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秃尾河流域河流-地下水转化与生态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锦璇 王一 +3 位作者 高繁 张轩铭 马稚桐 杨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6,共11页
秃尾河是黄河“几”字弯东翼一个重要的支流,流域大气降水、地下水和河湖水水力联系密切,控制着流域生态格局的演化、稳定和安全。基于秃尾河流域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降水、地下水与河湖水(以下简称“三水”)转化关系,通过野外调... 秃尾河是黄河“几”字弯东翼一个重要的支流,流域大气降水、地下水和河湖水水力联系密切,控制着流域生态格局的演化、稳定和安全。基于秃尾河流域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降水、地下水与河湖水(以下简称“三水”)转化关系,通过野外调查、动态观测、遥感解译、基流解析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分析了三水转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得到如下认识:(1)在地质地貌条件和三水转化的控制下,空间上可将流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湖群-灌-草-乔湿环境生态系统、草-灌-乔-沙干环境生态系统、矮化疏林-草干环境生态系统、农田-乔湿环境生态系统和河滨带湿环境生态系统;(2)时间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呈现植被覆盖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基流量减少、湖淖湿地减少的趋势;(3)流域生态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质地貌条件控制流域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水循环特征控制流域生态格局演化方向和时空变异趋势,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生生态格局,主导着现代生态格局演化的方向与强度;(4)流域生态格局的安全与稳定对水分有强依赖性,保持水系连通、增强三水转化强度、维持沙区地下水位埋深在1.5~5 m范围内对区内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基于秃尾河流域三水转化单向水循环特征,提出了河滨带概念,指出河滨带是流域水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源和汇,起生态廊道的作用,河滨带生态功能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可作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成果对于黄河“几”字弯以及其他类似地区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化 生态格局 河滨带 秃尾河 黄河“几”字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转化过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适宜灌溉规模 被引量:3
2
作者 胡雪雪 粟晓玲 +3 位作者 朱兴宇 褚江东 张特 吴海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236,共9页
农业适水发展是保障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健康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如何科学确定灌溉规模,进而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该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明确非灌溉需水量的基础上,基于水均衡模型计算考虑水转化过程的不同水文年农业灌... 农业适水发展是保障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健康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如何科学确定灌溉规模,进而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该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明确非灌溉需水量的基础上,基于水均衡模型计算考虑水转化过程的不同水文年农业灌溉可用水量,并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最后改进水热平衡模型构建考虑水转化过程的旱区适宜灌溉规模计算模型,分析流域不同情景下的适宜灌溉规模。结果表明: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下,石羊河流域丰、平、枯水年的灌溉可用水量分别为18.97亿~21.57亿、14.75亿~17.51亿、12.31亿~14.95亿m^(3);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后能够以减少2.94%的经济效益实现14.13%的灌溉节水;构建的适宜灌溉规模计算模型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采用该方法得到现状条件下石羊河流域丰、平、枯水年的适宜灌溉规模分别为27.73万~31.66万、21.55万~25.76万、18.01万~22.03万hm^(2),提高节水水平、调整种植结构后,流域的适宜灌溉规模有所增加。现状2020年(平水年)的实际灌溉面积高于当地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临界适宜灌溉规模,需压减2.13万~6.34万hm^(2)。研究结果可在宏观层面上为决策者制定适水农业发展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灌溉 模型 水转化 适宜规模 种植结构优化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腊春 史运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8,共6页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地质背景和地貌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三水转化与水资源形成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山区。文章探讨该区三水转化机理、水资源补给方式和形成过程,得出喀斯特流域对于相同或相似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的流域结构决定了补给...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地质背景和地貌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三水转化与水资源形成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山区。文章探讨该区三水转化机理、水资源补给方式和形成过程,得出喀斯特流域对于相同或相似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的流域结构决定了补给方式、三水转化、径流调蓄和输移特征。提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应按照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水制宜及因需制宜原则,采用以小微型为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施分散拦蓄、分散供水,以化整为零方式解决喀斯特山区的整体性干旱缺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水转化 资源合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三水转化关系及其模式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孝廉 郝俊卿 王雁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7-614,共8页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基流指数法、同位素等技术和方法,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三水转化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并对全流域三水转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在过去50 a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发生了...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应用基流指数法、同位素等技术和方法,对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的三水转化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并对全流域三水转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在过去50 a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发生了较显著变化,在不同区段具有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黄河流域三水转化的6种模式。该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流域水循环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化 模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山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丛振涛 杨静 +1 位作者 雷慧闽 冯保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72,共3页
四水转化模型是认识区域水资源转化消耗规律的重要工具。根据半干旱半湿润区特点对四水转化模型进行改进后应用于位山灌区,得到了地下水实测值的验证。2000年模拟结果表明:降水与引黄是位山灌区的主要水源,水资源供给相对丰富;不同情景... 四水转化模型是认识区域水资源转化消耗规律的重要工具。根据半干旱半湿润区特点对四水转化模型进行改进后应用于位山灌区,得到了地下水实测值的验证。2000年模拟结果表明:降水与引黄是位山灌区的主要水源,水资源供给相对丰富;不同情景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对整个灌区的水量平衡影响不显著,地下水开采的增加有助于保证农作物供水,同时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引黄水量的减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并影响农作物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化模型 渠系利用系数 地下开采 位山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任飞 阮本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1,74,共5页
针对以往灌区耗水量计算方法的不足和灌区水循环机制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灌区来水在不同介质之间的转化与消耗,并重点考虑引水灌溉、地下水开采、工业生活排... 针对以往灌区耗水量计算方法的不足和灌区水循环机制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灌区来水在不同介质之间的转化与消耗,并重点考虑引水灌溉、地下水开采、工业生活排污等对灌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耗水量的影响,把灌区划分为农田、林草地、荒地、湖泊湿地和城乡居工地5类水均衡模块,各模块间通过地表渠系、排水沟、地下水侧渗进行水量交换。应用该模型可计算灌区各耗水类型的耗水量,并能对灌区各水均衡模块之间的水量交换进行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化 灌区耗 模块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丘区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水文和水文地质参数及三水转化值的定量分析
7
作者 迟明春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12-14,共3页
根据山东省乳山市福山小流域水土保持试验基地资料,由自然状态下的区域水文、水文地质参数研究,拓展到自然和人为影响复合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指数这个标志流域综合治理程度的新概念.并对流域综合治理指数与区域水文、水... 根据山东省乳山市福山小流域水土保持试验基地资料,由自然状态下的区域水文、水文地质参数研究,拓展到自然和人为影响复合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指数这个标志流域综合治理程度的新概念.并对流域综合治理指数与区域水文、水文地质参数及三水转化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综合治理 区域文地质 水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排系统水转化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文晖 邵东国 +2 位作者 徐保利 胡能杰 杨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141,共12页
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灌区水转化过程复杂多变。以湖北漳河水库灌区为例,分别从水平和垂直方向描述典型灌排系统的水转化过程,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研发灌排系统边界处置、稻作区田间多层土壤、塘坝及排水沟道之间多个水转化模拟... 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灌区水转化过程复杂多变。以湖北漳河水库灌区为例,分别从水平和垂直方向描述典型灌排系统的水转化过程,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研发灌排系统边界处置、稻作区田间多层土壤、塘坝及排水沟道之间多个水转化模拟子模块,由此构建一种客观描述灌排系统边界半封闭结构及其水平输送、垂直运动与渠-田-沟-塘水转化过程的耦合模拟模型,解决了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求解灌区水转化过程中面临的灌区边界不确定、分层土壤简化处理等问题。利用漳河灌区谭店灌排系统2014-2015年水平衡测试观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分层抽样,并利用偏相关法分析参数敏感性。通过模型计算可得,支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70,Ens系数分别为0.81、0.68,斗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结果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68,Ens系数分别为0.73、0.62,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灌排系统水转化过程模拟。与SWAT模型对比,对于同一研究区域,复相关系数由0.11提高到0.73,Ens系数由-0.71提高到0.70,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先进性,为灌排系统尺度水转化模拟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排系统 水转化 模型 拉丁超立方 偏相关 敏感性分析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水转化模型法的水资源量计算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胥铭兴 张锐 +1 位作者 常磊 孙晓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4-37,共4页
合理的规划、保护、利用水资源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吉林省西部平原区的霍林河流域实测水文资料缺少,产流机制较为复杂,利用常规方法无法计算区域水资源量。结合西部平原区较干旱的水文特性,尝试采用四水转化模型法计算水资源... 合理的规划、保护、利用水资源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吉林省西部平原区的霍林河流域实测水文资料缺少,产流机制较为复杂,利用常规方法无法计算区域水资源量。结合西部平原区较干旱的水文特性,尝试采用四水转化模型法计算水资源量,以解决因实测水文资料缺少而无法计算水资源量的问题。研究表明,采用四水转化模型法计算的水资源量科学合理,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研究成果可为北方较干旱且无水文资料的平原区水资源量的计算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资料地区 水转化模型 资源量计算 平原地区 霍林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丘区三水转化及应用变参进行区域水资源计算方法研究(下)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道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0年第1期36-44,共9页
通过试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计算区域水资源的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基本概念,确立了变质岩山丘区蓄满一超渗混合型产流理论,查清了三水转化的途径及方式。首次提出了利用变参计算区域水资源的方法,解决了变参方程的计算问题,克服了传统... 通过试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计算区域水资源的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基本概念,确立了变质岩山丘区蓄满一超渗混合型产流理论,查清了三水转化的途径及方式。首次提出了利用变参计算区域水资源的方法,解决了变参方程的计算问题,克服了传统水资源评价计算中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不同频、不同步、系列不配套、误差大的难题。确定了地下水径流还原计算方法,明确指出了基流为流域综合重复量,提高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计算精度,并可用于变质岩山丘区区域水资源开发规划、计划的制定。经大区(胶东半岛)验证效果良好、实用性强,可在全省及全国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资源 山丘区 水转化 地表径流系数 文地质参数 变参 地下径流 变化规律 评价计算 资源开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丘区三水转化及应用变参进行区域水资源计算方法研究(上)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道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89年第1期44-49,共6页
通过试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计算区域水资源的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基本概念,确立了变质岩山丘区蓄满~超渗混合型产流理论,查清了三水转化的途径及方式。首次提出了利用变参计算区域水资源的方法,解决了变参方程的计算问题,克服了传统... 通过试验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计算区域水资源的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基本概念,确立了变质岩山丘区蓄满~超渗混合型产流理论,查清了三水转化的途径及方式。首次提出了利用变参计算区域水资源的方法,解决了变参方程的计算问题,克服了传统水资源评价计算中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不同频、不同步、系列不配套、误差大的难题.确定了地下水径流还原计算方法,明确指出了基流为流域综合重复量,提高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计算精度,并可用于变质岩山丘区区域水资源开发规划、计划的制定.经大区(胶东半岛)验证效果良好、实用性强,可在全省及全国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资源 水转化 文地质参数 山丘区 地下 地表径流系数 计算方法研究 地表 评价计算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田中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12
作者 刘绪震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7年第S1期6-9,共4页
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运动着,形成水循环。水循环过程中由于水的处境不同,运动规律也就不同。通常根据水的不同处境把它分为空气中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四种,简称四水。研究这四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对水资源评价、旱涝灾情预报、以及... 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运动着,形成水循环。水循环过程中由于水的处境不同,运动规律也就不同。通常根据水的不同处境把它分为空气中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四种,简称四水。研究这四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对水资源评价、旱涝灾情预报、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都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范围的四水转化关系(或略去土壤水称为三水转化)。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而平原农田中的四水转化,目前还研究不多,特别在河南省。鉴于此,将我们在河南省周口市搬口水文试验站取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做为对黄淮海平原农田中四水转化的初步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并请指正。 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化 农田 搬口 黄淮海平原 关系研究 总蒸发量 蒸发力 文试验 降雨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德州地区三水转化关系初步探讨
13
作者 于增先 《水文》 1982年第S1期88-93,共6页
平原区三水转化的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在大气降水补给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分配比例,和它们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补给、转化和消耗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 平原区三水转化的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在大气降水补给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分配比例,和它们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补给、转化和消耗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对水资源评价中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一、德州地区三水转化的基本特点1.区域下垫面及其闭合条件德州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系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面积12770平方公里。区域内以河系为界,基本闭合。这对三水转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截留量 地下 埋深 水转化 德州地区 补给量 地表径流量 地下补给系数 多年平均降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岩溶地区三水转化计算模式的探讨
14
作者 畅明琦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1992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文在对河床顶托渗漏和自由渗漏经验模型进行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概化运用的河床渗漏经验模式。结合以北方岩溶地区下垫面各种不同特征进行的平面分区和垂向分层处理,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或以水文站为控制)三水转化模型,改变了过去单独... 本文在对河床顶托渗漏和自由渗漏经验模型进行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概化运用的河床渗漏经验模式。结合以北方岩溶地区下垫面各种不同特征进行的平面分区和垂向分层处理,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或以水文站为控制)三水转化模型,改变了过去单独运用水文学来分析的复杂途径,在水资源评价利用中,具有较大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河床渗漏 岩溶 水转化 计算模式 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区“四水”资源转化关系与立体储存利用模式
15
作者 陈天赐 徐智敏 +6 位作者 孙亚军 方杰 王强民 熊小锋 朱宇豪 逯梓晗 万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3-214,共12页
【背景】我国露天煤矿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开采产生的大量矿坑涌水往往造成矿区影响范围内地下水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同时矿坑水无法高效储存和矿区区域用... 【背景】我国露天煤矿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开采产生的大量矿坑涌水往往造成矿区影响范围内地下水资源的进一步流失,同时矿坑水无法高效储存和矿区区域用水紧缺形成冲突。【方法】以蒙东某典型大水露天矿为研究区,通过现场调查取样、钻孔监测、室内水化学测试、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点查明研究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矿坑水的“四水”水量构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相互转化关系,并构建露天矿区“四水”资源立体储存与综合调配利用体系。【结果和结论】(1)研究区地下水、矿坑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区域地下水资源受露天开采影响的流失量达3081.2万m^(3)/a,地下水降落漏斗平均面积为15.26km^(2),降落漏斗半径约为1.88km,在同时考虑区域大气降水稀少且蒸发强烈的特点情况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流失量可超40亿m^(3)/a。(2)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5种矿坑水立体储存模式:地表蓄水、坑底和边帮蓄水、排土场重构生态含水层储水、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储水及煤层底板深部基岩含水层储水。(3)进一步结合研究区“四水”资源的水质、水量特征以及各部门的用水需求,提出“四水”资源5种联合调配利用途径:矿区的生产和生态用水、矿区周边的生活、工农业和生态用水;在构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四水”调配模型的基础上,形成露天矿区“四水-五储-五用”立体储存与综合调配利用体系。(4)结合“四水”调配模型运算结果,提出研究区以利用矿山疏排地下水为水源、以东帮截水帷幕外第四系回注储水(365万m^(3)/a)为核心、以坑底和边帮动态蓄水(20万m^(3))的矿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思路,模拟墙外第四系水位抬升过程和最大水位抬升为1.54m,可有效减小露天开采导致的地下水资源流失量、促进区域地下水位的回升。研究结果对露天矿坑水高效储存保护和调配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四转化 矿坑立体储存 资源利用 资源保护 蒙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窦明 孙雪涛 左其亭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各计算单元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型.利用所建模型预测了2000年至2020年各灌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如果继续保持现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石羊河流域将难以维持下去,水... 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各计算单元建立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型.利用所建模型预测了2000年至2020年各灌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如果继续保持现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石羊河流域将难以维持下去,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导致当前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资源 水转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区域“四水”转化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俊娥 陆垂裕 +1 位作者 秦大庸 刘淼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5-604,共10页
根据天津市现状,利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近期针对强人类活动地区,尤其是复杂的农田系统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ODCYCLE模型,构建了天津市MODCYCLE模型,并对天津市"四水"转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天津市现状,利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近期针对强人类活动地区,尤其是复杂的农田系统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ODCYCLE模型,构建了天津市MODCYCLE模型,并对天津市"四水"转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四水"转化过程受社会侧支水循环的影响较大,有地表产流少、土壤补给大消耗量大、地下水超采以及入境水和外调水利用率高等特点。当地地表水已不能满足区域用水需求,现状条件下通过消耗上游来水量和外调水量保证区域用水,未来虽然还有南水北调工程补水,但仍需要执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逐步减少地下水超采,增加入海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文模型 MODCYCLE “四转化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定额对玉米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脱云飞 王克勤 +1 位作者 张丽娟 费良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为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玉米膜孔灌土壤水分和氮素的运移转化特性,通过灌水定额分别为300,450,600,750m3/hm2的玉米膜孔灌施氮肥试验,提出了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玉米膜孔灌农田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玉米生育时间的变... 为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玉米膜孔灌土壤水分和氮素的运移转化特性,通过灌水定额分别为300,450,600,750m3/hm2的玉米膜孔灌施氮肥试验,提出了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玉米膜孔灌农田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玉米生育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生育时间相同,土壤含水率随灌水定额增大而增大,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灌水定额增大而减小,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灌水定额增大而减小;灌水定额相同,土壤含水率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呈正余弦函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增大,最后减小,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增大,最后减小;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玉米膜孔灌农田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和土壤铵态氮含量与玉米生育期之间的经验公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30 0,标准误差均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定额 氮运移转化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平原区“三水”转化水文模型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才 唐继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8-22,共5页
基于饱和产流理论,针对辽宁中部平原"三水"转化规律,在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水"转化水文模型。模型将包气带土壤计算层分为上、下两层进行双层扣损计算。对土壤张力水,应用指数型张力蓄水容量曲线... 基于饱和产流理论,针对辽宁中部平原"三水"转化规律,在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水"转化水文模型。模型将包气带土壤计算层分为上、下两层进行双层扣损计算。对土壤张力水,应用指数型张力蓄水容量曲线计算总产水量。对土壤重力水,应用抛物线型重力水容量分布曲线进行地下水库调节,计算出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转化 文模型 辽宁平原区 饱和产流理论 包气带 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农灌区“四水”转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0,共6页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农灌区"四水"转化的定量关系是制定农业灌溉计划和调控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基础。根据淮北平原各项实验参数指标建立了农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提出该模型在农...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农灌区"四水"转化的定量关系是制定农业灌溉计划和调控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的基础。根据淮北平原各项实验参数指标建立了农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提出该模型在农田径流预报、土壤水消退及地下水位模拟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该模型的作用和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转化 文模型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