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2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武帝朝的秩级整理运动——以比秩、中二千石、真二千石秩级的形成为中心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正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70,166,共15页
比秩、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是汉代以“若干石”为名的秩级序列中的特殊秩级,关于三者何时产生,学者有不同意见。本文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辨析相关核心史料,确认三者皆形成于汉武帝朝前期,其中比秩约在元朔之前,中二千石约在元光之前... 比秩、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是汉代以“若干石”为名的秩级序列中的特殊秩级,关于三者何时产生,学者有不同意见。本文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辨析相关核心史料,确认三者皆形成于汉武帝朝前期,其中比秩约在元朔之前,中二千石约在元光之前,真二千石约在元光三年之前。三种特殊秩级在10余年时间内集中出现,显示出武帝前期曾发起一场秩级整理运动。借助于这次运动,武帝期待秩级序列在实现大幅扩张、涵括大多数官职的同时发挥分等、分类功能,从而建立等级分明、类别明晰的秩级序列。武帝对秩级序列的精心设计,以及他在其他官制、礼制改革中所体现的齐整有序倾向,均表明武帝意欲建立垂范后世的“汉家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秩 中二千石 真二千石 汉武帝 秩级整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朝酷吏政治的兴起与演进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元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5-109,共5页
汉武帝朝的酷吏政治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和汉武帝使用酷吏加以解决的产物。它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汉元光、元朔期,酷吏随儒家政治代替黄老政治而起;汉元狩、元鼎期,酷吏张汤决断国政,酷吏政治取代了儒家政治;汉元封、太初期,在杜... 汉武帝朝的酷吏政治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和汉武帝使用酷吏加以解决的产物。它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汉元光、元朔期,酷吏随儒家政治代替黄老政治而起;汉元狩、元鼎期,酷吏张汤决断国政,酷吏政治取代了儒家政治;汉元封、太初期,在杜周、王温舒的示范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出现了大批酷吏;汉天汉、太始、征和期,酷吏政治的恶性发展导致了官僚队伍的分裂,终于酿成“巫蛊之祸”。前期,酷吏镇压的主要对象是豪强,作用也是积极的;后期,酷吏镇压的主要对象是普通民众,不值得肯定。酷吏政治恶性发展形成的“巫蛊之祸”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酷吏政治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朝乐语新造对多方人文的统摄
3
作者 李会康 饶龙隼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7-194,共8页
汉武帝朝的乐语新造意义深远,是构建汉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建构远绍楚汉乐语引导人文之用,也紧承惠文景三朝的乐制奠基。在这样的人文传承基础上,汉武帝对高帝朝承秦制所作的祭祀乐语进行了重造,产生了《十九章》这一汉家祭祀新... 汉武帝朝的乐语新造意义深远,是构建汉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建构远绍楚汉乐语引导人文之用,也紧承惠文景三朝的乐制奠基。在这样的人文传承基础上,汉武帝对高帝朝承秦制所作的祭祀乐语进行了重造,产生了《十九章》这一汉家祭祀新诗体系。这是一项典重的朝章制作,既树立王朝权威以彰显大国气象;又借构建祭章乐语来统摄四方人文。其中对楚地至上神“惟泰元”的重塑,直接反应在《十九章》的主题内涵上,更激发了《尔雅》之学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朝 乐语新造 多方人文 统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朝的吏治腐败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学辉 《理论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汉武帝朝是西汉的极盛时期 ,却始终广泛存在着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对此 ,汉武帝推出了许多惩治腐败的措施 ,也收到了相当成效 ,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终于造成盛极而衰的恶果。个中的经验教训 ,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 汉武帝 吏治腐败 察举 监察 选官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贺置酒”仪式的地域色彩与汉武帝“立乐府”新论
5
作者 曾智安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1,共8页
汉武帝“立乐府”是学界聚讼已久的学术难题。汉哀帝“罢乐府”事件中的人员处置名单显示,汉武帝至汉哀帝时期,乐府机构的职能重点是承担“朝贺置酒”仪式。“朝贺置酒”仪式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体现了举国上下全面拱卫君主的政治寓意... 汉武帝“立乐府”是学界聚讼已久的学术难题。汉哀帝“罢乐府”事件中的人员处置名单显示,汉武帝至汉哀帝时期,乐府机构的职能重点是承担“朝贺置酒”仪式。“朝贺置酒”仪式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体现了举国上下全面拱卫君主的政治寓意。汉武帝“立乐府”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突出“朝贺置酒”仪式的地域色彩,进一步强化地方拱卫中央的大一统政治意识。但在实际的运转中,却间接促成了作为诗歌类型的乐府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立乐府 朝贺置酒 地域色彩 政治寓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夷夏观与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岩涛 徐卫民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7,共6页
夷夏观起源于三代之际,是以文化作为区分"华"与"夷"标准的一种思想观念。夷夏观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至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汉王朝对匈奴发动的征服战争中,夷夏观对汉廷处理与匈... 夷夏观起源于三代之际,是以文化作为区分"华"与"夷"标准的一种思想观念。夷夏观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至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理论体系。在汉王朝对匈奴发动的征服战争中,夷夏观对汉廷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以及制定对匈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主导着战争的进程。汉武帝根据战争的态势及时制定和调整战略方针,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不仅将夷夏观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对后世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汉武帝 汉匈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武帝 被引量:7
7
作者 安作璋 刘德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共7页
 汉武帝时代的汉朝是一个彪炳史册、震烁中外的朝代。汉武帝即位以后,对内改制,对外征伐,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汉武帝以其文治武功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曾被誉为"功至著"的汉家天子,"冠于百王...  汉武帝时代的汉朝是一个彪炳史册、震烁中外的朝代。汉武帝即位以后,对内改制,对外征伐,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汉武帝以其文治武功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曾被誉为"功至著"的汉家天子,"冠于百王"的千古一帝。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历史时代的造就,也与他的才识性格和善于用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文治武功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16-222,共7页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释不等于历史重构,《通鉴》之叙事、议论仅是对公认史实不同视角的历史观察,司马光没有也不可能重构历史;四是《汉武故事》作者、年代迄无定论,辛文以刘宋比附西汉系悬拟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帝 政治取向 轮台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事述说 被引量:9
9
作者 辛德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在西汉时期所谓巫蛊之祸这一事变当中,汉武帝太子刘据,因巫蛊事发而不得不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后世学者,论及此事,多谓此事纯粹出于江充陷害,太子据并未行用巫蛊。前此我撰著《制造汉武帝》,提到太子据应是确实施行了这一巫术,很多... 在西汉时期所谓巫蛊之祸这一事变当中,汉武帝太子刘据,因巫蛊事发而不得不发兵反叛,最终兵败自杀。后世学者,论及此事,多谓此事纯粹出于江充陷害,太子据并未行用巫蛊。前此我撰著《制造汉武帝》,提到太子据应是确实施行了这一巫术,很多读者以为拙说不能成立。本文就是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以供认真关心这一事件的学者或历史爱好者参考。文章首先指出,在西汉时期,只要不以天子为祝诅对象,巫蛊并不违法;《汉书》客观记载了从太子据宫中掘得桐木偶人这一基本事实;所谓江充之奸,不过充分利用了汉武帝因求长生而无法容忍他人对其施行巫蛊的心理,从而达到清除太子据的目的,而汉武帝后来对这一事件的"感悟",不过是意识到他自己流露出来的更换太子的意图,是促成巫蛊之变的重要原因。然而,不仅汉武帝,甚至直至汉宣帝时期的西汉朝廷,一直认定太子据犯有对天子行用巫蛊的罪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汉武帝 卫太子 巫蛊之祸 江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与汉赋及汉代文学的勃兴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达维 苏瑞隆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8,共8页
汉武帝是汉朝第一位对文学感兴趣的皇帝,通过肯定从未获朝廷认可的文学价值观,汉武帝事实上实现了文学的体制化。汉武帝之后,汉代的文学基本属于皇家的,赋尤其以皇帝及其体制为中心。虽然制度化往往被视为对文学创造性的遏制,但在汉武... 汉武帝是汉朝第一位对文学感兴趣的皇帝,通过肯定从未获朝廷认可的文学价值观,汉武帝事实上实现了文学的体制化。汉武帝之后,汉代的文学基本属于皇家的,赋尤其以皇帝及其体制为中心。虽然制度化往往被视为对文学创造性的遏制,但在汉武帝时期,其效果则恰恰相反。由于汉武帝独特的文学品味以及他对当时文学价值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主要文体特别是赋的地位,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汉赋 汉代文学 文学品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大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8-49,共12页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先后对匈奴、南越、卫氏朝鲜、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统一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的借口多是汉武帝主动制造的,反映着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行动是有计划的。汉武帝构建的"大一统"王朝,不仅为其后昭、宣二帝进一步拓展有效管辖区域、完善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汉武帝构建起来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的规模,也成为后代各朝显示"大一统"的比照对象。因此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王朝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政策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63-166,共4页
关键词 汉武帝时代 盐铁 西汉初期 政策分析 汉高帝 武功爵 搜粟都尉 景帝 李广利 皮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武帝《景星》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龙文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98,共8页
本文运用文献考据法对汉武帝《景星》的作年与主旨进行考证,认为《景星》作于元鼎四年;《景星》和《宝鼎》是同一首歌诗;《景星》的主旨不是游仙,而是借颂祥瑞祈求平息水患以获丰年,反映了汉武帝对民生的关注。《景星》在内容、体式与... 本文运用文献考据法对汉武帝《景星》的作年与主旨进行考证,认为《景星》作于元鼎四年;《景星》和《宝鼎》是同一首歌诗;《景星》的主旨不是游仙,而是借颂祥瑞祈求平息水患以获丰年,反映了汉武帝对民生的关注。《景星》在内容、体式与风格上皆突破了以往祀神诗的陈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景星》 作年 主旨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景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71,共19页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与史书记载突出他的军国大事不同,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他求仙和婚姻家庭方面的逸闻趣事。道士小说对民间传说加以改造,把他塑造成因放纵嗜欲而求仙失败的典型人物。汉武帝形象转...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与史书记载突出他的军国大事不同,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他求仙和婚姻家庭方面的逸闻趣事。道士小说对民间传说加以改造,把他塑造成因放纵嗜欲而求仙失败的典型人物。汉武帝形象转变是汉魏时期盛行的天人感应说、神仙信仰以及道教对传说合目的改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汉武帝由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再到小说人物的形象转变过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 小说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轮台诏》并非罪己诏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金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0-113,共4页
为了保证征伐匈奴的军队顺利通过车师一带,武帝派遣开陵侯成娩攻击车师,取得重大胜利。随后,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向汉武帝提出在轮台、渠犁实行大规模屯田,来巩固汉朝在西域的战果。汉武帝下了一道《轮台诏》,否决了此项建议。这道诏书... 为了保证征伐匈奴的军队顺利通过车师一带,武帝派遣开陵侯成娩攻击车师,取得重大胜利。随后,搜粟都尉桑弘羊等人向汉武帝提出在轮台、渠犁实行大规模屯田,来巩固汉朝在西域的战果。汉武帝下了一道《轮台诏》,否决了此项建议。这道诏书被称为"罪己诏"或者"轮台罪己诏",意谓汉武帝在这道诏书中承认自己过去所犯的种种错误,勇于自责,痛改前非。我们认为,把《轮台诏》称为罪己诏是不准确的。从《轮台诏》的内容看,这是武帝针对西域有关具体问题尤其是轮台屯垦一事做出回答的诏书。在诏书中,武帝没有表现出对过去穷兵黩武的悔悟,也没有反思自己一生过失,与罪己诏的差别很大。从《轮台诏》后的政策实践看,汉朝没有由此俨武休兵,仍然执行对外积极用兵的政策,只是规模略小。同时根据形势需要也重视农业生产。从《轮台诏》变成罪己诏的历史过程看,由于班固等历史学家自觉发挥史鉴作用,《轮台诏》被赋予悔过的色彩;由于杨万里等文人在诗文中运用典故,《轮台诏》最终变成了罪己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台诏》 罪己诏 对外战争 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质疑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子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91-94,共4页
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史的众多论著皆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即将其奉为统治思想。历代沿袭其说,已成定论。通过对汉武帝用人、崇儒的终始加以考察,发现汉武帝时期是儒、法、道并用。儒家定于一尊有一个... 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史的众多论著皆谓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即将其奉为统治思想。历代沿袭其说,已成定论。通过对汉武帝用人、崇儒的终始加以考察,发现汉武帝时期是儒、法、道并用。儒家定于一尊有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服战争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音查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0-55,共6页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直接原因。西汉王朝的兴衰同样与匈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初国力所限,对匈奴推行妥协退让的和亲政策,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汉初和亲成为出现“文景之治”的外部原因。从汉武帝开始改和亲政策为战争政策,虽然击败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国力空虚,中原农耕经济再也无法承受空前巨大的军事开支,西汉由鼎盛趋向衰落,汉武帝几乎步秦始皇的后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汉武帝 公元前 和亲政策 征服战争 将军 汉匈战争 单于 河套地区 汉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时的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查明辉 刘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12期114-115,共2页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流民问题。然汉武帝在统治前期,采取了强化户籍制度、制定有关流民的法律、赈济安抚流民、移置贫民、控制物价等社会控制方式;后期积极发展生产。这些手段基本上使流民问题得到了控制。
关键词 汉武帝 流民 社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时“宽厚长者皆附太子”新考——对阎步克《汉武帝时“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考》一文的商榷 被引量:3
19
作者 颜岸青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49,共5页
文章通过重新分析各类核心史料,认为在汉武帝统治后期的高压政治生态下,朝中并不存在所谓"宽厚长者"守文政治势力。石徳、张安世等人亲附太子刘据,是出于政治投机目的,极少数持不同政见的臣僚,也不能作为形成政治势力的判断... 文章通过重新分析各类核心史料,认为在汉武帝统治后期的高压政治生态下,朝中并不存在所谓"宽厚长者"守文政治势力。石徳、张安世等人亲附太子刘据,是出于政治投机目的,极少数持不同政见的臣僚,也不能作为形成政治势力的判断标准。分析武帝、太子在巫蛊之祸前后的政治表现,也难以得出所谓宽厚长者亲附太子形成政治势力的结论。巫蛊之祸超越了汉武帝、太子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纷争,交织着皇权、新兴军功集团、酷吏、外戚四股势力之间的争斗,深刻的影响了西汉中后期的政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宽厚长者 开边兴利 守文 巫蛊之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为何重视《公羊传》 被引量:4
20
作者 寇养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4-82,共9页
汉武帝之所以重视《公羊传》,既有总体原因,也有具体原因。从总体上看,因为在"《春秋》三位"中,《公羊传》属于政治理论性著作,而以其为主要经典的个文经学也全都注重阐发义理以通经致用,很强调为政治服务,实际也易于... 汉武帝之所以重视《公羊传》,既有总体原因,也有具体原因。从总体上看,因为在"《春秋》三位"中,《公羊传》属于政治理论性著作,而以其为主要经典的个文经学也全都注重阐发义理以通经致用,很强调为政治服务,实际也易于为帝王直接提供进行统治的理论依据,所以汉武帝便很重视今文经学,尤其重视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公羊传》。汉武帝重视《公羊传》的具体原因有二:一是《公羊传》在解释《春秋》经义时所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的全国政治的统一和皇帝专权的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董仲舒根据《公羊传》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的全国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儒学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公羊传 理论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