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重理求实”与南宋书院诗歌创作观
1
作者 董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8,共7页
"重理求实"是宋人理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这种风尚并非肇始于南宋书院,却深刻影响了南宋各书院讲学者和求学者们的学风和文风,左右着南宋书院创作观在价值判断问题上的批评取向和最终抉择。这甚或成为其审美的特色,其创... "重理求实"是宋人理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这种风尚并非肇始于南宋书院,却深刻影响了南宋各书院讲学者和求学者们的学风和文风,左右着南宋书院创作观在价值判断问题上的批评取向和最终抉择。这甚或成为其审美的特色,其创作更持理智放在激情之上,其文学批评也关注内容是否合情合理,这种学风在南宋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原因在于:一是人们企求编制理论以重拾山河;二是书院意在培养传递济世人才;其三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明道义""读书穷理"。其文学批评的实践强调"合于理",从而使阅读者缺乏想象力,也使是否合理做为评价标准,存在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书院 创作观 价值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武道房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75-78,共4页
戴震指责朱熹冥心求理 ,致使理与事、理与欲歧而为二 ,从而使天理扼杀人欲。其实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在理欲观上 ,朱熹的“天理”并没有脱离人之欲望。朱熹与戴震一样 ,都主张以理节欲。戴、朱道德哲学有许多内在的深刻的一致性 。
关键词 戴震 朱熹 冥心 杀人 内在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党外上层知识分子检讨行为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秀枝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32-133,共2页
从1949年2月北平解放到1950年下半年,全国开展了以大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兼及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继而,党外上层知识分子们纷纷在媒体上发表个人检讨。笔者认为,这种群体性的行为,主要是因为知识分子有着敬佩感激、愧疚自责、从众... 从1949年2月北平解放到1950年下半年,全国开展了以大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兼及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继而,党外上层知识分子们纷纷在媒体上发表个人检讨。笔者认为,这种群体性的行为,主要是因为知识分子有着敬佩感激、愧疚自责、从众求安的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外上层知识分子 敬佩感激心 愧疚自责心 从众安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今制奇”:孟郊诗的新变取向
4
作者 范新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147,共7页
处中唐之世,受崇尚主观的佛、道二教影响,受追求瘦硬的审美风尚濡染,受皎然主变诗学观的启发,孟郊诗表现出崇主观、尚瘦硬、求理致的新变取向。其"崇主观",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从"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的... 处中唐之世,受崇尚主观的佛、道二教影响,受追求瘦硬的审美风尚濡染,受皎然主变诗学观的启发,孟郊诗表现出崇主观、尚瘦硬、求理致的新变取向。其"崇主观",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从"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的认识出发,孟郊构拟了山水组诗以及与韩愈联句中的奇崛意象,奠定了"韩孟诗派"的险怪基调。其"尚瘦硬",主要表现在锤炼狠重有力的字眼,选用质地坚硬的物象和采用奇险斩截的形式。其"求理致",主要表现为借象明理、以情驭理和语参道佛。孟郊诗的新变取向,已开宋诗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郊诗 崇主观 尚瘦硬 求理致 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差错危险行为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美圆 孙小琴 李伟丽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2期76-78,共3页
目的从护生自身的角度了解其护理差错危险行为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护生实习差错危险行为自评量表对148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诱发差错的潜在危险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35.14%的实习护生出现过护理差错;护生存在多种差错... 目的从护生自身的角度了解其护理差错危险行为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护生实习差错危险行为自评量表对148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诱发差错的潜在危险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35.14%的实习护生出现过护理差错;护生存在多种差错危险行为,主要为求成心理、法律意识淡薄和严谨性缺乏;不同学历护生严谨性缺乏、法律意识缺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护理专业不同方式的护生严谨性缺乏及求成心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学历与严谨性缺乏呈负相关(P<0.01)。结论实习护生差错发生率较高,存在求成心理、法律意识淡薄、严谨性不足等导致差错发生的危险行为,建议护理教育者加强对实习护生尤其是调剂生在护理安全方面的培养,纠正求成心理,增强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 差错危险行为 法律意识 成心 严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新闻导语写作的“接近性”角度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高红玲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9年第1期31-36,共6页
新闻导语的角度是新闻写作的突破口。在西方新闻写作技巧中,好的导语角度,大都有一个特点———“与读者尽可能接近”。其具体表现在:接近读者切身利益,接近读者地理位置,接近读者感情,接近读者求变心理,接近读者认知水平。导语... 新闻导语的角度是新闻写作的突破口。在西方新闻写作技巧中,好的导语角度,大都有一个特点———“与读者尽可能接近”。其具体表现在:接近读者切身利益,接近读者地理位置,接近读者感情,接近读者求变心理,接近读者认知水平。导语的“接近性”角度,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语角度 接近性 切身利益 位置 感情 变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本阐释策略的选择——以王弼本《老子》第四十一章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瀚墨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21,共12页
跟其他有争议的章节不同,人们对《老子》今本第四十一章关于上、中、下士闻道后不同反应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下士之大笑之所以成为道之为道的标志,源于下士无法理解道之幽深的本质。但细检各家注释,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注家对不... 跟其他有争议的章节不同,人们对《老子》今本第四十一章关于上、中、下士闻道后不同反应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下士之大笑之所以成为道之为道的标志,源于下士无法理解道之幽深的本质。但细检各家注释,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注家对不同语义刻意选择的结果,而不同的、更加合理的解释仍然存在。这种新的理解之所以优于先前各家注释,在于它在解释上、中、下士的闻道反应时,充分考虑到第四十一章乃至《老子》文本的整体语境。这种突出《老子》文本本身语境的方法,相对于《老子》阅读的两种基本方法——"求理阅读"(reading for truth)和"求意阅读"(reading for meaning),更符合《老子》的文本性质,因而理应在《老子》阅读研究中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阐释 语境 阅读 意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毛诗解诗动因及阐释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晓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6-90,78,共6页
汉代诗学是一种诗的解释学。古文经解诗,以礼乐文化为出发点,以儒家经典为理论依据。传、序、笺从整体上反映了汉代的致用精神,但三者的论点和风格又不尽相同,其变化正与汉儒思想、命运的变迁相吻合。古文经有其固定的解诗模式,即... 汉代诗学是一种诗的解释学。古文经解诗,以礼乐文化为出发点,以儒家经典为理论依据。传、序、笺从整体上反映了汉代的致用精神,但三者的论点和风格又不尽相同,其变化正与汉儒思想、命运的变迁相吻合。古文经有其固定的解诗模式,即于诗中求理、求史。其中,郑玄发展了序为诗确定年代的思路,并进一步确定诗的具体的地理位置。古文经的解诗学体现了一种先验、唯圣的思维方式,使其对诗的解释成为一种牵强的比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用精神 礼乐文化 诗中 诗中 唯圣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