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3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开发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1
作者 卢培利 严丹 +4 位作者 陈佳沂 宋福忠 潘俊鸥 李雄 赵丽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5,I0006,共9页
页岩气开发在地下水污染产生途径、来源、因子和页岩气开发区地下水监测评价等方面备受关注。梳理了页岩气开发地下水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因子和监测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识别出存在的污染途径认识争议、监测因子复杂多样且缺乏针对... 页岩气开发在地下水污染产生途径、来源、因子和页岩气开发区地下水监测评价等方面备受关注。梳理了页岩气开发地下水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因子和监测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识别出存在的污染途径认识争议、监测因子复杂多样且缺乏针对性、监测评价工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运移污染的基础研究、关注特征因子和高环境风险因子、规范监测井建设、建立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开展长期跟踪监测评价工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下水污染 污染途径 污染因子 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水体污染原因及预防、修复措施 被引量:1
2
作者 申全贵 《科学养鱼》 2025年第2期26-26,共1页
淡水渔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环境污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诸多挑战。水体污染物通常分为3类,即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物理性污染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包... 淡水渔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环境污染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诸多挑战。水体污染物通常分为3类,即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物理性污染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一、养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会导致水质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淡水渔业 工业污染 水体污染 修复措施 无机化合物 养殖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物垂向扩散规律研究
3
作者 徐斌 蔡玲 +1 位作者 付高平 张蔚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1,共4页
由于历史原因,受限于当时处置能力,大量垃圾被露天倾倒或简易填埋,加之防渗措施不足,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潜在危害,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因工业产业起步早使得沿海工业园区内滩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遗留问题突出。选取了浙江省沿海两个典型... 由于历史原因,受限于当时处置能力,大量垃圾被露天倾倒或简易填埋,加之防渗措施不足,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潜在危害,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因工业产业起步早使得沿海工业园区内滩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遗留问题突出。选取了浙江省沿海两个典型滩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和土壤分层采样检测,分析了污染物垂向扩散规律,并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填埋场A地下水耗氧量和氨氮污染主要集中在2.5~4.0 m段,填埋场B土壤污染随着深度增加逐步降低。采用HYDRUS-1D软件模拟填埋层以下污染物的垂向迁移特征发现,滩涂区土层结构紧密,渗透性低,是限制污染物下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污染扩散 土壤污染 地下水污染 污染物模拟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时空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贾佳 张心雨 +5 位作者 杨静静 王锦 张诗青 丁洁然 邢昱 龚山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8-560,共13页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探讨气象因素对不同时段污染传输的影响,通过化学组分特性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O_(3)生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提取VOCs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2023年6月郑州市O_(3)平均浓度为123.3μg/m^(3),显著高于其他夏季月份(5月、7月和8月)。2023年6月6−17日(过程Ⅰ)和6月20−27日(过程Ⅱ)期间发生了两次持续性O_(3)污染事件。过程Ⅱ的O_(3)峰值浓度(197.0μg/m^(3))显著高于过程Ⅰ(179.8μg/m^(3)),归因于高温和强光照条件下NO2的快速转化。②过程Ⅰ主要受西北和北部气团影响,而过程Ⅱ东部和南部气团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东部气团的局部污染积累导致O_(3)浓度增加。③烯烃和挥发性含氧有机物(OVOCs)在O_(3)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过程Ⅱ期间,烯烃类VOCs的O_(3)生成潜势(12.7%,过程Ⅰ中为9.4%)显著增加。④机动车尾气源在两次污染过程中均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分别为32.9%和36.0%),过程Ⅱ因假期交通量的增加,其贡献更为突出。研究显示,郑州市2023年6月的两次典型O_(3)污染过程充分反映出夏季O_(3)污染在“气象-源汇”方面的共性特征,期间O_(3)的生成以及浓度变化受到气象条件、气团传输、排放源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素 污染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反渗透膜污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伊琳 朱颖 +5 位作者 张瑞刚 王海亮 邵永巨 李宜庭 刘建国 魏敬铤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8,共9页
炼焦工艺产生的废水具有水量较大、成分复杂、盐与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可利用难度大等特点。为实现“近零排放”,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使用反渗透工艺,以提升排水水质,达到循环利用标准。但膜污染问题导致反渗透膜通量降低、... 炼焦工艺产生的废水具有水量较大、成分复杂、盐与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可利用难度大等特点。为实现“近零排放”,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使用反渗透工艺,以提升排水水质,达到循环利用标准。但膜污染问题导致反渗透膜通量降低、膜元件受损,运营与维护费用较高,进而影响反渗透膜的应用率。梳理了焦化废水水质特点与深度处理工艺特点,分别阐述了以钙盐、铁盐、硅酸盐和铝盐为主的无机污染,以多糖、腐殖酸、蛋白质为主的有机污染以及生物污染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并梳理了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无机盐垢沉积及絮凝、有机物团聚、生物膜形成等机制,分析了复合污染中阳离子静电屏蔽效应、钙镁离子促进作用及其浓度比影响、硅及二氧化硅对有机污染的作用等。基于污染类型与机制,提出了焦化废水处理中反渗透膜污染的有效缓解措施,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反渗透 无机污染 有机污染 生物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介质监测的污染场地VOCs赋存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6
作者 张施阳 李晓曼 +2 位作者 吉敏 杨洁 李青青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5-1756,共12页
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场地多介质污染及评估研究的不足,以某退役化工场地为例,在重污染区布置了10个土壤-土壤气-地下水联合监测点位,采样测定了苯、甲苯、乙苯等6种VOCs含量,比较了不同土壤层及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赋存特征,进一... 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场地多介质污染及评估研究的不足,以某退役化工场地为例,在重污染区布置了10个土壤-土壤气-地下水联合监测点位,采样测定了苯、甲苯、乙苯等6种VOCs含量,比较了不同土壤层及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赋存特征,进一步评估各污染物通过室外挥发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6种污染物在土壤、土壤气、地下水样品中均有检出,以苯和氯苯最为突出,在3种介质中均存在超标情况,在垂向上污染已达潜水含水层底板.从不同土壤层污染耦合特征来看,场地包气带土壤检出率低且空间各向异性强,土壤气表征的污染信息更为丰富且对污染捕捉更为灵敏;以黏性土为主的饱和带中地下水流速缓慢,相同VOCs在土壤及地下水两种环境介质中存在相关性,宜开展水土协同防治.现有导则模型的不完善导致不同介质评估结果存在差异,包气带土壤中VOCs检出浓度计算的健康风险较土壤气浓度计算风险值高约1—3个数量,饱和带土壤和地下水中各VOCs的风险水平差异在1个数量级.研究结论可以为污染场地VOCs精准识别和精细化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VOCS 多介质监测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7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滞留率研究
8
作者 杨文晶 吕文 +6 位作者 刘帅 杨金艳 谢茂嵘 孙瑞瑞 谈剑宏 姜宇 王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8,共6页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逐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物通量滞留率。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年内分布不均,在水量差异较大时更易受水量影响;多年来各项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逐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物通量滞留率。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年内分布不均,在水量差异较大时更易受水量影响;多年来各项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从大到小依次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8条主要入湖河道中白荡的入湖污染物贡献率最大,其次是蠡塘河和界泾河;空间分布上阳澄西湖南部入湖污染物通量最大,其次是北部和中部;2019年阳澄西湖污染物滞留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一半以上的入湖污染物量继续汇入中湖。建议重点关注主要污染物汇入区白荡和蠡塘河,加强对周边污染源的控制与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通量 污染物滞留率 入湖河道 水量 时空变化 阳澄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城镇化进程中水土环境问题解析——以锡西典型区水土污染为例
9
作者 赵立鸿 武健强 +1 位作者 华明 张丽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苏南地区在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水土污染和地面沉降问题。为探究该区水土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地面沉降的关系,选择锡西典型乡镇区开展调查评价,通过对水土样的统计分析揭示潜水和土壤中重金属、氮、磷、钾等元素的分布与地形... 苏南地区在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水土污染和地面沉降问题。为探究该区水土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地面沉降的关系,选择锡西典型乡镇区开展调查评价,通过对水土样的统计分析揭示潜水和土壤中重金属、氮、磷、钾等元素的分布与地形地貌、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关系。研究表明,锡西工业企业周边和公路沿线的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农田区以氮、磷、钾、硫污染为主。在地面沉降主导的低洼区内,随着沉降量增加,水土中的氯离子、钙离子、硫酸根、亚硝酸根含量有增加的趋势,重金属则不明显。目前,土壤污染仍集中在表层环境中,受土壤吸附阻滞作用,污染质随地下水迳流的迁移能力较弱,水土污染以地面传播、灌溉为主要途径。另外,对区内重金属污染的输入通量进行了估算,锌、铅是输入最多的两种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污染 环境评价 重金属污染 地面沉降 锡西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T法监测含水层重金属污染及原位化学修复过程研究
10
作者 张勇 骆乾坤 +4 位作者 刘鑫 李迎春 邓亚平 马雷 钱家忠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3,共17页
含水层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经济高效的动态监测手段作为支撑。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数据滞后以及对现场扰动较大等问题。该文以铜离子为例,采用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这种方法具有快... 含水层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经济高效的动态监测手段作为支撑。然而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数据滞后以及对现场扰动较大等问题。该文以铜离子为例,采用电阻率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低成本、实时动态监测和原位无损的优势,并通过一维和二维砂箱实验验证ERT方法监测含水层重金属污染及原位化学修复过程的可行性,同时探讨监测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维砂柱实验,污染阶段ERT监测数据与取样数据的相关性系数(R^(2))超过0.96,相对误差(δ)低于4.04%;修复阶段R^(2)超过0.94,δ低于6.43%。二维砂箱实验,使用污染羽空间矩评估方法结合取样数据对ERT监测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铜离子运移过程中的一阶矩误差低于9%,二阶矩误差低于14%;修复过程中的一阶矩误差低于11%,二阶矩误差低于19%。此外,ERT装置的信息捕捉精度受铜离子运移速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铜离子运移速率和反应速率越慢,ERT装置的信息捕捉精度越高。该研究验证了ERT方法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监测和修复过程监测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成像法(ERT) 地下水污染 铜离子 污染修复 含水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捕集器污染物减排特征
11
作者 王燕军 李凯 +4 位作者 滕琦 苏盛 穆劲松 陈伟程 张鹤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47,共7页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 为研究一种主被动结合再生型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安装对重型车排放的影响,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一款安装在国三柴油发动机排气管上的DPF的CO_(2)、常规气态污染物(CO、THC、NOx)、颗粒物(质量和数量)、非常规污染物(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的减排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WHTC瞬态循环工况下,该DPF增加了柴油机CO_(2)排放量约0.30%。该DPF对颗粒物和CO、THC均有较高的减排效果,颗粒物质量减排率平均为93.81%,颗粒物数量减排率平均为98.90%,CO减排率平均为94.03%,THC减排率为95.53%,但该DPF对NO_(x)的减排率较低,仅为5.35%。非常规污染物测试表明,除了苯甲醛排放量上升约34.26%外,该DPF对其他所测苯系物和醛酮类物质均有一定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柴油车生产企业进行国六重型车匹配安装柴油颗粒捕集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颗粒捕集器 主被动结合再生 CO_(2)排放 常规气态污染 非常规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涉煤产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与分级预测
12
作者 周来 刘延卓 +4 位作者 亓增刚 王磊 孟磊 冯启言 戎艳青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进行评价,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PLEIK模型中各指标权重,并综合污染源荷载与地下水脆弱性来表征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同时结合研究区地下水采样点水质等级,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算法构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预测方法,与叠置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污染源荷载较高,高污染源荷载区占比约为26.73%,这与涉煤产业污染源分布较为集中的特点有关,在量化污染源荷载时,多个污染源叠加效应明显;(2)研究区地下水综合脆弱性以中等级为主,中等脆弱性区占比约为82.59%,孔隙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与东南部山前平原地带,岩溶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岩溶裸露区;(3)基于叠置指数法所计算出的研究区地下水低、中、高污染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55%、59.67%、36.77%,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等级的一致率为75%;(4)使用RF预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以低风险为主,其分级结果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的一致率为97.7%,较叠置指数法计算出的结果准确性提高了约22.7%。评价结果以期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脆弱性评价 污染源荷载评价 分级预测 涉煤产业集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进展、难点及对策分析
13
作者 卢萍 檀满枝 +2 位作者 倪妮 李书唱 王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0,共5页
系统梳理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指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难点,提出了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立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新污染... 系统梳理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指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难点,提出了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立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加强新污染物领域资源配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风险防控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污染物治理策略与路径研究
14
作者 陈晓红 刘晓亮 +1 位作者 袁依格 安庆贤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3,共12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涌现的新污染物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全新挑战,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效、精准的优势,正逐步成为解决新污染物治理问题的关键工具。本文梳理了新污染物治理的现状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涌现的新污染物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全新挑战,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效、精准的优势,正逐步成为解决新污染物治理问题的关键工具。本文梳理了新污染物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污染物治理框架:在筛选环节,借助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的新污染物,提高筛查速度与精度;在风险评估方面,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多维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动态评估体系,以实时量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健康风险;在控制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化监测、技术优选、动态调控,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方案的持续优化与提升。进一步构建了新污染物大模型框架,用于融合多模态环境数据,支持新污染物的识别、风险评估、治理方案优化。研究建议,构建智能化新污染物识别与监测体系、开发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平台、优化污染治理技术与管理平台、构建知识驱动的大模型辅助决策系统,以精准推动并全面深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污染物治理,为相关领域科研、行业应用、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人工智能 大模型 环境保护 污染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CS 模型输入优化的水质污染因子识别分析
15
作者 陈向阳 黄国情 +1 位作者 雷少华 肖巍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城市化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恶化了水质。为准确识别和量化长江南通段水质污染因子,采用绝对主成分分析(APCS)优化输入的多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 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城市化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恶化了水质。为准确识别和量化长江南通段水质污染因子,采用绝对主成分分析(APCS)优化输入的多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岭回归(RR)和套索回归(LR)。结果表明:APCS-RR模型在处理高度相关的水质数据方面表现优异,有利于精准识别和量化不同季节的污染因子贡献;长江南通段水质在枯水期与丰水期呈现显著差异,枯水期以无机盐类和矿物质污染为主,丰水期则以有机物和营养盐污染为主导;加强工业排放管控、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分季节的水质管理政策和措施等,可有效应对水质季节性差异带来的挑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策略奠定数据基础,也可为其他地区精确识别水质污染因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污染 污染因子识别 多模型回归 绝对主成分 长江南通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键有机框架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吸附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陈琳 兰冠宇 +2 位作者 徐妍 李雪 毛雪飞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等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危害。近年来,氢键有机框架(HOFs)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环境友好、合成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高...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等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危害。近年来,氢键有机框架(HOFs)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具有环境友好、合成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高、重复性和再生性好等特性,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与治理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首先综述了HOFs的合成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有机构建块、调节孔隙度和结构合成功能化HOFs材料。其次,综述了HOFs的结构稳定策略,由于其氢键相互作用难以维持结构稳定性,相关研究通过π–π堆叠、静电相互作用、互穿结构和化学交联等策略,有效提高了HOFs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还综述了HOFs在重金属、农兽药残留、气体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环境污染物中吸附和检测的研究进展。在污染物吸附方面,H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可调节孔隙的特点,通过修饰HOFs框架中官能团的特异性位点,实现环境污染物的特异性高效吸附。在污染物检测方面,具有高效吸附能力的HOFs可用作分析物富集材料,通过固相萃取等技术提高分析仪器的检测能力;同时,利用HOFs自身的电化学发光(ECL)、荧光等特性,可构建高灵敏传感器,实现环境污染物的多元化检测。最后,对HOFs在环境污染物吸附和检测领域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在HOFs的合成简便性、结构稳定性以及识别特异性等方面,仍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有机框架 环境污染 吸附 检测 重金属 有机污染 气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污染》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世忠 叶丰滢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共5页
欧盟委员会(EC)2023年7月31日发布了第一批12个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包括2个跨领域交叉准则和10个环境、社会和治理主题准则。这是继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理事会(ISSB)2023年6月26日发布两份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后可持续... 欧盟委员会(EC)2023年7月31日发布了第一批12个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包括2个跨领域交叉准则和10个环境、社会和治理主题准则。这是继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理事会(ISSB)2023年6月26日发布两份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后可持续报告准则发展进程中将载入史册的里程碑事件,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ESRS,笔者对这12个ESRS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本文从准则目标、与其他准则的关系、核心内容(治理、战略、影响与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披露要求等三个方面,对《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第E2号——污染》(ESRS E2)进行解读,并提出对我国制定和执行污染准则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空气污染 污染 土壤污染 污染影响、风险和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总体效应及其机制分解
18
作者 鲁晓东 朱博楷 王梦令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45,共21页
当前,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需要充分考察全球化在中国表现的环境效应以及厘清全球化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和工企-海关匹配数据,结合理论机制和现实背景,实证... 当前,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需要充分考察全球化在中国表现的环境效应以及厘清全球化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和工企-海关匹配数据,结合理论机制和现实背景,实证分析外部需求冲击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向外部需求冲击造成了我国工业出口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提高。机制分析发现,外部需求冲击主要通过污染转移增加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而对于绿色生产技术虽有改善但作用较为有限。在异质性方面,规模更小、技术水平更低、行业污染密集度更高的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更大,这与制造业全球化中的污染转移现象密切相关。虽然在总体上我国企业受到外部需求冲击时增加了环境污染排放,但仍在技术效应上有所受益,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构筑的区域合作平台,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推进污染治理,加强国际环境共治合作,助力企业获得更显著的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需求 企业污染排放 环境规制 污染天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法的柱群布置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研究
19
作者 夏鹏飞 杜海川 +1 位作者 杜璇 曹德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4,133,共8页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探讨了圆柱群不同间距比、不同布置形式以及水流流速对柱后污染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间距比对于柱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较大,当进口流速一定时,随着圆柱间距比的增大,柱后各横断面的污染物分布更加集中,当圆柱间距比L/D为1.0时,各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均大于其他圆柱间距比下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当圆柱间距比一定时,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柱后各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极值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柱群布置形式对于柱后污染物的分布影响较大,正方形布置形式相比于梅花形、梯形和菱形柱后同位置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分布 污染物浓度 柱群 格子Boltzmann法 浅水方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芬顿工艺降解有机污染物速率的研究
20
作者 于林堂 陈咚咚 +1 位作者 陶翠翠 朱腾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94-4302,共9页
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GB)算法,预测芬顿工艺中57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通过SHAP方法对模型进行机理解释,识别了影响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LGB模型在预测精度上(R_(adj)^(2)=0.969, ... 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GB)算法,预测芬顿工艺中57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通过SHAP方法对模型进行机理解释,识别了影响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LGB模型在预测精度上(R_(adj)^(2)=0.969, Q^(LOO)^(2)=0.925, R_(ext)^(2)=0.844)优于MLR模型(R_(adj)^(2)=0.831, Q_(LOO)^(2)=0.802, R_(ext)^(2)=0.861).SHAP分析揭示了温度、分子三维结构和原子电离能力是影响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优化芬顿工艺的操作条件和提升降解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氧化工艺 污染物降解速率常数log K 有机污染 机器学习模型 SH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