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2
1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刁桂苓 苏金蓉 冯向东 孙晴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9-767,共9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30
2
作者 陈九辉 刘启元 +4 位作者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王峻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0-397,共8页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一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 余震序列重新定位 地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探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定位稳定性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平 狄秀玲 李少睿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B09期111-115,119,共6页
选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主震及5月份发生在陕西省M≥2.5级、四川省M≥4.0级余震共60个,利用"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处理的地震定位结果与四川台网定位结果比较,并参照陕西数字地震台网"九五"与"十五... 选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主震及5月份发生在陕西省M≥2.5级、四川省M≥4.0级余震共60个,利用"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处理的地震定位结果与四川台网定位结果比较,并参照陕西数字地震台网"九五"与"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对所选取30个地震定位结果的对比情况,对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十五"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定位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定位结果稳定性 震级 残差 陕西数字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水准与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监视 被引量:5
4
作者 苏琴 向和平 +1 位作者 邱桂兰 马伶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9-273,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安排,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完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的5个跨断层短水准测点的应急观测任务,其中双河是汶川地震后复测次数最多的场地。通过对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的分析,提... 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安排,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完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的5个跨断层短水准测点的应急观测任务,其中双河是汶川地震后复测次数最多的场地。通过对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取汶川余震监视期内出现的异常情况及与中强余震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今后强余震的预报总结经验。分析结果认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定点观测反映了强震发生后断层的蠕滑特性,较好地描述了中强余震发生前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形态,为余震的监测预报积累了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 双河 跨断层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吕鹏 丁志峰 朱露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7-419,557,共13页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m,N--S方向为0.4 km,垂直方向为0.7 km.定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余震深度集中在10—20 km,震中分布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走向关系密切.沿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南段呈水平带状分布,东北段接近垂直分布,且在北川附近存在深度突变.这与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在西南段多表现为逆冲,东北段多表现为走滑的现象相吻合.在深度剖面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分立的特征,通过对比前人在此地区浅层的地震剖面资料,发现地震空间分布与已探知的浅部断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地震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b值截距估算汶川8.0级地震序列最大余震 被引量:6
6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36-441,共6页
利用川滇地区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对于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在G-R关系中用b值截距方法估算最大余震震级Mm,用线性较好的震级资料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当主震震级MS≥4.5时,Mm与最大震级Mmax满足关系式Mmax... 利用川滇地区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对于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在G-R关系中用b值截距方法估算最大余震震级Mm,用线性较好的震级资料得到的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当主震震级MS≥4.5时,Mm与最大震级Mmax满足关系式Mmax=-0.41+1.00Mm±0.40;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汶川8.0级地震序列资料,预测汶川地震序列属于主震—余震型,估算的最大余震为(6.4±0.40)级,大于7级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b值截距 最大余震 主震—余震型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M≥7地震早期衰减特征与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30-435,共6页
通过对川滇地区M≥7地震余震序列活动早期衰减特征的研究,发现序列基本上符合G-R关系,大、小地震成比例,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小于或等于用序列拟合计算b值截距得到的最大地震,且误差ΔM≤0.4;最大强余震多在2个月内发生,序列中较强余震的... 通过对川滇地区M≥7地震余震序列活动早期衰减特征的研究,发现序列基本上符合G-R关系,大、小地震成比例,序列中的最大强余震小于或等于用序列拟合计算b值截距得到的最大地震,且误差ΔM≤0.4;最大强余震多在2个月内发生,序列中较强余震的h值小于1时,其后通常还会发生震级较大的余震,当h大于1时,序列余震震级不会太高;最大强余震常发生在序列前期释放较弱的地段。将这些共性特征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余震的前期跟踪监视中,通过了2个月内余震的衰减趋势和强余震判断结果的外推应用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地区 地震序列 8.0地震 震后趋势判断 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余震特征参数与共震应力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明军 叶建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71-475,550,共6页
通过研究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发现该序列的b值和p值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差异性显示,从静态库仑应力的观点分析得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b值正相关,和p值负相关。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特征参数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台网目录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丽 Lok Bijaya Adhikari +1 位作者 李纲 高福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97-1805,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主震发生后至2012年5月12日,我国地震台网在龙门山断裂区域内(102°E—105°E,30°N—34°N)共记录93837个地震事件,其中80995次事件含有深度信息.本文以台网地震目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主震发生后至2012年5月12日,我国地震台网在龙门山断裂区域内(102°E—105°E,30°N—34°N)共记录93837个地震事件,其中80995次事件含有深度信息.本文以台网地震目录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余震频次-震级关系变化显示,与主震断裂活动直接相关的余震活动在主震后4个月内基本结束.余震释放能量的空间分布及演化分析显示,在主震后6~24h即有可能捕获未来余震区的大致展布乃至余震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能量释放 8.0地震 时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0
10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2
11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4 位作者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4-596,共13页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in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 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地震波衰减 地震定位地壳上地幔结构 流动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致伟 张永久 +3 位作者 程万正 吴朋 龙锋 阮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9,共7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NE-SSW向,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SWW-NEE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W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序列中较大深度余震的一种可能的直接观测证据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春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汶川地震序列中为数很少的深度大于30km的余震是否存在,对解释汶川地震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序列中26个"恰好"发生在观测台站下方的小地震——"台下地震",利用这种地震与台站之间的特殊组合... 汶川地震序列中为数很少的深度大于30km的余震是否存在,对解释汶川地震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序列中26个"恰好"发生在观测台站下方的小地震——"台下地震",利用这种地震与台站之间的特殊组合来确定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以期为地震精确定位提供"GT事件"。在这26个地震中,有两例的震源深度约36km,尽管仍与所采用的地壳结构模型有关,却也提供了深度大于30km的余震存在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地震 余震序列 GT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汶川8.0级地震速报问题的探讨
14
作者 阚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76-479,550,共5页
利用四川省测震台网和云南测震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子台初动到时对汶川8.0级地震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及周边地区发生一定地震水平地震时速报应对的方法,以期为云南测震台网分析人员快速准确地速报地震提供参考。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速报 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大震的余震最大强度用科里奥利力效应方法的判定 被引量:9
15
作者 白雪见 任栋 +1 位作者 贾源源 段博儒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3-1077,共5页
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强余震是一种震源物理的方法。回顾2008年汶川8.0级大震时用该方法判定余震最大强度的过程,半定性与综合判定为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强度为6.5级左右,实际发生了6.4级地震,与主震震级相差大于1级(M_主-M_余=1.6)。验... 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强余震是一种震源物理的方法。回顾2008年汶川8.0级大震时用该方法判定余震最大强度的过程,半定性与综合判定为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强度为6.5级左右,实际发生了6.4级地震,与主震震级相差大于1级(M_主-M_余=1.6)。验证结果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科学性,给科里奥利力效应判定余震增加了一个可靠的判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里奥利力效应 最大余震判定 8.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余震序列北川以北段的震源分布特性与破裂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吕坚 王晓山 +2 位作者 苗春兰 苏金蓉 靳玉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1,26,共6页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 在采用HYPODD方法对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北段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该段的震源分布特征和强余震的破裂复杂性。结果显示,汶川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从汶川映秀至平武南坝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且震中沿映秀-北川-南坝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该断裂带的北川以北段,余震序列具有更次级的分段活动特点,5.5级以上强余震发生在余震带走向的端部或者拐折、错位的部位;7次5.5级以上强余震中有4次以逆冲破裂为主,3次以走滑破裂为主,可能是北川-青川断裂、平武-青川等4条断裂参与了余震活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单事件地震定位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尝试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戴仕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7-769,980,共13页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其次,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其次,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中的近源台网定位情形,并通过单层均匀和分层均匀两种不同模型的理论实验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最后整合了质量高且分布较好的距离2008年汶川MS8.0地震震中最近的强震、微震,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等观测记录资料,对汶川MS8.0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时空参数进行了多种模型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简单、快捷、易用,可广泛应用于近源地震定位,尤其是用于无法得到S波到时的中强以上直至巨大地震的速报、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快速定位以及地震的快速预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单事件定位 改进 应用测试 ms8.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