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氨冲击抑制联合污泥停留时间控制实现高效短程硝化
1
作者 张艳 王雪峰 +1 位作者 王佳伟 邵明月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4-1459,1466,共7页
维持活性污泥系统中氨氧化菌(AOB)活性的同时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是实现短程硝化的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游离氨(FA)冲击抑制联合污泥停留时间(SRT)控制实现高效持久短程硝化的方法。虽然FA冲击抑制仅1 d就能实现短程硝化快速启动... 维持活性污泥系统中氨氧化菌(AOB)活性的同时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是实现短程硝化的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游离氨(FA)冲击抑制联合污泥停留时间(SRT)控制实现高效持久短程硝化的方法。虽然FA冲击抑制仅1 d就能实现短程硝化快速启动,但是仍然无法长期维持短程硝化。进一步控制SRT分别为10、20 d进行实验发现,SRT为20 d效果更佳,能够实现高效持久的短程硝化。高通量测序结果反映出FA冲击抑制联合SRT控制后,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始终占优势是高氨氧化效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游离氨 污泥停留时间 氨氧化菌 亚硝酸盐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尹航 何理 +2 位作者 卢健聪 高辉 高大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94-2300,共7页
采用自主设计的悬浮载体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装置,利用硝化菌载体生物膜和反硝化聚磷菌颗粒污泥,研究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参数。试验考查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6 h、7 h、8.5 h和10.5 h,结... 采用自主设计的悬浮载体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装置,利用硝化菌载体生物膜和反硝化聚磷菌颗粒污泥,研究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膜/颗粒污泥耦合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参数。试验考查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6 h、7 h、8.5 h和10.5 h,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5 h时,系统的COD去除率为91.26%,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0.68%和70.58%,厌氧释磷速率也较稳定,为0.47 mg P·(g SS)-1·h-1,厌氧释磷速率最高,其碳源利用率最大,反硝化除磷效率最稳定,PO43--P去除率为76.50%,反硝化除磷效率为1.04 mg P·(mg NO-3-N)-1,所以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5 h时,系统具有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当水力停留时间过短时,氮磷的去除不完全,过长时,系统不稳定,系统的最优水力停留时间为8.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停留时间 生物膜 颗粒污泥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停留时间对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污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宿程远 王恺尧 李伟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97-1903,共7页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24 h、18 h、15 h、12 h)对双循环(DC)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效能的影响,并对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PSD)、胞外聚合物(EPS)、微生物群落等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RT由24 h缩短为12 h后,DC厌氧反应器... 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24 h、18 h、15 h、12 h)对双循环(DC)厌氧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效能的影响,并对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PSD)、胞外聚合物(EPS)、微生物群落等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RT由24 h缩短为12 h后,DC厌氧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仍在90%以上。虽然出水中乙酸含量升高到339.69mg·L-1,但未造成VFA的过度累积;出水中辅酶的荧光吸收峰有所降低,而类腐殖酸与类富里酸的吸收峰增强,不适宜再继续降低HRT。随着HRT的缩短,颗粒污泥的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均降低,其中酪氨酸对于保持污泥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表明,HRT缩短对于DC厌氧反应器第2反应区内微生物群落分布影响显著,革兰阳性菌由原来占总脂肪酸生物量的44.24%下降到32.69%,而革兰阴性菌由32.69%增大到3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 生物反应器 废水 水力停留时间 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留时间对富含藻类水厂排泥水污泥调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刚 王兆菡 张立卿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60-162,共3页
测定污泥Zeta电位、化学需氧量(CODCr)及污泥比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富含藻类水厂排泥水停留时间对污泥性质的影响,以及污泥性质变化对投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24h污泥脱水性能恶化较快,污泥比阻由174×1011m·kg-1迅速... 测定污泥Zeta电位、化学需氧量(CODCr)及污泥比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富含藻类水厂排泥水停留时间对污泥性质的影响,以及污泥性质变化对投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24h污泥脱水性能恶化较快,污泥比阻由174×1011m·kg-1迅速上升至259×1011m·kg-1,24~72h污泥脱水性能变化不大;污泥在浓缩池内停留24h,调质投药量增加约5%;污泥上清液Zeta电位对污泥调质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调质 停留时间 排泥水 水厂 藻类 Zeta电位 污泥比阻 污泥脱水 化学需氧量 变化规律 污泥性质 性质变化 性能恶化 性能变化 投药量 浓缩池 上清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停留时间对SMBR净化受污染水源水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家宇 徐勇鹏 +3 位作者 张艳 潘志辉 韩正双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5-38,共4页
为考察用于饮用水处理的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中适宜的污泥停留时间(SRT),在平行运行的条件下对比研究了80d和20d两种SRT下SMBR净化受污染水源水的效能.结果表明,在80d的SRT下,SMBR对DOC、UV254、TOC、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9.6%、13... 为考察用于饮用水处理的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中适宜的污泥停留时间(SRT),在平行运行的条件下对比研究了80d和20d两种SRT下SMBR净化受污染水源水的效能.结果表明,在80d的SRT下,SMBR对DOC、UV254、TOC、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9.6%、13.4%、27.7%和30.7%;而当SRT为20d时,SMBR的平均去除率为21.2%、13.2%、29.2%和32.7%,去除能力基本相同.此外,80d和20d两种SRT下SMBR对NH3-N的去除率均高于96%.而采用20d的SRT时,SMBR的跨膜压增长速率略低于80d的情况.可见,将SRT由80d缩短至20d,不仅不会对SMBR净化受污染水源水的效能产生影响,还有助于减缓膜污染.这样,就可以考虑在SMBR中直接投加粉末炭以强化对有机物的去除,并及时排泥,使反应器中的污泥浓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污泥停留时间 受污染水源水 粉末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停留时间对强化污泥利用水解反应器的影响
6
作者 熊娅 梁康强 +1 位作者 宋英豪 贾立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5-117,121,共4页
研究了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强化污泥利用水解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RT为4.9h时,将反应器的SRT控制在15-21d,废水水质改善效果达到最优,此时反应器对m(SS)/m(BOD5)的降低率可达到80%以上;废水中m(C)/m(N)、m... 研究了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强化污泥利用水解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RT为4.9h时,将反应器的SRT控制在15-21d,废水水质改善效果达到最优,此时反应器对m(SS)/m(BOD5)的降低率可达到80%以上;废水中m(C)/m(N)、m(C)/m(P)提高率分别达到44.2%和75.7%;废水中VFA含量的提高率达到3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 碳源 污泥停留时间 m(c) m(N) m(SS) m(BOD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反应器中污泥停留时间对剩余污泥碱性厌氧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达然 冯雷雨 +1 位作者 陈银广 王琴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19,共4页
在pH=10条件下,研究了连续流反应器中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SRT在一定范围内延长有利于SCFAs产量的提高。不同SRT对乙酸和丙酸在SCFAs中所占比例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他脂肪... 在pH=10条件下,研究了连续流反应器中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SRT在一定范围内延长有利于SCFAs产量的提高。不同SRT对乙酸和丙酸在SCFAs中所占比例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他脂肪酸影响甚微。在pH=10和SRT=12d条件下,SCFAs的产量约为空白试验(不调节pH,SRT为12d)的3.6倍;丙酸在SCFAs中的质量分数由11.7%上升到16.0%。对碱性条件下SRT影响剩余污泥生产SCFAs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连续流反应器 短链脂肪酸(SCFAs) 污泥停留时间(srt)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停留时间对菌藻共生系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霓 左薇 +3 位作者 张军 唐聪聪 孙志才 田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6,61,共6页
使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研究了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出口水质的影响,进而获得适宜的运行参数。以人工合成生活污水为目标处理物,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和二沉池池壁藻类混合为系统启动菌藻共生物,在HRT为10 h、温度为(25±1)℃、pH... 使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研究了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出口水质的影响,进而获得适宜的运行参数。以人工合成生活污水为目标处理物,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和二沉池池壁藻类混合为系统启动菌藻共生物,在HRT为10 h、温度为(25±1)℃、pH为6~7、进水相同等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污泥停留时间(SRT),考查出口水质以及污泥性质,从而获得污水处理效果优化的SRT。结果表明,SRT为10 d时,叶绿素a含量下降快,藻类大量流失;当SRT为25 d时,出口水质好、藻类稳定存在且菌藻共生体絮凝效果良好;当SRT为50 d时,污泥老化现象严重,水处理效果差。综合考虑以SRT为25 d处理生活污水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菌藻共生 污泥停留时间 出口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MBR工艺不同污泥停留时间下脱氮效能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高秀红 高大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7-101,共5页
采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污泥停留时间tsr(10、30、60 d)下反应器的脱氮效能。在A/O-MBR工艺中,tsr对化学需氧量和NH4+-N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在95.4%以上,NH4+-N去除... 采用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污泥停留时间tsr(10、30、60 d)下反应器的脱氮效能。在A/O-MBR工艺中,tsr对化学需氧量和NH4+-N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在95.4%以上,NH4+-N去除率在98.0%以上,出水化学需氧量与NH4+-N质量浓度均在15 mg/L和1 mg/L以下;缺氧段出现了明显不同的NO 2--N积累,积累量随tsr的延长而减弱,即顺序为tsr10 d>tsr30 d>tsr60 d;好氧段上清液中NO 3--N的质量浓度在tsr为10 d和60 d时较低,有利于系统获得较高的总氮去除率;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在tsr为10、30、60 d时分别为66.2%、57.2%和67.7%,出水口总氮均在20 mg/L以下。试验结果表明:A/O-MBR在tsr为10、60 d时对污染物的去除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较长的tsr可以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及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讲,tsr为60 d可为最佳污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积累 反硝化 污泥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停留时间对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苗楠 孙宝盛 周冬冬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7-41,45,共6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通过改变排泥量控制(SRT)变化,分析变化的SRT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单一反应器SRT的连续变化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EPS含量在总体上与SRT的变化呈反比,但具体变化较为复杂。SR...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通过改变排泥量控制(SRT)变化,分析变化的SRT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单一反应器SRT的连续变化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EPS含量在总体上与SRT的变化呈反比,但具体变化较为复杂。SRT在10~30 d波动时,EPS含量对SRT的下行趋势具有短时的缓冲能力,但SRT在5~40 d波动时其缓冲能力被破坏。SRT的变化对EPS中蛋白质组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多糖组分,蛋白质组分在SRT的变化初期通常有所下降。SMP含量受SRT影响的规律性不强,且在SRT为10~30 d变化较为平缓。短泥龄培养条件下,EPS作为碳源和能源被储备时,蛋白质的储备优先于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停留时间 微生物代谢产物 胞外聚合物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蛋白质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停留时间对新型A^(2)/O工艺联合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镇废水的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龙一飞 潘婵 +1 位作者 赵军丽 鄢小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6-119,共4页
为探究污泥停留时间(SRT)对新型A^(2)/O联合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城镇低C/N效能的影响,以实际低C/N废水为探究对象,构建了中试规模的A^(2)/O联合BAF工艺,通过调控不同SRT,在室温环境下比较新型处理工艺对生物脱氮除磷及污泥特征的影响... 为探究污泥停留时间(SRT)对新型A^(2)/O联合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城镇低C/N效能的影响,以实际低C/N废水为探究对象,构建了中试规模的A^(2)/O联合BAF工艺,通过调控不同SRT,在室温环境下比较新型处理工艺对生物脱氮除磷及污泥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SRT延长对COD去除影响不明显,但提高了NH_(4)^(+)-N和PO_(4)^(3-)-P的去除率,SRT延长至16 d时,NH_(4)^(+)-N和PO_(4)^(3-)-P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4.6%~96.8%和94.5%~95.3%,均高于SRT为10 d。SRT延长提高了污泥浓度并导致VSS/TSS增加,此外,SRT适当延长改善了污泥沉降性,提高了胞外聚合物含量,尤其当SRT为14 d时,EPS含量高达60.5~62.3 mg/g,蛋白质(PN)/多糖(PS)提高至1.59~1.71。本研究结果对新型A^(2)/O联合BAF的应用提供了一定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 A^(2)/O-BAF工艺 脱氮除磷 污泥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碱性启动模式下SRT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凤霞 李平 +3 位作者 冯涛 于可可 王苏女 吴锦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8-132,共5页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混合式污泥处理反应器研究了酸/碱2种启动模式下SRT对污泥水解产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酸性启动(p H=6.0)模式,控制SRT为6 d,水解酸化液中SCOD、VFAs最高累积质量浓度分别可达6...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混合式污泥处理反应器研究了酸/碱2种启动模式下SRT对污泥水解产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酸性启动(p H=6.0)模式,控制SRT为6 d,水解酸化液中SCOD、VFAs最高累积质量浓度分别可达6 235.8、1 683.5 mg/L,较碱性启动模式(p H=10.0)分别提高了21.4%、37.5%,VFAs中乙酸累积量达到69.0%。2种启动模式下污泥水解酸化最佳SRT均为6 d,酸性启动(p H=6.0)模式较碱性模式更有利于城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产物中的碳源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水解酸化 启动模式 s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污泥缺氧时间对A^2O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余宏刚 袁林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67,共5页
研究在A^2O工艺回流管道上增设污泥缺氧池,降低回流污泥中携带的NO_3^--N含量,改变回流污泥在污泥缺氧池中的不同的停留时间(SRT),以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结果表明,当SRT分别为0、20、40、60 min时,污泥缺氧池中的NO_3^--N平均质量... 研究在A^2O工艺回流管道上增设污泥缺氧池,降低回流污泥中携带的NO_3^--N含量,改变回流污泥在污泥缺氧池中的不同的停留时间(SRT),以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结果表明,当SRT分别为0、20、40、60 min时,污泥缺氧池中的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23、3.49、2.04、0.77 mg/L。COD为31.03、20.17、16.54、17.16 mg/L。随着污泥在污泥缺氧池中时间增长,NO_3^--N含量和COD都有所降低。而整个系统对应的COD去除率为88.26、91.21、93.12、92.75%;TN去除率为83.48、88.87、91.30、91.76%;TP的去除率为77.60、80.67、83.62、80.29%。在SRT为40min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污泥 停留时间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深度脱氮对比研究
14
作者 王明山 季洋 李志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对比分析了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在不同进水条件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较高即外部碳源较为充足时,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脱氮效果接近;而当进水总氮浓度较高即外部... 对比分析了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在不同进水条件和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较高即外部碳源较为充足时,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和反硝化生物膜系统脱氮效果接近;而当进水总氮浓度较高即外部碳源受限时,生物膜系统的脱氮效果优于颗粒污泥系统。在不同的HRT条件下(3~6 h),反硝化生物膜系统的深度脱氮效果均优于反硝化颗粒污泥系统,且当HRT=5 h时,两系统的脱氮性能均达到最高。实验结果表明反硝化生物膜系统在脱氮性能方面略胜一筹。但是,结合经济性和去除性能进一步分析可知,与生物膜系统相比,颗粒污泥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无载体成本等低成本的显著优势,在既有工艺出水深度脱氮的工程实践中,可优先选择反硝化颗粒污泥工艺,并可通过控制颗粒粒径和系统运行参数等措施强化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脱氮 反硝化颗粒污泥 反硝化生物膜 进水条件 水力停留时间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与秸秆共基质中温两相厌氧消化特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海东 刘积成 +1 位作者 王莹莹 应桢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4-912,共9页
以污泥和秸秆为共基质,以沼气产量、ρ(VFA)(VFA为挥发性脂肪酸)和CODCr去除率等为指标,探究污泥与秸秆配比(以CODCr计,质量比分别为1∶0、1∶1、2∶1、3∶1)对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以及最佳配比时SRT(污泥停留时间)对... 以污泥和秸秆为共基质,以沼气产量、ρ(VFA)(VFA为挥发性脂肪酸)和CODCr去除率等为指标,探究污泥与秸秆配比(以CODCr计,质量比分别为1∶0、1∶1、2∶1、3∶1)对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以及最佳配比时SRT(污泥停留时间)对产甲烷相厌氧消化稳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污泥试验组相比,添加秸秆试验组的厌氧消化效能均较好;污泥与秸秆的最佳配比为2∶1,该稳定状态下产酸相CODCr的去除率最高,为17. 5%,ρ(VFA)为752 mg/L;产甲烷相CODCr的去除率为33. 5%,ρ(VFA)为250 mg/L,产气量为47. 7 m L/d,总体运行效能较高.在最佳污泥与秸秆配比(2∶1)并设定产甲烷相反应器的SRT为20 d时,稳定状态下产甲烷相各组分的变化情况:CODCr去除率为41. 20%,ρ(VFA)为238 mg/L,产气量为51. 3 m L/d,沼气产率为8. 4 m L/(d·g).研究显示,当控制污泥与秸秆配比为2∶1、SRT为20 d时,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VFA) 污泥停留时间(srt) 沼气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及其与秸秆共基质的厌氧消化特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紫琪 周海东 +1 位作者 张喆 王莹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5-321,共7页
为分析秸秆对污泥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在中温〔(35±1)℃〕条件下,研究了活性污泥单基质及其与秸秆共基质在SRT(固体停留时间)分别为10和15 d,以及C/N(质量比)分别为5.5∶1、10.0∶1的情况下,厌氧消化产沼气量及其组分、ρ(NH_4^+-N... 为分析秸秆对污泥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在中温〔(35±1)℃〕条件下,研究了活性污泥单基质及其与秸秆共基质在SRT(固体停留时间)分别为10和15 d,以及C/N(质量比)分别为5.5∶1、10.0∶1的情况下,厌氧消化产沼气量及其组分、ρ(NH_4^+-N)、ρ(TP)、ρ(CODCr)及ρ(VFA)〔以ρ(乙酸)计,其中VFA为挥发性短链脂肪酸〕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秸秆共基质厌氧消化在SRT为10、15 d时,累积沼气产量为5 818.0、9 026.0 m L,比活性污泥单基质的沼气产量(4 930.0、7 760.0 m L)分别提高了15.3%、14.0%;共基质所产沼气中φ(CH4)最高为69.3%,比活性污泥单基质高出15.4%.此外,在SRT为10和15 d时,活性污泥-秸秆共基质厌氧消化CODCr去除率分别为25.0%和28.0%,优于单基质的10.2%和13.1%;共基质平均ρ(NH_4^+-N)分别为278.5和254.9 mg/L,单基质平均ρ(NH_4^+-N)分别为215.6和213.5 mg/L;活性污泥-秸秆共基质平均ρ(TP)分别为168.6和175.9 mg/L,高于活性污泥单基质的129.2和152.2 mg/L.共基质有利于厌氧消化液中有机物的提高,从而增加ρ(VFA)、提高甲烷产量.研究显示,共基质可优化厌氧消化底物的C/N,促进厌氧消化反应,提高产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秸秆 共消化 固体停留时间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T影响MBR有机污染物去除速率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绍峰 陶虎春 +1 位作者 王宏杰 王雪芹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8-60,共3页
通过考察污泥停留时间(SRT)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和粉禾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AC-MBR)降解有机物速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与胞外聚合物(EPS)的关系。结果表明:MBR和PAC-MBR中COD降解速率随SRT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39-48 d... 通过考察污泥停留时间(SRT)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和粉禾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AC-MBR)降解有机物速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与胞外聚合物(EPS)的关系。结果表明:MBR和PAC-MBR中COD降解速率随SRT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39-48 d和48 d时达到最快,对应速率常数为2.586和3.856.PAC-MBR中COD降解速率普遍高于MBR,说明投加PAC使污泥活性提高,SRT对污泥活性影响较大;MBR和PAC-MBR中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与COD降解速率常数K_1变化趋势一致,且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与K_1呈良好正相关关系,说明系统的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可以作为衡量污泥活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学 污泥停留时间(srt) 有机底物 速率 PAC—MBR M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NA处理污泥实现城市污水部分短程硝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斌 委燕 +2 位作者 王淑莹 陈娅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054-5059,共6页
为实现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以去除有机物的实际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游离亚硝酸盐(FNA)处理污泥实现城市污水部分短程硝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FNA处理活性污泥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亚硝酸盐氧化速率下降程度... 为实现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以去除有机物的实际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游离亚硝酸盐(FNA)处理污泥实现城市污水部分短程硝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FNA处理活性污泥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亚硝酸盐氧化速率下降程度大于氨氧化菌(AOB)的氨氧化速率,且在0~0.75 mg HNO2-N·L-1范围内随着FNA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接种实际污水厂活性污泥后,系统亚硝酸盐(2NO-)积累率仅为1%,即为全程硝化。在控制污泥龄约为15 d的条件下,采用FNA处理污泥可使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增加至90%以上。水力停留时间调至2.5 h时,实现了部分短程硝化,且出水2 4NO-N/NH-N-+平均值为1.24,可满足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的要求。因此采用FNA处理污泥,结合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控制可实现城市污水部分短程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城市污水 部分短程硝化 污泥 水力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军 任健 +3 位作者 王洪臣 甘一萍 周军 张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04-1308,共5页
城市污水中碳源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自身产生的废物(初沉污泥)进行水解酸化以开发碳源.控制温度为35℃,水力停留时间为28 h,污泥停留时间为3 d,水解酸化系统出水的ρ(SCOD)和ρ(VFA)达到的最大值分别为975.8 mg/L和... 城市污水中碳源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自身产生的废物(初沉污泥)进行水解酸化以开发碳源.控制温度为35℃,水力停留时间为28 h,污泥停留时间为3 d,水解酸化系统出水的ρ(SCOD)和ρ(VFA)达到的最大值分别为975.8 mg/L和516.4 mg/L.表明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可以实现水解酸化系统的启动,水解酸化系统碱度在725 mg/L左右,pH值在7.12左右时,系统能保持稳定的水解酸化效果.研究表明,水解酸化系统出现波动时,ρ(SCOD)和ρ(VFA)总是优先于系统的碱度和pH值而发生变化,同时系统的碱度也能有效缓冲系统pH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沉污泥 水解酸化 挥发性脂肪酸 水力停留时间 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超声预处理促进厌氧消化反应试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洁 季民 +1 位作者 刘卫华 杨虹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05-1208,共4页
利用低频超声技术,对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破解处理,研究破解反应对提高厌氧消化反应速率和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未预处理污泥相比,超声破解能够明显提高污泥厌氧消化的生物气产量和有机物去除率,缩短厌氧消化时间.在5—15mi... 利用低频超声技术,对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破解处理,研究破解反应对提高厌氧消化反应速率和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未预处理污泥相比,超声破解能够明显提高污泥厌氧消化的生物气产量和有机物去除率,缩短厌氧消化时间.在5—15min的超声破解时间范围内,破解时间越长,厌氧消化效率提高越大,污泥经超声波预处理后,在生物气产量和有机物去除率维持稳定的条件下,厌氧消化时间可由一般20d缩短到8d.并且发现,经破解的污泥,当厌氧消化时间缩短时,单位污泥的产气率反而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超声破解 厌氧消化 污泥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