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0年全国重污染天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迪 陈善荣 +3 位作者 唐桂刚 王帅 李婧妍 孟晓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9,共17页
2015—2020年,全国重污染发生天数、比例及城市数量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1847 d,降幅达55.2%;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发生过重污染天气的城市数量减少60个。其中,全... 2015—2020年,全国重污染发生天数、比例及城市数量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1847 d,降幅达55.2%;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发生过重污染天气的城市数量减少60个。其中,全国细颗粒物重污染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沙尘重污染天数随气象条件的差异波动变化,臭氧重污染天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十四五”期间,消除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对象仍是细颗粒物重污染。应将天山北坡城市群、“2+26”城市、汾渭平原及苏皖鲁豫交界地区作为“十四五”期间污染减排的重点关注区域。此外,需遏制“2+26”城市臭氧重污染上升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天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城区冬季污染天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混合状态 被引量:3
2
作者 严梦园 程燕 +4 位作者 田杰 李丽 张勇 刘卉昆 王启元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3-833,共11页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8年12月6—12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在线观测。观测期间颗粒物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颗粒物数浓度可以反映大气污染状况。结合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算法和人工分类方法,将颗粒物共分为7类,分别是元素碳颗粒(EC)、有机碳与元素碳混合颗粒(OCEC)、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生物质颗粒(BB)、扬尘颗粒(Dust)、重金属颗粒(Metal),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含碳颗粒(包括EC、OCEC和OC),总占比达到66.9%。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表明,88.6%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在200—500 nm之间。OCEC、EC和OC颗粒在整个测径范围内占比较大。在污染期间,EC颗粒和K-rich颗粒的占比升高较为明显,表明此次污染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燃烧源以及颗粒物老化的影响。混合状态结果表示,污染期颗粒物与无机离子组分的混合程度高于清洁期,表明污染期颗粒物的老化程度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 粒径分布 化学组分 混合状态 西安城区 冬季污染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01-2013年PM_(2.5)重污染的历史变化与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评估 被引量:46
3
作者 穆泉 张世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4-706,共13页
回顾21世纪以来中国PM2.5重污染及其健康影响与损失的历史变化,通过构建2001—2013年中国31个省PM2.5重污染数据集,结合最新的流行病学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同时在死亡风险赋值中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评估2001年以来各省因PM2.5重污... 回顾21世纪以来中国PM2.5重污染及其健康影响与损失的历史变化,通过构建2001—2013年中国31个省PM2.5重污染数据集,结合最新的流行病学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同时在死亡风险赋值中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评估2001年以来各省因PM2.5重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与相应的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PM2.5重污染现象持续发生,全国平均每年71%的省份都受到重污染的影响。尽管13年间的PM2.5重污染浓度并未呈现明显恶化趋势,且发生比例及其健康影响在2001—2012年间持续减少,但2013年出现长时间的重污染现象,成为13年间重污染发生比例/频率最高的年份。2013年因PM2.5重污染带来的过早死亡达6.5万例,健康损失为281亿元,相当于2001—2013年期间健康损失总和的54%。其中,中东部8个省份和2013年1月的持续重污染是2013年健康损失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天 PM2.5 健康影响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线观测的重庆冬季棕碳吸光特性、来源及辐射效应研究:二次转化影响
4
作者 邓竞成 彭超 +5 位作者 卢培利 李振亮 陈阳 翟崇治 杨复沫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53-3562,共10页
2023年1月20~2月21日在重庆典型城区开展棕碳气溶胶(BrC)多波段吸光系数的在线观测,分析污染天和清洁天BrC的吸光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污染天和清洁天PM_(2.5)的AAE值分别为1.58和1.55,表明城区PM_(2.5)中明显存在BrC.观测期间,黑... 2023年1月20~2月21日在重庆典型城区开展棕碳气溶胶(BrC)多波段吸光系数的在线观测,分析污染天和清洁天BrC的吸光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污染天和清洁天PM_(2.5)的AAE值分别为1.58和1.55,表明城区PM_(2.5)中明显存在BrC.观测期间,黑碳(BC)和BrC在370~660nm对PM_(2.5)的吸光贡献分别为58%~90%和10%~42%,表明PM_(2.5)吸光系数主要受BC影响,但BrC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污染天BrC在370nm的吸光系数σ_BrC(370)[(35.30±8.21)Mm-1]为清洁天[(14.28±7.10)Mm-1]的2.47倍,且其对PM_(2.5)的吸光贡献(10%~42%)也高于清洁天(8%~41%).值得注意的是,污染天AAEBrC值范围为3.2~4.7,整体低于清洁天(3.6~4.9),这可能与不同时段BrC的组分差异有关.基于最小相关系数法(MRS)获取一次棕碳(BrC_(pri))和二次棕碳(BrC_(sec))的吸光系数.污染天和清洁天BrC_(pri)对BrC吸光系数的贡献(74%~80%和57%~74%)均高于BrC_(sec)(20%~26%和26%~43%),但BrC_(pri)的AAE值(3.42和3.08)明显低于相应的AAE(BrC_(sec))(4.22和5.15),这与BrC_(sec)吸光具有较强的波长依赖性有关.此外,σ_BrC_(sec)(370)日变化表明BrC_(sec)生成可能主要受夜间高湿条件下液相反应的影响.BrC相对BC的辐射吸收贡献在短波段较为显著,随着波长范围增加明显减少.污染天BrC_(pri)和BrC_(sec)在370~950nm的辐射吸收贡献分别为24.8%和10.2%,清洁天分别为18.4%和9.8%.潜在源分析(PSCF)结果表明,污染天BrC主要来源于重庆本地排放,清洁天BrC受来自湖南省和贵州省的区域传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棕碳 污染天 吸光特性 辐射吸收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