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震害特点及恢复重建对策 被引量:20
1
作者 石玉成 卢育霞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省破坏特点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本次地震震区环境背景情况,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分布图,揭示了各烈度区的特征以及部分重灾县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地... 通过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省破坏特点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本次地震震区环境背景情况,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分布图,揭示了各烈度区的特征以及部分重灾县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地震的震害特点,归纳总结了汶川地震后甘肃灾区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震后防灾减灾恢复重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烈度 震害特点 恢复重建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后中江县水库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国兴 景立平 +2 位作者 周新贵 王志华 李永强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3期69-74,共6页
汶川8.0级地震对四川省水库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德阳市水库地震灾害的现场科学考察资料,对德阳市中江县19座高危险情以上的水库土石坝的震损现象做了初步总结和分析。这些震损水库基本上都建于1950-1980年代,未经抗... 汶川8.0级地震对四川省水库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德阳市水库地震灾害的现场科学考察资料,对德阳市中江县19座高危险情以上的水库土石坝的震损现象做了初步总结和分析。这些震损水库基本上都建于1950-1980年代,未经抗震设计,典型震害现象包括水库坝顶中部及坝轴线两侧纵向裂缝、坝体纵横向裂缝、大坝沉陷、坝坡滑坡和护坡滑动、坝脚渗漏、水库泄水构筑物震损、防浪墙震裂等震害现象。这说明了对中小型水库土石坝进行抗震设防的必要性,今后应深入研究中小型水库土石坝的震害机制,以指导水库土石坝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水库土石坝 震害调查 中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震害原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姜纪沂 迟宝明 +1 位作者 谷洪彪 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2-386,共5页
汶川MS8.0地震中,处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区地震烈度达Ⅺ度。地震断层活动在地表形成了3条破裂带,城区地表破裂带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5%,使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并引发了滑坡与崩塌灾害,加剧了震害损失。各种成灾机制之间存... 汶川MS8.0地震中,处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区地震烈度达Ⅺ度。地震断层活动在地表形成了3条破裂带,城区地表破裂带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5%,使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并引发了滑坡与崩塌灾害,加剧了震害损失。各种成灾机制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现象,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是导致北川县城区震害程度极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8.0地震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 震害效应 县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云南灾区震害特征及地震烈度 被引量:4
4
作者 施伟华 谢英情 +1 位作者 张彦琪 陈坤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25-529,共5页
介绍了汶川MS8.0地震云南灾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特点。通过现场考察,分析了云南灾区各种建(构)筑物的破坏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地震烈度评定的方法和结果,并总结了云南灾区的震害特点,对恢复重建和规划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8.0地震 云南灾区 震害特征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桥梁震害 被引量:7
5
作者 解丽 卢永坤 非明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30-534,共5页
汶川地震造成了生命线系统巨大的破坏。详细介绍了汶川地震中桥梁的震害情况及其造成的影响,总结了桥梁震害的特征,对桥梁震害原因和致灾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8.0地震 生命线工程 桥梁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陕西灾区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宇翔 袁志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陕西造成的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结合陕西灾区地震地质构造与区域环境背景,研究了陕西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和汶川地震在宝鸡市陈仓区和西安市市区形成的烈度异常破坏现象,并进一步探讨了防震减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灾区 震害特征 对策分析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中宁夏南部山区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晓峰 王兰民 +4 位作者 袁中夏 焦德成 王曾光 雷启云 吕俊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介绍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宁夏南部山区造成的黄土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和典型房屋破坏情况,分析和总结了房屋破坏的致灾机理,最后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MS8.0地震 震害调查 农村房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路堑墙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静 姚令侃 焦方辉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54-59,共6页
通过对2005年竣工的都江堰至映秀的三级公路的调查,分析了路堑墙的汶川8.0级地震震害模式;以浆砌片石典型解体崩毁工点为例,将基于抗震设计规范的验算与实震情况比较,认为现行抗震规范是按照刚性挡土墙进行设计的,对于"柔性挡土墙&... 通过对2005年竣工的都江堰至映秀的三级公路的调查,分析了路堑墙的汶川8.0级地震震害模式;以浆砌片石典型解体崩毁工点为例,将基于抗震设计规范的验算与实震情况比较,认为现行抗震规范是按照刚性挡土墙进行设计的,对于"柔性挡土墙"并不完全适用;通过拟静力法进行计算认为墙后坡度越大,挡墙稳定性越差,未超过一定坡度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增长缓慢,当超过一定坡度时,主动土压力系数急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震害模式 路堑墙 墙后边坡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都江堰市天然气系统震害分析及救灾过程 被引量:8
9
作者 高乃辉 赵鸣 +5 位作者 李素贞 王洋玲 黄建儒 戴质 廖彬 莫宣树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四川都江堰市地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上,在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中属于Ⅸ度区,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天然气供应链在本次地震中遭遇了一定的破坏。通过对都江堰市天然气系统的基本构成、震害情况以及应... 四川都江堰市地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上,在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中属于Ⅸ度区,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天然气供应链在本次地震中遭遇了一定的破坏。通过对都江堰市天然气系统的基本构成、震害情况以及应急救灾过程等的调查与整理,对都江堰燃气系统中门站、CNG加气站、中压配气管网及低压配气支管各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的震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震后的应急处置措施、供气恢复策略及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天然气系统的应灾经验及救灾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提高燃气系统的抗震应灾能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天然气系统 震害 应急处置 灾后恢复 都江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4
10
作者 杜方 龙锋 +7 位作者 阮祥 易桂喜 宫悦 赵敏 张致伟 乔慧珍 汪智 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72-1783,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7.0级地震.根据四川省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我们分析了芦山地震的基本参数、余震分布、序列衰减等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南段,其震源力学机制显示为纯逆冲性质,与龙门山断裂构造特征相符合;芦山地震的余震较丰富,震后15天震区已发生7800多次余震,其中,5级以上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分布形成的图形显示其长轴走向与龙门山断裂构造走向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密集区长轴约40km,短轴约20km.与汶川M8.0级地震在震源力学机制、破裂过程、余震空间展布以及地表破裂等对比分析后表明: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震源错动类型、破裂过程、地表破裂以及余震活动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相距90km,两次地震的余震密集区相距50km;汶川8.0级地震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较充分破裂,芦山7.0级地震则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南段且破裂尺度有限;两者有发震构造上的联系,但两次地震是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8.0地震 震源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郑文俊 李传友 +2 位作者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709,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探槽 地震事件 地震变形 龙门山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3
12
作者 于海英 王栋 +3 位作者 杨永强 解全才 江汶乡 周宝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据;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有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 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及灾区重建时参考;最后展望了这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加速度记录 数据处理 零线校正 强震动特性 衰减规律 PGA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被引量:48
13
作者 王萍 付碧宏 +2 位作者 张斌 孔屏 王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9,共9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30km和70km的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考察研究表明,伴随地震断层出露地表的滑动面大多沿炭质泥岩和煤层发育.与1∶5万区域地质图进行对照,显示映秀—北川地震破裂带的西南段(虹口—清平段)和灌县—安县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与龙门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的出露范围相一致.龙门山地区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的薄煤层、炭质泥岩层以及志留系、寒武系的炭质页岩层是易于产生滑动的柔性岩层,易形成滑脱面或成岩片夹于断层带中.汶川地震产生的复杂地表破裂带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沿地表构造层中夹有煤层等柔性岩层的断层产生B型滑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地表破裂带 断层滑动面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软弱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背景与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章立 赵翠萍 +4 位作者 王勤彩 华卫 周连庆 史海霞 陈翰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55-463,共9页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沪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M_S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沪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M_S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峰值之后的减少段里.地震的破裂超出孕震空区范围,空区内、外余震活动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特征,依此将余震活动分为WS和NE两个区段.地震破裂过程、4级以上余震矩张量及震区应力场反演和余震应力降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位错、余震机制解和应力降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等明显有别.根据这些特征和地震应力触发的研究,推测NE段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WS段主破裂的发生所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空区 序列衰减 分段性 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内汶川Ms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晓平 李安 +5 位作者 刘保金 酆少英 陈献程 石金虎 寇昆朋 郭新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27-2537,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除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各形成240 km和72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外,可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什邡市师古镇附近形成一条弱地表破裂带.成都平原内的地震地表破裂...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除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各形成240 km和72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外,可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什邡市师古镇附近形成一条弱地表破裂带.成都平原内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与龙门山区的2条地震破裂带构成倾向北西的叠瓦状逆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系统.野外调查发现,师古镇南肖家院—庆云庵建筑物严重破坏带、水渠跌水、地表褶皱、喷砂和地裂缝带走向30°,延伸长度约7.5 km.探槽开挖表明,地表地震褶皱陡坎下的地层发生弯曲变形,汶川地震使断层上盘的地面和最新地层褶皱隆起0.2 m.TC2探槽中的粘土层底面褶皱隆起0.4m,它可能记录到汶川地震之前另外一次与汶川地震大小相当的古地震事件.浅层地震勘探资料表明,平原区出现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置不仅存在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而且.伴生有第四纪活动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成都平原 龙门山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5
16
作者 华卫 陈章立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5-371,共7页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和视应力的大小与震级大小有关.利用M_L 3.0级地震资料得到的应力降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汶川余震序列地震应力降总体上随时间是一个衰减过程,预示着主震发生后整个余震区应力降呈逐渐衰减的状态.主震发生之后,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水平和应力降具有明显的分段性.5月17日之前M_L≥5.0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西,由于地震释放了较多应力,该地区应力降较低,而北川至青川之间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应力降一直处于高值水平.5月17日之后,M_L≥5.0余震活动主体地区则转移到北川至青川之间,在该段发生了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在这之后,整个余震序列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开始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震源参数 分段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 应力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水氡浓度的临界慢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晏锐 蒋长胜 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7-1826,共10页
近年来,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现象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是否趋于临界性灾变方面展示了重要潜力.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概念,将其用于水氡浓度观测资料的处理.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段及附近地区水氡浓... 近年来,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现象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是否趋于临界性灾变方面展示了重要潜力.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概念,将其用于水氡浓度观测资料的处理.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段及附近地区水氡浓度观测点资料为例,分别计算了表征临界慢化现象的自相关系数和方差.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不同台站的水氡浓度震前都存在明显的临界慢化现象,这表明临界慢化现象可能是强地震发生前的一个早期信号.将临界慢化理论引入地震前兆资料的研究,对深入认识地震前兆机理、判定前兆异常所处阶段以及提高地震预测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水氡浓度 临界慢化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0
18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唐山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尹宝军 马丽 +3 位作者 陈会忠 黄建平 张晁军 王武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唐山井水位同震变化的幅度参数(最大振幅、阶变量)和时间参数(最大振幅时刻,同震持续时间),以及邻近的陡河台记录的地震波的体波和面波的到时.计算分析了同震参数与震级(ML,MS和MW三种震级)、井-震... 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唐山井水位同震变化的幅度参数(最大振幅、阶变量)和时间参数(最大振幅时刻,同震持续时间),以及邻近的陡河台记录的地震波的体波和面波的到时.计算分析了同震参数与震级(ML,MS和MW三种震级)、井-震距、震源深度的相关方程及同震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同震变化量与MS震级的相关性最好,与震源深度和井-震距相关性较弱;同震最大幅度与同震阶变量、同震持续时间相关性很高,水位同震振荡和阶变均来自地震波引起的动应变;水位同震振荡的最大振幅发生在S波至瑞利波时段,水位同震响应是地震波与水文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唐山井 水位同震变化 模拟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四新 张希 +2 位作者 王双绪 薛富平 刘立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46,52,共5页
利用汶川8.0级地震周边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区域垂直形变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升降差异运动由剧烈向减弱变化,龙门山断裂活动也由活跃向闭锁转换;震后,地震影响主要沿龙门山... 利用汶川8.0级地震周边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区域垂直形变表现出某种阶段性,升降差异运动由剧烈向减弱变化,龙门山断裂活动也由活跃向闭锁转换;震后,地震影响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向北东方向扩展,余震区附近同震形变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地震 跨断裂水准 垂直形变 龙门山断裂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