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1
作者 侯慧敏 马海华 +1 位作者 王鹏全 王万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对各子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石羊河流域WFE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2020—2030年石羊河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负增长;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耦合度等级为高水平耦合;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共6个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流域耦合协调度在预测期内处于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阶段。研究成果可为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和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 CRITIC赋权法 综合发展指数 耦合协调度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侯彩霞 张宇宙 杨建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北缺水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地区水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测度指标... 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北缺水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地区水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2006—2020年三系统发展水平得分,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分析耦合协调性,并运用障碍度函数探测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地级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均呈递增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级。(2)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轻度失调状态提升至2020年的基本协调状态,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核心城市>周边城市>外围城市”的发展格局。(3)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子表现出明显差异,根据障碍因子结果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模式可分为水源限制下的综合发展模式(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落后模式(周边城市)和社会经济落后模式(外围城市)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水资源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预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明明 朱永楠 +2 位作者 赵勇 杨文静 樊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3,共6页
为加深对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演变趋势的认识,构建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多维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5—2020年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 为加深对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演变趋势的认识,构建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多维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5—2020年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55增长到2020年的0.84,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从勉强协调发展水平过渡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各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上升的驱动分别经历了由粮食子系统到生态子系统再到水资源子系统主导的过程;能源子系统的贡献率虽然比较小,但是未来可能是各地区提升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多维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 耦合协调度 多因素归因分析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维度与度量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有华 卢欣雨 +1 位作者 张壮 陈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48-4560,共13页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 学者们已开始从韧性的角度对经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反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更是对经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农业生产作为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更需要韧性思想。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并对农业生产系统多维度韧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与拓展;实证上,结合FAO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库,综合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香农熵方法以及广义据估计方法,为分析农业生产综合韧性和各维度韧性提供了衡量指标。理论分析表明,当前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农业韧性的复杂性,重新反思和刻画农业生产系统韧性;实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韧性呈“W”型演化趋势,即分别在2004和2016年出现最低值,2016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粮食生产波动韧性在2016年以前较为稳定,并无明显的趋势,但在这之后则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生态韧性总体呈现倒“V”型趋势,200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9年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则呈现“N”型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辽宁的增幅较为明显。三大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之后趋于稳定,在2016后得到明显提升,这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各维度韧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改进。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韧性概念的争论,完善和拓展了韧性理论的应用与框架,揭示了农业生产系统韧性演化路径和规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农业生产 农业功能 粮食安全 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
9
作者 王守相 郑婉婷 +1 位作者 赵倩宇 王璇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4-1845,共12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 为推进能源系统低碳清洁转型,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就地消纳,提出基于碳-绿证互认和电热柔性负荷的含氢多能系统(hydrogen multi-energy system,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在源侧考虑电解槽制氢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及余热利用,建立含电解槽热氢联产环节、氢转热电环节和氢制甲烷环节的氢能多环节利用模型,并在荷侧考虑电热负荷的可转移、可削减、可平移以及可替代特性,构建电热联合需求响应模型;其次,考虑碳配额和绿证的互认关系,提出碳-绿证联合交易方法,在HMES目标函数中同时引入奖惩阶梯型碳交易成本和绿证交易成本;最后,以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考虑系统低碳性和经济性,构建HMES源荷低碳经济调度模型。算例仿真设置多个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使HMES综合成本降低25.6%,碳排放量降低39.2%,且实现该系统新能源的全消纳,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实现HMES的低碳和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氢能多环节利用 -绿证互认 电热联合需求响应 含氢多能系统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卞宇航 屈博 +1 位作者 江恩慧 刘盈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4,61,共7页
充分认识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对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6—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PSR)确定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充分认识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对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6—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PSR)确定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状态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协调度预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区)历年水资源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但整体向好,大多省(区)生态子系统发展情况较好,社会子系统发展在经济和人口大省有较大优势;2)各省(区)的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均逐步上升,但各省(区)发展差距较大,2021年内蒙古和四川已达到良好协调,而宁夏刚迈入中级协调;3)预测显示,2022—2025年黄河流域整体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会继续上升至0.798,接近良好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社会系统 PSR模型 耦合协调度 预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11
作者 徐玉琴 朱炳霖 方楠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为应对电力系统低碳运行问题,以双向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碳捕集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研究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问题。首先,分析碳捕集耗能特性,考虑通过电转气消纳部分CO_(2),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碳交易... 为应对电力系统低碳运行问题,以双向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碳捕集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研究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问题。首先,分析碳捕集耗能特性,考虑通过电转气消纳部分CO_(2),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碳交易机制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证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更有利于系统低碳运行。其次,建立考虑碳捕集成本与碳交易成本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通过线性转换和改进二阶锥松弛的方法,将非凸非线性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凸优化模型。最后,在修改的IEEE 30节点电力系统和比利时20节点天然气系统上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建立模型能有效实现系统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互联系统 碳捕集电厂 阶梯式碳交易机制 低碳经济调度 改进二阶锥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童慧 陈军飞 +1 位作者 嵇娟 杨欣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32-3045,共14页
开展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ater-energy-food nexus,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在解读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二者耦合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耦合关系、耦合系统、耦合管控三个维度对... 开展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ater-energy-food nexus,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在解读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二者耦合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耦合关系、耦合系统、耦合管控三个维度对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探讨了目前二者耦合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结果表明,现有耦合研究主要聚焦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和供需关系的分析与探讨、水-能源-粮食-生态耦合系统的构建与评估、耦合系统管控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提出等。然而,目前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且缺乏揭示二者交互耦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系统构建及演化机制分析较欠缺,面向资源环境决策管理的实践应用较薄弱。因此,以“耦合关系识别-耦合机理分析-耦合过程与格局刻画-耦合管理应用”为研究脉络,探索构建了未来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互动耦合机理探究、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系统构建及其协同演化机制分析以及面向国土空间管控决策的实践应用,以期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粮食纽带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 人地关系理论 耦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述 纪勤 +1 位作者 颜克胜 陈云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6,共9页
长江流域水资源、经济与生态之间协调发展有待提高,亟待探索水资源、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助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以2011—2020年长江干流10省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水资源-经济-生态(water-economy-ecology,WEE)系... 长江流域水资源、经济与生态之间协调发展有待提高,亟待探索水资源、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助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以2011—2020年长江干流10省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水资源-经济-生态(water-economy-ecology,WEE)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其次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并探究长江流域耦合协调度发展的局部特征;再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解析耦合协调度全局和局部相关性;最后采用因子探测器,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差异;WEE系统耦合协调度全域呈现“U”型变化的态势,局部表现为“中游<上游<下游”;WEE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局部空间相关性逐年向好;WEE系统耦合协调度主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污染排放及治理。长江流域未来可依据耦合协调度分布及影响因素贡献率,改善地区相应影响因素的现状,拓宽长江流域各省市高质量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质-域-流-生”的京津冀水资源协同保护状态综合评价
14
作者 杨钦 胡鹏 +4 位作者 王建华 刘欢 曾庆慧 杨泽凡 闫龙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针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矛盾突出、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问题,依据水资源协同保护的内涵,构建了基于“量-质-域-流-生”的水资源协同保护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水资源协同保护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水... 针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矛盾突出、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问题,依据水资源协同保护的内涵,构建了基于“量-质-域-流-生”的水资源协同保护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水资源协同保护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协同保护状态得分分别为59.6、46.1和56.8,均低于全国水平的64.8,水资源保护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评价结果识别了京津冀水资源协同保护现状中的薄弱环节,发现各维度的评价结果较全国水平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水量维度评价得分差距较大,水资源短缺矛盾最突出;有效解决生态基流被挤占、地下水采补不平衡等问题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协同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协同保护 生态系统受损 “量----生”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SEM的生态系统健康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15
作者 闫语 秦耀伟 +4 位作者 赵振宇 东嘉琪 李双江 曹建生 肖捷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7-1397,共11页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影响途径,对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评估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从全局和分区(山区、平原)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人为与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路径,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呈改善趋势,其中山区持续增长,平原为先降后升,空间分布呈山区高平原低的特征,山区北部和西部生态系统健康改善显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高于自然因素产生的正面影响,全局和山区的地形和植被覆盖产生较高正面影响,景观组成则产生了显著的直接负面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产生间接负面影响;平原地区景观组成、地形和植被覆盖因素均产生较高的直接正面影响,社会经济则产生为显著负面影响。单因子分析表明,林地及建设用地占比、坡度和高程是全局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驱动因子,林地占比、耕地占比、建设用地占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山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建设用地占比、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光为平原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基于山区与平原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分区施策,加强山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优化平原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以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活力-组织-弹性-服务”模型 驱动因素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模拟及影响机制
16
作者 张泽凌 周莹 +4 位作者 姜峻 王丽娜 邓旭 安志超 唐亚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44-6558,共15页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2018—2022年日尺度通量观测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融合生态学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生态知识-机器学习(EML)模型分别对NEE和ET进行拟合。其中,有6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NEE,7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ET。最后构建拟合效果最好和解释能力最优的EML模型并探究环境和植被因素对NEE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了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因素和植被因素的EML模型对NEE和ET的拟合效果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81和0.70 g C m^(-2)d^(-1),0.83和0.48 mm/d,MRE和MAE分别为1.72和0.48 g C m^(-2)d^(-1),0.29和0.30 mm/d。该模型在NEE和ET上的拟合能力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升了24.62%和12.16%,较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提升了13.02%和6.87%。(2)空气温度是NEE和ET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占比分别为63.12%和60.38%。6℃和22℃是草地NEE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在6—22℃之间NEE处于下降趋势,在22℃后NEE变为平稳趋势。0℃和22℃是草地ET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当空气温度大于22℃后,ET由上升趋势转变为平稳趋势。(3)土壤水分因素在NEE和ET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5.66%,NEE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于ET。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方法,并明确其对环境和植被因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城镇空间演化治理机制研究——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
17
作者 黄安 王燕 +2 位作者 向莹 郭斌 庄元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 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框架,深入剖析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的多利益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以呼包鄂城市群2010-2020年的城镇空间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测度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的影响贡献。结果表明:(1)呼包鄂城市群城镇空间扩张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玉泉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等中部地区,呈现出“中部扩张快、南北扩张慢”的演化态势。(2)201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2015-2020年,人类活跃度是影响城镇空间演化的关键要素,且二者交互后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最强。(3)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利益主体行动对城镇空间演化扩张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研究可为城市群城镇空间演化、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其他类似的区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演化 治理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 地理探测器 呼包鄂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钰 程云珂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07,共10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样本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CRITIC客观赋权法和莫兰指数实证分析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并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样本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CRITIC客观赋权法和莫兰指数实证分析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并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偏低,呈不断波动、缓慢发展状态;空间上,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集聚程度有所降低,但并不显著,呈现出相对稳定地“南高-北低”空间格局;在障碍因子诊断中发现,生态敏感性、资源压力、社会压力、产业结构是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建议从提高森林供给能力、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三方面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 系统韧性 模糊物元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系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19
作者 李炳坤 张晓克 +3 位作者 骆占斌 马静 杨永均 陈浮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85,共15页
水、能源、粮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分,对供需平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供需匹配度(SDMD)、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量化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 水、能源、粮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分,对供需平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供需匹配度(SDMD)、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量化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特征,探究不同尺度下供需匹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粮食生产服务供给总体呈上升趋势,产水、固碳与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则呈下降趋势。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需求均呈上升趋势。(2)研究区产水和粮食生产服务供给呈西高东低,但需求与人口密集区重叠呈点状分布。固碳服务供给呈西南及中部高、东北部低,土壤保持服务供给与需求呈点状高值分布于天山山脉,供需空间分布大致相同。(3)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的SDMD上升,产水和固碳服务的SDMD呈下降。不同尺度下SDMD具有空间异质性,格网尺度下最为显著。(4)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明显,分区控制-分类优化-分级治理是有效综合管控策略,可为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景观演化机制及资源治理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甬 崔家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为案例,采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与适应性循环模型,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揭示云龙传统盐业村落空间景观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治理情景和特征。【结果】在前循环期,社会-生态系统以资源生产为演化驱动力,行动者在“资源开发维持”与“资源流通管理”两个行动情景中,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的资源分配规则,产出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而发展出“业缘-血缘-地缘”联结的盐业社会及河谷盐业村落景观、山间古道桥梁景观、山地梯田田园景观。进入以资源转化为演化驱动力的后循环期,经历“资源停滞衰败”与“资源转化更新”行动情景,针对要素关联断裂、空间景观缺乏保护的现状,通过治理策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生态、社会、经济等资源。【结论】传统盐业村落的空间景观演化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围绕盐资源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复杂治理关系。重识村落演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重构以资源治理为核心线索的遗产保护框架、重建以资源转化重组为驱动力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特色空间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 社会-生态系统 传统盐业村落 空间景观 演化机制 资源治理 云龙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