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意象美学在沉浸式艺术空间中的转译与传播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羽 周剑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1,共7页
“意象”作为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立足于东方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机制,通过对象征思维与内在情感的诗性表达,致力于呈现“天人合一”主客一致的完美境界。在数字技术与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美学范畴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理论,更为... “意象”作为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立足于东方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机制,通过对象征思维与内在情感的诗性表达,致力于呈现“天人合一”主客一致的完美境界。在数字技术与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美学范畴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理论,更为沉浸式艺术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谙东方传统文化的意象与思想,汲取出可用于艺术创作的美学符号与观念,将其与沉浸式艺术所强调的感官体验、互动机制和时空叙事相结合,不仅能提升沉浸式艺术空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体验,还为东方美学在现代艺术语境中的创新表达与长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美学 意象 沉浸式艺术 符号转译 长效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沉浸式艺术的美学考察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晶 解英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94,共9页
从某种层面来说,沉浸其实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概念和古老的美学问题,无论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境界”,还是西方酒神文化中的“狂迷”、悲剧文化中的“净化”等都是沉浸感的重要美学特性。通过对“沉浸”概念的追溯、数字时代审... 从某种层面来说,沉浸其实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概念和古老的美学问题,无论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境界”,还是西方酒神文化中的“狂迷”、悲剧文化中的“净化”等都是沉浸感的重要美学特性。通过对“沉浸”概念的追溯、数字时代审美感官问题的分析、数字沉浸式艺术审美发生机制的探讨,结合传统美学范畴与命题中的“意境”“审美经验”“审美距离”“移情作用”,从美学的视角考察沉浸式体验,有助于为数字艺术领域深层次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传递、趣味性的设计等审美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沉浸式艺术 意境 审美经验 审美距离 移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艺术中的“身体审美”多阶及时代嬗变刍议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晨曦 王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79-83,94,共6页
“身体审美”是指回归以身体为主体的审美体验,是沉浸式艺术研究的重点内容。论文主要讨论沉浸式艺术中身体审美的表达方式及其作为媒介语言的独特价值,结合示例重点分析了“无界”的身体审美、身体语言作为媒介、身体作为媒介语言以及... “身体审美”是指回归以身体为主体的审美体验,是沉浸式艺术研究的重点内容。论文主要讨论沉浸式艺术中身体审美的表达方式及其作为媒介语言的独特价值,结合示例重点分析了“无界”的身体审美、身体语言作为媒介、身体作为媒介语言以及身体“审美”体验在沉浸式艺术中的多阶性嬗变表达原理及其特征。沉浸式艺术以“沉浸”体验为基点,身体的多阶转向体验成为拓展未来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在空间观念认知上打开了新的途径。最后,论文结合残障人群沉浸式艺术体验场景验证了所得结论,并指出了沉浸式艺术对于残障人群具有尤为不可或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审美 沉浸式艺术 多阶嬗变 无界身体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5G时代数字技术场景中的沉浸式艺术 被引量:57
4
作者 江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7,共11页
5G技术系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技术集体优化的技术升华和结晶,具有万物互联、泛在网、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低功耗等优势。借助5G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光学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体验将成为... 5G技术系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技术集体优化的技术升华和结晶,具有万物互联、泛在网、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低功耗等优势。借助5G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光学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体验将成为学习、生活、娱乐和审美的重要形态。在5G+VR+AR+AI数字技术场景中,探索沉浸式体验艺术的生成及其与新时代数字技术的耦合、沉浸式艺术与虚拟现实之间的深层关系、5G时代技术组合态势下的沉浸式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转向和审美法则,反思技术统治和感官娱乐至上虚拟场景中沉浸式艺术的"景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技术、审美与艺术价值,有利于提升人们在5G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互联时代的沉浸式艺术创作、表达和受众体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时代 沉浸式艺术 审美范 艺术“景观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性与审美:沉浸式艺术生产的间性问题探绎 被引量:4
5
作者 妥建清 苗文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22,159,共11页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沉浸式艺术的生产利用任何可塑造沉浸感的新旧媒介,实现“泛媒介融合”。其跨媒介叙事方式有助于构建去中心化生产模式,并将过去“传播—接受”的线性路径转变为“人即媒介,媒介即人”的不分彼此的状态。“...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沉浸式艺术的生产利用任何可塑造沉浸感的新旧媒介,实现“泛媒介融合”。其跨媒介叙事方式有助于构建去中心化生产模式,并将过去“传播—接受”的线性路径转变为“人即媒介,媒介即人”的不分彼此的状态。“沉浸场域”开放的意义空间促使观者以具身性的方式参与其中,藉由身体赋予作品生命力,形成技、身、心的合一。沉浸式艺术以观者的接受和创造性理解作为文本意义生成的根源。这一本己性体验不仅契合了沉浸式艺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特质,而且能够帮助观者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力量。沉浸式艺术使得媒介与人、身体与作品、文本与观者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间性”问题出发探讨沉浸式艺术生产,可以走出当代艺术发展中流行的“唯技术论”与“唯艺术论”的困境,重新审视未来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艺术 媒介间性 主体间性 身体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