伟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华北中元古代浅海碳酸盐沉淀方式变化: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波动的响应?
吴孟亭
方浩
孙龙飞
史晓颖
汤冬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华北中元古代鱼骨状方解石:成因机制和古环境意义
汤冬杰
史晓颖
张文浩
刘云
吴金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