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东部平原区V_(S30)经验预测模型和场地分类
1
作者 刘瑞辰 张力方 +2 位作者 方怡 彭艳菊 吕悦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53,共17页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_(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_(S30)值进行预测。本文... 江苏东部平原区地震风险较高,深厚松软的覆盖层也会加重震害程度,研究该地区场地地震动效应非常重要。V_(S30)是反映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缺乏钻孔数据或钻孔深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对V_(S30)值进行预测。本文基于江苏东部平原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建立了一个包含678个深钻孔的数据库。利用6种V_(S30)外推模型,对数据库中的钻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建立了江苏模型。随后评估和对比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给出在此类滨海平原区域最适用的V_(S30)外推模型为DEA13江苏模型。将江苏模型和其他外推模型的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模型系数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V_(S30)外推模型的区域性。此外,还探讨和验证了基于地形坡度、基于第四纪沉积物深度的预测模型在本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这两类模型在本研究区的表现不佳。最后,探讨了场地类别与V_(S30)值的关系,并给出了在江苏东部平原区Ⅲ、Ⅳ类场地的V_(S30)边界值。在地质条件与本研究区相似的滨海平原地区,推荐使用DEA13江苏模型推导浅钻孔场地的V_(S30)值。研究结果为本地区提供了可靠的V_(S30)预测模型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区域地震动模型的构建和地震灾害评估的开展,也为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条件 V_(S30)外推模型 场地分类 江苏东部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