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养殖水异位生态工艺的水质净化效果
1
作者 王充 蒋天宝 +6 位作者 蔡嘉庆 王建明 陈方灿 严晶晶 唐汇娟 邹记兴 周爱国 《水产养殖》 CAS 2022年第3期19-23,共5页
通过构建池塘养殖水异位生态治理技术工艺,比较处理工艺不同环节水质指标,分析了治理工艺对池塘养殖水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与原养殖池相比,生态处理工艺中的沉淀池、曝气氧化池以及生态净化池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硝... 通过构建池塘养殖水异位生态治理技术工艺,比较处理工艺不同环节水质指标,分析了治理工艺对池塘养殖水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其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与原养殖池相比,生态处理工艺中的沉淀池、曝气氧化池以及生态净化池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余氯、总氮、总磷等质量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溶解氧呈上升趋势,池塘养殖水生态处理工艺水质净化效果明显。经生态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池塘养殖水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二级标准,且余氯、总磷浓度达到一级标准,实现养殖用水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水 生态处理工艺 质指标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消毒剂对池塘养殖水中细菌的杀灭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黎建斌 陈福艳 +1 位作者 李大列 农林生 《河北渔业》 2018年第10期44-45,共2页
为筛选高效、广谱、低药残的水体消毒剂,研究了三种消毒剂对池塘养殖水中细菌的杀灭效果。清塘后,对养殖用水进行纳水,进水时用80目筛网过滤,纳水至水深1m,应用强氯精、聚维酮碘和二溴海因三种常见药物进行放苗前水体消毒,测定消毒后6h... 为筛选高效、广谱、低药残的水体消毒剂,研究了三种消毒剂对池塘养殖水中细菌的杀灭效果。清塘后,对养殖用水进行纳水,进水时用80目筛网过滤,纳水至水深1m,应用强氯精、聚维酮碘和二溴海因三种常见药物进行放苗前水体消毒,测定消毒后6h细菌的杀灭率。当强氯精浓度在1.5mg/L时,消毒后6h各池的平均杀菌率99.79%;当聚维酮碘浓度在10mg/L时,消毒后6h各池的平均杀菌率57.51%;当二溴海因浓度在10mg/L时,消毒后6h各池的平均杀菌率69.40%。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强于非含氯消毒剂,相同浓度的二溴海因杀菌效果强于聚维酮碘,三种消毒剂杀灭细菌的效果依次为强氯精>二溴海因>聚维酮碘。从消毒剂的杀菌浓度、杀菌效果以及使用成本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强氯精具有安全、高效、实用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可全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 池塘养殖水 细菌 杀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3
作者 孙志远 《农机科技推广》 2025年第5期26-29,共4页
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俗称“跑道鱼”养殖,是通过建造水槽,将池塘分为水槽养殖区和水体净化区,利用机械设备推动水体流动,进行高密度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沛县地处微山湖湖畔,水源丰富,是淡水养殖的天然场所,全县高标准鱼塘面积4.09万亩,... 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俗称“跑道鱼”养殖,是通过建造水槽,将池塘分为水槽养殖区和水体净化区,利用机械设备推动水体流动,进行高密度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沛县地处微山湖湖畔,水源丰富,是淡水养殖的天然场所,全县高标准鱼塘面积4.09万亩,其中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面积0.12万亩,水槽面积10450m^(2),养殖品种以加州鲈鱼、草鱼、鲫鱼养殖为主,年产量约0.21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生态循环养殖 跑道鱼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4
作者 孙静妤 李敏 +4 位作者 呙金亮 李奎 石伟 邱文杰 管卫兵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3-371,共9页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盐、亚硝态氮、氨氮等水环境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9.2%、14.0%、100%,2021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1%、100%,2022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9%、74.4%、100%。试验结果显示,2022年稻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水平,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池塘养殖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模式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纯厚 魏小岚 +5 位作者 王学锋 颉晓勇 胡维安 陆琴燕 刘璐 徐娇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05-108,共4页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 简要介绍了循环水养殖原理,分析了当前对虾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的技术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对虾养殖是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实现一种高效、减排、降低养殖生产风险、减轻养殖水环境污染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对虾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有效新模式,是现今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升级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当前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循环池塘养殖 养殖模式 技术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蒋阳阳 李海洋 +5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汪翔 魏泽能 叶晓明 王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 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_(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状况。结果显示:DO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TP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NH4^(+)-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NO2^(-)-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COD_(Cr)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研究表明: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使用水质生物及物理调控技术,可以使整个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质理化指标 质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对宝石鲈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欧红霞 王广军 +3 位作者 李希国 付兵 夏耘 李本旺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2期29-34,共6页
评估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Scortum barcoo)的肌肉营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宝石鲈肌肉营养品质的调控以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宝石鲈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 评估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Scortum barcoo)的肌肉营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宝石鲈肌肉营养品质的调控以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宝石鲈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宝石鲈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池塘养殖的宝石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的生长较有优势,特定生长率(1.44%/d)和存活率(90%)均较高,饲料系数(1.2)较低;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宝石鲈肌肉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显著升高了血清补体C的含量(P<0.05)。研究表明,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有助于提高养殖宝石鲈的品质,提升其机体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鲈 跑道式池塘循环养殖 营养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蒋阳阳 李海洋 +4 位作者 崔凯 吴明林 汪翔 魏泽能 周蓓蓓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887-1890,共4页
为探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及经济效益,开展了大宗淡水鱼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研究。对试验过程中水质理化指标、养殖结果和养殖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通过有效的水质调控技术手段,能保证养殖期间水质总磷(TP)、... 为探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及经济效益,开展了大宗淡水鱼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研究。对试验过程中水质理化指标、养殖结果和养殖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通过有效的水质调控技术手段,能保证养殖期间水质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重铬酸钾指数(CODCr)等理化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宗淡水鱼类每667 m2平均产量达1668 kg,产值21859元,利润5418元。结果表明,通过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采取有效的水质调控手段,能较好的改善养殖水质,提升养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水系统养殖斑点叉尾鮰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林 胡建勇 +2 位作者 李晓东 高攀 徐军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6期433-436,共4页
为探索利用池塘内循环水与传统模式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区别,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昌吉县示范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比较试验。选择3条流水槽开展养殖试验,净化单元放置... 为探索利用池塘内循环水与传统模式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区别,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昌吉县示范基地开展了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比较试验。选择3条流水槽开展养殖试验,净化单元放置生物浮床,对照池塘面积20亩,在同等条件下经过144d的养殖试验,记录养殖数据,分析比较两种养殖模式的斑点叉尾鮰生长情况和养殖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和对照池塘比较,虽然单产相当,但亩均效益大幅提高,主要在人工费、水资源费、生产管理环节和投入品用量等方面支出明显减少,流水槽系统较传统池塘低4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养殖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传统模式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主要模式及减排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凯 《科学养鱼》 2019年第7期81-82,共2页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式池塘养殖模式、IPA、IPRS等)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核心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水槽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水槽高密度流水养殖...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式池塘养殖模式、IPA、IPRS等)是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其核心是在室外池塘设置一定数量长方形养殖水槽,将养鱼和养水在空间上隔离,水槽配套增氧机、推水泵、集污槽等设施,通过水槽高密度流水养殖和池塘水体循环流水自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产污系数 鲤鱼苗 池塘养殖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翘嘴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威 姜雪照 +3 位作者 张汉邦 郭伟成 李彩娟 凌去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98,共5页
为探索池塘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的影响,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藕、菱)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试验设置了20、30、40尾/m2三... 为探索池塘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的影响,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藕、菱)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试验设置了20、30、40尾/m2三个养殖密度梯度,每个放养密度组重复3次,对不同养殖密度翘嘴鳜的生长速度、饵料系数、肌肉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翘嘴鳜平均日增重由4.86 g降至4.19 g,成活率由92.88%降至86.49%,饵料系数由3.77增至4.34。肌肉干物质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TAA)含量是76.06~80.89 g/100 g、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是30.39~31.28 g/100 g。肌肉中营养物质包括TAA、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等均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条件下适宜养殖密度为30尾/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养殖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养殖密度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磷收支的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陶冶 朱健 +2 位作者 李冰 侯诒然 封功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5,共10页
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相组合,是将养殖生产与净化养殖废水并举的新思路,研究该组合系统中氮、磷物质的源-汇作用,对系统工艺参数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生源要素的流向... 池塘循环水养殖与人工湿地相组合,是将养殖生产与净化养殖废水并举的新思路,研究该组合系统中氮、磷物质的源-汇作用,对系统工艺参数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生源要素的流向与收支,并通过氮、磷收支评价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在5个月的试验周期内,饲料投入是该养殖系统氮、磷收入最主要的途径,分别占总收入的65.61%和81.44%,其次是水体中带入的氮、磷。在试验初期,由于养殖生物与湿地植物的生物量较小,因此其对系统的氮、磷收入部分贡献较小。沉积物蓄积是氮、磷最主要的支出途径,占总支出氮、磷的比例为28.60%和42.23%;其次为养殖生物的收获,占总支出氮、磷的26.05%和30.77%;人工湿地植物与基质蓄积的氮、磷占总支出的15.81%和16.11%;通过池塘底泥渗漏损失的氮、磷较少。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3.72%~66.32%、36.35%~72.40%、44.69%~57.32%,且氨氮与总氮的去除率受温度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池塘尾水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可通过植物收割、基质移除等方式去除系统内未被有效利用的氮、磷,减少池塘内源性氮、磷的蓄积。人工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养殖 人工湿地 净化效果 氮磷收支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生长、生理指标和GH、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倪金金 王裕玉 +4 位作者 徐钢春 聂志娟 孙毅 李全杰 徐跑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5-813,共9页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指标、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2、0.4、0.6 kg/m^33个养殖密度组(记为SD1、SD2、SD3组),养殖试验共进行120 d,分别在养殖试验的第30、60、90、120天时,采集样本并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30 d时,SD2组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SD1、SD3组(P<0.05),而在60~120 d时鱼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120 d时,SD3组血清皮质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120 d时,SD1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SD3组(P<0.05);30 d时,SD2组鲈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60、90 d时,SD3组鱼脑部GH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D1组(P<0.05),而SD1组鱼肝脏IGF-I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SD3组(P<0.05),120 d时鱼脑部GH与肝脏IGF-I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养殖前30 d,养殖密度为0.4 kg/m^3组大口黑鲈生长较好,但在养殖后期,养殖密度增加会引起大口黑鲈的生长下降、免疫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养殖密度 生长 生理指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循环水池塘养殖现状与存在问题对策
14
作者 周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期96-97,共2页
循环水池塘养殖是一种新型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已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文介绍了循环水池塘养殖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循环水池塘养殖项目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养殖户积极性、养殖现状与养殖传统、维护管理、... 循环水池塘养殖是一种新型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已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文介绍了循环水池塘养殖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循环水池塘养殖项目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养殖户积极性、养殖现状与养殖传统、维护管理、渔场转让等相关问题,并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池塘养殖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朋 徐钢春 +2 位作者 聂志娟 王裕玉 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 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溶解氧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4:00,且在低密度组(15000尾/110 m^2)中持续至18:00;高密度组(25000尾/110 m^2)中的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均普遍高于低密度组。在昼夜变化中,除净水区外,各水平位点的溶解氧浓度普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和水温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相关性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在7—11月,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616,P<0.01),栅藻、平裂藻、裸藻、隐藻和十字藻在多个月份中占据着数量优势;浮游动物密度呈现“M”形波动,轮虫数量远多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异尾轮虫在9月的占比达37%,在其余月份,臂尾轮虫的占比达37%~64%;溶解氧昼夜差值逐渐缩小,每个月份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皆与水温呈极显著的相关性(0.814≤r≤0.933,P<0.01)。综合分析可知,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昼夜变动主要与水温相关,同时与浮游动植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季节变化中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浮游动植物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刚 魏泽能 +2 位作者 叶晓明 汪翔 崔凯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20期171-173,共3页
2020年,在宿州市泗县黑塔镇盛源家庭农场进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共设置4条养殖槽。结果表明:4条养殖槽共收获商品斑点叉尾鮰71554 kg,总产值145.98万元,总投入85.04万元,利润60.94万元,投入产出比1.00∶1.72;水质监测... 2020年,在宿州市泗县黑塔镇盛源家庭农场进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共设置4条养殖槽。结果表明:4条养殖槽共收获商品斑点叉尾鮰71554 kg,总产值145.98万元,总投入85.04万元,利润60.94万元,投入产出比1.00∶1.72;水质监测结果良好;斑点叉尾鮰肉质紧致密实、口感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池塘工程化循环养殖 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狐尾藻和空心菜对模拟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鹏 张紫英 +3 位作者 李文红 温晴宇 徐紫娟 杨卓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12-2820,共9页
【目的】探究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Gaudich)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在漂浮环境培养条件下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适应性及对氮磷营养的吸收和去除效果,为促进2种植物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探究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Gaudich)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在漂浮环境培养条件下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适应性及对氮磷营养的吸收和去除效果,为促进2种植物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狐尾藻和空心菜为供试植物,设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为5、10、15mg/L和1、2、3 mg/L的低(A)、中(B)、高(C)3组模拟养殖尾水,比较2种植物在培养42 d时的生物量、氮磷累积量,以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绿狐尾藻在A、B、C组持续生长42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生长时间延长、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在A、B、C组正常生长28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A组。在42 d的试验期内,绿狐尾藻对水体氨氮(NH4+-N)、TN、活性磷(SRP)和TP的去除率最高,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且去除氨氮能力最强,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的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28 d后植株生长和去除能力下降。植物氮磷吸收贡献率结果显示,3组模拟养殖尾水中,绿狐尾藻植物吸收的氮磷贡献率介于33.65%~99.82%,高于空心菜的2.34%~62.21%。绿狐尾藻对低、中、高氮磷水平模拟养殖尾水的适应性优于空心菜;植物吸收是绿狐尾藻去除水体氮磷的主要途径。【结论】绿狐尾藻对水体氮磷的适应范围较广,表现为喜高氮磷,对水体氮磷水平的适应能力、生长和水体净化能力优于空心菜,可用于南方池塘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应用潜力优于空心菜。空心菜的生长和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应用于夏秋季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时宜定期收割以保证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狐尾藻 空心菜 氮磷累积 碳氮磷去除率 池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渔系统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董贯仓 王亚楠 +3 位作者 孙鲁峰 师吉华 杜兴华 谭圣延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1期65-68,共4页
采用围隔实验法考察不同虾蟹共作稻渔系统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稻田及分别投放小龙虾和河蟹等稻渔共作系统均对养殖尾水净化作用显著,且相互间基本无显著差异(P>0.05);稻渔系统对水体中氨氮、亚硝氮、TN和TP的最大去除率... 采用围隔实验法考察不同虾蟹共作稻渔系统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稻田及分别投放小龙虾和河蟹等稻渔共作系统均对养殖尾水净化作用显著,且相互间基本无显著差异(P>0.05);稻渔系统对水体中氨氮、亚硝氮、TN和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48%、78.13%、37.97%和53.05%;养殖尾水中I Mn与悬浮物于1 d~2 d、氨氮于2 d~4 d、TN于4 d~8 d、TP于8 d~16 d后显著降至较低水平;混养小龙虾和河蟹未对稻田净化水体产生显著扰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稻田系统 净化效果 渔业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生态沟渠对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呙金亮 李奎 +4 位作者 孙静妤 李敏 石伟 邱文杰 管卫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6-213,共8页
[目的]研究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中的水质沿程变化以及其净化效果,以期为稻渔共作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合理构建和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一种由不同类型生态沟渠联通耦合的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于2020年和2021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 [目的]研究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中的水质沿程变化以及其净化效果,以期为稻渔共作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合理构建和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一种由不同类型生态沟渠联通耦合的复合生态沟渠系统,于2020年和2021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监测,研究复合生态沟渠对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效果。[结果]2020年池塘养殖尾水磷酸盐去除率为96.21%,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为91.27%,氨氮去除率为94.75%。2021年池塘养殖尾水磷酸盐去除率为68.96%,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为61.36%,氨氮去除率为51.92%;稻田退水净化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结论]复合生态沟渠应用于池塘养殖尾水和稻田退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沟渠 池塘养殖 稻田退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鸿宾 詹国顺 罗旋 《南方农业》 2021年第23期217-218,共2页
利用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效果显著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从而节约水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基于此,分析生态治理... 利用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效果显著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从而节约水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基于此,分析生态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为推广生态治理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技术 池塘循环养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