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物密度对降雨径流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成浩科 王旭 +2 位作者 张涛涛 肖洋 沈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4,59,共7页
为分析城市区域建筑物密度对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选取保守性溶解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建筑区域二维降雨径流及污染物传输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建筑物密度对区域溶解态污染物质量浓度、传输率和累计传输过程的影响... 为分析城市区域建筑物密度对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选取保守性溶解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建筑区域二维降雨径流及污染物传输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建筑物密度对区域溶解态污染物质量浓度、传输率和累计传输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建筑物密度在4%~16%时,汇流中间阶段流量呈现出相对较快的上升态势;随着建筑物密度的增大,建筑物间隙下游水深先增大后减小,在建筑物密度为36%时达到最大值;区域出口污染物质量浓度整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污染物传输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建筑物交错排列情形下,上游污染物通过建筑物间隙间歇性传输到下游;当建筑物密度大于9%时,在流量达到最大之前,区域出口污染物质量浓度和传输率会出现多次波动;随着建筑物密度的增大,污染物传输率会减小,且峰值出现时间会延后;污染物最终累计传输比例随建筑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密度 溶解污染物 污染物传输 降雨径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地表径流溶解态污染物迁移解析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童菊秀 杨金忠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1-385,共5页
为研究灌溉农田中地表径流引起的溶解态污染物溶质流失的规律,考虑到田间实际操作情况以及与入渗率有关的非完全混合系数的时效性,遵循质量守恒和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简单的二层解析模型并得到解析结果.根据前人的试验结果,利用所提出... 为研究灌溉农田中地表径流引起的溶解态污染物溶质流失的规律,考虑到田间实际操作情况以及与入渗率有关的非完全混合系数的时效性,遵循质量守恒和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简单的二层解析模型并得到解析结果.根据前人的试验结果,利用所提出的模型,分析了地表径流水中的溶解态污染物溶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模型设计合理、简单实用,且弥补了扩散理论模型的不足,适用于土壤入渗率较高的情况;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来减少农田溶解态污染物肥料的溶质流失,为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农田肥料的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污染物 溶质流失 径流 入渗率 二层解析模型 非完全混合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透水表面坡度对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肖洋 王磊 +1 位作者 张涛涛 冯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79,共6页
溶解态污染物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在降雨径流阶段的传输过程对于城市污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不透水表面不同坡度(0.5°、1°、2°、3°、4°、5°)情况下... 溶解态污染物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在降雨径流阶段的传输过程对于城市污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不透水表面不同坡度(0.5°、1°、2°、3°、4°、5°)情况下降雨径流及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结果表明:坡度越大,坡面产汇流时间越短,径流量越快达到稳定;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坡度越大,初始浓度越高,衰减越快;污染物传输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坡度越大,污染物传输速率峰值越大,峰值出现在径流深度为0.3~0.5mm之间;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符合指数冲刷模型,随着坡度的增大,冲刷系数k先线性增加,坡度大于3°基本保持稳定。相对于颗粒态污染物,溶解态污染物冲刷系数大,易被冲刷,冲刷集中发生在径流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降雨径流 污染物传输 溶解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对集中式印染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去除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毕传健 马春燕 刘振鸿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86,共5页
对某印染集中污水处理厂调节池出水进行强化混凝,探究Al_2(SO_4)_3、PFS、FeCl_3、PAC、FeSO_4和MgCl_2等混凝剂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的混凝去除机制,以改善印染废水混凝去除效率,减轻后续生化、深度处理的负担。... 对某印染集中污水处理厂调节池出水进行强化混凝,探究Al_2(SO_4)_3、PFS、FeCl_3、PAC、FeSO_4和MgCl_2等混凝剂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的混凝去除机制,以改善印染废水混凝去除效率,减轻后续生化、深度处理的负担。结果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100×10~3、3×10~3~<10×10~3、<10~3时,最有效的混凝剂为FeCl_3;相对分子质量在30×10~3~<100×10~3时,最有效的混凝剂为Al_2(SO_4)_3;PFS混凝对相对分子质量在10×10~3~<30×10~3和10~3~<3×10~3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最好。Al_2(SO_4)_3、PFS、FeCl_33种混凝剂的合理组合使用可能会提高印染废水中DOM的混凝去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污染物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强化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在动态淋滤作用下污染物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冰 肖利萍 +3 位作者 陆海军 毕业武 张传成 狄军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0,共4页
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动态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以CaCO3计)、SO4^2=,Na^+,TDS,F^-,CODMn和总Fe等,淋滤液pH值基本在6.6~7.0之间,Cl^-,Mn... 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动态淋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以CaCO3计)、SO4^2=,Na^+,TDS,F^-,CODMn和总Fe等,淋滤液pH值基本在6.6~7.0之间,Cl^-,Mn,Zn等少量,其他重金属和As等微量;煤矸石风化程度越高,溶解释放的无机盐类污染物量越多,新鲜混合煤矸石溶解释放出较高的F^-,CODMn和总Fe;淋滤初期,淋滤液中主要污染组分质量浓度较高,溶出速率也较快;尤其是Na^+溶解释放速率更快,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煤矸石中的污染物逐渐被降雨淋滤水量带走,淋滤液中各污染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淋溶释放呈指数曲线规律衰减;利用该衰减规律可定量预测煤矸石中污染物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动态淋滤 污染物溶解 污染物释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串联自造粒生物流化床污染物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侃 王晓昌 +1 位作者 王文东 李忠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4-37,72,共5页
为了评价二级串联自造粒生物流化床系统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分别采用烧杯试验和连续试验对人工配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水中COD为300 mg·L-1,烧杯混凝试验对配水中乙酸钠的去除能力有限,可混凝部分的质量浓度仅为3.8 mg·... 为了评价二级串联自造粒生物流化床系统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分别采用烧杯试验和连续试验对人工配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水中COD为300 mg·L-1,烧杯混凝试验对配水中乙酸钠的去除能力有限,可混凝部分的质量浓度仅为3.8 mg·L-1,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溶解性乙酸钠的去除效果则相对较好,出水平均质量浓度达31.0 mg·L-1。对污染物在空间上分布的分析进一步反映了串联流化床系统内部各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以及DO的变化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DO质量浓度能够在一级柱中从8 mg·L-1被迅速降低到2 mg·L-1,一级柱出水中大部分的溶解性乙酸钠被去除,平均COD为48.1 mg·L-1;二级柱中的DO质量浓度被消耗2.6 mg·L-1,而溶解性COD仅被去除了约2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串联 流化床 控制优化 溶解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45
7
作者 赵建 朱伟 赵联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8,共7页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Ⅴ类水体...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Ⅴ类水体;当水力负荷为750mm/d时,人工湿地系统对COD_(Mn)去除率约为50%-60%,TN去除率约为40% -50%,TP去除率约为30%-40%,能够将劣Ⅴ类水处理为Ⅳ类水甚至Ⅲ类水,表明其对污染河水处理的有效性.研究人工湿地内部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可以发现河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池,尤其是表层30cm处,而上行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表明与可能与污染河水中的碳氮比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本次实验发现湿地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表现为滤料及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截留以及微生物的降解、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悬浮态污染物 溶解污染物 沿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透水性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洁 刘珊珊 汪志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0期74-77,94,共5页
[目的]探究城市透水性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从降雨径流产汇流特性和污染物冲刷规律角度,在实验室条件下对3种透水性下垫面(草地、透水砖、压实裸地)的降雨径流污染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草地、透水砖及压实裸地的次降雨... [目的]探究城市透水性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从降雨径流产汇流特性和污染物冲刷规律角度,在实验室条件下对3种透水性下垫面(草地、透水砖、压实裸地)的降雨径流污染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草地、透水砖及压实裸地的次降雨径流系数差异较大,分别为0.28~0.43、0.35~0.55、0.72~0.74,地表的溶解性污染物冲刷进入径流水体中的比例较高,冲刷率可达50.00%~88.00%。坡度和降雨强度极大地影响产流过程,是影响产汇流时间、径流水量和电导率的重要因素;流量峰值产生时间、电导率峰值产生时间、退水时间、退水量和径流系数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性质;降雨动能的影响大于下垫面的入渗量,是影响溶解性污染物冲刷效率的最主要因素。[结论]该研究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性下垫面 地表径流 正交试验 溶解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太子河本溪段水体DOM组成及其与水质相关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钱锋 吴婕赟 +3 位作者 于会彬 孔令昊 张美 何孟常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16-2024,共9页
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法结合多元统计研究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太子河本溪城市段的组分和结构,并揭示其与水质的相关性.沿太子河本溪城市段共设置7个采样点.结果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的水质已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DOM荧光光谱性质,... 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法结合多元统计研究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太子河本溪城市段的组分和结构,并揭示其与水质的相关性.沿太子河本溪城市段共设置7个采样点.结果表明,太子河本溪城市段的水质已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DOM荧光光谱性质,DOM的组分为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类溶解性微生物副产品、类黄腐酸和类腐殖酸物质,其中类蛋白物质在DOM中占主导地位;在工业废水集中排放区域,Fe3+、Mn2+等重金属对类腐殖质荧光产生了猝灭作用,并且该区域的DOM腐殖化程度高于其他区域;太子河本溪城市段水体中DOM组成与结构呈现城市河段及工业废水排放分布特征,DOM主要来源于城市段处理和未处理的工业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多元统计 溶解性有机污染物 水质 城市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分析的生物滞留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恒粤 陈垚 +2 位作者 袁绍春 刘臻 陈人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5-681,共7页
自从生物滞留技术用于净化雨水径流以来,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30余年。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10—2021年关于生物滞留技术研究成果的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生物滞留系统的设计构造参数、运行条件... 自从生物滞留技术用于净化雨水径流以来,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30余年。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10—2021年关于生物滞留技术研究成果的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生物滞留系统的设计构造参数、运行条件、溶解性风险污染物去除和径流控制模型等研究热点与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生物滞留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海绵城市 设计构造参数 运行条件 溶解性风险污染物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回流A1/O/A2/VFCW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荧光光谱解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苏鹏 陈婕 +2 位作者 吴韵秋 侯君霞 张文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46-2554,共9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FRI),考察无回流厌氧/好氧/缺氧/垂直潜流人工湿地(NrA1/O/A2/VFCW)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过程中DOM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原水中DOM主要由酪胺酸类蛋白、色氨酸类蛋白、胡敏酸类物质,以及较低含量的富里酸...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FRI),考察无回流厌氧/好氧/缺氧/垂直潜流人工湿地(NrA1/O/A2/VFCW)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过程中DOM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原水中DOM主要由酪胺酸类蛋白、色氨酸类蛋白、胡敏酸类物质,以及较低含量的富里酸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构成;总荧光标准体积与TOC、UV254呈正相关(R2=0.93、0.96);在生物-生态耦合法协同作用下,装置有效降解DOM,荧光区域Ⅰ-Ⅴ中的积分标准体积的降解率达到89.0%、77.1%、36.0%、77.5%、59.9%;好氧对生物处理单元DOM的去除贡献最高,荧光区域Ⅰ、Ⅱ和Ⅳ中物质的相对去除率达到34.7%、23.2%、41.2%,对荧光区域Ⅲ和Ⅴ中的腐殖质类物质降解率为-6.5%、9.2%;生态处理单元由于填料络合作用与植物根系的吸收,有效降解可生化性较弱的富里酸、胡敏酸等腐殖质,相对去除率分别为39.9%、55.8%,弥补了生物单元对腐殖质类物质降解的不足.本研究对于生物-生态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机制及工艺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区域积分法 生物生态组合工艺 农村生活污水 溶解性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