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DInSAR的永久散射体时序选择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曲世勃 王彦平 洪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1-387,共7页
已有永久散射体(PS)识别技术均侧重于利用时序数据集的统计特性,而没有考虑到数据集的时序特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势必带来时序信息的浪费,造成部分PS点的漏选。该文重点关注一种永久散射体具有较好的相位稳定度但却在整个监测时间内不连续... 已有永久散射体(PS)识别技术均侧重于利用时序数据集的统计特性,而没有考虑到数据集的时序特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势必带来时序信息的浪费,造成部分PS点的漏选。该文重点关注一种永久散射体具有较好的相位稳定度但却在整个监测时间内不连续,称这种PS点为类永久散射体点。文中对类永久散射体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利用仿真实验分析了类永久散射体应用的可行性,根据类永久散射体特性对其进行了有效选择,形成一种新的永久散射体选择方法——时序选择法。同时对时序选择法以天津地区Envisat ASAR影像数据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类永久散射体的选择,PS点数量提高了、不均匀分布特性得到改善,同时保证了其较高的相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 PS点选择 永久散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如仁 苏宇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基线差分干涉对,反演得出边坡形变值与形变趋势。然后,选取相同监测时间的水准点测量结果与PS点进行验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降雨量与边坡形变的关联度。监测结果显示,边坡沉降速率集中在10.15~30.27 mm/a,沉降分析结果显示此路堑边坡整体较为稳定,时序InSAR相对水准测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维度的特点,并具有可回溯性,表明时序InSAR技术对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确保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边坡监测 短基线子集(SBAS-InSAR)技术 永久散射体的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 沉降预测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继超 宋伟东 +1 位作者 张继贤 张冬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5-47,共3页
简要介绍并比较当前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主要方法,阐述PS-DInSAR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并就其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关键词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永久散射体技术 矿区地表形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InSAR技术在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顾兆芹 宫辉力 +4 位作者 张有全 卢学辉 王洒 王荣 刘欢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98-1902,共5页
北京市近60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大范围地面沉降,截止到200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1096 mm ,并以30~60 mm · y -1速率扩展,严重威胁城市规划建设和人民交通安全。相对于传统的水准测量、分层... 北京市近60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大范围地面沉降,截止到200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1096 mm ,并以30~60 mm · y -1速率扩展,严重威胁城市规划建设和人民交通安全。相对于传统的水准测量、分层标等地面沉降监测手段,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可以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细节信息。利用PS-InSAR技术和2003年12月-2009年3月Envisat卫星29景ASAR影像监测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发展情况,发现北京平原区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沉降梯度变化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第四系凹陷区,覆盖面涉及朝阳、昌平、顺义、通州等区县,并有东移外扩趋势,平谷县境内出现新的沉降中心。沉降分布受前门-良乡-顺义、黄庄-高丽营、南口-孙河等主要断层控制,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呈现季节性下降(3月-6月)与回弹(11月-3月)趋势,并受弱透水层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弹性-塑性-黏弹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北京 应力-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PS特征点的SBAS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18
5
作者 聂运菊 熊佳诚 +1 位作者 程朋根 罗跃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5,共5页
针对SARscape SBAS技术存在人工选取地面控制点影响监测结果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PS特征点的SBAS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通过设置PS技术中的振幅离差指数与相干性阈值,提取PS监测结果中的特征点作为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与形变反演。... 针对SARscape SBAS技术存在人工选取地面控制点影响监测结果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PS特征点的SBAS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通过设置PS技术中的振幅离差指数与相干性阈值,提取PS监测结果中的特征点作为地面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与形变反演。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覆盖南昌地区的Sentinel-1影像为数据源,进行了地表形变监测与验证。结果表明:①该方法与PS方法监测结果均显示南昌市城区在监测时段内整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平均沉降速率相关性达到了0.959,具有高度一致性。②将该方法、PS方法、人工选取地面控制点的SBAS方法的监测结果与水准数据进行对比,该方法与水准数据的误差不超过3.5 mm,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技术 短基线集技术 特征点 轨道精炼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PS-InSAR地表形变预测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星 吕孝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3-750,共8页
PS-In SAR是用于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的微波遥感技术,可提供精确地表形变信息,但该技术无法对形变趋势进行预测。现有形变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少数监测点的形变,不适用于大面积预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PS-In SAR地表形... PS-In SAR是用于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的微波遥感技术,可提供精确地表形变信息,但该技术无法对形变趋势进行预测。现有形变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少数监测点的形变,不适用于大面积预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PS-In SAR地表形变预测方法。结合PS-In SAR方法的技术流程,从理论上推导设计卡尔曼滤波器,通过真实的多时相SAR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充分利用PS-In SAR形变监测信息,有效预测大面积观测区域的形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技术 卡尔曼滤波 形变预测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质岛礁沉降变形过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兰恒星 赵晓霞 +2 位作者 伍宇明 李郎平 苏奋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共8页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在多个钙质岛礁上开展了工程建设。沉降变形是岛礁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钙质砂工程性质的特殊性,钙质岛礁的沉降变形过程和机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然而,由于岛礁位置通常远离内陆,使用常规监...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在多个钙质岛礁上开展了工程建设。沉降变形是岛礁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钙质砂工程性质的特殊性,钙质岛礁的沉降变形过程和机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然而,由于岛礁位置通常远离内陆,使用常规监测方法不易于开展岛礁沉降研究,有关钙质岛礁沉降变形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选取我国典型钙质岛礁,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PSI),准确反演了其沉降变形过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初步结果表明:钙质岛礁的沉降变形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总体上,岛礁边缘沉降速率略大于其内部沉降速率,工程扰动区大于非扰动区;与其他吹填材料的区域相比,钙质岛礁沉降速率偏小,总体上稳定。但是沉降过程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波动特征,受工程建设和海洋水动力影响明显。考虑到钙质砂特殊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的颗粒破碎机理,钙质岛礁未来的沉降变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的过程监测和机理分析,以期为我国岛礁的安全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岛礁 沉降变形 过程与机理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InSAR在铅山县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马飞虎 姜珊珊 孙翠羽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9-977,共9页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 PSInSAR)通过对同一地区的多景影像数据的分析,探测出一定数量的、均匀分布的永久散射体目标(persistent scatterers, PS),以PS点作为分析目标进行建模求解,从而反演出目标区域的...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 PSInSAR)通过对同一地区的多景影像数据的分析,探测出一定数量的、均匀分布的永久散射体目标(persistent scatterers, PS),以PS点作为分析目标进行建模求解,从而反演出目标区域的地表形变情况.以江西上饶重要金属矿产地铅山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PSInSAR技术对2016-08~2017-03期间采集的18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时序分析,获取了该地区的沉降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铅山县内永平铜矿及其周边存在较大形变,沉降中心区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0 mm/y,沉降区域与矿区所在的实际空间分布位置较为一致;弋阳县、横峰县和铅山县的交界处也存在一定沉降形变,区域沉降速率达-20 mm/y.实验表明在金属矿区应用PSInSAR技术进行沉降监测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矿区形变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轨道集成PS-InSAR监测高速公路沿线地面沉降研究——以京沪高速公路(北京—河北)为例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学东 葛大庆 +2 位作者 肖斌 张玲 侯妙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7-69,104,共4页
监测和治理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地面沉降是保证线性工程正常运营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京沪公路为试验区,基于2008—2010年相邻轨道的ENVISAT ASAR数据,利用多轨道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集成方法成功提取了京沪公... 监测和治理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地面沉降是保证线性工程正常运营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京沪公路为试验区,基于2008—2010年相邻轨道的ENVISAT ASAR数据,利用多轨道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集成方法成功提取了京沪公路(北京—河北)沿线的沉降速率图和沉降剖面图。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统一了不同轨道间影像的坐标系与参考基准,而且使跨轨道、多幅影像的大范围PS-InSAR监测成为现实;同时,确认了京沪公路(北京—河北)沿线的9个沉降中心,分析了沿线6 km范围内的地面沉降情况,该结果与已有研究相吻合。因此,PS-InSAR集成方法丰富了线性工程沿线地面沉降的监测手段,可为线性工程的正常运营提供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高速公路 多轨道 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聊城东部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新田 狄桂栓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2期149-153,共5页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对优化城镇化布局及形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提出了要求,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发展,地表沉降现象从大中型城市向城镇发展,城镇地区的地表情况越来越引人重视。聊城位于鲁西平原地区,地质构造疏松,由于矿产、地下...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对优化城镇化布局及形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提出了要求,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发展,地表沉降现象从大中型城市向城镇发展,城镇地区的地表情况越来越引人重视。聊城位于鲁西平原地区,地质构造疏松,由于矿产、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出现地表沉降现象。为加强该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本文采用PS-InSAR技术,利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的52景Sentinel-1数据对聊城东部地区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沉降主要发生于茌平及聊城市区东南部,沉降面积达900 km2,最大年平均沉降量达-135.3 mm/a,测区范围内沉降具发展空间大、发展趋势强等特点。本文根据该区域沉降特征结合历史影像资料,推断出地表沉降主要原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并根据该区域水源分布特征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稳定 聊城东部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地下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月华 王润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 角反射器(CR) 设计 安装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