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两百年长江中下游典型城郊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和来源——以安庆石塘湖为例
1
作者 张晨雪 羊向东 赵雁捷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1646,I0004,共17页
城郊型湖泊受农业扩展和城市化加速的双重影响,面临日益加剧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威胁水生态系统及周边人类健康。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典型城郊湖泊石塘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芯采集和年代序列建立,结合粒度组分和元素浓度分析,采用富集... 城郊型湖泊受农业扩展和城市化加速的双重影响,面临日益加剧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威胁水生态系统及周边人类健康。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典型城郊湖泊石塘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芯采集和年代序列建立,结合粒度组分和元素浓度分析,采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并重建了近两百年来Cd、As、Pb、Co、Cu、Ni、Cr和Zn的污染历史。此外,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解析了重金属的来源及其相对贡献率。研究表明,大部分重金属(如As、Pb、Co、Cu、Ni、Cr和Zn)的污染等级较低,潜在生态风险轻微;然而,Cd的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较高,自1981年起由无污染至较轻污染上升至中等污染,2004年达到强生态风险等级。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沉积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著上升,但总体风险仍处于轻微水平。污染来源分析显示,1930年之前,石塘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自然风化(平均贡献率为63.63%),工业源和农业源的贡献率分别为25.22%和11.15%;1930-1974年,农业源上升至23.44%,而自然源和工业源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1.72%和24.84%;1975年以后,农业源和工业源贡献率分别上升至46.74%和41.19%,成为主要污染来源。本研究为石塘湖流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长期变化视角,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郊型湖泊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塘湖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来源分析 污染历史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港近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及源解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何海星 于瑞莲 +2 位作者 胡恭任 余伟河 周楚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5-1051,共7页
分析厦门西港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14种重金属元素(Sc、V、Cr、Co、Ni、Cu、Zn、Sr、Cd、Sb、Tl、Pb、Fe和Hg)的垂向分布特征、污染历史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795年之前,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795-1849年间,Sc、Cr、Co、N... 分析厦门西港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14种重金属元素(Sc、V、Cr、Co、Ni、Cu、Zn、Sr、Cd、Sb、Tl、Pb、Fe和Hg)的垂向分布特征、污染历史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795年之前,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795-1849年间,Sc、Cr、Co、Ni、Cu、Sr、Cd、Tl、Pb和Hg含量有明显增加;2001-2011年间,Sc、Cr、Co、Sr、Tl、Pb和Hg含量又有增加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柱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有3大来源:交通和工业活动、自然源、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贡献率分别是72.87%、12.20%和10.99%.柱状沉积物中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铅同位素组成从底层至表层由工业活动及污水排放逐步向机动车尾气排放漂移,厦门西港近岸海域中铅污染主要受交通和工业活动、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西港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历史 源解析 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江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与来源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瑞莲 张伟芳 +2 位作者 胡恭任 张晨晨 王晓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7-914,共8页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 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Pb、Sr、Cr、Cd、Zn、Cu、Fe、Mn、V、Ni、Co、Cs、Sn、Sb和Hg)的质量分数,结合^210Pb定年技术,运用Pb、Sr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探讨沉积物中15种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近300a来晋江河口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柱状沉积物中的Pb主要来自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7.5%-83.7%)和土壤母质(贡献率为16.3%-52.5%).3沉积物的^87Sr/^86Sr为0.716 37-0.719 26,高于人为源(≤0.711 72),说明沉积物中的Sr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两大类,Ⅰ类为Sr、Hg、Cr、V、Ni和Cs,以自然源为主;Ⅱ类为Pb、Fe、Mn、Zn、Cd、Sb、Sn、Cu和Co,以人为源为主,主要与上游流域的采矿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江河口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历史 Pb、Sr同位素示踪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与污染历史 被引量:9
4
作者 甘华阳 何海军 +1 位作者 张卫坤 林进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78-1885,共8页
主要研究了三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程度、生态风险以及污染历史,可为三亚河的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三亚河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d、As、Cd、Hg、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9±1... 主要研究了三亚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程度、生态风险以及污染历史,可为三亚河的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三亚河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d、As、Cd、Hg、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9±1.7)、(100.4±38.9)、(32.0±8.3)、(28.8±11.5)、(10.27±4.61)、(0.181±0.110)、(0.204±0.091)、(22.7±8.0)μg·g^(^(-1)),Al2O3、T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34%±5.49%、1.29%±1.23%。210Pbex放射性比活度被用于确定研究区的平均沉积速率并建立沉积年代框架。应用210Pbex稳定初始浓度模型得出三亚河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89 cm·a^(-1),所获取柱状样的沉积年代为1918─2014年。基于柱状样底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子样得到的研究区8种重金属的背景值分别为7.5、38.7、14.3、31.9、4.95、0.027、0.015和6.4μg·g^(-1)。三亚河表层沉积物中Pb、Zn、Cu、Cd、Hg和TOC经Al元素标准化后的富集因子的算术平均值都大于1.5,说明这些重金属和有机质大部分来源于人类活动的输入。柱状沉积物中Cu、Zn、Pb、Cd和Hg的质量分数和富集因子在45 cm深度以上(即上世纪60年代以后)也存在明显的由人类活动的输入引起的上升和富集趋势。研究区沉积物中TOC与富集重金属Pb、Cr、Cd、Zn和Cu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56~0.85,表明有机质降解所产生的腐殖酸吸附是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变大的主要原因。对照美国NOAA沉积物生物效应数据标准,三亚河沉积物中Hg含量在多数站位介于ERL和ERM阈值之间,已对底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三亚河目前重金属的沉积通量约为2.26g·m-2·a^(-1),所沉积的重金属主要为Zn,约占总通量的50.6%,其次为Pb、Cr和Cu,它们的比例分别为16.1%,14.5%和11.5%,毒性较强的Hg和Cd分别仅占总通量的0.10%和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风险评价 污染历史 三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柴河铅锌矿开采与重金属污染历史重建 被引量:7
5
作者 秦爱华 于成广 +1 位作者 李括 杨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7-542,共6页
通过对辽宁铁岭柴河铅锌矿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测量及柴河水库河漫滩沉积剖面的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柴河铅锌矿开采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柴河铅锌矿区周边3—5km的范围内,土壤pH值表明土壤明显酸化。污染历史重建显示,1820年... 通过对辽宁铁岭柴河铅锌矿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测量及柴河水库河漫滩沉积剖面的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柴河铅锌矿开采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柴河铅锌矿区周边3—5km的范围内,土壤pH值表明土壤明显酸化。污染历史重建显示,1820年以来,随着沉积物中S含量的不断升高,其pH值累计下降2个单位;1900年以来河漫滩沉积物中的Cd、Pb、Zn累积明显;铅锌矿停止开采后,沉积剖面中Pb、Hg含量逐年降低;汇水域内的土壤酸化仍可导致土壤中累积的Cd和Zn对水库水体和库底沉积物造成二次污染,对水库鱼类的安全具有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历史重建 柴河铅锌矿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以来海洋污染历史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建芳 周怀阳 +2 位作者 张海生 夏小明 叶新荣 《东海海洋》 1998年第3期64-69,共6页
本文介绍了运用高分辨率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来研究海洋污染历史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阐述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等定年的湖泊、河口沉积物以及冰芯、土壤记录来研究环境污染历史的最新进展,指出对近百年来高时间分辨... 本文介绍了运用高分辨率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来研究海洋污染历史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阐述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等定年的湖泊、河口沉积物以及冰芯、土壤记录来研究环境污染历史的最新进展,指出对近百年来高时间分辨率的近海海域污染历史研究对于评估海域环境负荷变化,预测海洋环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污染历史 分子地层学 元素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记录的近250年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 被引量:2
7
作者 鲁海燕 曹军骥 +1 位作者 韩永明 吴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3,共7页
以湖光岩玛珥湖为研究对象,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岩心柱中重金属元素V、Ni、Cu、Zn、Pb的垂直变化特征,探讨了近250年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历史,并利用富集系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 以湖光岩玛珥湖为研究对象,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岩心柱中重金属元素V、Ni、Cu、Zn、Pb的垂直变化特征,探讨了近250年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历史,并利用富集系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880年前,各元素含量基本保持稳定;1880—1920年,Ni、Cu、Zn、Pb含量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及战争有关;20世纪20年代Pb含量突然增加反映了全球含铅汽油的使用;Zn元素含量在1950年增加及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明显增大,分别与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的发展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活动的显著增加相一致;1975—1990年,Pb含量的增加很可能与1978年改革后开放工业和交通发展有关;表层V、Zn、Pb元素含量的减少可能与80年代后环保事业的发展有关。V、Ni、Cu、Zn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基本上属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状态,Pb在20世纪20年代前为无污染或轻微污染,20年代后为中等程度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湖泊沉积物 污染历史 湖光岩玛珥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污染历史悠久 被引量:1
8
作者 高阳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5-285,共1页
根据《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报道,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污染北半球的湖泊已经超过了1个世纪,甚至是位于离最近的城市、工业区或者农场有上千英里远的湖泊也被污染了.根据华盛顿大学的新闻报道,这份研究是基于从美国落基山脉到北欧的36个... 根据《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报道,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污染北半球的湖泊已经超过了1个世纪,甚至是位于离最近的城市、工业区或者农场有上千英里远的湖泊也被污染了.根据华盛顿大学的新闻报道,这份研究是基于从美国落基山脉到北欧的36个湖泊底泥的化学组成的历史变化,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从20世纪之前就已经将氮排入了超过75%的湖泊里.新闻同时指出,长期的氮污染已经在从北半球的温带到北极地区高山上的25个遥远的湖泊中被证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历史 人类活动 污染 湖泊底泥 新闻报道 华盛顿大学 《科学》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遗留污染源的影响分析——以粤西北某矿区为例
9
作者 徐添华 侯思颖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42-47,共6页
为查明矿区历史遗留污染源的污染特征,分析其对下游地表水、农用地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于2023年9月采集矿区历史遗留固废样品43件,采集历史遗留窿口涌水样品1组,测试指标包括pH值、镉、汞、砷、铅、铬、铜、镍、锌、锰、六价铬、氰化物... 为查明矿区历史遗留污染源的污染特征,分析其对下游地表水、农用地土壤可能产生的影响,于2023年9月采集矿区历史遗留固废样品43件,采集历史遗留窿口涌水样品1组,测试指标包括pH值、镉、汞、砷、铅、铬、铜、镍、锌、锰、六价铬、氰化物,采用标准对照法、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对固废、窿口涌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历史遗留4个固废堆点中,4#存在一定危险特性,1#~3#属于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4个固废堆点均存在重度污染风险;窿口涌水存在重度污染风险,污染指标主要是重金属砷。研究表明,历史遗留固废在降雨淋溶作用下,产生含重金属砷、镉等淋溶水,窿口涌水重金属砷超标,固废淋溶水和窿口涌水长期直接进入地表水系,会造成地表水重金属污染,而矿区地表水作为下游农用地灌溉水主要来源,使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地表水灌溉,会造成农用地土壤中重金属不断累积,农用地土壤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剧,相关责任主体应尽快开展历史遗留污染源治理,切断污染物继续迁移扩散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历史遗留污染 固废 窿口涌水 污染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保土柔性污染阻隔管控技术在历史遗留废渣堆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智 刘玉强 +2 位作者 齐长青 刘胜 郑中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84,共11页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遗留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及生态恢复技术,即废渣堆加筋—保土—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简称“加筋保土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技术”,该技术对废渣堆采用土工袋+格栅加筋的方式稳固边坡,堆体表面设置HDPE膜为主防渗的阻隔层,并挂设土工格室进行保土绿化,并在渣堆四周设置柔性垂直污染防控阻隔墙,将废渣堆进行三维立体阻隔,有效防控废渣堆对周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同时废渣堆表层阻隔采用的是HDPE膜,其渗透系数小于1×10^(-13) cm/s,四周采用的柔性垂直阻隔墙整体渗透系数小于1×10^(-7) cm/s,HDPE膜表层通过钢制花管HDPE管靴固定土工格室,钢制花管HDPE管靴可与HDPE膜实现热熔焊接,渗透系数满足1×10^(-7) cm/s,最终实现污染阻隔与生态绿化相互协同,达到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污染废渣 重金属污染 加筋保土结构 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什那泡沉积物氮磷有机质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苗 臧淑英 +1 位作者 张策 肖海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1-1536,共6页
于2010年7月在那什那泡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那什那泡沉积岩芯(NSN)总氮(TN)、总磷(TPl以及有机质(OM)等指标的含量,分析了TN、TP、OM、TOC/TN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SN中TN含量变化范围为1156-4191mg/kg,平... 于2010年7月在那什那泡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那什那泡沉积岩芯(NSN)总氮(TN)、总磷(TPl以及有机质(OM)等指标的含量,分析了TN、TP、OM、TOC/TN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SN中TN含量变化范围为1156-4191mg/kg,平均为2891mg/kg;TP含量变化范围为358-509mg/kg,平均值为442mg/kg;OM含量变化范围为1.29%-3.64%,平均值为2.03%。沉积物中OM含量变化幅度不大,TN和TP波动明显,但三者含量从底层至表层大体上都呈上升趋势。TOC/TN为2.50~7.94,平均值为4.35,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内源的水生生物、浮游动植物和藻类。通过有机指数与有机氮指标评价表明那什那泡2001~2009年存在有机污染;从有机氮指标来看,所采的柱状沉积物在整个沉积过程中有机氮含量都很高,那什那泡存在有机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什那泡 沉积物 有机质 污染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沉积柱中重金属的历史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煌 杨丹 +2 位作者 邢新丽 张泽洲 舒全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39-2145,共7页
为了解历史上洪湖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来源,于2014年12月在洪湖中心位置采集了沉积柱,分析了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Cu、Cd、Zn、Pb)的含量,并结合^(137)Cs和^(210)Pb定年技术得到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分辨率年代沉积序列.结果表明:洪湖沉积柱中... 为了解历史上洪湖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来源,于2014年12月在洪湖中心位置采集了沉积柱,分析了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Cu、Cd、Zn、Pb)的含量,并结合^(137)Cs和^(210)Pb定年技术得到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分辨率年代沉积序列.结果表明:洪湖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总量介于67.86~189.57mg/kg之间,4种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为Pb>Zn>Cu>Cd.地累计指数表明Cu和Zn未达到污染级别,而Pb为无污染到中度污染级别,Cd为中度污染到强污染级别.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受洪水和围湖造田的共同影响,新滩水闸建成前,洪水会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先降低,随后升高.水闸建成后,洪水会导致洪湖出现内涝致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围湖造田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升高.源解析研究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来源于非点源农业污染、交通活动以及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沉积柱 重金属 定年 污染历史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近郊污染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浮床植物筛选 被引量:8
13
作者 付子轼 邹国燕 宋祥甫 《上海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19-20,共2页
河道是城市的血管,河道畅通、水质清澈是一个城市健康的重要标志。随着上海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目前中心城区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也基本达到景观水体的功能要求。但污染历史欠帐还未还清,发展... 河道是城市的血管,河道畅通、水质清澈是一个城市健康的重要标志。随着上海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目前中心城区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也基本达到景观水体的功能要求。但污染历史欠帐还未还清,发展中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举办世博会和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近郊河道,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治理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特殊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城乡意识观念的差别,其整治和维护,要比城市河道困难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工程 生态型城市 污染历史 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城乡结合部 筛选 植物 浮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中铅累积的历史记录
14
作者 杨丹荔 罗辑 +1 位作者 贾龙玉 陈云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93-2402,共10页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 为探究铅在中低纬高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污染记录,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完整且连续的原生演替序列为载体,通过调查植被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厚度,测定铅在植被和土壤中的含量,系统地研究1890—2017年来铅在该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中的贮量变化及分配格局并反演该时期铅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1)各冰川退缩时期土壤中铅的含量高于背景值并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且表层土壤的富集系数表明土壤O层中铅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而非成土母质;(2)各优势乔木不同部位铅的含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且地上部分的运移能力较低,而地下部分的富集程度均高于地上部分,使得根系所吸收的铅可能大部分被存留在根系组织中,导致细根中铅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在林下植被中,地被层(苔藓)的铅含量明显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具有较强的铅富集能力;(4)乔木层生物量在植被中占比最高,使其成为活体植被中最大的铅贮存单元,但地被层(苔藓)的生物量对总生物量贡献不足5%,其对植被铅的积累贡献最大可达36%,这对高山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潜在的铅污染;(5)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生态系统铅的贮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从64.64 kg·hm^(-2)增长到227.16 kg·hm^(-2),且土壤是生态系统铅的主要贮存单元;(6)生态系统铅的积累速率在1958—1970年和1980—2000年较快,并与贡嘎山东坡树轮中铅含量的变化相对应,说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生态系统铅的积累过程能反演近百年来铅的污染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演替 生态系统 重金属铅 积累过程 污染历史记录 冰川退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5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海洋污染 碳氢化合物污染 清洗污水 置信水平 防治对策 污染历史 主要来源 操作性污染 港口污水 微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东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来源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静雯 赵培丽 +4 位作者 冉凤维 王诗兰 陈佳 聂小东 李忠武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0-932,共13页
流域上游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洞庭湖水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近100年来洞庭湖重金属污染不明的现状,本研究以东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放射性核素210Pb定年技术,分析沉积物中... 流域上游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洞庭湖水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近100年来洞庭湖重金属污染不明的现状,本研究以东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放射性核素210Pb定年技术,分析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Cr、Cu、Mn、Pb、Zn)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解析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近100年来东洞庭湖存在As、Cd、Pb、Cu、Zn污染情况.其中As的平均含量较高,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DDTH)下层均值达184.05 mg·kg^(-1);除鹿角(LJ)下层,Mn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洞庭湖背景值,对其需引起重视.重金属含量在垂向上变幅较大,且沉积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1937年前;1937—1978年;1978—2020年).源解析结果表明,早期的东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采矿源”;中期主要受到“工业源”、“农业源”及“交通源”的共同影响;而近期为多种污染源共同支配形成的“混合源”.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污染历史的演化过程,为湖泊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东洞庭湖 沉积物 污染历史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东郊某废弃钢铁厂油松年轮记录的重金属含量变化过程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禹 王伟平 +2 位作者 保庭毅 杨增悦 刘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82-391,共10页
以西安市东郊某废弃钢铁厂为例,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废弃钢铁厂两棵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盘及其根部土壤中重金属Cr、Mn、Hg、Zn、Pb、Cd和类金属As以及P等8种元素的... 以西安市东郊某废弃钢铁厂为例,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废弃钢铁厂两棵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盘及其根部土壤中重金属Cr、Mn、Hg、Zn、Pb、Cd和类金属As以及P等8种元素的含量.土壤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Cr、Zn、As等元素含量超过了西安市郊区土壤背景值,Cr、Mn等元素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Hg、Zn等元素不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两个树盘年轮中这8种元素的含量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由这些元素引起的污染状况日益加重.Hg、Pb、Cd等元素于1996年左右吸收达到最高峰,与该钢铁厂生产历史相一致.这两个树盘中Mn、Hg、Zn、As、P等元素自1993年后均呈现比较一致的增长趋势.通过计算各元素的自相关系数,从统计学角度发现这8种元素在油松年轮中的迁移特征:Mn、Zn、As等元素均存在着3年的横向迁移趋势,Pb、P存在2年的迁移趋势,Hg、Cd有1年的迁移,而Cr几乎不迁移,其中Zn、Cd、P等元素在油松中的迁移趋势与西安市西部某地区椿树和桐树中的迁移趋势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钢铁厂 油松 树木年轮 重金属 微量元素 污染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洲长江故道沉积物柱状样中有机氯农药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原 祁士华 +4 位作者 杨丹 张凯 苏秋克 龚香宜 吴辰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9-13,共5页
采用GC-ECD测定了天鹅洲长江故道沉积物柱状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同位素定年分析研究该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表明:20种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总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1.19-333.... 采用GC-ECD测定了天鹅洲长江故道沉积物柱状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同位素定年分析研究该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表明:20种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总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1.19-333.67ng/g(干重),平均值为62.54ng/g;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该区有机氯农药使用的高峰期,1972年长江截弯取直使来自长江所携颗粒物的污染沉积有所减少,自我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后维持多年较低含量水平,其农药主要为历史残留,至2004年湖区可能仍有部分新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物如林丹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洲长江故道 沉积物柱样 有机氯农药 污染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朗地下河沉积柱芯有机氯农药的高分辨记录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祥胜 祁士华 +3 位作者 Oram ah IT 何师意 张原 黄保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测定了广西百朗地下河大石围天坑河段沉积柱芯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质量分数,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定年研究了百朗地下河流域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总有机氯农药含量为0.42~10.63 ng/g,平... 测定了广西百朗地下河大石围天坑河段沉积柱芯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质量分数,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定年研究了百朗地下河流域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总有机氯农药含量为0.42~10.63 ng/g,平均值为2.74 ng/g。百朗河流域历史上主要使用的有机氯农药有六氯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狄氏剂和艾氏剂5种表层沉积物分析显示近年地下河流域仍有新的γ-HCH(林丹)和DDTs输入。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表征百朗地下河流域在1955-1960年间六氯苯被最先使用,1961年替换为六六六,同时使用的有狄氏剂、艾氏剂农药,而滴滴涕使用可能稍晚,与我国有机氯农药的生产使用历史基本一致。研究提出了大石围天坑河段沉积柱芯中有机氯农药污的染峰值滞后于使用高峰期,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颗粒在地下河中的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OCPs) 百朗地下河 大石围天坑 沉积柱芯 污染历史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湖沉积物剖面中汞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海鱼 冯新斌 +4 位作者 仇广乐 商立海 张虎成 李广辉 王少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63-65,共3页
贵阳百花湖长期受汞法生产醋酸企业含汞废水的污染,沉积物及其孔隙水均受到严重的汞污染,总汞含量远远高于背景区.我们研究了汞污染企业停排后,百花湖沉积物剖面中汞污染程度、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研究显示,汞的垂直分布呈现表层和底层... 贵阳百花湖长期受汞法生产醋酸企业含汞废水的污染,沉积物及其孔隙水均受到严重的汞污染,总汞含量远远高于背景区.我们研究了汞污染企业停排后,百花湖沉积物剖面中汞污染程度、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研究显示,汞的垂直分布呈现表层和底层含量较低,中层出现峰值的分布趋势,沉积物中总汞的最高含量达到38 mg/kg(干重),且这种分布趋势恰好与贵州有机化工厂的生产历史相对应,反映了百花湖汞污染主要来源于该厂.百花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汞的含量逐步下降,但在上游沉积物中总汞含量仍约为背景区总汞含量的40倍左右,离污染源较远的下游逐渐减少到背景区的3倍左右.这表明百花湖的汞污染在逐渐减轻,沉积物中大量的汞的扩散和再悬浮对上覆水体、鱼类和其他水生物具潜在的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百花湖 历史性汞污染 沉积物及其孔隙水 总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