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及其关联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璟 智协飞 +1 位作者 缪锴 罗晓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1-547,共7页
利用1951—2010年我国江淮流域11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和NCAR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相关的西太平洋副高指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及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降水准两年振荡现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 利用1951—2010年我国江淮流域11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和NCAR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相关的西太平洋副高指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及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降水准两年振荡现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准两年振荡分量在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场的年际振荡中十分重要,且经历了由强到弱再到强的变化过程;同时降水与夏季风强度及副高脊线位置的准两年变化均存在较好的同期相关,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年际尺度上,并分别在4 a和1 a时间尺度上有明显的滞后、超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 准两年周期振荡 东亚夏季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回报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颉卫华 吴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2-978,共1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6月24日~7月3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式起报时间为1998年6月24日00时,使用前10天NCEP-II再分析逐时温度、涡度和散度场进行预报... 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6月24日~7月3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式起报时间为1998年6月24日00时,使用前10天NCEP-II再分析逐时温度、涡度和散度场进行预报前初始协调(spin-up)积分,产生模式初值,预报时段为1998年6月24日~7月10日,回报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全球500hPa位势高度的天气尺度演变过程具有4~7天的可预报性;BCC_AGCM2.0.1模式对中国区域的降水以及大气环流场具有3~4天的可预报性,6月24日起报后3天内的预报降水区域位置与实况一致,但中心强度有所差异。对起报后未来2天的5mm和10mm以上的降水预报能力相对较强,ETS评分值达到了0.25以上,HK评分超过了0.4,降水区域范围预报较为准确,BIA评分趋于1.0。模式对20mm以上的降水也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但模式对大于30mm以上强降水的预报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回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