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蒋阳阳 李海洋 +5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汪翔 魏泽能 叶晓明 王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_(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状况。结果显示:DO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TP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NH4^(+)-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NO2^(-)-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COD_(Cr)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研究表明: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使用水质生物及物理调控技术,可以使整个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质理化指标 质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青鱼主养效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黄鸿兵 陈友明 +2 位作者 刘伟杰 王桂民 唐建清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12期38-41,共4页
近年来,江苏省在苏州、常州、镇江、盐城等地区实施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或称“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其核心是在池塘中设置养鱼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养鱼... 近年来,江苏省在苏州、常州、镇江、盐城等地区实施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或称“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其核心是在池塘中设置养鱼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养鱼槽高密度流水养殖和池塘水体循环流水自净的提高,实现池塘养殖不减产的同时,达到池塘低碳净化尾水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池塘养殖 工程化 效益分析 主养 青鱼 养殖技术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监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程小飞 向劲 +4 位作者 李金龙 苏东旭 薛天翔 宋锐 伍远安 《当代水产》 2020年第6期87-91,共5页
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69万t,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018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57%。淡水养殖总面积5,364.96千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527.78千公顷。池塘养殖仍是中国淡... 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69万t,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018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57%。淡水养殖总面积5,364.96千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527.78千公顷。池塘养殖仍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方式,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循环养殖系统 池塘养殖 产品总产量 产品产量 养殖产品 质监测 数据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朋 徐钢春 +2 位作者 聂志娟 王裕玉 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 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溶解氧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4:00,且在低密度组(15000尾/110 m^2)中持续至18:00;高密度组(25000尾/110 m^2)中的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均普遍高于低密度组。在昼夜变化中,除净水区外,各水平位点的溶解氧浓度普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和水温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相关性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在7—11月,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616,P<0.01),栅藻、平裂藻、裸藻、隐藻和十字藻在多个月份中占据着数量优势;浮游动物密度呈现“M”形波动,轮虫数量远多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异尾轮虫在9月的占比达37%,在其余月份,臂尾轮虫的占比达37%~64%;溶解氧昼夜差值逐渐缩小,每个月份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皆与水温呈极显著的相关性(0.814≤r≤0.933,P<0.01)。综合分析可知,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昼夜变动主要与水温相关,同时与浮游动植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季节变化中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浮游动植物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单管多路风送式投饲控制系统优化试验
5
作者 马晓飞 沈楠楠 +1 位作者 贺艳辉 段金荣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7,共13页
针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用风送式投饲系统存在智能化程度低、能源消耗大、饲料破碎率高、投饲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CFD-EDEM),对单管多路风送式投饲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首先,对池塘... 针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用风送式投饲系统存在智能化程度低、能源消耗大、饲料破碎率高、投饲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CFD-EDEM),对单管多路风送式投饲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首先,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单管多路风送式投饲系统进行分析,了解性能优化需求;其次,设计常用膨化饲料物性参数测定试验,构建饲料离散元模型;然后,构建输料管路物理模型及计算流体模型,模拟不同送风速度下饲料颗粒的运动特性及分布规律,优选送风-下料智能控制策略。结果显示:送风速度显著影响输料效率与管道堵塞风险,在本试验条件下,入口风速30~40 m/s为最优工况范围;通过变频控制风机工作频率(36~48 Hz)实现送风-下料协同优化,通过压力反馈实现管道余料吹空与防堵控制,较传统模式节能18.6%、降低破碎率39.44%、提高投饲均匀度43.48%,提高了投饲效率。CFD-EDEM方法能够较好地仿真投饲系统运行工况并提供优化控制策略,本研究提出的智能控制策略为长距离多点位精准投饲提供了理论参考,有效提升了系统智能化水平与运行稳定性,为集约化水产养殖装备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单管多路投饲系统 风送式 离散单元法 耦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陶志英 袁嘉欣 +8 位作者 谢世红 贺刚 邓宏奎 李梦露 王嘉伟 邓勇辉 章海鑫 欧阳敏 周辉明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7,共12页
为研究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水区的水质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测定了养水区3级生物滤池(沉淀池、氧化池、净化池、过滤坝)及生物填料(过滤棉、毛刷)所在区域的水质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各生物滤池水体... 为研究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水区的水质变化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测定了养水区3级生物滤池(沉淀池、氧化池、净化池、过滤坝)及生物填料(过滤棉、毛刷)所在区域的水质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各生物滤池水体中及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养水区净水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经过各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水质最终符合养殖用水的要求。其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2.97%、63.23%、53.51%。养水区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33个门组成,生物滤池中水体和滤料上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生物膜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体(P<0.05)。水体样本组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生物膜样本组,水样中的细菌种类更多,细菌群落的丰富度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NH^(+)_(4)-N、NO^(-)_(2)-N和TN环境因子显著影响水体组微生物群落结构(P<0.05),总磷(TP)、有效磷(AP)、溶氧(DO)是对生物膜组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3级生物滤池可有效增加水体中促进氮、磷代谢的微生物菌群,有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水质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槽循环养殖系统 生物滤池 生物膜 微生物群落 16Sr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7
作者 刘丹 潘浩然 +6 位作者 倪红东 赵新延 许天浩 汪南壹 丁君 常亚青 田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简称RAS)的微生物组成,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同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菌群特征。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结...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简称RAS)的微生物组成,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同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菌群特征。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刺参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水体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大于沉积物,且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发现,沉积物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水体(P<0.001),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沉积物(P<0.05);沉积物中Lutibacter和假鲁杰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体样本(P<0.05);不同月份水体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蓝细菌门在5月(W517)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unidentified_Bacteria和绿弯菌门在7月(W075)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属水平上存在差异,十八杆菌属和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在5月(W517)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弓形杆菌属在7月(W075)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海生杆菌属和冰居菌属在9月(W913)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不同月份沉积物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其中蓝细菌门在9月(P913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属水平上差异,冰居菌属、unidentified_Flavobacteriaceae和十八杆菌属在5月(P517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弓形杆菌属和噬琼胶菌属在7月(P075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在9月(P91322)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研究表明,不同月份间水体及沉积物中优势属均有不同,本试验结果可为刺参循环水养殖生产中微生物制剂合理利用及刺参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微生物群落 循环养殖系统 高通量测序 养殖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简式大口黑鲈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朱明 范豪 +3 位作者 万鹏 齐悦颖 雷翔 汪荣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为探索简洁、稳定、低成本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可行性及应用发展价值,通过优化改良进水结构、增氧模式、精简系统组成等方法,构建了一套淡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了为期90 d的大口黑鲈养殖试验,验证系统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启动阶段,以... 为探索简洁、稳定、低成本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可行性及应用发展价值,通过优化改良进水结构、增氧模式、精简系统组成等方法,构建了一套淡水鱼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了为期90 d的大口黑鲈养殖试验,验证系统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启动阶段,以成熟滤材、初始滤材比例为2∶3的模式混合培养,生物膜18 d即可挂膜成功;养殖过程中,温度、溶解氧质量浓度、pH值均值分别为(27.60±0.30)℃、(10.25±0.23)mg/L、7.10±0.31,氨氮、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0.27±0.14)mg/L、(0.10±0.03)mg/L,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7.41~35.89 mg/L,水体浊度为(0.25±0.01)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s);大口黑鲈平均质量从(61.25±3.06)g增长至(256.54±12.84)g,最大养殖密度达到42.54 kg/m3,饵料系数均值为1.16,成活率为98.85%~100%;肌肉质构特性分析发现大口黑鲈肌肉硬度适度增高、弹性增加,提升了鱼肉口感;运行成本大约为21.16元/kg,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本研究有利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推广,也为淡水鱼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循环养殖系统 大口黑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鳜“陆基圆池+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
9
作者 吴明林 蒋阳阳 +2 位作者 周蓓蓓 孙永旭 王健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141-144,共4页
饲料鳜养殖已成为鳜鱼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攻关方向。通过开展饲料鳜“陆基圆池+池塘”循环水养殖试验,分析该模式下高密度圈养饲料鳜的生长性能、产量、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单位水体鳜产量为35.08 kg/m^(3),平均规格达0... 饲料鳜养殖已成为鳜鱼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攻关方向。通过开展饲料鳜“陆基圆池+池塘”循环水养殖试验,分析该模式下高密度圈养饲料鳜的生长性能、产量、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单位水体鳜产量为35.08 kg/m^(3),平均规格达0.49 kg/尾,平均存活率高达89.49%;养殖单位成本为40.27元/kg,养殖单位利润为15.73元/kg,单尾成本为19.73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模式将“岸上养鱼”与“池塘养水”生态融合,构建了一种工厂化圈养与传统池塘渔业相结合的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模式,为渔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鳜 陆基圆池 池塘 循环养殖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鲈鱼土腥素去除机理综述
10
作者 王帅 吴瑜 +1 位作者 徐龙泉 叶海雄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因其高效、环保等优势成为重要养殖模式,但水产品中异味物质,尤其土腥素(Geosmin)和2-甲基异冰片醇(2-MIB)的积累,严重影响鱼肉品质。文章综述了土腥素的来源及其进入鱼体的路径,重点探...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因其高效、环保等优势成为重要养殖模式,但水产品中异味物质,尤其土腥素(Geosmin)和2-甲基异冰片醇(2-MIB)的积累,严重影响鱼肉品质。文章综述了土腥素的来源及其进入鱼体的路径,重点探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在去除土腥味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炭吸附、沸石技术、杀藻剂、紫外光催化等手段,分析其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成效和限制,旨在为水产品风味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土腥素 生态养殖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固体废物输运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晨旭 吴罡 +4 位作者 孙伟 胡伟 任效忠 张俊 王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因其高密度养殖能力、资源节约性及环境可持续性,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主导未来水产养殖趋势的重要模式之一。然而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中的固体废物积累会危及养殖生物的安全,对系统...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因其高密度养殖能力、资源节约性及环境可持续性,被广泛认为将成为主导未来水产养殖趋势的重要模式之一。然而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中的固体废物积累会危及养殖生物的安全,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RAS中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和去除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研究综述了RAS系统中固体废物的分类、成因及其对养殖效率的潜在影响,并探讨了一系列提升废物输运性能的策略,如通过养殖池池型设计优化、进水与排水结构改进、池底坡度调整,以及饵料品质提升,可显著提高固体废物的去除效率,保障系统的稳定与高效运行。针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固体废物输运性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从鱼类运动对颗粒输运的影响、饲养投喂对固体颗粒输运的影响、设施大型化对颗粒输运的影响和加快养殖设施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以期为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高效率和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固体废物管理 废物去除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被引量:58
12
作者 刘兴国 刘兆普 +2 位作者 徐皓 顾兆俊 朱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37-244,共8页
为研究解决池塘养殖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水产品安全等问题,针对传统淡水鱼类池塘养殖特点,设计了一种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系统由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和养殖池塘组成,面积比为1︰5︰3︰30,系统中池塘呈串联结构排列,池... 为研究解决池塘养殖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水产品安全等问题,针对传统淡水鱼类池塘养殖特点,设计了一种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系统由生态沟渠、生态塘、潜流湿地和养殖池塘组成,面积比为1︰5︰3︰30,系统中池塘呈串联结构排列,池塘对角方向建设有水层交换过水设施,系统利用1级动力提升形成循环水流。在池塘养殖密度0.20~0.82kg/m3和系统水体日交换量10%~15%的情况下,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水体中的铵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分别低于1.89、0.20、1.50、3.27、0.59、9.0mg/L,均低于对照池塘,并符合淡水池塘养殖用水标准。生态工程化设施水体净化效果研究表明,潜流湿地对养殖排放水体中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高于52%、39%和17%;生态沟渠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COD的平均去除率超过18.35%、17.39%和18.18%;生态塘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72%、26.32%和5.86%。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可节约养殖用水63.6%,减少COD排放81.9%,有明显的节水、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生态 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措施完善及养殖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云天来 吴彦 +1 位作者 闫丽 杨蕊 《河北渔业》 2024年第12期21-25,共5页
为提升淡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流水槽的集污率及养殖系统的自我净化效果,采用完善吸污设施、搭建生物浮床、养殖品种搭配等综合生态养殖措施,极大提升了水质稳定性,经过140 d养殖,四条水槽总产量18193 kg,平均单产53.5 kg/m^(2)... 为提升淡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流水槽的集污率及养殖系统的自我净化效果,采用完善吸污设施、搭建生物浮床、养殖品种搭配等综合生态养殖措施,极大提升了水质稳定性,经过140 d养殖,四条水槽总产量18193 kg,平均单产53.5 kg/m^(2),平均效益7950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工程化循环养殖 养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系统培育异源四倍体彭泽鲫冬片试验
14
作者 李梦露 谢文 +5 位作者 袁嘉欣 陶志英 周辉明 邓勇辉 田飞焱 贺刚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4期31-32,36,共3页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异源四倍体彭泽鲫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开展了四倍体彭泽鲫苗种养殖试验。在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系统放养四倍体彭泽鲫2500尾,平均规格12.5 g/尾,平均体长7.46 cm,初始放养密度123尾/m^(3)。结果显示:...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异源四倍体彭泽鲫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开展了四倍体彭泽鲫苗种养殖试验。在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系统放养四倍体彭泽鲫2500尾,平均规格12.5 g/尾,平均体长7.46 cm,初始放养密度123尾/m^(3)。结果显示:试验82 d后,彭泽鲫总产量120.44 kg,平均体重53.6 g/尾,单位产量8.90 kg/m^(3),成活率达89.88%,饵料系数1.18,全程无病害发生、基本上实现了无养殖尾水排放。该养殖系统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环保、节能、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可为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和新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异源四倍体彭泽鲫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藻鱼互作效应及对水质调控的研究
15
作者 郭优优 谢恩义 +8 位作者 辛榕 林坤 廖佳炜 陈春丽 王慧慧 杨文成 崔建军 莫峰 温其交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藻鱼相互作用及混养藻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文章选取一种耐高温藻类——江蓠(Gracilaria spp.)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混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添加江蓠后,循环... 为探讨循环水养殖系统下藻鱼相互作用及混养藻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文章选取一种耐高温藻类——江蓠(Gracilaria spp.)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混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添加江蓠后,循环系统中的水质变化及藻鱼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添加江蓠起到了明显的水质净化效果并促进了石斑鱼的生长。添加江蓠的试验组养殖桶中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5.05%、98.81%和69.26%。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石斑鱼的增重率、存活率分别为67.37%、96.43%,是对照组的2.10倍、1.69倍。在养殖期间,试验组江蓠特定生长率均达3%·d^(-1)以上,增重量达1.5倍以上。同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循环水养殖模式既能促进藻鱼互利共生,又可有效净化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珍珠龙胆石斑鱼 循环养殖系统 互作效应 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下杂交鳢养殖试验
16
作者 李东宇 马立鸣 +2 位作者 曹洁 李超 沈芾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是一种创新的现代水产养殖模式,可实现模式内鱼类高密度精养与模式外生物循环净水同时进行,以达到净化池塘养殖尾水的目的。本文以建立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依托,开展杂交鳢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下的养殖试验...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是一种创新的现代水产养殖模式,可实现模式内鱼类高密度精养与模式外生物循环净水同时进行,以达到净化池塘养殖尾水的目的。本文以建立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为依托,开展杂交鳢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下的养殖试验,通过对饲料投喂、水质调控、日常管理、生长性能、投入产出、病害预防等内容的研究,为杂交鳢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发展 投入产出 养殖试验 高密度精养 工程化 生物循环 循环养殖系统 病害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提升水产养殖效率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焦琳 《河北渔业》 2025年第8期62-64,共3页
为提升水产养殖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本文对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技术特征和生产效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设置3组50 m^(3)平行试验系统,对RAS的水体环境调控能力、生物生长性能和设施设备运行效能进行... 为提升水产养殖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本文对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技术特征和生产效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设置3组50 m^(3)平行试验系统,对RAS的水体环境调控能力、生物生长性能和设施设备运行效能进行为期180 d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RAS在水质参数调控方面较传统养殖提升47%,生物存活率提高15.5%,单位面积产量提升7倍。同时,综合能耗较传统模式降低45%。经济可行性分析显示,规模化RAS项目投资回收期为3.2年,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养殖 效率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系统养殖三种鱼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凯 《科学养鱼》 2018年第11期80-81,共2页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式池塘养殖模式、IPA、IPRS等)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核心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水槽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水槽高密度流水养殖...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式池塘养殖模式、IPA、IPRS等)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核心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水槽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水槽高密度流水养殖和池塘水体循环流水自净,实现池塘养殖尾水净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模式 经济效益分析 循环系统 工程化 种鱼 养殖模式 循环养殖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法臭氧处理在花鲈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李尝君 何钟响 +3 位作者 彭华 邓凯 张瑛 吴卫东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0,共7页
水解法臭氧具有显著的杀菌和净化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明水解法臭氧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构建了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120 d的养殖实验,并设置了30、60和9... 水解法臭氧具有显著的杀菌和净化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明水解法臭氧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构建了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120 d的养殖实验,并设置了30、60和90 min 3种不同的臭氧曝气时间处理组。结果显示:1)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花鲈生长良好,体质量日均增长约4.43 g,成活率达70.22%,且养殖过程中未出现鱼病;2)水解法臭氧曝气能净化养殖尾水,显著去除氨氮(NH_(3)-N)和亚硝酸盐(NO_(2)^(-)),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同时提升水体溶解氧(DO)和pH,且对水体总氮(TN)和硝酸盐(NO3-)的影响较小;3)水解法臭氧曝气时间越长,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COD、NH_(3)-N、NO_(2)^(-)的去除效果越好,在通气90 min条件下(臭氧质量浓度达0.63 mg·L^(−1)),COD、NH_(3)-N和NO_(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4.32%、36.85%和79.27%。综上所述,水解法臭氧能有效提高循环水养殖密度、降低鱼病发生率,并显著净化尾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法臭氧 循环养殖系统 花鲈 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其运行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晓娜 朱永久 +4 位作者 吴兴兵 李学梅 王龙 张远松 李晓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0-219,共10页
为探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现有淡水池塘如何有机结合,本研究将养殖池塘改造为“菌-藻-鱼-水生植物”联合的水处理区,并与陆基养殖单元结合,构建成一套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养殖试验。试验过程... 为探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现有淡水池塘如何有机结合,本研究将养殖池塘改造为“菌-藻-鱼-水生植物”联合的水处理区,并与陆基养殖单元结合,构建成一套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养殖试验。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各水处理单元水质理化指标及陆基养殖单元鱼类生长情况,评估了养殖系统氮磷收支情况及养殖单元与水处理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经8周运行,水处理单元对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总氮和总磷的总去除率分别为75.69%、64.99%、29.1%和43.29%,养殖尾水经水处理单元净化后能够满足《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陆基养殖单元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成活率为97.5%,单位产量为6.38 kg/m^(3),增重率平均为71.57%,特定生长率(R_(SGR,m))平均为0.96%/d,饵料系数平均为1.48。氮磷收支结果表明,饲料是系统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61.71%、61.85%。瓦氏黄颡鱼和综合积累(包含底泥沉积、水体渗漏、吸附等)分别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项目,分别占氮、磷总输出的50.26%、38.53%。瓦氏黄颡鱼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9.12%、10.65%,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0.06%、1.14%和0.02%、0.33%,瓦氏黄颡鱼对氮、磷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鲢、鳙(P<0.05)。养殖桶与水处理单元实际面积配比关系为0.043:1,尚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因此,本研究表明基于养殖池塘改造的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养殖尾水净化、氮磷利用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优化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循环养殖 净化效果 瓦氏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