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汉逊酵母菌败血症1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周贵民 谢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80-482,共3页
异常汉逊酵母菌败血症1例报告/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周贵民,谢灵近年来由真菌特别是酵母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日见增多,菌血症、败血症的报道已屡见于各种刊物,但国内尚未见由异常汉逊酵母菌(Hansenulaanomal... 异常汉逊酵母菌败血症1例报告/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周贵民,谢灵近年来由真菌特别是酵母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日见增多,菌血症、败血症的报道已屡见于各种刊物,但国内尚未见由异常汉逊酵母菌(Hansenulaanomala)所致感染的报告。我们发现1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异常汉逊酵母菌 薄膜念珠菌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重组异常汉逊酵母菌Ar_Han0458的转录组学分析及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富集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寒玉 唐朝 +2 位作者 冯光文 毛培宏 蔡长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5,共6页
研究可稳定遗传的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在发酵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信息及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的5个发酵时间点的RNA-seq数据。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各发... 研究可稳定遗传的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在发酵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信息及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的5个发酵时间点的RNA-seq数据。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各发酵时间与0 h相比,下调表达基因数量多于上调表达;除发酵96和72 h外,相邻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均以下调为主;发酵48和72 h时的基因表达谱相近。各发酵时间点间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GO功能均以细胞过程、细胞和催化活性为主。KEGG富集分析显示,10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谷胱甘肽的代谢,谷胱甘肽的合成速率分别在24和96 h达到峰值,与实验测得胞外GSH产量变化趋势一致。重组异常汉逊酵母Ar_Han0458在发酵96 h时差异表达基因数目以上调为主,且谷胱甘肽合成速率最快。该研究为重组异常汉逊酵母的代谢调控研究及其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异常汉逊酵母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谷胱甘肽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异常汉逊酵母菌株792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研究
3
作者 王婷 张寒玉 +4 位作者 蔡长龙 唐朝 毛培宏 钱卫东 李永东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7-62,共6页
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异常汉逊酵母菌株792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基础上,对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全基因组中重复序列... 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基因的表达调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异常汉逊酵母菌株792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基础上,对基因组重复序列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全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总长346 417bp,其中,串联重复序列238 164bp,散在重复序列108 253bp,占基因组长度的2.52%,平均每4.05Kb就有一个重复序列.微卫星DNA序列中重复单元拷贝数大多低于15次,其优势碱基类型为三核苷酸重复,重复单元基序为AAC的微卫星序列数目最多;小卫星DNA序列重复单元拷贝数小于微卫星DNA,主要分布1~3次,重复单元大于15bp的小卫星序列数目随着重复单位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散在重复序列中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数目最多,滚环(RC)平均长度最长.本研究结果为汉逊酵母菌的分子定向育种和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汉逊酵母菌 基因组 小卫星DNA 微卫星DNA 散在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在胃酸、肠胆盐环境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肖新云 刘又嘉 +1 位作者 邓艳玲 谭周进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6-8,共3页
为探究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在酸性、胆盐环境及人工胃肠液下的存活情况,采用活菌计数法,分别在p H值1.0、1.5、2.0、2.5,胆盐浓度0.2%、0.3%、0.4%的PDA液体培养基,人工胃液作用0、2、4 h,以及人工肠液作用0、2、4、6、8、10 h环境下,测定... 为探究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在酸性、胆盐环境及人工胃肠液下的存活情况,采用活菌计数法,分别在p H值1.0、1.5、2.0、2.5,胆盐浓度0.2%、0.3%、0.4%的PDA液体培养基,人工胃液作用0、2、4 h,以及人工肠液作用0、2、4、6、8、10 h环境下,测定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活菌数。结果表明:耐酸试验中,该菌株在p H值1.0没有存活,p H值1.5、2.0、2.5活菌数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1);耐胆盐试验中,该菌株在0.4%的高胆盐浓度下仍然存活,活菌数随胆盐浓度增加而降低;人工胃液试验中,与0 h比较,2 h、4 h活菌数显著增加(P<0.01);人工肠液试验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该菌株活菌数先升后降,但都比0 h活菌数增加。可见,汉逊德巴利酵母菌能够耐受较高的酸性环境和较高的胆盐环境,并在人工胃肠液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存活能力,符合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菌 耐酸 耐胆盐 人工胃液 人工肠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动脉炎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基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及鉴定
5
作者 杜建 王志亮 +2 位作者 宋厚辉 金宁一 张念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5,共3页
目的:构建马动脉炎病毒读码框ORF5、ORF6、ORF7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全长片段的克隆载体及汉逊酵母穿梭载体,并获得重组工程菌,为下一步酵母表达重组目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病毒核酸中扩增ORF5、ORF6和ORF7读码框的全长基... 目的:构建马动脉炎病毒读码框ORF5、ORF6、ORF7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全长片段的克隆载体及汉逊酵母穿梭载体,并获得重组工程菌,为下一步酵母表达重组目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病毒核酸中扩增ORF5、ORF6和ORF7读码框的全长基因,产物回收后分别与PUC18和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DH5αE.coli,经氨苄筛选及测序,建立克隆载体PUC18-GL、PUC18-M和PMD18T-ORF7;以构建的克隆载体为模板,用重新设计的引物构建了汉逊酵母分泌性穿梭载体,然后电转化至汉逊酵母基因组中。结果:所有重组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均出现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证实正确,目的基因ORF5、ORF6与酵母重组成功。结论: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ORF5、ORF6的重组酵母工程菌,为实现分泌表达目的蛋白,进而研制病毒亚单位疫苗及诊断试剂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动脉炎病毒 结构蛋白基因 克隆 汉逊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酸菜汁分离乳酸菌发酵鹿肉干加工工艺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苏苏 张凌 +3 位作者 苑冰冰 赵子瑞 季中梅 周亚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7-116,共10页
为研制营养风味俱佳的发酵鹿肉干新产品,从东北自然发酵的酸菜汁中分离、纯化、鉴定乳酸菌菌株,分析该菌株与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发酵特性,将二者以一定配比组成混合发酵剂用于块状鹿肉发酵并研究其发酵特性。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 为研制营养风味俱佳的发酵鹿肉干新产品,从东北自然发酵的酸菜汁中分离、纯化、鉴定乳酸菌菌株,分析该菌株与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发酵特性,将二者以一定配比组成混合发酵剂用于块状鹿肉发酵并研究其发酵特性。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优选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块状鹿肉发酵工艺研究表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对鹿肉发酵特性影响显著;酸菜汁分离乳酸菌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发酵鹿肉产酸快,利于风味物质形成,适宜作发酵鹿肉干发酵剂;得到发酵鹿肉的p H值、发酵鹿肉干感官评分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鹿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时间20.86 h、发酵温度27.51℃、接种量2.16 m L/100 g;发酵鹿肉的平均p H值为5.07时,发酵鹿肉干感官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菜汁分离乳酸菌 汉逊德巴利酵母菌 鹿肉 发酵 加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分离鉴定及不同温度和pH值下菌株生长情况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国琼 刘敏 +4 位作者 刘耀 徐剑 陈有丽 吴静澜 张永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11-4017,共7页
目的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进行分离鉴定,考察不同温度和pH值对优势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0周至6周样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分别进行培养、菌落计数、分离纯化优势菌种;采用16S rDNA,26... 目的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进行分离鉴定,考察不同温度和pH值对优势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0周至6周样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分别进行培养、菌落计数、分离纯化优势菌种;采用16S rDNA,26S rDNA序列对优势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分别考察阿氏芽孢杆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米曲霉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结果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细菌0周至4周数量增加,4周至6周数量趋于稳定;酵母菌在发酵0周至3周时数量增加,4周至6周数量不断减少;霉菌在0周时没有生长,1周至4周数量平稳增加,5周至6周霉菌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筛选出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以阿氏芽孢杆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米曲霉为研究对象,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5~30、35℃;最适pH值分别为8、6、7。结论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微生物分别为阿氏芽孢杆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米曲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风丹药母 分离与鉴定 阿氏芽孢杆菌 汉逊德巴利酵母菌 米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