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承德普乐寺与乾隆帝治国思想——兼论汉藏文化交流
1
作者 包苏日娜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6,156,共12页
普乐寺作为乾隆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修建与命名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的特点。乾隆帝创造性诠释寺名“普乐”的概念,突破其原有的“胜乐”佛教意象,将之升华为“普天同乐”的政治理想,形成以宗教认同促进多民族国家... 普乐寺作为乾隆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修建与命名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的特点。乾隆帝创造性诠释寺名“普乐”的概念,突破其原有的“胜乐”佛教意象,将之升华为“普天同乐”的政治理想,形成以宗教认同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践范式。另外,该寺中由果莽呼图克图主持的胜乐金刚主题诵经仪式,反映了皇家寺庙举行藏传佛教诵经仪轨的具体面貌及体系,并使其成为王朝化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清朝统治者如何借助佛教资源强化皇权正统性,同时在汉、藏、蒙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塑造政治认同。普乐寺的研究丰富了清代边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图景,也为理解乾隆帝的政治智慧与宗教观念提供了重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乐寺 《普乐寺碑记》 胜乐金刚 乾隆帝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藏文化交流看藏围棋的文化变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运 陈斌 刘坚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藏围棋是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形式,其起源至今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从文化角度,以其形式、理论及技术上看,与中国围棋相近。这种相近似性与藏族与汉族之间文化交流有关,同时其与汉围棋不同之处也体现出藏族特殊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 藏围棋 汉藏文化交流 体育文化 体育活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藏密东传:汉藏文化交流的高潮 被引量:2
3
作者 文厚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26-32,共7页
汉、藏文化是中国对其他少数民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两大主流文化。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互的交流与影响,但古代汉藏文化交流多限于汉藏交界区域或马茶贸易的经济领域。近代以来,以藏密为主的藏文化受到内地知识界的热切关注。经过九世班禅、... 汉、藏文化是中国对其他少数民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两大主流文化。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互的交流与影响,但古代汉藏文化交流多限于汉藏交界区域或马茶贸易的经济领域。近代以来,以藏密为主的藏文化受到内地知识界的热切关注。经过九世班禅、诺那活佛等藏密高僧及内地信众太虚、能海等人的努力,藏密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南京和武汉等地的知识群体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甚至还传播到港、台及海外华人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藏密东传"运动,推动了藏文化在内地的传播。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藏密东传"使中国汉藏两大主流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文化交流 藏传佛教 藏密东传 汉藏关系 九世班禅 诺那活佛 太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吐蕃佛经目录分类看汉藏文化交流
4
作者 王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4,共8页
吐蕃佛经目录分类中的三藏(经、律、论)和大小乘判教分类法,与唐代汉文佛经目录分类结构的相似性,不仅反映了吐蕃佛教在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佛教教义体系认识的深入,也体现了吐蕃佛经分类中的汉藏文化交流。研究吐蕃藏文佛经目录的分... 吐蕃佛经目录分类中的三藏(经、律、论)和大小乘判教分类法,与唐代汉文佛经目录分类结构的相似性,不仅反映了吐蕃佛教在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佛教教义体系认识的深入,也体现了吐蕃佛经分类中的汉藏文化交流。研究吐蕃藏文佛经目录的分类结构,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吐蕃藏文佛经目录分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汉藏文化交融史的深层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佛经目录分类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5
作者 多尔吉 王川 何洁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1-59,共9页
民国时期,开设于四川省巴县(今划属重庆市)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发扬教义,巩固边陲”为主旨,在开办的近20年中,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汉藏佛教丛书,并成为沟通汉藏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为研究汉、藏佛教... 民国时期,开设于四川省巴县(今划属重庆市)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发扬教义,巩固边陲”为主旨,在开办的近20年中,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汉藏佛教丛书,并成为沟通汉藏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为研究汉、藏佛教教理,沟通汉藏文化,促进汉藏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教理院 藏传佛教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世经典与汉藏交流:新近发现的《法显传》藏译本研究
6
作者 看本加 夸新木加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155,156,共14页
《法显传》藏译本由蒙古族高僧洛桑达央以汉文《历游天竺记》为蓝本,并参考蒙古文、外文等多种文本,于1918年翻译而成。藏译本由序言、正文、跋文三部分组成,正文有40章,并有52条注释。通过比对汉藏文本发现,藏译本忠实原文,表达通顺,... 《法显传》藏译本由蒙古族高僧洛桑达央以汉文《历游天竺记》为蓝本,并参考蒙古文、外文等多种文本,于1918年翻译而成。藏译本由序言、正文、跋文三部分组成,正文有40章,并有52条注释。通过比对汉藏文本发现,藏译本忠实原文,表达通顺,极具风格,质量上乘,但也存在对部分原文理解不够、缺译、增译等问题。此藏译本也是继《大唐西域记》之后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藏译,对汉藏佛教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显传》 洛桑达央 《大唐西域记》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萨仁波切与能海法师的师徒往事——兼论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7
作者 邱熠华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7,共11页
民国时期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民族团结的民意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能海法师作为中国现代佛教界著名人物,为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民国时期他与拉萨哲蚌寺高僧康萨仁波切的师徒往事,可谓汉藏佛教... 民国时期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民族团结的民意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能海法师作为中国现代佛教界著名人物,为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民国时期他与拉萨哲蚌寺高僧康萨仁波切的师徒往事,可谓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能海上师传》《康萨喇嘛传》及《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选编》等汉藏文献史料记载了能海法师两次入藏,师从康萨仁波切学法的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海法师 康萨仁波切 民国时期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围棋与藏围棋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藏围棋是藏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形式,由于形式、理论及技术与中国围棋相近,因而被纳入中国围棋的研究范围。藏围棋虽说流行于藏区,但其存在本身说明了汉藏民族在认识观上的一致性及藏汉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体现出藏汉文化交融时形成... 藏围棋是藏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形式,由于形式、理论及技术与中国围棋相近,因而被纳入中国围棋的研究范围。藏围棋虽说流行于藏区,但其存在本身说明了汉藏民族在认识观上的一致性及藏汉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体现出藏汉文化交融时形成的融合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棋 藏围棋 汉藏文化交流 体育文化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就译者风范沟通汉藏文化——以刘立千翻译实践为例
9
作者 央宗 《西藏研究》 2024年第6期13-26,154,155,共16页
刘立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翻译家,毕生致力于藏汉翻译和藏学研究事业,以精深的藏传佛教理论功底和汉藏语文水平、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翻译了藏族历史、文学、宗教领域的重要典籍,为弘扬传播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 刘立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翻译家,毕生致力于藏汉翻译和藏学研究事业,以精深的藏传佛教理论功底和汉藏语文水平、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翻译了藏族历史、文学、宗教领域的重要典籍,为弘扬传播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强藏汉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和团结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刘立千的翻译实践推动了汉藏文化通过经典文本翻译走向更深层次的交流,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开拓作用。他以翻译经典文本的方式,延续了藏文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并在新的更大范围内获得了学术价值的重估,使藏族文化在历史、文学、宗教、哲学和地理方面的原创性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审美认知和哲学思想被引渡到普通话语境中,丰富了通过译语而进入新词汇的数量、深度与内涵,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立千 藏汉翻译 藏学研究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被引量:29
10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12,66,共6页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西藏西部考古 茶马贸易 高原丝绸之路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的更迭:从“大鹏鸟”到“凤凰山神”--陇南宕昌山居藏族山神信仰异名化现象解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永林 卢红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4,共5页
甘肃陇南地区宕昌县山居藏族普遍存在将"凤凰"作为山神加以信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周边藏区较为少见。这些藏族村落乡民所信奉的"凤凰山神",其原型应为藏族古老的苯教文化中的"大鹏鸟"。宕昌藏族"大... 甘肃陇南地区宕昌县山居藏族普遍存在将"凤凰"作为山神加以信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周边藏区较为少见。这些藏族村落乡民所信奉的"凤凰山神",其原型应为藏族古老的苯教文化中的"大鹏鸟"。宕昌藏族"大鹏鸟"信仰异名化为"凤凰"的现象,反映了历史上陇南白龙江流域的藏族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藏族 大鹏鸟 凤凰山神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察吐蕃时代社会文化“底色”的三个重要维度
12
作者 霍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3,共13页
吐蕃王朝是中古时期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南亚、中亚和东亚三大文明区域相毗邻,所以吐蕃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多元色彩,尤其是从南亚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和唐代中原文化吸取了大... 吐蕃王朝是中古时期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性政权,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南亚、中亚和东亚三大文明区域相毗邻,所以吐蕃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多元色彩,尤其是从南亚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和唐代中原文化吸取了大量养分,形成独具特色的吐蕃文化面貌。但是,吐蕃文化色彩的丰富多元并不能掩蔽其"底色"的坚稳性。吐蕃民族在哲学、宗教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最具时代特征的要素,都与唐代中央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吐蕃王朝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演变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从上层精英还是到下层民众,都始终以仰慕和追随唐代文化为时尚,通过一次次的认知与选择,最终经过改造、整合,形成了吐蕃思想文化的根基与"底色"。敦煌文献中所见汉地儒学思想的影响、吐蕃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关系、汉地阴阳风水输入吐蕃及其产生的影响,成为吐蕃文化"底色"形成及其表征的三个重要维度,清晰地呈现出吐蕃文化最为核心层理的内涵及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文化 汉藏文化交流 敦煌文献研究 西藏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徒:从职官到转世活佛系统名号的演变——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遗珍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文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7,36,共8页
司徒是西周至元代之间中央政府机构的重要职官之一,经历了从实职到加官、赠官的演变。至元代,中央政府开始将司徒用于西藏等涉藏地区首领的封授,封授对象既有俗官,也有僧官,均为握有实权和影响较大的人物。明代继承了元代这一传统,并且... 司徒是西周至元代之间中央政府机构的重要职官之一,经历了从实职到加官、赠官的演变。至元代,中央政府开始将司徒用于西藏等涉藏地区首领的封授,封授对象既有俗官,也有僧官,均为握有实权和影响较大的人物。明代继承了元代这一传统,并且司徒逐渐演变成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系统的名号,并沿用至今。元、明两代中央政府对涉藏地区僧俗首领司徒等职的封授,对涉藏地区的治理和疆域的一统产生了积极作用,司徒一词也逐渐融入藏族文化之中,是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等涉藏地区的重要遗珍,是历史上汉藏文化交融的又一实证,充分反映出元、明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等涉藏地区的治理,藏族历史上对中央政府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徒 封授 涉藏地区 转世活佛系统名号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典精通 刚直不阿 护国精诚——民国汉文史料中的喜饶嘉措
14
作者 喜饶尼玛 杨陈冠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5,共10页
1937年以后,喜饶嘉措离开西藏常驻内地。作为宗教界人士,他风度儒雅、学问高深,深受汉藏民众敬重。喜饶嘉措以文化为载体、以宗教为平台,用实际行动力推民族间交流交往;心系边疆,刚直不阿,建言献策,以拉近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在中华民... 1937年以后,喜饶嘉措离开西藏常驻内地。作为宗教界人士,他风度儒雅、学问高深,深受汉藏民众敬重。喜饶嘉措以文化为载体、以宗教为平台,用实际行动力推民族间交流交往;心系边疆,刚直不阿,建言献策,以拉近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在中华民族危机之时,他不辞辛劳宣传抗战,致力于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民国相关资料充分表明喜饶嘉措的人生轨迹就是爱国爱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佛教 喜饶嘉措 西藏高僧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港台地区藏密居士传承述记
15
作者 文厚泓 陈庆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3-196,共4页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港台藏密居士传承是近现代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它肇始于近代中国佛教复兴潮流中,藏密东传运动与内地的居士佛教运动合流在内地形成的藏密居士传承。这些藏密居士传承在抗战期间...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港台藏密居士传承是近现代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它肇始于近代中国佛教复兴潮流中,藏密东传运动与内地的居士佛教运动合流在内地形成的藏密居士传承。这些藏密居士传承在抗战期间延及香港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多藏密居士传承进入香港和台湾地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诺那活佛、贡噶活佛的弟子屈映光、吴润江、刘锐之、申书文等人承续并发展的藏密居士传承。近现代港台藏密居士传承推动了藏密在华人世界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汉藏两大主流佛教体系的融合,有利于汉藏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史 港台地区 藏密东传 居士传承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云南藏传佛教发展初探
16
作者 邵逸舒 周润年 文厚泓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59,共7页
相比西藏、四川、青海与甘肃地区的藏传佛教,云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发展相对较晚,近代是它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民国政府加强了对云南藏传佛教的管理,保留了清代的优待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云南迪庆藏传佛教的社会... 相比西藏、四川、青海与甘肃地区的藏传佛教,云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发展相对较晚,近代是它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民国政府加强了对云南藏传佛教的管理,保留了清代的优待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云南迪庆藏传佛教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云南丽江地区藏传佛教进一步加强了与汉文化的联系,社会地位稳步提升;受西藏、西康等地"藏密东传"的感召,云南藏密由圣露活佛、督噶活佛等高僧首次传入昆明、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地,成为近代"藏密东传"最后一批进入内地的藏密力量。近代云南藏密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藏传佛教 “藏密东传”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