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环境地质问题 被引量:4
2
作者 卢丽 樊连杰 +4 位作者 裴丽欣 邹胜章 林永生 邓日欣 王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9-510,共12页
【研究目的】海南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支点,揭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为海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 【研究目的】海南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支点,揭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禀赋,探究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为海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划分评价单元,分析地下水流场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情况,探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结果】海南岛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32.05×10^(8)m^(3)/a,在行政区中,海口市的地下水资源量最大,多年均值为11.33×10^(8)m^(3)/a,昌江县的最小,多年均值为0.07×10^(8)m^(3)/a。海南岛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差,水质较差区分布在滨海平原区和山前地带,超标因子主要为pH、Al、Mn。岛内存在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琼北盆地的区域性水位下降问题、三亚市海棠湾和榆林湾、东方市板桥镇等地区的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问题、东方市、昌江县和乐东县等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问题、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结论】海南岛地下水资源量较为丰富,分布差异大,地下水水质较差,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应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加快构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格局,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位 生态 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海南岛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万模 魏伦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8-50,共3页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0年下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 ,开展了新一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本文首先评述了当前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存在...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0年下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 ,开展了新一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本文首先评述了当前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并讨论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地质 技术方法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 被引量:120
4
作者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 ,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 3S及计算机技术 ...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 ,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 ,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 ,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 3S及计算机技术 ,重点调查 80年代初完成 1/ 2 0万水文地质普查以来出现的新问题 ,诸如土地利状况改变 ,及相应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源枯竭和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工作布署上 ,一定要把岩溶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操作上 ,既要认真考虑地区差别和岩溶类型的差别 ,又要认真考虑示范性作用 ,分片实施调查 ,并且注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力求在为防治灾害及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及南方石山地区发展服务的同时 ,培育出一批能把水文地质调查同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年青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山地区 地下水资源 生态环境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
5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3 位作者 包锡麟 徐步云 李磊 李谨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微咸水 再生水 海水淡化 雨洪水 开发利用模式 供水规模 生态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
6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7 位作者 王伟 高娟琴 王成辉 于沨 刘善宝 阚磊 岑况 秦燕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744,共18页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黏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效应 生物健康效应 关键性矿产资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质量调查结果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沉积相元素组成特征与物质来源
7
作者 周亚龙 郭志娟 +3 位作者 王乔林 刘飞 王成文 宋云涛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4-726,共13页
【研究目的】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 【研究目的】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取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数据,通过元素含量或比值示踪等多元统计方法,揭示了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与表生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冲湖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低SiO_(2)和Na_(2)O,高Al_(2)O_(3)、Fe_(2)O_(3)、MgO、CaO、K_(2)O和Na/Rb特征;冲洪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高SiO_(2)和Na_(2)O,低Al_(2)O_(3)、Fe_(2)O_(3)和Ca/Ba特征。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常量元素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源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控制,同时表生环境对常量元素的贫化富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源区目前处于以斜长石风化为主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阶段,风化产物未遭受钾交代影响。区内各沉积相土壤样品成土母质物源主要来自雄安新区西侧太行山隆起的成熟大陆石英质物源区,同时在冲湖积平原亚区的洼地小区内还存在部分少量的样品成土母质来源于基性火山岩物源区和中性岩火成物源区。【结论】土壤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元素组合(Rb–U–Ga、Fe–Mg–Ni–V均一化累加和)等地球化学指标特征能有效指示区内各沉积相环境,对成土母质特性具有示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相 物源示踪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程进展
8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紧紧围绕支撑服务国家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等需求,部署实施了“黄河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实施(工...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紧紧围绕支撑服务国家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等需求,部署实施了“黄河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监测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实施(工程首席专家:韩双宝),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参与承担,旨在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全链条业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调查 监测工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 水文地质 地质研究所 环境地质调查 岩溶地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以工程环境为重点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启兴 文锦明 +4 位作者 梅刚 易军 秦宇龙 庞仁俊 杨学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02-1010,共9页
针对1∶25万阿坝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修测中涉及的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问题,运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该区域进行了数字填图。对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适宜于以工程与... 针对1∶25万阿坝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修测中涉及的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问题,运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该区域进行了数字填图。对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适宜于以工程与环境为侧重点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流程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 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工程工作方法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陈社斌 徐友宁 +1 位作者 何芳 袁汉春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C00期157-160,共4页
简介了霍尔和切克兰德两种系统工程工作方法模式.并以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2002年所完成的《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为例,阐述了系统工程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系统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工作方法 工作模式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5-I0005,共1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双月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创刊于1957年,是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热地质、海洋地质等学科领域创刊较早、发行面较广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地热地质 地质环境监测 学术刊物 环境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工环地质调查与规划
12
作者 彭云峰 《农家科技》 2025年第18期10-12,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工环地质调查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保障乡村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水工环地质调查的重要性,详细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工环地质调查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保障乡村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水工环地质调查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水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调查等关键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调查成果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旨在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工环地质调查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路乔 郭利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90,共4页
对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矿床为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矿床充水强度不大,属富水性弱的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矿床岩体稳定性较好,矿床工程地质复杂... 对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矿床为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矿床充水强度不大,属富水性弱的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矿床岩体稳定性较好,矿床工程地质复杂程度较为简单。调查区及矿床开拓区环境地质灾害不发育,属地质环境质量不良矿区。地质调查研究为矿山小河-石门坎矿段未来整体工程建设布置及矿床开采方法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揭宇(摄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夏日元首席专家)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计划之一的“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该工程由9个项目组成,分别是“红水河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夏日元、张庆玉)...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夏日元首席专家)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计划之一的“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该工程由9个项目组成,分别是“红水河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夏日元、张庆玉);“西江中下游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覃小群、黄奇波);“川渝鄂峡谷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邹胜章、樊连杰);“湘江上游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苏春田、罗飞);“长江南岸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周宏);“陕中南岩溶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申豪勇);“长江、珠江、黄河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曹建华、张春来);“纳木错等湖泊全球气候变化沉积记录地质调查”(王喜生、乔彦松);“准噶尔等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李旭峰)。该工程在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有效解决重大岩溶资源环境问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推动全球岩溶合作研究与岩溶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 岩溶地区 工程 地质灾害隐患 全球气候变化 动力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伏永朋 李明 +3 位作者 吴吉民 李逵 王树丰 裴来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5-137,共3页
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查明流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为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 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查明流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为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介绍了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路线、调查手段和方法,并通过三峡库区神农溪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进行了神农溪流域环境工程地质适宜性分区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环境工程地质 遥感解译 地质调查 地质灾害 神农溪流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评估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苏栋 黄茂隆 +1 位作者 韩文龙 陈湘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减少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方法]本文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灾害事件严重度、地质体脆弱性、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性,减少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方法]本文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灾害事件严重度、地质体脆弱性、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韧性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并结合某城市一起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对评估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评估模型具有较高操作性和可行性,可在各种复杂地质环境的城市中开展深层地下空间韧性评估工作;所评价灾害事件的严重度为5.601,属严重水平;地质体的暴露性为5.735,灾损敏感性为6.146,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35.247,属脆弱地质体;预警能力指数为1.00,防灾能力指数由原来的5.66提高至灾后的7.00,故抵御力综合评价结果由15.38提高至19.02;通过填砂、地下注浆等措施后,恢复力为2.00,且由于地质环境趋于稳定,地质环境适应力综合分析为1.00。[结论]若受灾害影响,地质环境韧性水平的演化可分为正常、受灾、抵御、恢复、适应和新的正常水平6个阶段,韧性水平曲线呈现出先减小再增大后趋于稳定,且在受灾和抵御的节点处达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韧性 城市韧性 深层地下空间 评估模型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等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17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9-569,共1页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委托和统一安排,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于2011年8月17—1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江西萍乐坳陷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大型试验基地水文地质环境...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委托和统一安排,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于2011年8月17—1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江西萍乐坳陷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大型试验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参数研究、华北平原地下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和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等5个工作项目成果评审验收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环境 地下水资源 地质编图 评审 亚洲 中国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 环境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国家层面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支撑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启动
18
作者 范宏喜 郭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9-139,共1页
记者日前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专题会议上获悉,未来三年,我国将新建(修复)地下水监测站点20135个,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络,为国家层面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服务。至此,由国... 记者日前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专题会议上获悉,未来三年,我国将新建(修复)地下水监测站点20135个,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络,为国家层面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服务。至此,由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开展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监测 地质环境保护 水资源管理 网络建设 国家级 支撑 层面 工程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方向简介
19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是我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方向围绕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水污染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方面的... 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是我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方向围绕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水污染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方面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文地质 博士学位 地质资源 生态 地质工程 授权 地下水资源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十大问题与展望:基于60年来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立河 张俊 +2 位作者 张鹏伟 顾小凡 李小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5-880,共16页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近60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下水补给排泄、地下水水质与地下水循环等三方面总结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指出目前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解决的十大问题,展望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相关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国内外其他沙漠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地下水水量、水质及地下水循环等方面梳理调查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绿洲区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入渗与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散发,还有少量的人工开采;地下水贮存量巨大,约有80多万亿m^(3);但目前补给量与排泄量的估算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沙漠地下水的水质较差,除个别地区小于5 g/L外,大部分地区在5~10 g/L;在垂向上地下水水质具有上咸下淡的特点。地下水的区域运动规律是先从南向北流动,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后折向东流,地下水平均流速为55.94 m/a。【结论】下一步建议针对本文提出的十大问题,采用定量化的手段,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进行估算;通过分层试验以及监测等技术获取更多的地下水循环信息,系统研究地下水的循环规律,提出沙漠区地下水循环的模式,定量总结各个循环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沙漠区淡水寻找和高矿化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循环 回顾与展望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