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云港近岸海域污染物输移规律 被引量:10
1
作者 韩龙喜 易路 +2 位作者 刘军英 霍非 谢俊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8-253,共6页
为研究连云港近岸海域污染物随潮流运动的输移和浓度增量的变化规律,以连云港徐圩新区新设污水处理厂远期入海排污口尾水排放为研究案例,采用非稳态浅水方程和垂向平均的二维对流扩散方程建立连云港近岸海域水动力及水质耦合模型,应用... 为研究连云港近岸海域污染物随潮流运动的输移和浓度增量的变化规律,以连云港徐圩新区新设污水处理厂远期入海排污口尾水排放为研究案例,采用非稳态浅水方程和垂向平均的二维对流扩散方程建立连云港近岸海域水动力及水质耦合模型,应用有限体积法在无结构三角形网格上对方程离散求解,模型开边界所需大、小潮潮位过程由TPXO海潮模型生成.计算结果表明:二维数值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水文条件下计算区域内的水动力流场和污染物的输移轨迹;其浓度增量与排放量成正比,与水体流速、水量成反比,小潮落憩时刻污染物浓度增量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污染物输移 二维数值模拟 连云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汊型河道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顾莉 华祖林 +1 位作者 褚克坚 刘晓东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94,共7页
对分汊型河道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分汊型河道中分汊口、交汇口、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及分汊型河道中的污染物输移特性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介绍分汊口和交汇口处的水流从其能量损失、水位变... 对分汊型河道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分汊型河道中分汊口、交汇口、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及分汊型河道中的污染物输移特性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介绍分汊口和交汇口处的水流从其能量损失、水位变化、水流分离等一维、二维过流特征到三维流动结构和紊动特性的研究过程;从野外现场试验、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模拟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整个分汊河道的水流特性;认为污染物在分汊河道中的输运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上,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分汊河道水流水质输移特性研究中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尤其亟待加强不同排放方式、不同污染物密度和不同分汊形态下污染物输移机制的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道 水流运动特性 污染物输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岸线变化对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物输移扩散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瑶泓伶 戴明新 +1 位作者 彭士涛 胡旭跃 《水道港口》 201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应用MIKE21数学模型对天津近岸海域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同时考虑天津近岸海域5个典型河口污染物输入的影响,计算了大小潮作用下COD输移扩散范围,并研究了岸线变化对COD输移扩散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岸线的变化对北塘口及天津港附近COD... 应用MIKE21数学模型对天津近岸海域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同时考虑天津近岸海域5个典型河口污染物输入的影响,计算了大小潮作用下COD输移扩散范围,并研究了岸线变化对COD输移扩散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岸线的变化对北塘口及天津港附近COD的输移扩散有较大影响。岸线变化后,大小潮高低潮时刻对应的0.001 mg/L浓度等值线范围均比岸线变化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变化 MIKE21 污染物输移扩散 天津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覆盖下垫面上污染物输移特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李海峰 孙三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0-81,共2页
为了研究黄土区植物覆盖条件下降雨径流中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特性,选取兰州市植物覆盖下垫面来模拟降雨径流,并比较在大、中、小三种雨强下污染物的输移情况。建立植物覆盖下垫面上径流污染物的输移模型并讨论其对不同降雨强度的适应性... 为了研究黄土区植物覆盖条件下降雨径流中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特性,选取兰州市植物覆盖下垫面来模拟降雨径流,并比较在大、中、小三种雨强下污染物的输移情况。建立植物覆盖下垫面上径流污染物的输移模型并讨论其对不同降雨强度的适应性情况,分析水样中浊度、COD_(cr)、NH_(3)-N、TP等污染物的输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径流污染物的浓度与有效降雨深度成e指数关系,其中参数冲刷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0.0546~0.13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覆盖下垫面 三种雨强 污染物输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物在受潮汐影响的地下水中输移的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海鹰 张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50-953,共4页
模拟沿海地区地下水及污染物的输移需要考虑海洋潮汐的影响,对于变密度污染物,考虑潮汐的影响会大大增加模型计算量,模拟此类问题要求模型具备优良的计算效果.为了获得适用于此类问题的模型,在比较各类模型的基础上,认为2DFEMFAT是合适... 模拟沿海地区地下水及污染物的输移需要考虑海洋潮汐的影响,对于变密度污染物,考虑潮汐的影响会大大增加模型计算量,模拟此类问题要求模型具备优良的计算效果.为了获得适用于此类问题的模型,在比较各类模型的基础上,认为2DFEMFAT是合适的模型.对该模型作了修改完善,增加了潮汐模拟条件,使其能模拟潮汐影响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输移过程.为了验证修改后模型的正确性,作了潮汐条件下污染物输移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两者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模型可以推广应用到大尺度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输移 地下水 潮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ADEST模型的北极三大冻土河流污染物输出特征分析
6
作者 储友欢 石雯晶 《吉林水利》 2024年第8期7-15,共9页
本文以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3条北极冻土河流为研究流域,利用LOADEST模型建立了径流对河流污染物输出的预测模型,分析了污染物输移量年际间变化、河流污染物输出的季节性规律,阐述了径流和污染物输出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极... 本文以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3条北极冻土河流为研究流域,利用LOADEST模型建立了径流对河流污染物输出的预测模型,分析了污染物输移量年际间变化、河流污染物输出的季节性规律,阐述了径流和污染物输出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极3条大河的NH_(4)^(+)、NO_(3)^(-)、PO_(4)^(3-)、TDN、TDP、TSS的多年平均通量分别为39.24Gg/yr、115.75Gg/yr、12.74Gg/yr、535.83Gg/yr、28.49Gg/yr、33437.83 Gg/yr,且3条河流关键污染物总体输移量呈现下降趋势;3条河流径流量存在相似的季节分布特征,1~4月径流量较小,于6月达到峰值;PO_(4)^(3-)、TDN、TDP、TSS的输移主要发生在春、夏季,NH_(4)^(+)、NO_(3)^(-)的输移主要发生在冬季,其中TSS、PO_(4)^(3-)的浓度随径流量增加而升高,NH_(4)^(+)、NO_(3)^(-)的浓度随径流量增加而降低,3条河流的TDP和TDN变化不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北极大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和污染物输移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输移 净流量变化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绕山体的运动及其输移特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玲 木村繁男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7-481,共5页
对分层大气山体绕流的流动模式及扩散输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隐式时间离散方法在贴体网格系统下求解雷诺平均的N-S方程,计算结果描述出大气流动的特征,证实了分层(以Froude数为特征参数,定义为F=U/NH,U为来流风速,N为Brunt-Vaisal... 对分层大气山体绕流的流动模式及扩散输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隐式时间离散方法在贴体网格系统下求解雷诺平均的N-S方程,计算结果描述出大气流动的特征,证实了分层(以Froude数为特征参数,定义为F=U/NH,U为来流风速,N为Brunt-Vaisala频率,H为山体高度)变化对山体绕流流态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Froude数大于4.0时,山体绕流的流动不再依赖于大气分层的变化。当Froude数介于4.0和1.0之间时,流场中出现了Lee波,并随着Froude数的进一步减小,流动分离发生及Lee波破碎现象。同时模型也预测了在各种流动模式下大气中夹杂着的污染物绕山体的传输特性,表明大气的分层现象对污染物的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分层大气流动 山体绕流 污染物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圆柱下游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研究
8
作者 胡煜 武玉涛 +2 位作者 张文俊 任华堂 夏建新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8,共5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在雷诺数Re=1×10~6的条件下,对双圆柱不同布置方式下的污染物绕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双圆柱在不同排列方式和间距条件下对流场结构以及污染物输移混合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横向尾涡摆动和纵向速度...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在雷诺数Re=1×10~6的条件下,对双圆柱不同布置方式下的污染物绕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双圆柱在不同排列方式和间距条件下对流场结构以及污染物输移混合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横向尾涡摆动和纵向速度剪切作用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双柱并列条件下,随着间距比G/D的不断变化,污染物浓度脉动强度分布沿程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G/D≥2时,双圆柱各自产生的尾流涡街相互作用程度较弱,可忽略对其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双柱串列条件下,污染物的横向影响范围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G/D≤0.25时,双柱串列可视为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圆柱 污染物输移 流场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及地下水污染二维预测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杜丽惠 付清潭 +2 位作者 陈铖 江春波 邢秀英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3,共5页
在各项异性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污染物质输移运动的二维数学预测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渗流和污染物分布进行模拟,并且用解析解检验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对于污染物随地面降雨入渗的二维非恒定问题,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 在各项异性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污染物质输移运动的二维数学预测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渗流和污染物分布进行模拟,并且用解析解检验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对于污染物随地面降雨入渗的二维非恒定问题,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证明了数值模拟的可信度。进一步实际模拟在非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污染物随地下水输移过程,分析了介质的透水特性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 地下水污染 二维预测模型 污染物输移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交汇区水力学特性与水安全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典 彭振阳 +2 位作者 刘国强 魏辰宇 李迎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43,共10页
河流交汇区是河网系统中水、沙、污染物、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突变点,也是河网行洪与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关键控制节点。从野外测量、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方面,总结分析了河流交汇区水流结构与污染物输移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不同交汇条件作用下的... 河流交汇区是河网系统中水、沙、污染物、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突变点,也是河网行洪与污染物输移扩散的关键控制节点。从野外测量、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方面,总结分析了河流交汇区水流结构与污染物输移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不同交汇条件作用下的响应规律,以及复杂水流结构与生境对于河流交汇区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建议加强非恒定流条件下的交汇区水力学特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交汇区污染物掺混输移特征与水动力条件之间的响应机制,研究通过工程布局与水力优化调控相结合的措施系统提升了交汇区防洪安全与水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交汇区 水流结构 污染物输移 水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方法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区域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晓妮 付登高 +1 位作者 彭珮媛 赵洛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地、大棚种植区和柴河河道的土壤或底泥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其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也较高,而磷矿区和富磷区林地土壤及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较低;(2)土壤氮、磷养分与径流中氮、磷污染物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3)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柴河底泥与大棚种植区的污染物"源"强较高,而大棚种植区和磷矿区污染物的"流"失风险较高,因此,大棚种植区由于其高"源"强和高"流"失性是该汇水区面源污染重点防控区域;(4)单个景观类型下,通过对比"源""流"过程在总流失风险中的比例确定磷矿区的流失、富磷区林地和河道底泥的污染物"源"是各自景观类型下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环节;而农业种植区(坡耕地、坝平地和大棚区)需同时在减"源"和控"流"上进行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面源污染 养分可利用性 污染物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污染预警预报模型研发与建设工作启动
12
作者 达雨 《中国水利》 2006年第3期69-69,共1页
为提升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和预警预报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日前提出全面启动水污染物输移扩散数学模型建设。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各方正在进行污染物输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力急在污染物输移的时间预报和浓度预报等方面有... 为提升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和预警预报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日前提出全面启动水污染物输移扩散数学模型建设。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各方正在进行污染物输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力急在污染物输移的时间预报和浓度预报等方面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水污染 模型建设 预报模型 预警 污染物输移扩散 黄河水利委员会 研发 预报能力 应急处置 污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开展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调查采样工作
13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3,共1页
2024年4月22—28日,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派员开展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流域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泄洪雾化条件下水体邻苯二甲酸酯类的降解行为及机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2024年4月22—28日,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派员开展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流域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泄洪雾化条件下水体邻苯二甲酸酯类的降解行为及机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梯级筑坝运行下典型新污染物的输移行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筑坝河流中微塑料和泥沙的共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等研究的需求。此次调查分为两个工作组分别进行。其中一组围绕丹江口水库,重点监测库区不同水层活性氧的累积产率变化状况,并调查影响活性氧产生的关键水环境因素;另一组则集中在汉江中下游流域,沿程采集微塑料、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新污染物样品,开展梯级筑坝运行对新污染物输移行为的影响研究。采样期间,研究人员在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汉江中下游梯级水库群共设立了71个采样断面,采集了700余份水样及沉积物样品。这些样品将用于系统研究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区域的活性氧、典型新污染物输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中下游 丹江口水库 长江科学院 梯级水库群 污染物输移 泄洪雾化 微塑料 采样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E 21的水质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牛智航 张旭东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年第5期56-60,23,共6页
利用MIKE 21模型软件与其他模型或软件进行耦合,建立水质模型,可以模拟各种水质问题,从而提供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水质模型的发展历史、MIKE 21模型的应用进展、计算原理、MIKE系列软件的关系和使用前景,为MIKE 21水... 利用MIKE 21模型软件与其他模型或软件进行耦合,建立水质模型,可以模拟各种水质问题,从而提供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水质模型的发展历史、MIKE 21模型的应用进展、计算原理、MIKE系列软件的关系和使用前景,为MIKE 21水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和在国内的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21计算原理 耦合应用 水质模型应用 污染物输移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封闭式港湾防波堤型式对湾内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琼 李木桂 罗欢 《人民珠江》 2021年第12期96-105,共10页
受防波堤建设影响,半封闭式港湾往往出现水体交换不畅,自净能力较弱的现象,为研究防波堤不同型式对湾内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以珠江河口典型的半封闭式港湾香洲渔港为例,计算分析全闭合式防波堤、不同开口宽度(20、40、60、100 m)的防波堤... 受防波堤建设影响,半封闭式港湾往往出现水体交换不畅,自净能力较弱的现象,为研究防波堤不同型式对湾内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以珠江河口典型的半封闭式港湾香洲渔港为例,计算分析全闭合式防波堤、不同开口宽度(20、40、60、100 m)的防波堤布置方案下,湾内水体交换条件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全闭合式防波堤方案相比,在设置20、40、60、100 m的开口宽度方案下,湾内水体半交换周期分别提高5.0、11.0、14.0、14.5 h。开口40 m以上的方案对水动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开口20 m的方案,但开口40、60、100 m的3个方案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考虑区域污染源输入的影响,防波堤开口设置方案下,开口附近水域的无机氮浓度增加0.2~0.4 mg/L,将进一步加剧湾内北部区域的无机氮污染压力,而南部区域水环境质量则因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加强而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式港湾 防波堤 水体交换 污染物输移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力阻截方案研究
16
作者 闫红飞 吴巍巍 +2 位作者 李巍 朱雪诞 曹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718-16720,共3页
[目的]研究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力阻截方案,以确保金墅湾水源地水质安全。[方法]采用太湖流域河网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对5种水力阻截方案下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流运动特征及污染物输移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将金墅湾水源... [目的]研究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力阻截方案,以确保金墅湾水源地水质安全。[方法]采用太湖流域河网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对5种水力阻截方案下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流运动特征及污染物输移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将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内现有的临时土坝拆除后,进入保护区的水量和污染负荷大幅增加,水质变差,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水力阻截措施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污染负荷量;在土坝拆除后,并实施水力阻截措施的情况下,进入保护区的水量和污染负荷有所减少,水质明显改善。其中,在陆域保护区周边所有河道设置水力阻截设施且调度方式为只排不引,沿湖口门田鸡港闸、金墅港闸、龙塘港闸调度设置为只引不排(方案5)时,可限制京杭运河、浒光运河河网水质较差水体进入保护区,进入保护区的水量全部来自于水质较好的贡湖,保护区内水体流动性较好,区域水质改善程度最大。[结论]从金墅湾水源地陆域保护区水流运动特征及污染物输移规律来看,水力阻截方案5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墅湾水源地 水流运动 污染物输移 水力阻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市区水环境改善的河网联合调控
17
作者 潘志富 王小青 孙阳 《江苏水利》 2022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连云港市为例,通过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连云港市区河网联合调控典型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市区主要污染物氨氮在不同初始浓度和引水流量条件下,在河道中输移扩散规律,由此提出了面向水环境改善的连云港市区河网联合调控... 以连云港市为例,通过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连云港市区河网联合调控典型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市区主要污染物氨氮在不同初始浓度和引水流量条件下,在河道中输移扩散规律,由此提出了面向水环境改善的连云港市区河网联合调控优化方案建议。为连云港市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提供水环境保障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联合调控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污染物输移扩散 连云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