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水生物处理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叶姜瑜 罗固源 +2 位作者 吉芳英 王希 王丹云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综述了污水处理微生物学近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一些仍不能培养的细菌被鉴定为对污泥膨胀、提高生物学除磷、亚硝酸盐氧化和脱氮负责,而许多原来认为的优势群体却对污水处理不是最重要的.这些知识可以为微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生态稳... 综述了污水处理微生物学近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一些仍不能培养的细菌被鉴定为对污泥膨胀、提高生物学除磷、亚硝酸盐氧化和脱氮负责,而许多原来认为的优势群体却对污水处理不是最重要的.这些知识可以为微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生态稳定和特定微生物种群活性等提供新的视野,可以应用于污水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处理参数的控制,为改进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策略等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丝状细菌 聚磷茵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逸出气体的危害与控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罗固源 孙永利 +2 位作者 吉方英 许晓毅 罗宁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1-133,145,共4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污水处理系统逸出气体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从人的意识与环境要求两个方面论述了污水处理设施中逸出气体净化的必要性 ,并介绍了逸出气体中刺激性成分对人体和构筑物的危害 ,提出了污水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污水处理系统逸出气体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从人的意识与环境要求两个方面论述了污水处理设施中逸出气体净化的必要性 ,并介绍了逸出气体中刺激性成分对人体和构筑物的危害 ,提出了污水处理中逸出气体控制的主要对象。文中从抑制逸出气体的产生和逸出、气体逸出后所需要的构筑物的密封处理以及密封后气体的净化 3个方面对污水处理设施中气体的控制进行了评述 ,分别简单评价了各种抑制、处理以及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为控制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出气体 恶臭物质 密封处理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环境污染 气体净化 气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机理研究探讨 被引量:37
3
作者 邓荣森 郎建 +3 位作者 王涛 李伟民 张景波 郭兴芳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106-111,共6页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对象包括BOD5、SS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就脱氮与除磷而言 ,由于各自过程的要求不同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讨论了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的基本原理 ,综述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对象包括BOD5、SS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就脱氮与除磷而言 ,由于各自过程的要求不同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讨论了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的基本原理 ,综述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了脱氮与除磷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对碳氮磷合并去除工艺进行了比较 ,并对以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污水生物处理 除磷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化学抑制法研究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N_2O的释放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一冉 张建 +3 位作者 胡振 谢慧君 张婷婷 赵聪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38-1443,共6页
采用化学抑制法,研究了不同曝气量下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N2O的释放源.结果表明,缺氧段中,N2O的主要释放源为硝酸盐异化成氨反应,而反硝化反应消耗N2O.好氧段中N2O释放源受曝气量的影响很大,当曝气量适中时(65L/h),N2O释放源主要为硝化细... 采用化学抑制法,研究了不同曝气量下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N2O的释放源.结果表明,缺氧段中,N2O的主要释放源为硝酸盐异化成氨反应,而反硝化反应消耗N2O.好氧段中N2O释放源受曝气量的影响很大,当曝气量适中时(65L/h),N2O释放源主要为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而当曝气量偏高(105L/h)或偏低(25L/h)时,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是主要的N2O释放源.同时硝化细菌反硝化反应也能够产生少量N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释放源 化学抑制法 污水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沉淀除磷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左艳兵 杨春平 +2 位作者 曾光明 沈志强 陈宏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3,共5页
在同步沉淀工艺的基础上,综述了同步沉淀在不同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除磷效果、化学试剂用量的控制、除磷过程模拟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同步沉淀中的化学试剂对生物处理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同步沉淀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 在同步沉淀工艺的基础上,综述了同步沉淀在不同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除磷效果、化学试剂用量的控制、除磷过程模拟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同步沉淀中的化学试剂对生物处理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同步沉淀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沉淀 污水生物处理 生物除磷 化学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可持续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晓莲 彭永臻 +1 位作者 王淑莹 马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针对传统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污水处理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脱氮除磷领域开发的若干新工艺,为水处理工艺选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可持续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脱氮技术 除磷技术 水处理工艺 DPB 反硝化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纳米颗粒污染物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陈良辉 刘美婷 余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8-604,共7页
重点探讨了水处理系统中纳米颗粒(NPs)污染物的分布和归趋特点,及其对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有机物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应器可拦截进水中90%以上NPs;NPs短期内对水处理系统有机物去除效率无明显抑制,当50 mg/L的纳... 重点探讨了水处理系统中纳米颗粒(NPs)污染物的分布和归趋特点,及其对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有机物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应器可拦截进水中90%以上NPs;NPs短期内对水处理系统有机物去除效率无明显抑制,当50 mg/L的纳米TiO2和ZnO作用70 d可使得污水总氮去除率从80.3%,81.5%降至24.4%和70.8%,纳米ZnO甚至可使除磷效率完全丧失.NPs还会造成反应器内硝化细菌浓度和比重的下降,如50 mg/L TiO2作用70d可使反应器内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含量分别由8%,6%降至1%和3%,但对聚磷菌种群的相关显著影响尚未发现.NPs的生物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氧化胁迫、细胞膜破坏与酶活性抑制等,如50 mg/L的纳米TiO2可分别对活性污泥中的氨单加氧酶和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活性产生80%和55%的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污染物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群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污泥分布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万立国 边德军 +3 位作者 艾胜书 任庆凯 田曦 左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2,共4页
在多菌群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中,对反应器主反应区内水平中线及垂直中线上所布设取样点位的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污泥沉降比(SV30)及污泥容积指数(SVI)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MLSS... 在多菌群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中,对反应器主反应区内水平中线及垂直中线上所布设取样点位的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污泥沉降比(SV30)及污泥容积指数(SVI)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MLSS与MLVSS分布趋势大致相同,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污泥浓度总体呈现大小交替型分布;SV30与SVI在水平方向总体呈现出周边大、中心小的非对称分布,而在垂直方向由上到下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分布趋势。污泥浓度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差异分布,对将反应器进水点分布在污泥浓度高值区域、污泥回流点布置在污泥浓度低值区域及出水点选定在污泥浓度较低且沉降性能较好区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反应器的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群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 污泥浓度 沉降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景峰 彭永臻 王淑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2,38,共3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难于控制的原因及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结果表明 ,国外智能控制发展迅速 ,并且应用领域遍及污水生物处理的各... 对近年来国内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难于控制的原因及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结果表明 ,国外智能控制发展迅速 ,并且应用领域遍及污水生物处理的各个方面 ,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专家系统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ANNS 信息处理网络结构 智能控制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智能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韬 彭永臻 +1 位作者 王淑莹 曾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2-478,共7页
分析了污水生物处理系统难于实现自动控制的原因,阐述了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阐明了污水生物处理连续流和间歇式工艺的控制思想和原则.介绍了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混合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在线传感器在污水生物... 分析了污水生物处理系统难于实现自动控制的原因,阐述了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阐明了污水生物处理连续流和间歇式工艺的控制思想和原则.介绍了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混合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在线传感器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智能控制中的开发与应用现状.指出了针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各个层面和多种工艺,其中,选择过程控制变量和传感器、抽象出控制规则并建立智能控制器、训练仿真与控制系统、从示范工程到实现最终的应用与推广是各阶段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智能控制 在线监测 专家系统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模糊控制的研发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景峰 彭永臻 王淑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0-93,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模糊控制的应用及开发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简要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难于控制的原因,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结果表明国外模糊控制发展迅速并且应用领域遍及污水生物处理的各个方面,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模糊控制的应用及开发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简要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难于控制的原因,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结果表明国外模糊控制发展迅速并且应用领域遍及污水生物处理的各个方面,国内在这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简要探讨了废水生物处理模糊控制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SH技术在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颜强 谢有奎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71-73,共3页
在简单介绍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基本原理后,着重讨论了该技术在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中的应用现状、特点和前景。尽管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宏观性能与微生物相的关系密切,但因缺乏适宜的检测技术,对工艺系统中微生物类型、数量... 在简单介绍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基本原理后,着重讨论了该技术在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中的应用现状、特点和前景。尽管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宏观性能与微生物相的关系密切,但因缺乏适宜的检测技术,对工艺系统中微生物类型、数量和结构等了解还很不充分。研究表明:FISH技术能够为除磷菌、硝化菌的识别与再分类提供优越的检测手段;与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其它技术相结合,可使FISH技术更具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除磷 脱氮 荧光原位杂交 生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瑶 王少坡 +4 位作者 于静洁 赵明 王栋 邱春生 孙力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18,共7页
好氧颗粒污泥因其具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具备脱氮除磷能力和良好的沉淀性能,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很大,但在其形成机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并未彻底弄清。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如胞外聚合物、水力... 好氧颗粒污泥因其具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具备脱氮除磷能力和良好的沉淀性能,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很大,但在其形成机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并未彻底弄清。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如胞外聚合物、水力剪切力、温度等;归纳了关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假说,总结了其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及形成机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好氧颗粒污泥 污泥颗粒化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故障诊断专家咨询系统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振宇 杨昌柱 +1 位作者 章北平 濮文虹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5年第3期39-41,共3页
针对污水处理工艺过程所建造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讨论了适用于污水厂日常生产运行的在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并提出了设计实现方案。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故障诊断 故障树 专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生物处理中信号分子AHL介导的群体感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庞悦 吴宗林 +2 位作者 安彤 孙照勇 苟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15,共6页
介绍了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结构及性质、合成感应机制,叙述了对AHL介导的群体感应(QS)在2种污水生物处理过程(生物膜法及颗粒污泥法)中的研究进展。污水生物处理需要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污染物的去除,这种协作主要依赖于... 介绍了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结构及性质、合成感应机制,叙述了对AHL介导的群体感应(QS)在2种污水生物处理过程(生物膜法及颗粒污泥法)中的研究进展。污水生物处理需要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污染物的去除,这种协作主要依赖于AHL介导的QS作用,生物膜及颗粒污泥中的AHL种类及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且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AHL介导的QS可以通过改善生物膜、颗粒污泥的相关性能,以及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来提高它们的污水处理效果。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更简便、有效的AHL定性及定量方法,深入研究AHL对生物膜及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机制,以实现AHL介导的QS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 群体感应 生物 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极在污水生物处理生物膜微观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姜浩 彭永臻 +4 位作者 李夕耀 张亮 张方斋 王众 任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420,共9页
生物膜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于生物膜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和难点.微电极技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因其测量精度高且响应时间快,成为研究生物膜内部物质传质与降解规律的重要手段.主要阐述微电极的分类与特... 生物膜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于生物膜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和难点.微电极技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因其测量精度高且响应时间快,成为研究生物膜内部物质传质与降解规律的重要手段.主要阐述微电极的分类与特点,测量微反应器的建立,分类介绍近年来微电极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微电极直接穿刺测定指标变化是基础,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是认识生物膜的关键,将微电极技术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是未来微电极技术的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污水生物处理 生物 填料 脱氮除磷 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与六价铬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复合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婷婷 宋晓梅 +1 位作者 郑煜铭 苑志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1-437,共7页
随着纳米银的广泛使用,纳米银和重金属共同暴露的环境风险也逐渐增加。六价铬(Cr(Ⅵ))是污水处理厂主要存在的重金属之一,为了阐明纳米银和Cr(Ⅵ)的复合效应和环境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和Cr(Ⅵ)共同暴露于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 随着纳米银的广泛使用,纳米银和重金属共同暴露的环境风险也逐渐增加。六价铬(Cr(Ⅵ))是污水处理厂主要存在的重金属之一,为了阐明纳米银和Cr(Ⅵ)的复合效应和环境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和Cr(Ⅵ)共同暴露于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考察其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复合影响,揭示二者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当纳米银≤1.0 mg/L、Cr(Ⅵ)为20.0 mg/L时,二者共同暴露对生物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没有产生复合毒性效应,但降低了污水的生物除磷效率和减缓了污泥粒径的增长速率;(2)当Cr(Ⅵ)为20.0 mg/L时,出水中总铬急剧升高,在20 d后达到14.6 mg/L,而出水中总银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因此,纳米银和Cr(Ⅵ)共同暴露对污水生物处理产生了不利的复合影响。鉴于自然条件下污染物赋存环境的多样性,纳米银和Cr(Ⅵ)共同暴露所引起的复合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六价铬 污水生物处理 复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氨对污水生物脱氮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9
18
作者 姜婷婷 李昱含 +2 位作者 谢雨阳 林金威 孙洪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308-2312,2318,共6页
总结了游离氨(FA)抑制生物脱氮过程(BNR)的最新研究。主要介绍了FA对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阈值、抑制机理和抑制模型以及FA对反硝化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探讨了如何利用FA选择性抑制来实现短程硝化反应,并且展望了FA... 总结了游离氨(FA)抑制生物脱氮过程(BNR)的最新研究。主要介绍了FA对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阈值、抑制机理和抑制模型以及FA对反硝化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探讨了如何利用FA选择性抑制来实现短程硝化反应,并且展望了FA对BNR影响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 污水生物脱氮 抑制机制 抑制模型 短程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暗物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洋 邢德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活性污泥和微生物生物膜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菌群存在形式,利用微生物的不同代谢途径可实现水中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影响污染物生物转化速度和末端产物的类型,而全面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可为污水生物处理... 活性污泥和微生物生物膜是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菌群存在形式,利用微生物的不同代谢途径可实现水中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影响污染物生物转化速度和末端产物的类型,而全面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可为污水生物处理的定向调控提供微生物学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微生物未获得纯培养,因此,揭示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暗物质成为重要的挑战.核酸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环境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研究.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核酸测序的宏组学技术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和未知基因资源提供了重要工具.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技术可以研究特定环境下未培养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揭示生态条件变化下微生物的环境适应和代谢调控机制.目前,基于宏组学研究微生物暗物质,已经获得了一些突破传统认识的物质循环新机理.本文回顾了核酸测序技术的发展,综述了近年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在污水生物脱氮、强化生物除磷及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多组学在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生物处理 宏基因组学 宏转录组学 生物脱氮 强化生物除磷 生物电化学 生物暗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对污泥水热液污水生物脱氮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秀兰 陈红 +5 位作者 于鑫 徐先宝 邰俊 张凡 谢静 宋健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6,共8页
剩余污泥水热液用作碳源进行污水生物脱氮时,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效碳源含量较低,并且污泥水热液中的氮磷负荷会影响微生物脱氮效能。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碱催化、多种酸催化及超声和冻融处理)对污泥水热液成分组成的影响,取好氧生物处... 剩余污泥水热液用作碳源进行污水生物脱氮时,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效碳源含量较低,并且污泥水热液中的氮磷负荷会影响微生物脱氮效能。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碱催化、多种酸催化及超声和冻融处理)对污泥水热液成分组成的影响,取好氧生物处理试验后可生化性能较好的污泥水热液进行反硝化试验,探讨预处理后污泥水热液的水质特性及其作为反硝化碳源的脱氮效率。结果表明:经144 W功率超声预处理后,水热过程污泥的溶出效果最佳;H_(2)SO_(4)催化有助于污泥水热液中蛋白质的水解,联用超声后可进一步促进蛋白质的水解,使污泥水热液中有机氮的比率下降。由此可见,超声或酸化联合超声预处理能够强化污泥水热液作为反硝化脱氮碳源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水热液 污水生物脱氮 预处理 酸催化 超声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