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罗非鱼池塘循环流水高效绿色养殖技术
1
作者 梁何可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第4期153-154,共2页
广西作为我国罗非鱼主产区,依托亚热带气候与丰富水域资源,已形成年产量超30万吨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在产业升级需求驱动下,本文围绕罗非鱼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探讨构建分区推流设施、优化固废排污系统、布设循环增氧装置等设施建设,... 广西作为我国罗非鱼主产区,依托亚热带气候与丰富水域资源,已形成年产量超30万吨的规模化养殖产业。在产业升级需求驱动下,本文围绕罗非鱼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探讨构建分区推流设施、优化固废排污系统、布设循环增氧装置等设施建设,同时针对养殖过程中的苗种优选、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科学饲喂与精细管理等环节展开论述,旨在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池塘循环流水 高效绿色养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技术
2
作者 魏涛 吴敏 韦海涛 《科学养鱼》 2024年第10期23-25,共3页
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是在池塘中集中或分散建设多组标准化养鱼流水槽,流水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通过提水增氧推水装置在流水槽中形成高溶氧水流,流水槽和外池塘成为一个微流水循环系统;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固体粪污在... 池塘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是在池塘中集中或分散建设多组标准化养鱼流水槽,流水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通过提水增氧推水装置在流水槽中形成高溶氧水流,流水槽和外池塘成为一个微流水循环系统;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固体粪污在微流水的作用下慢慢沉积在流水槽下游的集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 循环养殖 循环系统 中高密度 标准化 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倩 郭建林 +5 位作者 王雨辰 姜建湖 孙丽慧 宓国强 陈建明 顾志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370,共7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 肠道微生物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r)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刘梅 宓国强 +1 位作者 郭建林 原居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4-1717,共14页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常规池塘养殖 野生环境 黄颡鱼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肌肉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恢碧 李谷 +2 位作者 陶玲 姚延丹 赵巧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8-653,共6页
研究了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和静态池塘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相似性等,结果表明:养殖初期(6月),循环流水系统中池塘(循环塘)和静态养殖系统中池塘(对照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没有明显差... 研究了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和静态池塘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相似性等,结果表明:养殖初期(6月),循环流水系统中池塘(循环塘)和静态养殖系统中池塘(对照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没有明显差异,均以盘星藻、直链藻占优势,种类相似性水平较高,Jaccard指数在71.2%~83.3%之间变化,生物量在35.3~51.4mg/L之间变动。但在养殖中后期(7~10月),两者差异明显:(1)优势藻类不同,循环塘以小环藻、衣藻、隐藻和裸藻等占优势,而对照塘则以微囊藻、席藻等占优势,种类相似性水平较低,Jaccard指数在40.3%~62.1%之间变化;(2)两者浮游植物数量也存在差异,对照塘波动变化大,循环塘相对较小;(3)循环塘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大于对照塘。聚类分析表明对照塘和循环塘群落相似性水平较低。表明该系统能够改变藻类组成,抑制微囊藻水华暴发,并能调控藻类数量,防止其过度繁殖,保持浮游植物多样性,使池塘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有利于水产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循环流水池塘养殖系统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晓蕾 王强 +4 位作者 张国奇 周陆 李廷发 张玉 赵思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5,共10页
基于集约化生产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水体循环过程中的生态结构动态,揭示系统内净水区水质的变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池塘循... 基于集约化生产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n-pond raceway system,IPRS)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该系统水体循环过程中的生态结构动态,揭示系统内净水区水质的变化特点,文章研究了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池塘循环流水系统中生长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系统在生长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9种,主要由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组成。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54种),其次为蓝藻门(18种)。系统中不同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净化区中段浮游植物的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净化区蓝藻门的密度及生物量较养殖区有所增加。池塘不同区域的蓝藻门相对密度均远高于绿藻门及硅藻门。从净化区前端至后端,蓝藻门的相对密度逐渐增加,绿藻及硅藻的相对密度逐渐下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循环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氮、磷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池塘内循环流水特色养殖模式构建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泽能 崔凯 +7 位作者 李海洋 赖年悦 陆剑锋 徐薇 李正荣 卢文轩 梁阳阳 郭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5期84-86,共3页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安徽省IPA应用状况,并构建了一些特色淡水鱼IPA养殖模式,分析了其养殖效果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 养殖模式 养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养殖塘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及释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4 位作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张雷鸣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5-1056,共12页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UPA)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了磷释放通量及主要影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IPA上覆水及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低于UPA,且IPA水体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槽后端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水槽前端则表现为上覆水向沉积物汇集;(2)在养殖中后期,空间上,IPA水槽后端沉积物不同磷形态随着距离增加逐渐降低,且均低于UPA;时间上,2种模式TP、IP、OP和Fe/Al-P随着养殖的进行而显著增加,Ca-P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UPA基本表现为沉积物对磷的吸收,而IPA磷释放通量时空差异较大,养殖初期,水槽前端表现对磷的吸收,水槽后端10 m内则少量释放;至养殖中后期,槽后端10 m内表现对磷的大量释放;而后端20和30 m在养殖初期磷通量较小,至养殖中期均转变为对磷的吸收,至养殖末期则转变为对磷的释放;(4)2种模式磷通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基本一致,TP、IP释放通量和pH呈显著正相关,各形态磷释放通量和沉积物Eh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温度的升高对各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释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IPA沉积物磷组分时空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槽后端10 m内,且在养殖中后期向上覆水大量集中释放。研究旨在为IPA改进固体颗粒物拦截方法、提高残饵和粪便的收集效率及养殖水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上覆水 沉积物 间隙水 磷含量 释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崔凯 汪翔 +7 位作者 魏泽能 陆剑锋 李海洋 赖年悦 徐薇 卢文轩 蒋阳阳 李正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7期86-91,共6页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IPA应用规模,并开展了IPA养殖槽和净化区功能试验,最后对IPA养殖水产品进行了品质分析。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 关键技术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七星鲈和斑点叉尾鮰实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力 郭水荣 +4 位作者 徐铃威 陈凡 陈凌云 姜路辛 倪忠善 《水产养殖》 CAS 2018年第3期4-6,共3页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水产养殖新模式的热点。杭州于2015年开始从事该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至2017年底全市已投入建成示范点51个、有养殖“水槽”235条。为配合水槽式的主养模式、提高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综合效益,2017年...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水产养殖新模式的热点。杭州于2015年开始从事该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至2017年底全市已投入建成示范点51个、有养殖“水槽”235条。为配合水槽式的主养模式、提高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综合效益,2017年,市、区推广部门联合示范点开展了多个养殖品种的生产试验,本文小结了七星鲈、斑点叉尾鮰的生产试验情况,供养殖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流水养殖 内循环 七星鲈 池塘 实例 生产试验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垂钓”的低碳高效生态养殖经营模式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凌云 袁杰 +4 位作者 郭水荣 陈凡 王力 孙逢明 姜路辛 《水产养殖》 CAS 2016年第9期8-10,共3页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日渐受限,加上渔业资源衰退,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养殖成本日益攀升,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近年来,浙江省政府提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日渐受限,加上渔业资源衰退,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养殖成本日益攀升,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近年来,浙江省政府提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决策,给杭州渔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经营 池塘养殖 水产养殖 养殖成本 模式试验 高效生态 流水养殖 循环 资源衰退 水域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应用及其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鸿兵 彭刚 +3 位作者 陈友明 李佳佳 唐建清 韩飞 《水产养殖》 CAS 2016年第12期39-43,共5页
传统养殖池塘食物链中浮游生物、鱼类、微生物三者共存,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养殖池),又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场所(降解池),以及浮游生物的培育池“三池合一”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 养殖池塘 养殖系统 循环流水 应用 浮游生物 生活场所 养殖对象 养殖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应用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小兰 陈凌云 王云娣 《中国水产》 2016年第11期42-44,共3页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是池塘养殖与流水养鱼的技术集成,它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内循环流水“生态圈养”模式,是将池塘养殖、设施渔业与流水养鱼综合集成的一项技术。
关键词 生态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 循环流水 杭州市 应用 流水养鱼 技术集成 综合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效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陆 张国奇 +3 位作者 孙真 张友良 来琦芳 周凯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3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 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硝酸盐氮(NO_(3)^(-)-N)、溶解氧(DO)和酸碱度(pH)等水质指标。结果显示:集污系统可通过吸取和沉淀将鱼类排泄物分离出池塘,养殖水体中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9%和63.42%。沉淀池的TP、SS、COD_(Mn)含量高于养殖池上游的,最高时分别高出221.85%、241.67%、102.18%。养殖池上游的TN、NH_(4)^(+)-N含量与沉淀池没有明显差异,但NO_(2)^(-)-N和NO_(3)^(-)-N含量频繁高于沉淀池。水源、养殖池上游、沉淀池水体中的SS、pH、COD_(Mn)、TP、TN、NO_(3)^(-)-N有显著差异(P<0.05),DO、NH_(4)^(+)-N和NO_(2)^(-)-N无显著差异(P>0.05)。水源的SS、COD_(Mn)、TN、TP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的(P<0.05),二者的pH和NO_(3)^(-)-N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源SS、COD_(Mn)、TN、TP极显著低于沉淀池,而NO_(3)^(-)-N极显著高于沉淀池(P<0.01)。沉淀池的SS显著高于养殖池上游,pH和NO_(3)^(-)-N则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P<0.05)。沉淀池DO均值最低,为(5.16±3.44)mg/L,但与其他两处样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NO_(3)^(-)-N则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处(P<0.01)。总体而言,集污系统在污染物降解和水质调控方面能发挥较有效的作用,但基于水质净化体量较大的现实,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对COD_(Mn)、NH_(4)^(+)-N、TP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集污系统 氮磷去除 水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推广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杨 陈晔 魏泽能 《中国水产》 2017年第9期75-77,共3页
在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大力推动下,2014年初安徽省铜陵市、六安市在调查研究和参考江苏省苏州市平望镇的第一套养殖设备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建造出安徽省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现将该养殖系统简单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循环流水 安徽省 养殖技术推广 池塘 低碳 水产技术推广 养殖系统 养殖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新技术试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家华 陈文华 张永江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8期13-15,共3页
1养殖条件与方法1.1池塘条件 试验采用苏州市吴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长漾基地的4El池塘,经过改造后,建成1个总面积为32×667m2的鱼塘,在其内新建1#、2#、3#共3条流水槽,流水槽规格分别为22m×5m×2m、22m×5m×... 1养殖条件与方法1.1池塘条件 试验采用苏州市吴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长漾基地的4El池塘,经过改造后,建成1个总面积为32×667m2的鱼塘,在其内新建1#、2#、3#共3条流水槽,流水槽规格分别为22m×5m×2m、22m×5m×2m、22m×3m×2m,流水槽水位常年维持在1.5m。在每条流水槽的上游安装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1套,流水槽下游建有集污池1只,鱼塘内另外安装3只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以便使整个鱼塘的水能够循环流动。水源为长漾湖湖水,水质符合国家Ⅱ~Ⅲ类水,水质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试验期间,试验池不换水,只补注新水,以补充自然蒸发和渗漏造成的水体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养殖 技术试验 池塘条件 循环流动 《渔业水质标准》 草鱼 增氧设备 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串联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原居林 李明 +1 位作者 刘梅 倪蒙 《科学养鱼》 2018年第5期81-83,共3页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饮用水源或后备引用水源。在此背景下,水库传统的网箱养殖、施肥投饵养殖大多已被清除,水库渔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退养已成必然,渔民增收途径受限...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饮用水源或后备引用水源。在此背景下,水库传统的网箱养殖、施肥投饵养殖大多已被清除,水库渔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退养已成必然,渔民增收途径受限,同时水库水质的保护又离不开水生生物的调控,因此急需探索一条既能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又能实现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渔业 养殖模式 循环流水 池塘 串联 生态文明建设 饮用水源 网箱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配套草鱼鱼种养殖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国奇 周陆 张友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2期91-93,99,共4页
为完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满足大规格鱼种的需求,选择草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配套草鱼鱼种的池塘养殖试验。试验分设7000和10000尾/亩(15亩=1 hm^2,下同)两个放养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平行组。经过190多天的养殖,高、低密度试验组水质... 为完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满足大规格鱼种的需求,选择草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配套草鱼鱼种的池塘养殖试验。试验分设7000和10000尾/亩(15亩=1 hm^2,下同)两个放养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平行组。经过190多天的养殖,高、低密度试验组水质变化趋势一致。低密度组鱼种平均体质量为239.67g/尾,成活率75.48%,净产量18 856 kg。以200 g/尾的规格挑选,共选留59 300尾,选留率74.83%;高密度组鱼种平均体质量为179.33 g/尾,成活率93.97%,净产量23 471 kg。以200 g/尾的规格挑选,共选留55260尾,选留率42.00%。结果表明,虽然高密度组平均成活率和净产量均高于低密度组,但低密度组的平均规格和选留率均远高于高密度组,最后的选留量也高于高密度组,因此,7 000尾/亩的放养密度更加适合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配套草鱼鱼种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草鱼鱼种 放养密度 选留率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微循环流水养殖锦鲤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国军 《科学养鱼》 2017年第8期82-84,共3页
为了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我们于2015年进行了池塘微循环水养殖锦鲤试验,获得成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技术总结如下。
关键词 流水养殖 技术 锦鲤 池塘 循环 循环养殖 养殖模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好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书庚 《湖南农业》 2018年第7期27-27,共1页
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是集生物、物理、化学、工程和电子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养鱼新技术,具有产量高、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小、周期短、能节约土地和水资源等特点。其主要原理是在整片鱼塘一角建塑料水槽,约占鱼塘总面积的1%~2%,塑料水... 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是集生物、物理、化学、工程和电子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养鱼新技术,具有产量高、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小、周期短、能节约土地和水资源等特点。其主要原理是在整片鱼塘一角建塑料水槽,约占鱼塘总面积的1%~2%,塑料水槽呈长方形,长22米、宽5米、深2.5米左右,槽两端与池外水面相接,两者用一张鱼网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水养殖 循环 池塘 技术含量 劳动强度 节约土地 新技术 产量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