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态制剂对北京地区池塘养殖水体净化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曲疆奇 张清靖 +3 位作者 刘盼 贾成霞 杨慕 朱华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2,共3页
近十年来,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不断累积、池塘养殖水体老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亚硝酸盐和氨氮等含量上升,从而导致水产动物疾病频繁发生,严... 近十年来,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不断累积、池塘养殖水体老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亚硝酸盐和氨氮等含量上升,从而导致水产动物疾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体 微生态制剂 净化试验 北京地区 水产动物疾病 淡水养殖 集约化程度 溶解氧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水体有机污染的评价和降低对策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耀武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体 有机污染 评价 防治 放养密度 混养 饲料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池塘养殖水体原位净化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彩霞 王鹏 +2 位作者 张金彪 王若玉 刘伟杰 《科学养鱼》 2018年第11期33-34,共2页
常州金坛区在池塘蟹、虾“155”养殖模式基础上加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池塘双层护坡、复合型水草栽种、螺蛳优化投放、滤食性鱼类搭配、微生物制剂改底调水、微孔管道底层增氧、水质实时监测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形成蟹、虾... 常州金坛区在池塘蟹、虾“155”养殖模式基础上加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池塘双层护坡、复合型水草栽种、螺蛳优化投放、滤食性鱼类搭配、微生物制剂改底调水、微孔管道底层增氧、水质实时监测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形成蟹、虾池塘水质原位净化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本文结合养殖实际,将水质净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体 水质净化技术 河蟹 池塘水质 滤食性鱼类 微生物制剂 可循环利用 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底泥水体中适用于TaqMan荧光定量PCR的不同DNA提取方法
4
作者 佘容 郝中香 +9 位作者 罗丹 林华 张凤枰 廖红 陈世界 刘耀敏 杨苗 薛昌华 赵珊 颜其贵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793-1796,共4页
通过人工模拟即在养殖池塘底泥和水样中加入阳性组织处理样品,对人工模拟的底泥样品分别采用磁珠法、酚氯仿法以及吸附柱法进行核酸提取,结果发现底泥含量对磁珠法和吸附柱法病毒DNA提取效果影响较小,而对酚氯仿法病毒DNA提取效果影响较... 通过人工模拟即在养殖池塘底泥和水样中加入阳性组织处理样品,对人工模拟的底泥样品分别采用磁珠法、酚氯仿法以及吸附柱法进行核酸提取,结果发现底泥含量对磁珠法和吸附柱法病毒DNA提取效果影响较小,而对酚氯仿法病毒DNA提取效果影响较大,且底泥含量较少提取相对较好。3种病毒DNA提取方法中采用混样提取核酸的效果均好于用上清液提取的效果。吸附柱法和磁珠法对病毒DNA提取效果较接近且明显好于酚氯仿法。通过对不同浓度的PEG6000进行浓缩后提取核酸,结果发现原始水样中未检测到Cy HV-2或其含量极低未达到检测限。PEG6000浓度为13%时,核酸浓缩提取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实时监测养殖池塘中的底泥和水体中是否存在病毒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从而更好地维护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池塘底泥 养殖池塘水体 DNA提取 TaqMan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谭八梅 王荦 +4 位作者 裴泓霖 夏兴龙 丁君 常亚青 郝振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8,共12页
为解析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养殖池塘水体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典型岸基半开放刺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别构建了辽宁长海刺参养殖池塘四季水体菌群16S rRNA... 为解析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养殖池塘水体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典型岸基半开放刺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别构建了辽宁长海刺参养殖池塘四季水体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结果显示,辽宁长海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不同季节第一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次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春、夏、冬季特异性菌门分别隶属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秋季与其他季节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菌门(P>0.05)。基于COGs数据库预测,水体菌群24种功能蛋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春、冬季均表现为功能蛋白显著上调,主要表现在能量生产与转换、核苷酸运输与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运输与分解代谢、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细胞的能动性、转录和复制等方面;夏季水体菌群在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功能、翻译、核糖体结构、生物发生功能、细胞壁/膜/包膜生物方面的功能蛋白显著性下调;秋季水体菌群在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染色体分裂、细胞骨架、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功能蛋白显著下调,细胞外结构功能蛋白显著上调。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体菌群种类及丰度存在季节性差异,秋季与其他季节相比,共有菌群种类较少,相似性较低;而水体菌群结构的季节性演替则依赖于其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以期为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微生态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养殖池塘水体 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水质生物净化效果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林连升 岳春梅 +3 位作者 佟雪红 缪为民 袁新华 张守领 《渔业现代化》 2005年第6期16-18,共3页
试验设计2个试验池和1个对照池,将试验池分隔为鱼类放养区与水质净化区,使池水在两个功能区间歇循环流动。在净化区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吊挂河蚌和生物包三种生物方法来净化养殖水体。在放养区混养以吃食性鱼类为主的多种鲤科鱼类。在6~... 试验设计2个试验池和1个对照池,将试验池分隔为鱼类放养区与水质净化区,使池水在两个功能区间歇循环流动。在净化区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吊挂河蚌和生物包三种生物方法来净化养殖水体。在放养区混养以吃食性鱼类为主的多种鲤科鱼类。在6~9月份,对3个鱼池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试验池的水质明显比对照池要好,水体透明度明显较高,TSS、CODMn、TAN、NO2-N、NO3-N、TN、TP和PO43-P的平均浓度明显较低。不过,2个试验池的DO总体上略低于对照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体 生物净化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藻-菌系统水质净化模型建立与净化养殖水体水质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高学 姚嘉赟 王绥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7,共6页
采用正交法建立了由栅藻(Scencdesmus obliqu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ns)、亚硝化细菌(Nitritebacteria)、硝化细菌(Nitrate bacteria)组成的复合藻-菌净化系统去除氨态氮和亚硝酸态氮的最优化模型,确定了单胞藻与细菌的最优化数量... 采用正交法建立了由栅藻(Scencdesmus obliqu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ns)、亚硝化细菌(Nitritebacteria)、硝化细菌(Nitrate bacteria)组成的复合藻-菌净化系统去除氨态氮和亚硝酸态氮的最优化模型,确定了单胞藻与细菌的最优化数量配比关系,即栅藻∶小球藻∶亚硝酸化细菌∶硝化细菌=2.13∶1∶2.38∶3.73。利用该系统模型与单藻、单菌去除池塘老化水体中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显示:去除氨态氮和亚硝酸态氮的效率远远高于单藻、单菌,其去除率分别为97.3%和68.8%。同时该系统模型还具有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的作用,可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在试验设定的参数中短时间达到9.7 mg.L-1,并可为水产动物提供1.6×106CFU.mL-1的天然藻类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藻-菌净化系统模型 池塘养殖水体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环鄱阳湖区典型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楼倩 郭春晶 +4 位作者 代涛涛 袁桂香 钟家有 韩柳 符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了解环鄱阳湖区典型养殖水体夏季富营养化状况,于2014年7月和8月对环鄱阳湖区48个标准化精养池塘水体的物理化学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总氮污染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养... 为了解环鄱阳湖区典型养殖水体夏季富营养化状况,于2014年7月和8月对环鄱阳湖区48个标准化精养池塘水体的物理化学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总氮污染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养殖水体最为严重,总磷污染最严重的水体主要养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高锰酸盐指数与Chl-a含量均以泥鳅养殖水体最高;所调查的精养池塘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纲16目40科61属95种,各养殖水体中均以蓝藻门(Cyanophyta)为最优势种群,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次优势种群;不同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53~63.98)×10^6 cells/L和9.24~55.04 mg/L,其中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最大,而泥鳅养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不同养殖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12~2.7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普遍偏低,且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单一优势种,其中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为简单、不均匀;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典型养殖水体已经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且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除此之外,随着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浓度升高,浮游植物群落丰富度随之下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将趋于简单和不均匀,从而出现单优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鄱阳湖区 池塘养殖水体 水环境评价 浮游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