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气泡臭氧化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作用研究
1
作者 刘春 梁晓蕾 +2 位作者 张静 刘琳 胥俊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6,共6页
本研究考察微气泡臭氧化(O_(3)/MB)处理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O_(3)/MB处理存在强氧化作用及气浮作用,在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的同时去除液相主体中的污泥絮体颗粒,处理60 min时MLSS去除率达到95.1%;污泥颗粒粒径D_(50)由... 本研究考察微气泡臭氧化(O_(3)/MB)处理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O_(3)/MB处理存在强氧化作用及气浮作用,在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的同时去除液相主体中的污泥絮体颗粒,处理60 min时MLSS去除率达到95.1%;污泥颗粒粒径D_(50)由150μm下降至17μm,污泥颗粒密度增加6.66倍,污泥絮体完全破碎。污泥絮体颗粒表面呈现多孔刻蚀化及解体现象,与多糖、蛋白及芳香结构相关的表面官能团强度有所下降,同时污泥表面Zeta电位由-31.78 mV升高到-27.58 mV,表面电荷电负性减弱,污泥含水率下降。O_(3)/MB处理导致污泥EPS等有机物的释放及接续氧化降解,上清液中SCOD、PN和PS浓度随时间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释放有机氮的氧化降解导致上清液中氨氮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臭氧化 污泥絮体颗粒 作用效应 有机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污泥絮体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毅力 黄承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0-385,共6页
通过标准的剪切实验装置检测了好氧污泥絮体和厌氧颗粒污泥在不同剪切条件下剥离的分散胶体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敏感性(KSS)比好氧活性污泥高1个数量级,证明了好氧活性污泥的剪切稳定性更好.好氧活性污泥絮体在剪切... 通过标准的剪切实验装置检测了好氧污泥絮体和厌氧颗粒污泥在不同剪切条件下剥离的分散胶体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敏感性(KSS)比好氧活性污泥高1个数量级,证明了好氧活性污泥的剪切稳定性更好.好氧活性污泥絮体在剪切下剥离的分散胶体平衡浓度(md,∞)分别随着污泥悬浊液的固体浓度(mT)和剪切强度(G)的增加而增加.AE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好氧活性污泥絮体样品1在剪切作用下粘附-剥离的平衡常数(Km)比样品2的高,相应的ΔG0adh/RT值更小,证明其在剪切作用下的粘附过程更易发生.修正AE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不同剪切强度下污泥絮体上分散胶体的剥离过程,其不仅能够给出未施加剪切的稳定状态时因布朗运动而导致的分散胶体浓度,而且能确定与污泥絮体上分散胶体的剥离能量相关的ΔH/R值.模拟结果表明,好氧活性污泥絮体样品1上分散胶体的剥离需要更多的能量,剪切强度的升高对样品2的影响更加明显.活性污泥剪切稳定性的差异证明了其与污泥结构、性质以及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污泥絮体 厌氧颗粒污泥 剪切稳定性 剪切敏感性 布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AD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和絮体污泥脱氮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照明 杨函青 +3 位作者 马静 赵白航 陈光辉 李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96-3002,共7页
通过血清瓶批试研究了温度为30℃时,SNAD(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R1(1~2.5mm)和絮体污泥R2(0~0.25mm)的脱氮特性.结果表明,颗粒污泥的好... 通过血清瓶批试研究了温度为30℃时,SNAD(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R1(1~2.5mm)和絮体污泥R2(0~0.25mm)的脱氮特性.结果表明,颗粒污泥的好氧氨氮和好氧亚硝态氮氧化活性分别为0.166,0kg N/(kg VSS?d).厌氧氨氧化、亚硝态氮反硝化、硝态氮反硝化总氮去除速率分别为0.158,0.105,0.094kg N/(kg VSS?d).絮体污泥的好氧氨氮氧化活性和好氧亚硝态氮氧化活性分别为0.180,0kg N/(kg VSS?d).厌氧氨氧化、亚硝态氮反硝化、硝态氮反硝化总氮去除速率分别为0.026,0.096,0.108kg N/(kg VSS?d).颗粒污泥和絮体污泥都具有良好的亚硝化性能和反硝化性能.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性能良好,絮体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性能较差.扫描电镜显示,在SNAD颗粒污泥的表面主要是一些短杆菌和球状菌.在SNAD颗粒污泥中心区域主要为火山口状细菌.在絮体污泥中,同时存在短杆菌,球状菌和火山口状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亚硝化 反硝化 颗粒污泥 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碱解-电化学法污泥破解效果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傅金祥 王冬 +1 位作者 李薇 黄殿男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0-1127,共8页
目的研究反应条件对预碱解-电化学法处理污泥的影响效果,确定最适污泥破解条件.方法通过改变碱性物质种类、投量比以及不同电压梯度,观察分析预碱解-电化学方法破解污泥的效果.结果 Na OH投加量为16 mmol,在电压梯度为7 V/cm时进行反应... 目的研究反应条件对预碱解-电化学法处理污泥的影响效果,确定最适污泥破解条件.方法通过改变碱性物质种类、投量比以及不同电压梯度,观察分析预碱解-电化学方法破解污泥的效果.结果 Na OH投加量为16 mmol,在电压梯度为7 V/cm时进行反应,可在能耗相对较低下得到较好的试验效果.反应60 min后ρ(SCOD)由86.9 mg/L升至1 151.1 mg/L,污泥MLSS去除率达15.8%,ρ(MLVSS)与ρ(MLSS)比值从83.3%降至69.5%.显微镜分析污泥絮体结构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结论预碱解-电化学方法可以显著破坏污泥絮体结构,溶解微生物细胞,实现污泥减量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解 电化学氧化 污泥破解 污泥絮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氮比条件对活性污泥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肖静 高艳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65-268,共4页
活性污泥絮体的微环境被认为是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SND)发生的机理之一,而适宜的絮体尺寸有利于SND的发生。本文以人工调配的低碳氮比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其对活性污泥絮体尺寸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絮体尺寸分布与SND效... 活性污泥絮体的微环境被认为是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SND)发生的机理之一,而适宜的絮体尺寸有利于SND的发生。本文以人工调配的低碳氮比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其对活性污泥絮体尺寸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絮体尺寸分布与SND效率之间的关系。低COD/N条件(1.05、1.98、2.95和3.94)分别通过控制进水水质组成实现。结果表明,大于10μm的絮体大小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的粒度分布。整体看来,低COD/N 比进水与污泥絮体粒径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在COD/N 1.98~3.94范围内,絮体尺寸随着COD/N增加从117.04μm升高到181.35μm;相应地,SND效率从40.84%上升至94.72%。与COD/N 比1.05 相比,絮体粒径的分布更加的稳定,有更小的标准偏差,具有更加一致的log-normal 分布函数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氮比 活性污泥絮体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程军 张亮 +2 位作者 杨延栋 张树军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7-1032,共6页
采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SBR反应器(120L)处理高氨氮废水,研究系统总氮去除负荷提高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长期试验结果表明:该一体化厌氧氨氧化SBR反应器的最大总氮去除负荷为1.1kg/(m^3·d),影响反应器运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游离氨... 采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SBR反应器(120L)处理高氨氮废水,研究系统总氮去除负荷提高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长期试验结果表明:该一体化厌氧氨氧化SBR反应器的最大总氮去除负荷为1.1kg/(m^3·d),影响反应器运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游离氨浓度、溶解氧浓度、絮体污泥和颗粒污泥相对比例等.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保持AOB和Anammox活性的相互匹配是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大量淘洗絮体污泥会造成氨氧化活性降低和溶解氧升高,从而引起总氮去除负荷下降.限制反应器负荷增加的主要因素有:(1)污泥随出水流失,体系污泥浓度保持恒定;(2)受溶解氧影响AOB和Anammox活性不能同时提高;(3)传质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试验中发现总氮去除负荷和曝气量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反应器负荷波动时通过调整曝气量来调控反应状态,有利于一体化工艺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厌氧氨氧化 污泥 总氮去除负荷 曝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器形式及污泥形态对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徐亚慧 刘苗苗 +3 位作者 张树军 张震南 李娟 刘新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84,共8页
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对反应器类型和污泥形态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反应器类型对anammox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其种泥来源对功能细菌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污泥形态对anammox细菌群落结构有着重... 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对反应器类型和污泥形态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反应器类型对anammox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其种泥来源对功能细菌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污泥形态对anammox细菌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絮体污泥中的anammox细菌以Candidatus Kuenenia为主;聚集态污泥中的anammox细菌则以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菌;在同时存在絮体污泥和生物膜的复合式反应器中,不同污泥形态中anammox细菌在接触时会发生迁移,但其优势菌种不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细菌 颗粒污泥 污泥 生物膜污泥 PCR-Cl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外回流污泥形态参数的水质预报
8
作者 谷精华 刘健 +3 位作者 范文玉 赵立杰 左越 司文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1,共8页
水质监测是污水厂至关重要的环节。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实时水质数据,以内、外回流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图像结合软件分析,分别得到内、外回流污泥各自絮体的形态参数,并结合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对内、外回流... 水质监测是污水厂至关重要的环节。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实时水质数据,以内、外回流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图像结合软件分析,分别得到内、外回流污泥各自絮体的形态参数,并结合污水处理厂运行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对内、外回流污泥絮体形态参数与好氧池出水水质指标(CODe、BODe、TNe和TPe)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内回流污泥回归模型(PLS1模型)和外回流污泥回归模型(PLS2模型),通过分析两个回归模型中活性污泥絮体形态参数与出水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了两个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PLS2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要优于PLS1模型,该模型对好氧池出水中CODe、BODe、TNe和TPe的预测系数Q2分别为0.736、0.665、0.753、0.716;出水污染物浓度与内回流污泥絮体密实度参数呈正相关关系,而其与外回流污泥絮体密实度参数呈负相关关系。本试验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宏观系统与活性污泥絮体微观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水质预报 内、外回流污泥 活性污泥絮体形态参数 图像分析技术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式氧微电极的性能及在SBR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旭东 崔星 +3 位作者 王磊 王韬 许维 白晓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9-122,共4页
对自制分离式氧微电极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将其用于活性污泥絮体内溶解氧分布的测定。结果显示,制作的氧微电极线性响应好,对测试样品中溶解氧浓度的线性响应回归系数为0.9986,响应时间5s,稳定性较好;能定性和定量分析活性污泥絮体中溶解... 对自制分离式氧微电极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将其用于活性污泥絮体内溶解氧分布的测定。结果显示,制作的氧微电极线性响应好,对测试样品中溶解氧浓度的线性响应回归系数为0.9986,响应时间5s,稳定性较好;能定性和定量分析活性污泥絮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变化,结合絮体中其它基质的浓度水平变化,不仅可得出污泥絮体的尺寸,而且能反映出絮体内部微环境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微电极 溶解氧 污泥絮体 分离式微电极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比CANON工艺脱氮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亮 黄锐 +1 位作者 杜冬云 吴晨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111,共8页
该文在微氧升流反应器中构建颗粒-絮体污泥体系,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探究了C/N对CANON工艺脱氮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低C/N下该工艺的脱氮机制。当C/N=0.75时,TN和NH_(4)^(+)-N去除率达到了最高值92%和95%。而当C/N从0.75增长至1时,TN和NH_(... 该文在微氧升流反应器中构建颗粒-絮体污泥体系,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探究了C/N对CANON工艺脱氮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低C/N下该工艺的脱氮机制。当C/N=0.75时,TN和NH_(4)^(+)-N去除率达到了最高值92%和95%。而当C/N从0.75增长至1时,TN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下降至80%和85%;C/N回调至0.75后,10 d左右反应器性能恢复至91%TN去除率。C/N=0.75时脱氮贡献分析和粒度分布表明AnAOB对NO_(2)^(-)-N的摄取处于优势地位,反应器内主要发生Anammox反应和短程反硝化反应,合适的C/N并不会导致异养菌取代AnAOB的优势地位,且Anammox反应的脱氮贡献在56%~6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升流反应器 CANON工艺 颗粒-污泥 脱氮机制 低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流FNA处理的CANON工艺恢复策略及脱氮路径
11
作者 任志强 李冬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88-4595,共8页
为探究侧流游离亚硝酸(FNA)处理后的颗粒-絮体污泥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重新建立的有效策略,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实验,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系统长期运行性能的影响,实现CANON工艺长期稳定运行.结果显示,不同恢复方式对CANON系... 为探究侧流游离亚硝酸(FNA)处理后的颗粒-絮体污泥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重新建立的有效策略,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实验,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系统长期运行性能的影响,实现CANON工艺长期稳定运行.结果显示,不同恢复方式对CANON系统重新建立有很大影响,采用非原位高曝气恢复策略的R1经过19d的运行重新建立了稳定的CANON工艺,而采用原位低曝气恢复策略的R2和原位高曝气恢复策略的R3均未能有效重新建立稳定的CANON工艺.R1稳定运行34d时再次出现了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增殖的现象.定期水力筛分排出絮状污泥进行FNA处理,达到溶解氧(DO)控制+侧流FNA处理的“双抑制”,能够有效抑制NOB实现CANON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典型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在恢复过程中,R1内氨氧化菌(AOB)、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均高于R2和R3,并且有效抑制了反应器内残余NOB的活性.随着R1中CANON工艺的重新建立,亚硝化/厌氧氨氧化(SNA)脱氮路径占比由第15d的8.91%增加到了第45d的19.39%,提高了NH_(4)^(+)-N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NA 颗粒-污泥 CANON 恢复策略 NOB 脱氮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