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 被引量:16
1
作者 朱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 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的一个重要变动即晚清义赈的兴起时,其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在单纯面对这场灾荒的情况下,江南地方的种种反应都贯穿着捍卫乡土安全的地方性立场,而其间出现的江南士绅前往苏北赈灾的行动,在本质上仍是江南自明清以来地方性救荒传统的某种延伸。这就提醒我们,在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时,切不可过于低估内在传统资源的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戊奇荒” 江南士绅 苏北赈灾 义赈 地方性 地方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光之际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8
2
作者 徐茂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7-144,共8页
19世纪 60年代 ,江南经过连年的残酷战争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流民遍地 ,盗匪成群 ,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 ,上海租界的畸形繁荣所导致的风俗“浇漓” ,也从根本上侵蚀瓦解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太平天国失败之后 ,江南士绅为... 19世纪 60年代 ,江南经过连年的残酷战争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流民遍地 ,盗匪成群 ,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 ,上海租界的畸形繁荣所导致的风俗“浇漓” ,也从根本上侵蚀瓦解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太平天国失败之后 ,江南士绅为维护自身的权利 ,与地方政府一起在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重建江南社会秩序。然而 ,历史证明 :在近代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大势所趋时 ,这种以复古为旨趣的秩序重建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短期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士绅 社会秩序 太平天国 上海 清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李慈铭看十九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文学生活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敦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古代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随着历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也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晚清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文考察了十九世纪处于江南绍兴的士绅李氏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日常生活,重点考察了他... 古代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随着历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也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晚清文人的日常文学生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文考察了十九世纪处于江南绍兴的士绅李氏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日常生活,重点考察了他的日常文学生活,并揭示了其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关系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士绅 日常生活 日常文学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排斥的外来者:青州赈灾中的英国浸礼会与江南士绅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1-251,共11页
波及华北五省、牵连上千万民众的丁戊奇荒,其最初的发难点位于青州府,而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藉助近代传播媒介对灾荒的报道和募捐将青州府旱灾的消息发散至全国乃至西方社会,并掀起了近代第一次中外共同参与的救荒行动。尽管带着... 波及华北五省、牵连上千万民众的丁戊奇荒,其最初的发难点位于青州府,而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藉助近代传播媒介对灾荒的报道和募捐将青州府旱灾的消息发散至全国乃至西方社会,并掀起了近代第一次中外共同参与的救荒行动。尽管带着善意而来,但拥有西方强权标签的李提摩太却成为青州地方官和江南士绅共同的排斥对象,李提摩太最终被迫放弃了与两者合作救荒的计划,从而宣告了英国浸礼会以慈善形式第一次参与青州公共事务尝试的失败,而其宣教事业也并未在救荒中出现预期的发展。另外,江南士绅利用上层政治力量强迫青州绅富归还土地的赎田案对当地绅富的权威提出挑战,但因江南士绅无法提供足够的赎田资金而致使赎田案沦落为束之高阁的公告文本,江南士绅也最终遗憾离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 英国浸礼会 李提摩太 江南士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茂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114,共7页
赋税是传统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中最直接的纽带,围绕赋税的数额及征收方法的变化,可以窥视国家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演变。江南重赋由来已久,士绅作为官民之中介,在明清减赋中的角色前后变化很大。本文以晚清苏州潘氏在减赋中的角色为例... 赋税是传统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中最直接的纽带,围绕赋税的数额及征收方法的变化,可以窥视国家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的演变。江南重赋由来已久,士绅作为官民之中介,在明清减赋中的角色前后变化很大。本文以晚清苏州潘氏在减赋中的角色为例,通过分析相关谱牒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家族、家族与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士绅家族是如何积聚其社会资本,并如何发挥其效用的。从晚清江南减赋的过程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离不开国家与地方权力关系变化之大势,其次则是士绅所控制的社会网络构成了有效的社会资源,各种力量的耦合共同促成了减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江南士绅 苏州潘氏 社会资本 减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江南赋税问题探析——以“哭庙案”与“奏销案”为例
6
作者 刘彩萍 《农业考古》 2015年第6期82-84,共3页
清朝顺治末年,统治者借清理财政之名,以江南士绅"抗缴钱粮"为借口,先后发动"哭庙案"与"奏销案",给当时反抗清政府的江南士绅以沉重打击。清初江南士绅的这两场灾祸皆因赋税征收而引发,从"哭庙案&qu... 清朝顺治末年,统治者借清理财政之名,以江南士绅"抗缴钱粮"为借口,先后发动"哭庙案"与"奏销案",给当时反抗清政府的江南士绅以沉重打击。清初江南士绅的这两场灾祸皆因赋税征收而引发,从"哭庙案"与"奏销案"着手,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探究清初江南赋税问题,尤其是江南重赋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税 江南士绅 哭庙案 奏销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丁戊奇荒中的博弈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德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54,共7页
有四股力量参与山东丁戊奇荒赈灾,分别是传教士、官府、本地士绅和江南士绅。他们运用各自的资本,在东赈这个舞台上展开博弈。从权力的视角来看东赈场域,可以看到四股力量多元平衡的格局,从文化视角看东赈场域,可以看到本土文化和外来... 有四股力量参与山东丁戊奇荒赈灾,分别是传教士、官府、本地士绅和江南士绅。他们运用各自的资本,在东赈这个舞台上展开博弈。从权力的视角来看东赈场域,可以看到四股力量多元平衡的格局,从文化视角看东赈场域,可以看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对立冲突又相互合作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戊奇荒 传教士 山东 江南士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