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普通精度增量式编码器的永磁伺服电机低速检测与控制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汪兆栋 文小琴 +1 位作者 游林儒 黄招彬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12-220,共9页
针对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传统控制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普通精度增量式编码器的低速检测与控制优化方法。在普通低速区,该方法通过扩展M/T法来提高速度检测精度;在超低速区,采用一种改进的T法进行闭环跟踪反馈以实现高精度的速度检测... 针对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传统控制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普通精度增量式编码器的低速检测与控制优化方法。在普通低速区,该方法通过扩展M/T法来提高速度检测精度;在超低速区,采用一种改进的T法进行闭环跟踪反馈以实现高精度的速度检测,同时,采用参考速度自适应的PI控制方法,从而获得较好的速度控制性能。最后,在DSP控制器和永磁无刷伺服电机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优化策略提高了系统低速时的动态性能,扩展了系统的调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电机 增量式编码器 扩展M/T法 自适应PI控制器 超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伺服电机转子偏心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孔汉 刘景林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9,共8页
针对永磁伺服电机转子偏心对电机综合性能的影响,以一台14 k W卷烟自动化设备永磁伺服电机为例,建立了电机二维电磁场数学模型,给出了求解域以及相应的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永磁电机转子偏心对气隙磁场的影响,给出了... 针对永磁伺服电机转子偏心对电机综合性能的影响,以一台14 k W卷烟自动化设备永磁伺服电机为例,建立了电机二维电磁场数学模型,给出了求解域以及相应的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永磁电机转子偏心对气隙磁场的影响,给出了转子偏心影响气隙内谐波磁场的变化规律,并与部分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在气隙谐波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气隙谐波磁场的变化对电机输出转矩和电机转子表面涡流电密的影响,给出了静态偏心、动态偏心以及不同偏心程度情况下电机输出转矩、电机转子涡流损耗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涡流损耗变化的机理,为深入研究永磁电机偏心对电机性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电机 转子偏心 有限元方法 谐波 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组分布对永磁伺服电机电磁场与温度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邱洪波 段强 冯建勤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永磁伺服电机采用不同的绕组分布形式对电机的电磁场和温度场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以一台8极10 k W的永磁伺服电机为例,建立不同绕组分布的永磁伺服电机模型,对比分析电机不同绕组分布对电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首先,采用时步有限元... 永磁伺服电机采用不同的绕组分布形式对电机的电磁场和温度场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以一台8极10 k W的永磁伺服电机为例,建立不同绕组分布的永磁伺服电机模型,对比分析电机不同绕组分布对电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首先,采用时步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永磁伺服电机谐波磁场变化进行分析,基于傅里叶谐波分解理论给出电机内各次谐波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电机转矩脉动系数的分析对不同绕组分布下的永磁电机转矩脉动进行研究,给出电机转矩波动随绕组分布形式的变化规律;其次对电机各损耗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揭示电机内谐波磁场对电机损耗的影响机理。在损耗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不同绕组分布下的永磁伺服电机绕组温度与永磁体温度进行分析,给出不同绕组分布下的温度变化规律。最后,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及相关实验验证计算分析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揭示双层绕组分布在永磁伺服电机提高电机综合性能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电机 绕组分布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永磁伺服电机关键加工工艺研究
4
作者 黄勇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2年第5期105-106,共2页
研究设计出交流永磁伺服电机转子磁钢粘结、定子的加工与焊接及定转子装配的加工方法及工艺装置。论证了这些工艺方法的设计依据及可靠性,通过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证实了设计的工艺方法是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完全可以保证伺服电机的产... 研究设计出交流永磁伺服电机转子磁钢粘结、定子的加工与焊接及定转子装配的加工方法及工艺装置。论证了这些工艺方法的设计依据及可靠性,通过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证实了设计的工艺方法是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完全可以保证伺服电机的产品质量,并适用于伺服电机的系列化研究和批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永磁伺服电机 定子 转子 装配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伺服电机嵌入式位置检测理论及误差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淑娴 吴治峄 +2 位作者 彭东林 李维诗 彭凯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47-2554,共8页
针对现有的永磁伺服电机位置传感器存在成本高、体积大的缺点和新兴的无传感器技术计算复杂及依赖电机参数的不可靠性问题,提出了绕制时栅线圈检测电机转动位置的方法,但由于绕制时栅线圈检测的方法存在获取信号复杂、测量稳定性差以及... 针对现有的永磁伺服电机位置传感器存在成本高、体积大的缺点和新兴的无传感器技术计算复杂及依赖电机参数的不可靠性问题,提出了绕制时栅线圈检测电机转动位置的方法,但由于绕制时栅线圈检测的方法存在获取信号复杂、测量稳定性差以及线圈绕制不均匀增加误差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磁阻效应(TMR)和时栅技术的永磁伺服电机嵌入式位置检测新方法。在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波表达式的理论推导,分析了单路和双路驻波幅值不相等所导致的误差规律,为检测结构的优化和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嵌入式位置检测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检测方案的优越性,所提出方法的检测精度较绕制时栅线圈的检测方法提高了3倍,稳定性提高了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电机 时栅 位置检测 隧道阻效应 嵌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PI控制器的永磁伺服电机电流控制 被引量:22
6
作者 崔业兵 左月飞 +2 位作者 桂亮 朱孝勇 曾凡铨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在永磁电机伺服系统中,电流环PI控制器通常基于零极点对消的方式设计得到,这会限制系统动态性能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说明传统电流环PI控制器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状态方程设计电流环复合PI控制器。通过传递函数进... 在永磁电机伺服系统中,电流环PI控制器通常基于零极点对消的方式设计得到,这会限制系统动态性能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说明传统电流环PI控制器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状态方程设计电流环复合PI控制器。通过传递函数进行对比,从理论上说明电流复合PI控制器比传统电流PI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抗扰性能,并给出相应的约束条件。最后,通过实验对比电流阶跃响应和跟踪正弦给定响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复合PI控制器的电流控制系统对正弦给定的跟踪误差更小,电流阶跃响应也更快,即电流复合PI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抗扰性能,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电机 电流环 PI 零极点对消 抗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永磁伺服电机
7
作者 李连清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60,共1页
本成果研制的系列交流永磁伺服电机与直流电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转子温升低、低速性能好、维修方便等特点。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系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它的研制成功,对我国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性能交流调速等机电一... 本成果研制的系列交流永磁伺服电机与直流电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转子温升低、低速性能好、维修方便等特点。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系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它的研制成功,对我国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性能交流调速等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永磁伺服电机 高新技术产品 工业机器人 高技术产业 机电一体化 直流电机 转子温升 低速性能 专家鉴定 研制成功 数控机床 交流调速 推动作用 国内空白 国际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向永磁容错伺服电机的齿槽转矩抑制方法
8
作者 陈前 章郑兵 +3 位作者 史浩 徐高红 刘正蒙 刘国海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辐向永磁电机的齿槽转矩会增大电机的转矩脉动,从而影响辐向永磁容错伺服电机的可靠运行和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为了减小电机的齿槽转矩,提高电机的控制精度,首先,基于能量法分析齿槽转矩与槽极组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齿槽转矩产生的原... 辐向永磁电机的齿槽转矩会增大电机的转矩脉动,从而影响辐向永磁容错伺服电机的可靠运行和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为了减小电机的齿槽转矩,提高电机的控制精度,首先,基于能量法分析齿槽转矩与槽极组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齿槽转矩产生的原理,进而讨论定子开辅助槽、转子开辅助槽两种方法对永磁电机齿槽转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倒“T”形辐向永磁体两端增加不规则辅助槽有助于将齿槽转矩降至最低。主要原因是增加辅助槽可以改变转子磁通路径的方向,根据磁通路径可以选择合适的辅助槽。此外,它还能增大气隙磁密的基波幅值,减小其谐波分量,从而改善电机性能,所提电机的齿槽转矩为4.1 mN·m、转矩脉动为0.16%。齿槽转矩和转矩脉动达到了最优,满足伺服电机精度高和稳定性要求。最后,制造并测试转子上带有不规则辅助槽的24槽/22极样机,相应的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向容错伺服电机 齿槽转矩 槽极配合 辅助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转矩密度永磁游标伺服电机磁通屏障效应分析及抑制 被引量:1
9
作者 秦语缘 樊英 +2 位作者 陈秋蒴 唐琛 房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7-1247,I0002,共12页
永磁同步电机被广泛应用于伺服驱动领域,但其转矩密度难以进一步提升,而基于磁场调制原理的永磁游标伺服电机使其成为可能。其中,轮辐式永磁游标伺服电机特有的聚磁效应使其具有高转矩密度的优势,然而此类电机的磁通屏障效应严重制约了... 永磁同步电机被广泛应用于伺服驱动领域,但其转矩密度难以进一步提升,而基于磁场调制原理的永磁游标伺服电机使其成为可能。其中,轮辐式永磁游标伺服电机特有的聚磁效应使其具有高转矩密度的优势,然而此类电机的磁通屏障效应严重制约了输出性能的提高。因此,该文提出一种辅助励磁交替极轮辐式游标伺服电机结构,旨在分析磁通屏障效应形成机理,并通过交替极、辅助永磁体与磁障、磁桥组合排布的拓扑优化设计为低极对数磁通提供有效磁路,抑制上述磁通屏障效应,进而提高电机转矩密度与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样机制作,通过实验验证上述解析计算的正确性与所提结构对磁通屏障效应抑制的有效性,为高品质伺服电机拓扑选择、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标伺服电机 通屏障效应 辅助励 高转矩密度 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的变结构智能控制 被引量:75
10
作者 张昌凡 王耀南 何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3-1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控制的离散变结构系统。该系统采用一种新的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首先设计一个线性观测器,随后用神经网络对其具有不确定性的部分进行补偿,并用神经网络实现对变结构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在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位置... 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控制的离散变结构系统。该系统采用一种新的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首先设计一个线性观测器,随后用神经网络对其具有不确定性的部分进行补偿,并用神经网络实现对变结构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在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位置控制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伺服电机 变结构智能控制 状态观测器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位置控制器H_∞鲁棒性能设计 被引量:16
11
作者 傅建国 郭庆鼎 唐光谱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9,6,共5页
对于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H∞ 鲁棒位置控制器。其中 ,使用H∞ 鲁棒控制理论设计反馈控制器 ,在具有模型摄动及外部干扰的情况下 ,保证了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和鲁棒性能 ;针对被控对象的标称模型设计IP积分 -比例位... 对于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H∞ 鲁棒位置控制器。其中 ,使用H∞ 鲁棒控制理论设计反馈控制器 ,在具有模型摄动及外部干扰的情况下 ,保证了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和鲁棒性能 ;针对被控对象的标称模型设计IP积分 -比例位置控制器 ,以满足位置系统性能要求。设计的控制器既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 ,又保证了系统的跟踪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了提出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同步伺服电机 H∞控制 鲁棒性能 位置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直线同步伺服电机的零相位二自由度H_∞鲁棒跟踪控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希梅 郭庆鼎 孙宜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2-37,共6页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伺服电机(PMLSM)直接驱动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将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ZPETC)和H∞鲁棒控制相结合的二自由度鲁棒跟踪控制策略,以解决系统的快速而精确的跟踪控制性能和抗扰性能之间的矛盾。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保证了...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伺服电机(PMLSM)直接驱动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将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ZPETC)和H∞鲁棒控制相结合的二自由度鲁棒跟踪控制策略,以解决系统的快速而精确的跟踪控制性能和抗扰性能之间的矛盾。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保证了快速性,使系统实现准确跟踪;而H∞控制器克服了负载扰动等不确定性影响,保证了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证伺服系统的快速精确跟踪性的同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阻力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同步伺服电机 二自由度控制 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 H-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端部法向力波动分相补偿控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夏加宽 沈丽 +1 位作者 彭兵 孙宜标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77,共5页
单边平板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动、定子之间存在较大的法向力波动,法向力波动引起的振动和摩擦摄动严重影响到高精密机床的定位精度。端部效应是引起法向力波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端部效应引起法向力波动的特... 单边平板型永磁直线伺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动、定子之间存在较大的法向力波动,法向力波动引起的振动和摩擦摄动严重影响到高精密机床的定位精度。端部效应是引起法向力波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端部效应引起法向力波动的特殊分布规律,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出端部法向力波动的补偿模型。依据此模型,针对特殊相带分布的11极12槽永磁直线电机,采用基于推力不变法向力波动最小的A/C相绕组分相补偿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分相补偿控制能够补偿端部效应引起的法向力波动,进而有效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伺服电机 法向力波动 端部效应 分相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模原理的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H_∞控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庆鼎 孙艳娜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9-512,518,共5页
在速度伺服系统中 ,为保证对干扰有良好的动态抑制作用且无静态扰动误差 ,同时使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 ,采用输出点混合灵敏度的方法 ,并将内模原理与H∞ 控制理论相结合设计了H∞ 速度控制器 .实际求解标准H∞问题时 ,在扰动通道内引入... 在速度伺服系统中 ,为保证对干扰有良好的动态抑制作用且无静态扰动误差 ,同时使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 ,采用输出点混合灵敏度的方法 ,并将内模原理与H∞ 控制理论相结合设计了H∞ 速度控制器 .实际求解标准H∞问题时 ,在扰动通道内引入近似内模 ,以使问题简化且满足高性能的要求 .为充分抑制负载阻力扰动 ,还设计了一个H∞ 负载扰动观测器 ,该观测器可以自动保证观测结构的鲁棒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控制 内模原理 直线同步伺服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气隙磁场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兵 王成元 夏加宽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43,共6页
为了提高永磁力矩伺服电机的转矩性能,研究了气隙磁场波形对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转矩的影响。提出采用准梯形波气隙磁场提高气隙磁密基波幅值,增加电机转矩密度的方法。分析了准梯形波气隙磁场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能够实现高转矩密度... 为了提高永磁力矩伺服电机的转矩性能,研究了气隙磁场波形对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转矩的影响。提出采用准梯形波气隙磁场提高气隙磁密基波幅值,增加电机转矩密度的方法。分析了准梯形波气隙磁场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能够实现高转矩密度和低转矩脉动的原因,给出准梯形波气隙磁场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的具体设计方法。在永磁材料用量和供电电流相同的条件下,仿真比较了准梯形波气隙磁场和正弦波气隙磁场的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的转矩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准梯形波气隙磁场的六相永磁力矩伺服电机具有较高的转矩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相力矩伺服电机 准梯形波气隙 正弦波气隙 低转矩脉动 高转矩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H_∞鲁棒位置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建国 郭庆鼎 唐光谱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396-399,共4页
对于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H∞鲁棒位置控制器.其中,使用 H∞鲁棒控制理论设计反馈控制器,在保证闭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抑制模型摄动及外部干扰对系 统的影响,针对被控对象的标称模型设计IP积分-... 对于直线永磁同步伺服电机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H∞鲁棒位置控制器.其中,使用 H∞鲁棒控制理论设计反馈控制器,在保证闭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抑制模型摄动及外部干扰对系 统的影响,针对被控对象的标称模型设计IP积分-比例位置控制器,以满足位置系统性能要求.设 计的控制器既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又保证了系统的跟踪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了提出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同步伺服电机 H∞控制 鲁棒控制 IP位置控制器 伺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贴式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永磁体涡流损耗降耗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威海 华华 +2 位作者 孔建会 舒畅 陈家新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02,共6页
针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中永磁体涡流损耗导致温升,以及表贴式永磁体安装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提出转子q轴开T型槽的方法。以10极12槽的表贴式永磁伺服电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1台等厚瓦片式永磁体的原型机(200 W,3 000 r/min),通过分析电... 针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中永磁体涡流损耗导致温升,以及表贴式永磁体安装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提出转子q轴开T型槽的方法。以10极12槽的表贴式永磁伺服电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1台等厚瓦片式永磁体的原型机(200 W,3 000 r/min),通过分析电机额定转矩、永磁体涡流损耗与永磁体极弧系数之间的关系,指出离q轴越近的永磁体,其转矩贡献越小,涡流损耗越大,这为削减q轴附近永磁体厚度和转子q轴开槽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对转子开槽的电机进行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在转子q轴开T型槽可以削弱电机谐波磁场,从而降低永磁体涡流损耗,且与直槽相比能够拓展开槽空间。对电机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降低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同时,利用T型槽结构解决了表贴式永磁体的安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伺服电机 涡流损耗 T型槽 表贴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特性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莫为 汪梅 莫会成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89-98,共10页
该文探究了表贴式与内置式两种典型的永磁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弱磁特性影响,推导了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在电流极限圆内、外电机输出最大机械与功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以弱磁基速点为分界点,在该点以下功率以直线规律上... 该文探究了表贴式与内置式两种典型的永磁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弱磁特性影响,推导了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在电流极限圆内、外电机输出最大机械与功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以弱磁基速点为分界点,在该点以下功率以直线规律上升且均能恒转矩运行;在该点以上,表贴式与内置式结构电机转矩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先上升至最大点后再下降的趋势。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处于电流极限圆内与圆外时,功率继续上升至最大点之后分别呈最大恒功率运行状态和快速下降趋势,并证明弱磁运行最大输出功率大于传统的弱磁运行恒功率值。该文的分析推导与实验结果相一致,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运行时的特性分析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伺服电机 控制 机械特性 功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_∞方法的永磁同步电机鲁棒二自由度控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薛鹏 郭庆鼎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6年第4期401-404,共4页
基于模型匹配原理和鲁棒控制理论,针对伺服系统中被控对象参数摄动问题,设计了具有强鲁棒性的位置控制器.基于鲁棒控制原理,将位置控制器的设计转化为标准H∞控制问题;用μ综合的方法得到输出反馈次优H∞控制器,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采... 基于模型匹配原理和鲁棒控制理论,针对伺服系统中被控对象参数摄动问题,设计了具有强鲁棒性的位置控制器.基于鲁棒控制原理,将位置控制器的设计转化为标准H∞控制问题;用μ综合的方法得到输出反馈次优H∞控制器,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采用鲁棒二自由度结构进行设计,保证系统对对象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实现精确的稳态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伺服控制系统能很好地跟踪给定和抑制扰动,且对对象参数摄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伺服电机 H∞控制 二自由度 模型匹配 参数摄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永磁直线同步伺服系统鲁棒位置控制器的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艳丰 郭庆鼎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2年第6期481-484,共4页
介绍了高精度、微进给永磁直线交流同步电机 (PMLSM )驱动系统鲁棒位置控制器的设计 .首先 ,在空载情况下 ,由静态实验获得非线性摩擦系数模型 ,通过前馈摩擦补偿器补偿非线性摩擦 .其次 ,由递推最小二乘估计器RLS和负载扰动力观测器构... 介绍了高精度、微进给永磁直线交流同步电机 (PMLSM )驱动系统鲁棒位置控制器的设计 .首先 ,在空载情况下 ,由静态实验获得非线性摩擦系数模型 ,通过前馈摩擦补偿器补偿非线性摩擦 .其次 ,由递推最小二乘估计器RLS和负载扰动力观测器构成的估计器 ,用它来估计动子质量、粘滞摩擦系数和负载扰动力 .设计积分 比例IP位置控制器以满足跟踪指令和抑制扰动 .将观测的负载扰动力前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直线同步伺服电机 鲁棒性 IP位置控制器 设计 微进给 摩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