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现今非均匀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黄骥超 万永革 +2 位作者 盛书中 李祥 高熹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8-592,共15页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俯冲碰撞的动力作用区,是全球俯冲带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基于EHB地震目录,对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18.5°S—28.5°S)区域进行平面拟合,得到该范围内俯冲带走向约为19...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俯冲碰撞的动力作用区,是全球俯冲带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基于EHB地震目录,对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18.5°S—28.5°S)区域进行平面拟合,得到该范围内俯冲带走向约为196°,倾角约为48°;利用该俯冲带研究区域内Global CMT目录,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进行区域应力张量反演,得到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研究区内精细的应力图像.结果显示:(1)俯冲带浅部(60-300km)应力结构非均匀特征明显,主应力轴倾伏角变化多样,并且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在24°S左右发生明显偏转,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洋底构造路易斯维尔海链俯冲有关;(2)中部(300-500km)最大主压、主张应力轴由北向南逐渐发生偏转,这可能与由北向南流动的地幔流对俯冲板片产生推挤作用有关,并且这种推挤作用向南逐渐减弱;(3)深部(500-700km)最大主压应力轴沿俯冲方向分布;(4)本文的结果还发现了主俯冲带深部西侧"偏移"板片与主俯冲带应力结构不同,表明"偏移"板片与主俯冲带是分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 应力场反演 应力场非均匀性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俯冲板片三维构造重建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研究——以汤加—克马德克地区俯冲板片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鲁人齐 John Suppe +4 位作者 何登发 Jonny Wu Ravi V S Kanda 刘波 陈于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37-3845,共9页
西南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研究地球动力学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本文研究根据MIT~P08地震数据,结合板块构造边界、地震活动分布、海岸地形数据等,基于GOCAD软件平台建立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对西南太平... 西南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研究地球动力学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本文研究根据MIT~P08地震数据,结合板块构造边界、地震活动分布、海岸地形数据等,基于GOCAD软件平台建立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对西南太平洋板块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板片进行三维解释.地震层析成像显示汤加-斐济地区地幔至少存在三个“高速”异常体.早期汤加-克马德克俯冲板片穿过地幔转换带,并进入下地幔,最大深度达1600km.三维构造模型揭示了汤加克马德克板片在深度600~800km处存在断折形变,该俯冲板片去褶皱恢复后,测量其俯冲的最大位移达2600km.汤加-克马德克板片开始快速俯冲的时间至少在30Ma之前,平均移动速率约为68~104mrn/a.俯冲板片三维构造重建和恢复,可以有效揭示俯冲板片几何学、运动学,为研究深源地震成因、地球深部变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俯冲板片 三维构造模型 几何学 运动学 汤加-马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地震b值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少坡 罗纲 +2 位作者 史亚男 解孟雨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4-1458,共15页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 古登堡-里克特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与剪切应力(或偏应力)大小被认为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因此b值常被用作估算区域应力大小的指标.本文利用1970-2018年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区域的地震目录,使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域的b值进行空间扫描,得到了该区域沿海沟走向不同区域及不同深度的b值分布,进而调查与分析其应力状态及地球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不同俯冲区域的b值分布具有4个共同特征:1)地壳范围内的高b值特征,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2)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耦合强烈的区域b值较低,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高;3)弧前区域b值较高,表明其剪切应力较低;4)海沟东侧的太平洋板块与软流层接触的区域b值较高,表明该位置剪切应力较低.上述这些b值分布结果及其剪切应力分布,是能够与俯冲带的地球动力学结构与特征相关联的.我们也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在浅部区域(0~40km深度范围),勘察加地区的剪切应力相对于北日本地区和千岛地区更低;在更深的区域(40~80km深度范围),千岛地区弧前区域的剪切应力较低.由本文俯冲带区域力平衡估算得到的俯冲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大小能够解释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不同接触界面上的b值大小及其分布差异.本文得到的日本海沟附近区域平均b值在大地震前后的时间变化揭示了该区域震间、震前和震后的应力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频度 B值 鄂霍次微板块 俯冲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构造应力场反演
4
作者 王少坡 孙云强 +1 位作者 解孟雨 魏东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99,共19页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 基于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7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对鄂霍次克微板块东部俯冲带地区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3个俯冲带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沟地区浅部区域(h<100km)的水平主压应力轴与西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位一致,与海沟走向近似垂直,其洋壳一侧以拉张型应力状态为主,而陆壳一侧则以挤压型应力为主,且在弧后区域均存在拉张的应力状态;80~200km深度范围区域表现出双地震带“I”型构造应力场特征。②日本海沟带由于俯冲角相对较小(相比于千岛海沟和勘察加海沟),水平方向沿NWW向延伸更远,大洋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耦合更加强烈,逆冲型地震发生数量最多。③对于深部区域(h>300km),千岛地区应力场表现出非均匀性特征,可能是由地幔阻力导致的;而勘察加地区应力场表现出拉张型,可能是因为俯冲板片的拉伸拖曳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霍次微板块 俯冲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加-克马德克海岭及附近边缘海盆的火山碎屑和热液沉积
5
《海洋地质动态》 1989年第1期20-20,共1页
180余个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汤加-克马德克海岭和附近边缘海盆中沉积了火山碎屑、生物质、陆源岩屑和热液物质。火山碎屑的含量从当前火山活动强烈的汤加-克马德克海岭往西逐渐减少。在大部分研究区的沉积物中以生物质组分为主,而接... 180余个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汤加-克马德克海岭和附近边缘海盆中沉积了火山碎屑、生物质、陆源岩屑和热液物质。火山碎屑的含量从当前火山活动强烈的汤加-克马德克海岭往西逐渐减少。在大部分研究区的沉积物中以生物质组分为主,而接近新西兰南部则以陆源组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碎屑 热液沉积 汤加-马德海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231)Pa-^(235)U分类系统推断汤加—克马德克岛弧下的熔融动力学
6
作者 Bernard Bonidon 陈秀澄 孙萍 《海洋地质动态》 2000年第8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熔融动力学 汤加--马德岛弧 镤--铀分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关闭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冯志强 董立 +4 位作者 童英 冯子辉 张顺 吴高奎 任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 松辽盆地是位于中国东北的大型白垩系陆相含油气盆地,前人普遍认为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受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那么,环西太平洋构造带仅在中国东北形成大型坳陷盆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松辽盆地在坳陷阶段之前发育火石岭组和营城组2套断陷期火山岩的诱因是什么,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发育中生代岩浆岩的主控因素是什么。显然,这些现象很难单纯用古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来解释。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动力学背景、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东段的闭合对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指出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是中生代东北亚最重要的一次大地构造事件,板块的俯冲、碰撞、挤压、拉张以及岩浆活动等作用对该区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松辽盆地可能存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板块双向俯冲成因模式,厘定了两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多期次挤压和拉张作用的转换时间,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合理地诠释了中国东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别于西太平洋南部地区的岩浆岩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双向俯冲模式 岩浆岩 缝合 松辽盆地 蒙古-鄂霍茨 东北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浅部基底推覆伸展作用的地震学证据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单玄龙 秦树洪 +2 位作者 张艳 杨宝俊 汪名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44-2049,共6页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基本呈双向形式,纵向与横向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度,向西逆冲推覆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3~4 km,向东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1~2 km,断裂系统组构比较复杂.经过对控盆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松辽盆地浅部基底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是叠加在孙吴—双辽断裂之上的新的断裂系统.考虑到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远离1000多公里之外所产生的内蒙古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以及松辽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认为在松辽盆地南部和滨北地区孙吴双辽断裂构造线之外也应该存在浅部基底内的逆冲推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 蒙古-鄂霍茨缝合 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 浅部基底逆冲推覆断裂系统 油气地震叠偏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