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水进型三角洲——兼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巨厚砂层成因 被引量:15
1
作者 罗启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5-854,共10页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根据现代长江三角洲考察中发现的"海进河床充填砂体",结合其他考察资料和古代砂体特征,建立了"水进型三角洲"模式。3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这个模式是正确的。目前普遍使用的"水下分...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根据现代长江三角洲考察中发现的"海进河床充填砂体",结合其他考察资料和古代砂体特征,建立了"水进型三角洲"模式。3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这个模式是正确的。目前普遍使用的"水下分流河道",经长江三角洲、云南洱海、内蒙岱海等现代沉积考察和大量卫星照片分析表明并不存在。而据旋回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分析,水进型沉积是广泛发育的,水槽模拟实验也证实有水进期三角洲发育,因此笔者认为应以水进河床砂微相取代现今普遍误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微相。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须二、四段巨厚且大面积分布的砂岩是由三角洲平原各分支河道(分支河道砂)、前缘河口进积型(河口坝砂)和退积型沉积(水进河床砂)反复叠加,加上河道侧向迁移摆动与各个三角洲体相互拼接连片而成的。水进型三角洲多形成于湖、海水面上升期,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特殊地质事件、地形地貌以及沉积速率等都可能引起水面升降,当水面上升时常常形成水进型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进河床充填 水下分流河道 水进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被引量:13
2
作者 罗启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15,132,共4页
前人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沉积相进行过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认识分歧仍然很大。为此,根据数十年的野外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鉴定、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思索,认为:①须一段为海湾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②香二段、... 前人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沉积相进行过很多研究,但迄今为止认识分歧仍然很大。为此,根据数十年的野外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鉴定、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思索,认为:①须一段为海湾中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②香二段、香四段、香六段砂岩在盆地中西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进河床与河口砂坝至滨湖滩、坝沉积,夹香三段、香五段湖相砂泥;③四川盆地东部的整个上三叠统均为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砂和河间湖沼沉积。特别指出,盆地中西部香二段、四段、六段中许多与湖泊有密切联系的正粒度韵律砂体应属水进型三角洲的水进河床充填砂微相,所谓"水下分流河道"一词实际上是与客观情况不太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相 水进河床砂 海陆交互相 安县运动 水下分流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