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大气复合型污染变化趋势分析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世卓 刘锐 +2 位作者 王英华 刘芳延 赵璟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4期96-97,共2页
分析了2013~2018年天津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政策和城市化进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出了近年间天津市大气复合型污染防治相关建议,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天津市大气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大气污染变化趋势 大气复合型污染 城市化 大气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块适应性通风的污染物扩散控制性能研究——以应对教室使用情景变化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伟荣 庆智喜 +2 位作者 张昊天 张惟佳 李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37-1249,共13页
提出了一种多模块适应性通风(multi-module adaptive ventilation, MAV)方法,同时研究其在多场景类型建筑中面对室内场景变化和污染源位置变化时,控制污染物扩散和排除污染物的性能。以一教室为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 提出了一种多模块适应性通风(multi-module adaptive ventilation, MAV)方法,同时研究其在多场景类型建筑中面对室内场景变化和污染源位置变化时,控制污染物扩散和排除污染物的性能。以一教室为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技术模拟教室正常上课和集体讨论场景下的污染物分布情况,并在正常上课场景下进行污染源位置变化的讨论。其中示踪气体CO_(2)用于模拟感染者咳嗽产生的污染物。选用了5种不同的MAV模式和传统混合通风(mixing ventilation, MV)模式,比较了它们在面对教室内不同污染源位置和不同场景时,人员呼吸区的污染物浓度和去除率。结果表明合适的MAV模式下污染物在呼吸区的相对浓度更低、排除率更高,其中MAV平行模式在集体讨论场景下、污染源位置为P3时的呼吸区污染物去除率(contaminant removal efficiency, CRE)是MV模式的7.52倍,呼吸区相对污染物质量浓度C_r为MV模式的52.4%,说明合适的MAV模式能更好地适应场景和污染源位置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块适应性通风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场景变化 污染源位置变化 呼吸区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底泥污染及其变化过程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祖陆 牛振国 +1 位作者 孙庆义 沈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2,共4页
为研究南四湖形成以来的污染变化过程,对微山湖、独山湖两湖底泥剖面的同位素测年、沉积速率进行了测定并作了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湖泊形成以来2000余年的污染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历史上... 为研究南四湖形成以来的污染变化过程,对微山湖、独山湖两湖底泥剖面的同位素测年、沉积速率进行了测定并作了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湖泊形成以来2000余年的污染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历史上污染变化受到黄河泛滥、开挖运河等事件的影响,近20年受现代工业污染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有机污染 重金属污染 污染变化过程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沣河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怀恩 丁劲 王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了研究河流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的年际变化特征,以渭河支流沣河为例,利用秦渡镇断面1992-2011年长期水质监测资料和该断面的径流资料、以及2009-2011年的非点源污染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运用平均浓度法计算出该断面1992-2011年氨氮、2... 为了研究河流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的年际变化特征,以渭河支流沣河为例,利用秦渡镇断面1992-2011年长期水质监测资料和该断面的径流资料、以及2009-2011年的非点源污染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运用平均浓度法计算出该断面1992-2011年氨氮、2003-2011年COD、正磷、总磷及总氮的点源和非点源浓度、总负荷量、非点源负荷在总负荷中所占的比重,并拟合了污染物年际非点源污染所占比重与地表径流量、总负荷量和综合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年际非点源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氨氮和TN的非点源负荷所占比重受地表径流量和总负荷量影响比其他指标显著;河流总负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与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氮污染的非点源比重在年际变化中呈下降趋势,COD和TP的非点源比重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控制断面 同步监测数据 非点源污染 平均浓度法 污染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农药六六六对胶州湾海域水质的影响Ⅱ.污染源变化过程 被引量:8
5
作者 杨东方 苗振清 +2 位作者 丁咨汝 徐焕志 曹根庭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根据1979-1984年(缺少1980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水平分布和污染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79~1984年(缺1980年)期间,由于我国在1983年禁止HCH的使用,胶州湾水域HCH的污染源发生了... 根据1979-1984年(缺少1980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有机农药六六六(HcH)在胶州湾水域的水平分布和污染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79~1984年(缺1980年)期间,由于我国在1983年禁止HCH的使用,胶州湾水域HCH的污染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分为3种类型:重度污染源、轻度污染源以及没有污染源,并用3个模型框图来表示,展示了HCH污染源的变化过程。在HCH的禁用前后,HCH污染源的含量、水平分布、输入方式和污染程度都发生了变化。然而。唯一不变是HCH的污染源是面污染源,甚至是在没有污染源情况下,进入胶州湾水域的HCH来源也是面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H 水平分布 污染变化 禁用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干流污染物分布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志伟 丁凌峰 +5 位作者 唐洪武 肖洋 杨刚 陈曦 金光球 袁赛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8,共10页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水体和沉积物中总磷(TP)、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2017年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洪泽湖)19个断面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各采样时段干流各断面水样和沉积物中TP、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水体和沉积物中总磷(TP)、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沿程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2017年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洪泽湖)19个断面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各采样时段干流各断面水样和沉积物中TP、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等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探讨河道流量、温度等因素对水体及沉积物中TP、重金属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沉积物中TP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汛前大于汛后;水体中各形态磷浓度汛中沿程分布较汛前、汛后更均匀;流量、温度是影响TP和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水体污染 沉积物污染 总磷 重金属 吸附 释放 污染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及其防控对策 被引量:31
7
作者 林兰稳 朱立安 曾清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5-1250,共6页
利用2009和2019年广东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以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为基本单元,选取农田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粪便排放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核算清单,对广东4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养业结构调整是引起农... 利用2009和2019年广东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以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为基本单元,选取农田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粪便排放量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核算清单,对广东4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种养业结构调整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从2008—2018年,全省各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禽畜养殖量(以生猪养殖为例)珠三角、粤东养殖量缩减,粤西、粤北养殖量扩增。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随之发生变化,2018年全省排放强度上升为687.45 kg·hm^−2,比2008年增加21.04 kg·hm^−2,其中珠三角、粤东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粤西、粤北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由农田施肥引起的TN排放强度除粤西上升外,其他区均下降,而TP排放强度各区均上升;由养殖业排放引起的COD、TN、TP排放强度,珠三角、粤东下降,而粤西、粤北则相应上升。因此,广东应结合各区农业实际,立足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排放过程拦截。应采取如下的措施:(1)加强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研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2)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应用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先进技术;(3)深入开展禽畜粪污土地承载力研究,提高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等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 污染变化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8年长江干流水质和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0
8
作者 娄保锋 卓海华 +2 位作者 周正 吴云丽 王瑞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0-1162,共13页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水环境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水质现状及其变化和原因备受关注.采用水质、水量、污染物通量、污染负荷等多要素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8年长江干流水质和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原因...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水环境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水质现状及其变化和原因备受关注.采用水质、水量、污染物通量、污染负荷等多要素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8年长江干流水质和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①宜宾以下长江干流总磷浓度高于金沙江;从源区至入海口,长江干流氨氮浓度总体呈沿程上升趋势.②2011-2013年是长江干流水质重要转折期.2003-2010年,长江下游江段氨氮浓度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2018年大幅下降,下降约65%;2012-2018年,长江干流大部分江段总磷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上游下降最大,为45%~60%;2003-2018年,长江干流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均明显减轻.③2000年以来,长江水量未有明显增大或减小趋势,但输沙量大幅下降.总磷年通量与年径流量密切相关,年内丰水期总磷通量较高.2001-2006年宜昌断面、汉口37码头断面氨氮年通量大幅下降;2013-2018年,大通断面氨氮年通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2018年,大通断面总磷、氨氮年通量分别约为9. 37×10~4和21. 47×10~4t.总磷汇入量中游强于下游,氨氮汇入量下游强于中游.上游向下游磷的输送由21世纪初以颗粒态为主转变为2017-2018年以溶解态为主.⑤长江下游江段氨氮浓度和大通断面氨氮年通量的显著下降,以及长江整体石油类超标率大幅下降均主要归因于水污染防治;长江干流大部分江段总磷的明显下降主要归因于随泥沙汇入水体磷的减少,以及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显示,近18年来长江干流污染物浓度、时空特征、输送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水质变化 污染物通量变化 泥沙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典型气象条件与大气颗粒物污染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7
9
作者 孙韧 刘伟 +1 位作者 张赞 韩毓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0-83,共4页
针对城市气象与城市气候特点,分析了典型气象条件下颗粒物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由城市气候现象产生的城市效应问题,为研究空气中颗粒物来源、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城市气象 颗粒物 污染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周静 杨桂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4-288,共5页
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江苏省1991年以来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应用分解分析法对2001-2004年间部分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类型有U型、倒U型、U... 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江苏省1991年以来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应用分解分析法对2001-2004年间部分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类型有U型、倒U型、U型+倒U型以及N型4种,目前大部分污染物呈增长态势.将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成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3类,结果显示,规模效应促进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结构效应和广义技术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确定,但广义技术效应对污染物控制有决定性作用,强力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 污染变化成因 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使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与污染控制对策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迪 赵文娟 +2 位作者 张玮琦 党鸿雁 张新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87-1695,共9页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作为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已成为工业行业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物.源头控制作为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近5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选取家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包装印刷...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作为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已成为工业行业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物.源头控制作为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近5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选取家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包装印刷业作为代表性溶剂使用行业,逐生产工序检测、分析溶剂使用企业在使用传统溶剂型溶剂和新型水性溶剂时的VOCs排放特征,定量研究新型低无VOCs溶剂替代所带来的VOCs污染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并提出溶剂使用源VOCs污染控制对策.结果表明:不同生产工序所排放VOCs的浓度及其各物种贡献率均存在差异,使用新型水性溶剂时,酯类和烷烃为首要VOCs物种,ρ(VOCs)集中在8.77~40.21mg/m^3之间;使用传统溶剂型溶剂时,苯系物和酯类为首要VOCs物种,ρ(VOCs)分布在27.08~2418.47mg/m^3之间,ρ(VOCs)为使用新型水性溶剂的2.78~50.00倍(以平均质量浓度计),醇类、苯系物、烯烃、酮类、酯类和烷烃的质量浓度分别为使用新型水性溶剂的75.47、19.43、18.27、5.74、5.35和1.20倍.研究显示,源头控制通常需升级配套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但相较于末端控制和过程控制更易管控;水性溶剂替代作为现阶段溶剂使用行业源头控制的主要手段,可有效降低各排污节点的VOCs排放浓度,实现VOCs减排;同时,苯系物和烯烃排放浓度及其排放总量的削减,可降低排放废气的反应活性,从而减少溶剂使用行业二次污染物的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使用行业 VOCS 新型水性溶剂 污染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秋、冬季大气PM_(2.5)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胡菁 杨成阁 +1 位作者 郭军 陈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0-531,共2页
贵阳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地处山间盆地,多微风、静风的气候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本研究按功能区选取贵阳市10个代表性点位,以PM2.5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分秋、冬两个季节采样,
关键词 贵阳 PM2 5重金属 污染水平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艳红 王莉莉 赵晓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22-2131,共10页
为研究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简称“奎-独-乌”)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各城市城区中心进行固定监测(09:00—20:00),以及在环奎-独-乌... 为研究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简称“奎-独-乌”)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基于地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于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各城市城区中心进行固定监测(09:00—20:00),以及在环奎-独-乌区域进行车载移动监测(10:00—15:00),结合地形地貌、气象、工业分布和人为排放量等因素,反演分析该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奎-独-乌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日变化呈早晚高、中午低,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对流层NO_(2)柱浓度季节性变化呈冬季(11.8×10^(15)molec cm^(2))>秋季(9.46×10^(15)molec cm^(2))>春季(7.46×10^(15)molec cm^(2))>夏季(4.33×10^(15)molec cm^(2))的特征.奎-独-乌区域对流层NO_(2)柱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冬季(1月),呈独山子区(22.23×10^(15)molec cm^(2))>奎屯市(21.30×10^(15)molec cm^(2))>乌苏市(18.34×10^(15)molec cm^(2))的特征.②奎-独-乌区域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区域内部差异显著.不同季节高值主要出现在区域内交通交错区(奎屯立交桥、独山子立交桥)和工业集中分布区,最低值均出现在奎-独-乌区域西南部的乌苏市,且位于主导西风通道的上风向.③结合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奎-独-乌区域气流来源中冬季气流运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夏季西北风向导致下风向路段NO_(2)浓度相对较高,该区域大气NO_(2)污染物以本地输送为主,且在城际间存在污染物的传输与积累.④奎-独-乌区域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其固定源排放以工厂和电力部门为主,而乌苏市交通移动源所产生的NO_(2)排放总量远高于奎屯市和独山子区.该区域冬季燃煤6个月,低风速(1.5~3.0 m s)频率持续时间较长,加之独特的山盆结构形成的“山谷风”,有较厚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远距离扩散.研究显示,能源工业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奎-独-乌区域环境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积累,其污染源以本地污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屯市-独山子-乌苏市区域 大气对流层NO_(2)柱浓度 污染物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及治理政策应对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丁 李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9,共13页
中国水污染治理的严峻性不言而喻,该研究描述了2004—2022年中国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总结了“五年规划”对水污染治理的要求并分析其治理效果,为未来中国地表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总结回顾了“五年规划”中水污染治理的减排目标和重点流... 中国水污染治理的严峻性不言而喻,该研究描述了2004—2022年中国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总结了“五年规划”对水污染治理的要求并分析其治理效果,为未来中国地表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总结回顾了“五年规划”中水污染治理的减排目标和重点流域,发现“九五”计划以来中国环境治理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提出越来越细致、严格的要求的同时还不断扩大重点流域的范畴。进一步,利用2004—2017年《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以及2018—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研究了中国水质等级和各项污染指标的年度变化趋势,发现中国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劣Ⅴ类水比例下降明显,其中北方地区河流水质改善尤为明显,而南方地区河流水质始终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从四项污染指标的具体数值来看,各项污染指标均在改善,但高锰酸盐指数仍为多数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点源排放以及来自农业的面源排放的管控。此外,不同流域的污染指标变化趋势以及事件研究法的结果表明,“五年规划”对改善地表水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水质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后可能面临反弹,加之减排边际成本的提高和监测难度的增加,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水体质量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治理 污染 五年规划 污染指标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前后汾河上游水质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锦涛 李素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744-9746,9775,共4页
根据汾河上游区域1985~1995年水质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水质指数法,对汾河上游沿途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年黄河水进入前后,汾河上游污染物浓度和种类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质类别大多从Ⅱ、Ⅲ类上升为Ⅳ类以上;黄河向... 根据汾河上游区域1985~1995年水质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水质指数法,对汾河上游沿途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年黄河水进入前后,汾河上游污染物浓度和种类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质类别大多从Ⅱ、Ⅲ类上升为Ⅳ类以上;黄河向汾河输水期间沿程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从喇嘛湾—万家寨水库—汾河头马营口—宁化—东寨—河岔—汾河水库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东寨水质好于其他取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主要污染变化 水质沿程变化 综合评价 措施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湾60多年来生态环境地质演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林景星 张静 +2 位作者 史世云 林防 王绍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7-536,共10页
依据对大连湾60多年来沉积柱的生态环境地质演化研究,发现其污染变化可以分为3个时段:①1933~1974年为洁净时段;②1974~1989年为污染较重时段;③1989~1997年为严重污染时段。若视第一时段的污染度为0,则第二时段的污染度为第一时段的... 依据对大连湾60多年来沉积柱的生态环境地质演化研究,发现其污染变化可以分为3个时段:①1933~1974年为洁净时段;②1974~1989年为污染较重时段;③1989~1997年为严重污染时段。若视第一时段的污染度为0,则第二时段的污染度为第一时段的8倍,第三时段的污染度为第一时段的25倍,可见污染度增加是非常迅速和严重的。其中Cd、Pb、As、S、Zn5种元素含量增加最快。1997年大连湾表面沉积物中Cd、Hg、Pb、As的含量分别为自然背景值的81.42倍、6.0倍、7.54倍、3.82倍,表明大连湾污染的严重性。研究发现自1950年以来大连湾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说明污染度增加已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大连湾的臭水套已成为一个生物多样性异常低下的、超级污染的环境,是一颗巨大的隐性化学定时炸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地质 污染 生命健康 大连湾 污染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河近20年水质状况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广强 张明旭 +1 位作者 韩中豪 胡雄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4,共6页
通过对近20年来上海市苏州河沿程13个断面的常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各常规监测指标项目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分析沿程水质变化和几项重要水质指标的比值变化并探讨了变化的原因,从而得出上海市苏州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的结论。
关键词 苏州河 水质指标 污染变化趋势 沿程变化 指标比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疫情管控期间大气环境改善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家熙 韩晶晶 +3 位作者 尹立 郑甲炜 甘亚男 王式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 利用我国31个省会(省府)城市、直辖市站点大气污染物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管控期间以及复工复产后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加疫情管控影响,相比往年,2020年春节假期前后全国主要城市整体上PM_(10)、NO_(2)、SO_(2)、CO平均质量浓度降幅分别达到22.46%、60.13%、13.71%、17.64%;疫情管控期间全国主要城市PM_(2.5)与PM_(10)偏相关系数为0.952,PM_(2.5)与SO_(2)、NO_(2)、CO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791、0.831。复工复产初期相较疫情管控期间仅有NO_(2)平均质量浓度上升;随着复工复产进程深入,PM_(10)、SO_(2)、NO_(2)平均质量浓度则均有大幅度上升。采暖区S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在疫情管控期分别为非采暖区的2.6倍及1.6倍,两大区域在复工复产后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情况有所差异,也反映出采暖区与非采暖区的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中国主要城市 疫情管控 大气污染变化 统计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wth changes and tissues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reed(Arundo donax L.) in soil contaminated with arsenic,cadmium and lead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朝晖 苗旭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770-777,共8页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lucidate the growth changes and tissues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reed(Arundo donax L.),a perennial rhizomatous grass,which was cultivated for 70 d in soils contamin...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lucidate the growth changes and tissues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reed(Arundo donax L.),a perennial rhizomatous grass,which was cultivated for 70 d in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As,Cd and Pb.The results show that giant reed rapidly grows with big biomass of shoots in contaminated soil,possessing strong metal-tolerance with limited metal translocation from roots to shoots.When As,Cd and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are less than 254,76.1 and 1 552 mg/kg,respectively,plant height and dried biomass are slightly reduced,the accumulation of As,Cd and Pb in shoots of giant reed is low while metal concentration in roots is high,and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tissues are thick and homogeneous according to SEM images.However,plant height and dried biomass a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metal concentration in plant shoots and root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the stems images become heterogeneous and the secretion in vascular bundle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en As,Cd and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exceed 334,101 and 2 052 mg/kg,respectively.The giant reed is a promising,naturally occurring plant with strong metal-tolerance,which can be cultivated in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multiple metals for ecoremediation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pollution giant reed (At'undo donax L.) growth response tissues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ecoremed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