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初期“理科”教学的研究及启示——以“江苏省教育会”的教研活动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卫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125,共5页
"理科"教学问题引发关注,折射着近代中国学人对于理科意义与功能的深切认知以及厚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江苏省教育会关于理科教学的研究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时制宜、循序渐进,旨在建构一种理科教学范式,以示范全国。梳... "理科"教学问题引发关注,折射着近代中国学人对于理科意义与功能的深切认知以及厚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江苏省教育会关于理科教学的研究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时制宜、循序渐进,旨在建构一种理科教学范式,以示范全国。梳理江苏省教育会研究理科教学的场景,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理科教学 江苏省教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教育会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 被引量:1
2
作者 谢长法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0-42,共3页
江苏省教育会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教育团体之一。民国初年,在张謇、黄炎培等人的领导下,它通过组织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织职业教育讲演活动、刊行《教育研究》杂志、出版职业教育书籍等方式,对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重... 江苏省教育会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民间教育团体之一。民国初年,在张謇、黄炎培等人的领导下,它通过组织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织职业教育讲演活动、刊行《教育研究》杂志、出版职业教育书籍等方式,对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教育会 黄炎培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省议会与民间社团之间的冲突——以江苏省议会“议员加费案”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谷秀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1-221,共11页
民国时期江苏省议会曾因"议员加费案",与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主的社团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从而在民国议会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页。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是江苏省议会试图通过削减教育经费来加薪,如此"争费自肥"自然... 民国时期江苏省议会曾因"议员加费案",与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主的社团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从而在民国议会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页。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是江苏省议会试图通过削减教育经费来加薪,如此"争费自肥"自然受到了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代表的江苏各界的激烈抨击。面对教育会的批评,尽管省议会也做了种种回击,但最终被迫放弃了加费举动,江苏省教育会更借此初步实现了江苏教育经费的独立化。在议员加费案中,作为民间社团的江苏省教育会之所以能屡屡压过作为政府机构的省议会,除了其作为新式职业社团能集合动员全省教育界的能量外,民国初年特殊的政治生态也是导致出现此现象的另一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议会 议员加费案 江苏省教育会 教育经费独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5年江苏教育厅长易职风潮 被引量:2
4
作者 谷秀青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8-82,共5页
1925年北洋中央政府下令罢免江苏教育厅长,此令在江苏引起了一场关于反对教育厅长的易职风潮,江苏省教育会首当其冲地发出反对北洋政府的呼声。正因江苏省教育会如此的政治主张,使得北洋中央政府及教育部对于已成尾大不掉的江苏省教育... 1925年北洋中央政府下令罢免江苏教育厅长,此令在江苏引起了一场关于反对教育厅长的易职风潮,江苏省教育会首当其冲地发出反对北洋政府的呼声。正因江苏省教育会如此的政治主张,使得北洋中央政府及教育部对于已成尾大不掉的江苏省教育会多有压制。江苏省教育会也并非坐以待毙,针对政治上层资源的疏离,其利用地缘、学缘等各种关系,采取争取在京同乡议员、本省地方名流、外省学界援助等方式与北洋中央政府及国民党分庭抗礼;同时江苏省教育会与军阀之间为共同应对国民党的北伐,双方时而联合,时而对立,与国民党展开一场权力重组的争夺,进而影响了近代江苏乃至中国地方政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厅长 易职 江苏省教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访华与五四时期的地方教育界 被引量:1
5
作者 季剑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5,共13页
杜威访华是五四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意义的文化事件。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代表的地方教育界,在促成杜威访华和安排其在国内的行程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对杜威的译介侧重于其实验主义哲学,希望借助杜威在北大的课程与演讲,提升... 杜威访华是五四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意义的文化事件。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代表的地方教育界,在促成杜威访华和安排其在国内的行程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对杜威的译介侧重于其实验主义哲学,希望借助杜威在北大的课程与演讲,提升北大的学术水准;而作为教育家的杜威,却主要在地方教育界觅得知音。这一分途在新文化运动中极具症候意义。透过杜威的眼光以及杜威访华所关联的诸多人事,我们得以重新思考地方教育界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访华 地方教育 胡适 江苏省教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走美国道路的一种尝试:杜威访华的历史缘起
6
作者 彭姗姗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54,286,共16页
由多个机构联合推动的杜威在华讲学是一次深入的中美文化交流,潜藏着对于“教育文化改造加议会民主政治”的美国道路的倡导。重建促成杜威讲学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五四”前后美国进步主义文化乃至美国道路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深层根源... 由多个机构联合推动的杜威在华讲学是一次深入的中美文化交流,潜藏着对于“教育文化改造加议会民主政治”的美国道路的倡导。重建促成杜威讲学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五四”前后美国进步主义文化乃至美国道路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深层根源,意义重大。杜威访华起初是一时兴起的私人观光之旅,逐渐发展成被各机构聘请长期在华讲学。以江苏省教育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邀请机构网络和以胡适为核心的杜威弟子们在促成杜威讲学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杜威在华讲学不无偶然,但美国进步主义文化乃至美国道路在“五四”前后的广泛传播,则是晚清以来中美合作潮流发展至“五四”所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晚清以来中美实业界不断推动合作计划、美日在东亚的争夺在1918年趋于白热化、苏沪民族工商业在一战期间的繁荣发展以及依托于这一资本集团的江苏省教育会势力的壮大、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改革的蓬勃开展共同造就了这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访华 江苏省教育会 社会联美 《新共和》 情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革命的代际继替与青年塑造:以上海左翼青年运动为例(1924—1927)
7
作者 陈艳楠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共33页
本文从代际继替的视角审视国民革命时期上海的左翼青年运动,并通过对中国青年运动的溯源,展示了左翼青年与东南立宪派绅士精英提出不同建国方案的理由。受国家有机体思想的影响,青年要求从内在精神维度建立个体与国体的同一性,按照国体... 本文从代际继替的视角审视国民革命时期上海的左翼青年运动,并通过对中国青年运动的溯源,展示了左翼青年与东南立宪派绅士精英提出不同建国方案的理由。受国家有机体思想的影响,青年要求从内在精神维度建立个体与国体的同一性,按照国体理念自我塑造并结成新型团体,缔造一体化的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超脱现实性与无政府主义伦理的影响,使得青年群体倾向于改造介于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传统社会组织及其人伦关系,否定东南绅士精英依托“绅治式民主”的现代化革新的正当性,这使得东南绅士的改革表现出一种“工程—技术”取向,左翼青年则表现出社会正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风格。国民革命时期的上海左翼青年通过各级党团、革命学校、革命报刊、学生联合会等塑造新的舆论系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上对青年进行重新塑造,促使青年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理解自我与社会,建立唯物主义的“宇宙—社会观”和集体主义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国民革命 少年中国学会 绅士精英 江苏省教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裕藻、沈尹默1920年代和教育界的势位之争
8
作者 陆建德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4,111,共10页
民国初期,北京教育界多门户派系之争,章太炎的浙籍弟子一度在北京大学占主导地位,他们还得到在京城广有人脉的李鸿藻之子李石曾的支持。蔡元培主持北大,一心鼓励学生潜心学问,他对五四时部分学生的行为不以为然,与浙籍教授也不想走得太... 民国初期,北京教育界多门户派系之争,章太炎的浙籍弟子一度在北京大学占主导地位,他们还得到在京城广有人脉的李鸿藻之子李石曾的支持。蔡元培主持北大,一心鼓励学生潜心学问,他对五四时部分学生的行为不以为然,与浙籍教授也不想走得太近。他力荐来自江苏教育会的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颇有深意。本文对这段时期的史料有所发掘,同时又论及马裕藻和沈尹默等人在1924年10月“首都革命”中的激进行为,并指出两人在第二年女师大学潮过程中起到过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子赔款退还款 江苏省教育会 黄炎培 蒋梦麟 马裕藻 沈尹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中的“留蔡助蒋”再探 被引量:7
9
作者 林辉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3-109,共7页
蔡元培的辞职及由此引发的"挽蔡"斗争,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插曲。这一事件中除了反抗北京政府这个大题目外,还掺杂着当时教育界复杂的人事关系。蔡元培辞职、复职问题一波三折,且各方均试图对此施加影响,以形成对... 蔡元培的辞职及由此引发的"挽蔡"斗争,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插曲。这一事件中除了反抗北京政府这个大题目外,还掺杂着当时教育界复杂的人事关系。蔡元培辞职、复职问题一波三折,且各方均试图对此施加影响,以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但真正能够直接影响其决策的主要是汤尔和、马叙伦和江苏省教育会的黄炎培、蒋梦麟等人。相比而言,沈尹默、胡适等人对蔡元培在出处等重大问题上的影响力则要小得多。最终,汤尔和等人主导的"留蔡助蒋"方案得以实现,对此后北大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留蔡助蒋” 江苏省教育会 汤尔和 马叙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与国都之间——蒋梦麟与新文化运动的初兴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佳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8,175,共11页
“新文化”之所以“运动”起来,关涉某些身兼“思想家”与“运动家”角色的人物。蒋梦麟与江苏省教育会同人依托“欧战”后举国求新的氛围,在沪组建新教育共进社,联结南北以谋全国文教新潮之起。关于何为“新潮”,蒋梦麟将之统一于“平... “新文化”之所以“运动”起来,关涉某些身兼“思想家”与“运动家”角色的人物。蒋梦麟与江苏省教育会同人依托“欧战”后举国求新的氛围,在沪组建新教育共进社,联结南北以谋全国文教新潮之起。关于何为“新潮”,蒋梦麟将之统一于“平民主义”;在此主义与相应立场影响下,蒋梦麟早早将五四爱国风潮“自然”并接既起的文教新潮,继而以不同于蔡元培、胡适诸人的方式,参与促成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然而蒋梦麟转至北京大学,东南方面对于“新文化”的界定意识与权力更趋弱化。以蒋梦麟在五四前后的言行为主线,结合相关的组织行为逻辑,可揭示新文化运动“生成”史在聚焦于北京大学或《新青年》的叙述之外的一个重要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梦麟 五四前史 新文化运动 教育共进社 江苏省教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