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虾养殖池塘底质修复技术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黄建荣 林文辉 +1 位作者 曾伟 徐润林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326-329,共4页
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共检测到原生动物86种,其中纤毛虫48种;鞭毛虫25种,肉足虫13种。原生动物优势种主要由一些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或固着生长的种类组成,如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ullus)、透明鞘居虫(V... 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共检测到原生动物86种,其中纤毛虫48种;鞭毛虫25种,肉足虫13种。原生动物优势种主要由一些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或固着生长的种类组成,如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ullus)、透明鞘居虫(Vaginicola crystalline)、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和钟虫(Vorticella sp.)等,这些原生动物有以腐质和藻类为食、耐污性较强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养殖初期,使用底质修复技术的试验池塘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恢复比对照塘快,PFU群集的原生动物种类数和密度比对照塘多,水质比对照塘好,嗜污性相对较强的一些纤毛虫如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ium)、拟瘦尾虫(Paruroleptus spp.)等比对照塘出现晚。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使用底质修复技术的试验塘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比对照塘稳定,原生动物种类数和密度起伏小,pH值、透明度变化幅度也小于对照池塘,没有发生病害,水质较对照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底质修复技术 原生动物群落 PFU方法 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华南地区池塘环境质量改善比较研究
2
作者 曾汝 胡铁焕 +4 位作者 胡采芹 曾艳艺 孙金辉 王超 崔培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5期7-16,共10页
华南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大、产量高、随着绿色健康养殖标准体系新要求和养殖尾水排放新标准的出台,池塘养殖环境质量要求趋于严格。本研究对华南地区养殖池塘开展试验,构建沉水植物修复池塘(MFP),并与邻近的养殖投饵池塘、蓄水池塘和景观... 华南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大、产量高、随着绿色健康养殖标准体系新要求和养殖尾水排放新标准的出台,池塘养殖环境质量要求趋于严格。本研究对华南地区养殖池塘开展试验,构建沉水植物修复池塘(MFP),并与邻近的养殖投饵池塘、蓄水池塘和景观池塘进行比较,以探讨沉水植物修复对池塘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轮叶黑藻、密刺苦草和菹草组合的沉水植物构建群落及修复半年后,MFP水体透明度提高50%以上,并持续增加至全塘清澈见底。随着修复时间从半年到1年进一步延长,MFP水体NH_(4)^(+)-N、TN、Zn、Cr、Pb、Cu、TP含量均显著下降,下降率介于23%~92%;底泥TN、TP、TOM及重金属Cu、Zn含量亦显著下降,下降率分别为27%、42%、45%及70%和30%;MFP水质和底泥均达到清洁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沉水植物构建群落可协同降低池塘水质和底泥环境中氮、磷含量,缓解养殖池塘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抑制藻华暴发,稳定池塘生态环境,为构建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密刺苦草 菹草 水质 底泥 池塘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鱼病防治技术
3
作者 马明发 凌武海 《渔业现代化》 2003年第4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鱼病 防治技术 池塘修复 养殖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解晓祥 《江西水产科技》 2019年第2期14-15,共2页
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养鱼产业,淡水鱼生态养殖已经成为了各地水产业主要的发展态势。在新时期下,淡水鱼生态养殖方法也层出不穷,不仅保证了淡水鱼产品质量,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和污染,提升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养鱼产业,淡水鱼生态养殖已经成为了各地水产业主要的发展态势。在新时期下,淡水鱼生态养殖方法也层出不穷,不仅保证了淡水鱼产品质量,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和污染,提升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养殖的含义,进而提出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生态养殖 循环水养殖 鱼稻综合种养 池塘原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