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高速铁路下伏老采空区稳定性监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曹杨 王旭春 +3 位作者 曹云飞 卢泽霖 管晓明 于云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7-1375,共9页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表监测,采用最新的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 pair InSAR,PSP-InSAR)技术,弥补了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 InSAR,PS-InSAR)算法的缺陷,获得了老采空区的沉降变形。并通过实地考察老采空区上方已有建筑和道路,对InSAR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11—2013年及2014—2015年,大盘井采空区大部分点年平均沉降速率为-8~4 mm/a。通过对采空沉陷区地面沉陷调查发现地面建筑物和道路未产生有沉陷特征的沉降和破坏。因此,认为大盘井煤矿采空区沉陷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老采空区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P-InSAR)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以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共5页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间的线性沉降速率为13.2mm/a,总体平均沉降速率为16.8mm/a,与实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表明,PS—DInSAR技术不仅可有效探测地表离散目标的线性形变,还可探测其非线性形变以及获取地表区域形变场,并且可监测地表形变的时序变化过程。除了可用于城市沉降监测外,PS—DInSAR技术还可用于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 振幅信息双闽值方法 PS探测 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非线性大气相位补偿方法 被引量:9
3
作者 胡程 邓云开 +1 位作者 田卫明 曾涛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采用基于永久散射体(PS)技术的大气相位(AP)补偿方法对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干涉相位图进行分析时,部分图像的干涉相位随距离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导致无法建立合理的多参数模型来模拟大气相位,常规的补偿方法不再适用。该文... 采用基于永久散射体(PS)技术的大气相位(AP)补偿方法对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干涉相位图进行分析时,部分图像的干涉相位随距离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导致无法建立合理的多参数模型来模拟大气相位,常规的补偿方法不再适用。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GB-InSAR图像非线性大气相位补偿方法,首先采用常规方法对干涉相位图进行大气相位补偿,并根据PS点的补偿后相位序列的标准差,进行稳定PS点的选择,然后对稳定PS点进行子区域划分,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估计出所有PS点的大气相位,从而实现大气相位的有效补偿。采用该文所提方法,对460幅雷达图像进行了处理,相比于常规方法,可以有效地补偿干涉相位图中的非线性大气相位分量。基于若干高稳定参考点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小了最大约1 rad的相位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大气相位补偿 非线性变化 稳定永久散射体 反距离加权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GPS,CR与水准数据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龙四春 李陶 +1 位作者 刘经南 许才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共4页
介绍和综述GPS、角反射器(CR)、水准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DInSAR)数据融合的背景、研究进展和技术优势。着重介绍PS-D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融合GPS,CR与水准数据进行PS-DInSAR的数据处理流程,讨论雷达遥感数据与这些非遥感... 介绍和综述GPS、角反射器(CR)、水准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DInSAR)数据融合的背景、研究进展和技术优势。着重介绍PS-D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融合GPS,CR与水准数据进行PS-DInSAR的数据处理流程,讨论雷达遥感数据与这些非遥感数据融合的技术特点与方法,指出目前PS-DInSAR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形变监测 数据融合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人工角反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国祥 张瑞 +4 位作者 李陶 于冰 李涛 贾洪果 聂运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98-2610,共13页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及其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已成为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使用单一卫星平台所获取的单侧视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地表位移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永久散...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及其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已成为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使用单一卫星平台所获取的单侧视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地表位移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的模型与算法,其基本策略是:首先针对每一卫星平台的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并计算各地面目标沿LOS向的位移速度值,然后联合各平台所对应的LOS向位移速度值进行建模,并基于最小二乘方法解算各地面目标的三维位移速度分量.实验选取天津市西北部作为测试区,使用2007—2010年所获取的39幅TerraSAR-X影像、23幅ENVISAT ASAR影像和16幅ALOS PALSAR影像进行分析,经联合解算得到了该测试区域的垂直位移速度场以及南北向和东西向水平位移速度分量.与地面水准和已有GPS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多平台PSI的垂直位移速度场精度可达毫米级,而其水平位移速度分量与已有GPS结果基本一致.多平台PSI分析无需引入任何外部形变参考信息,便可以实现形变场的偏差校准和三维形变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台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三维形变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应用于区域地表沉降探测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强 刘国祥 +1 位作者 丁晓利 李永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743,共7页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克服常规干涉方法在区域地表形变测量中的雷达信号失相关和大气延迟影响.本文对基于永久散射体的干涉处理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差分相位的两个主要特性:沉降信号时序相关、地形相位与空间基线成比例,提出构...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克服常规干涉方法在区域地表形变测量中的雷达信号失相关和大气延迟影响.本文对基于永久散射体的干涉处理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差分相位的两个主要特性:沉降信号时序相关、地形相位与空间基线成比例,提出构建PS网络,并采用间接观测平差法估计沉降速度网和高程修正网的全局最优解.实验选取上海地区近10年间的ERS-1/2卫星C波段SAR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在永久散射体上分离形变信号、高程修正和大气分量,并最终提取上海地区高分辨率地面沉降速度场,PS结果与地面精密观测成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网络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沉降探测 信号失相关 大气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永久散射体的自动探测 被引量:22
7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418,共5页
为了有效探测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的永久散射体,考虑永久散射体对雷达波的强反射特性和散射的稳定性,提出了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法.该方法根据振幅阈值选取具有强反射特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候选点,然后根据振幅离差阈值,选... 为了有效探测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的永久散射体,考虑永久散射体对雷达波的强反射特性和散射的稳定性,提出了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法.该方法根据振幅阈值选取具有强反射特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候选点,然后根据振幅离差阈值,选取散射特性稳定的候选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利用上海地区的26幅ERS-1/2 C波段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探测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物沉降永久散射体干涉雷达监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兰恒星 刘洪江 +4 位作者 孙铁 贾有良 杨志华 丁尚起 黄晓明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2-300,共9页
地面沉降对城市建筑物构成巨大威胁,对城市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德国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X)1,m空间分辨率的雷达影像,使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技术,以天津塘沽渤海石油新村和东沽石油新村为研究区,研究不同类型... 地面沉降对城市建筑物构成巨大威胁,对城市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德国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X)1,m空间分辨率的雷达影像,使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技术,以天津塘沽渤海石油新村和东沽石油新村为研究区,研究不同类型建筑物(建造时间、层高及地理位置等)的沉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建筑物在沉降率和沉降时间过程上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天津塘沽滨海新区建筑物沉降风险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沉降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 TERRASAR-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在首都机场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洒 宫辉力 +1 位作者 杜钊锋 顾兆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5-69,共5页
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结合2003—2009年间28幅Enviast卫星的ASAR影像,分两次监测首都机场地面沉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首都机场及其附近区域存在着地表形变。在监测的时间区间内,T1、T2航站楼有下降趋势,年均形变量约为10 mm;T3... 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结合2003—2009年间28幅Enviast卫星的ASAR影像,分两次监测首都机场地面沉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首都机场及其附近区域存在着地表形变。在监测的时间区间内,T1、T2航站楼有下降趋势,年均形变量约为10 mm;T3航站楼有上升趋势,且呈现出不均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机场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进行太原市地面沉降监测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5,共5页
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水准等地面沉降监测手段成本高、效率低,在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创新上,最近发展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的优势。本文利用2003-08—2010-09年间的39景覆盖太原市的En... 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水准等地面沉降监测手段成本高、效率低,在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创新上,最近发展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的优势。本文利用2003-08—2010-09年间的39景覆盖太原市的Envisat ASAR影像,基于StaMPS PS-InSAR方法获得该时期太原市的地面沉降速率图,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太原南部地区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INSAR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 STAM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的永久散射体时序选择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曲世勃 王彦平 洪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1-387,共7页
已有永久散射体(PS)识别技术均侧重于利用时序数据集的统计特性,而没有考虑到数据集的时序特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势必带来时序信息的浪费,造成部分PS点的漏选。该文重点关注一种永久散射体具有较好的相位稳定度但却在整个监测时间内不连续... 已有永久散射体(PS)识别技术均侧重于利用时序数据集的统计特性,而没有考虑到数据集的时序特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势必带来时序信息的浪费,造成部分PS点的漏选。该文重点关注一种永久散射体具有较好的相位稳定度但却在整个监测时间内不连续,称这种PS点为类永久散射体点。文中对类永久散射体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利用仿真实验分析了类永久散射体应用的可行性,根据类永久散射体特性对其进行了有效选择,形成一种新的永久散射体选择方法——时序选择法。同时对时序选择法以天津地区Envisat ASAR影像数据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类永久散射体的选择,PS点数量提高了、不均匀分布特性得到改善,同时保证了其较高的相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 PS点选择 永久散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照失效物理分析的永久散射体提取过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关泽群 葛之江 +2 位作者 王世涛 白俊武 徐佳 《航天器工程》 2009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雷达干涉测量中,永久散射体(PS)是一类不受时间、空间基线和大气延迟影响的目标,如何从SAR图像中自动识别出有效的永久散射体是PS干涉系统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文章从不确定性量化理论的角度考虑失效物理分析问题,利用失效物理分析方法... 在雷达干涉测量中,永久散射体(PS)是一类不受时间、空间基线和大气延迟影响的目标,如何从SAR图像中自动识别出有效的永久散射体是PS干涉系统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文章从不确定性量化理论的角度考虑失效物理分析问题,利用失效物理分析方法研究PS影像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对多幅SAR图像进行独立分量分析(ICA)和小波包分解,然后考虑永久散射体的高信噪比特性,依据图像能量最大的原则获取分离后的稳定成分,并进行分割处理得到PS点的分布图。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出可靠的PS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雷达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 失效分析独立分量分析 小波包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月华 王润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 角反射器(CR) 设计 安装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分布式散射体时序InSAR技术在矿区形变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会会 张海清 +1 位作者 李克达 张小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为了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铁矿区进行形变调查和监测,消除安全隐患,在时序CSInSAR(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48景Sentinel-1数据的DS-CSInSAR(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该方法首先采用AD (A... 为了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铁矿区进行形变调查和监测,消除安全隐患,在时序CSInSAR(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48景Sentinel-1数据的DS-CSInSAR(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该方法首先采用AD (Anderson-Darling)检验对同质像素点进行识别,然后基于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算法对最优相位进行估计,最终通过时序形变解算得到铁矿区的地表形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年平均形变速率范围为-34.50~24.50 mm/a;大部分矿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周台子村和路边附近矿区沉降量较大,窑岭沟矿区出现明显抬升现象,最大沉降量和最大抬升量分别达到了34.00和24.03 mm,其形变结果与当地4个GPS监测点结果一致。与CSInSAR技术相比,DS-CSInSAR技术极大提高了目标点的密度和干涉图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形变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分布式散射体 同质像素点 最优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M的GB-InSAR图像PS点选择方法
15
作者 田卫明 王龙跃 +1 位作者 高嵩 邓云开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3-1163,共11页
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点选择是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处理中的关键步骤.现有的PS点选择方法依赖于幅相稳定性或像元之间的高相干性筛选PS点,其中幅相稳... 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点选择是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处理中的关键步骤.现有的PS点选择方法依赖于幅相稳定性或像元之间的高相干性筛选PS点,其中幅相稳定性对相位波动敏感,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表征PS点的相位误差,而基于高相干性的方法基于局部窗口,容易造成误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GB-InSAR图像中PS点与非PS点的干涉相位在分布特征上的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PS点选择方法.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足够数量的PS点作为先验参考信息,然后使用GMM拟合参考PS点干涉相位的概率分布,最后依靠全图像元的干涉相位序列与GMM的匹配程度区分PS点与非PS点.实测数据表明,与基于幅相稳定性的传统方法相比,在获得的PS点数量接近的情况下,本文方法获取的PS点的相关性更强,干涉相位序列聚合程度更高,且残差点数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 高斯混合模型(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公共主影像选取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涉图序列的时空基线或多普勒质心频率差总体较大时,所提方法较基于相干系数的方法更加有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主影像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优化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继超 宋伟东 +1 位作者 张继贤 张冬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5-47,共3页
简要介绍并比较当前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主要方法,阐述PS-DInSAR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并就其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关键词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永久散射体技术 矿区地表形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如仁 苏宇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基线差分干涉对,反演得出边坡形变值与形变趋势。然后,选取相同监测时间的水准点测量结果与PS点进行验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降雨量与边坡形变的关联度。监测结果显示,边坡沉降速率集中在10.15~30.27 mm/a,沉降分析结果显示此路堑边坡整体较为稳定,时序InSAR相对水准测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维度的特点,并具有可回溯性,表明时序InSAR技术对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确保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边坡监测 短基线子集(SBAS-InSAR)技术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 沉降预测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PS点获取方法的矿山工业广场沉降监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可明 李婷婷 +3 位作者 马军 李亚星 江克贵 赵项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柱Ⅱ513工作面开采沉陷期间2020年10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共26景SAR卫星影像,运用PS-InSAR技术确定最优的PS点目标选取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获取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开采损害保护区地面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最后,基于地面水准点实测数据验证PS-InSAR监测精度并分析研究区地表及建(构)筑物动态沉降情况。结果表明: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指数双阈值法较适应于研究区沉降监测;研究区内可探测到的最大下沉速率为-26.5 mm/a,最大累计下沉值为-53.7 mm;同时,探测到研究区西北部存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因素;利用水准数据验证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3.8 mm,决定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工业广场 沉降监测 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时序PS-InSAR地面沉降预测
20
作者 火天宝 何毅 +2 位作者 姚圣 张立峰 张清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2,共6页
为防止中国香港国际机场填海造陆引起的地面沉降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PS-InSAR)技术,获得中国香港国际机场2016~2020年地面沉降数据,并利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SBAS-InSAR)技术以及水准点数据验证;引入门... 为防止中国香港国际机场填海造陆引起的地面沉降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PS-InSAR)技术,获得中国香港国际机场2016~2020年地面沉降数据,并利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SBAS-InSAR)技术以及水准点数据验证;引入门控循环(GRU)神经网络构建堆叠式GRU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对中国香港国际机场未来地面沉降进行时序预测,并与SVM和MLP神经网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香港国际机场2016~2020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不均匀,累计沉降逐渐增加,2020年12月垂直向的累积沉降量已达106 mm。构建的堆叠式GRU神经网络地面沉降方法相比SVM和MLP更准确,2021年7月中国香港国际机场最大累积地面沉降可达111.8 mm。本文提出的地面沉降时序预测模型,可作为一种有效预测地面沉降的方法,为地面沉降早期预警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 时序预测 门控循环神经网络 填海造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