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清之际的比兴诗学——以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四家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卓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新型的比兴诗学。这套诗学,以追求结构的多重性、审美的内向性、格调的正统性以及诠释的比附性为典型特征。经由诗学争鸣与师友传播等途径,迅速影响清初的诗坛,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诗学批评中有关政教美刺精神、唐宋诗优劣、李商隐诗学地位的重新界定以及诗重比兴等重要问题的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诗学 七子派 竟陵派 江南诗坛 清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