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刚 潘保柱 +3 位作者 丁一桐 孙长顺 王晓涛 杨子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96,共16页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于2021年春秋季对无定河干流、6条支流及3个淤地坝水体展开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5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5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6种,秋季物种数(103种)高于春季(76种)...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于2021年春秋季对无定河干流、6条支流及3个淤地坝水体展开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5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5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6种,秋季物种数(103种)高于春季(76种),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31种,以臂尾轮虫和龟甲轮虫等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生物居多,春季优势种优势度整体高于秋季。春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360.9个/L)和平均生物量(0.600 mg/L)均高于秋季(83.6个/L、0.298 mg/L),且春秋季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表明:河流与淤地坝2种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采用冗余分析进一步探明,主要差异为河流和淤地坝2种水体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其中化学指标(溶解氧、盐度、亚硝氮、硝态氮、溶解磷、叶绿素a)和物理指标(水深、透明度、浊度)分别是影响河流和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春秋季水质均为无定河干流最优,支流次之,淤地坝水质最差,且干流中下游水质优于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淤地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凯 张永祥 +3 位作者 蔡德所 张杰 徐盛 王备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22,共8页
2008年3月、10月和2011年3月采用D型网调查漓江水系7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评价3次采样时段内漓江水体的生物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3次采样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169、120和... 2008年3月、10月和2011年3月采用D型网调查漓江水系7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分别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评价3次采样时段内漓江水体的生物学质量。研究结果表明,3次采样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169、120和215个;昆虫纲无论种类数还是个体数都最高。Shannon指数和总磷(r=-0.510,p=0.000)、总氮(r=-0.390,p=0.003)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BI指数与总磷(r=0.384,p=0.003)和总氮(r=0.333,p=0.012)均呈显著相关。Shannon指数和BI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漓江水系的生态质量总体上为优良,清洁河段的比例在60%以上,重污染河段的比例不到10%,且仅在2011年出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是适合评价漓江水体生物质量的、可单独使用的生物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SHANNON-WIENER指数 生物指数 水质生物评价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石油生产对东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生物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凯 肖能文 +1 位作者 王备新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70-1978,共9页
为了解石油开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09年10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湿地34个样点的水体物理化学属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3门6纲12目41科70属84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r=-0.446,P=... 为了解石油开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09年10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湿地34个样点的水体物理化学属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3门6纲12目41科70属84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r=-0.446,P=0.02)和TN显著负相关,BI指数与理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与盐度(r=-0.422,P=0.028)显著负相关,与pH值(r=0.435,P=0.023)显著正相关;软体动物个体百分数同样与盐度(r=-0.395,P=0.041)呈显著负相关,与pH值(r=0.565,P=0.002)呈极显著正相关;寡毛类分类单元数与TN(r=0.524,P=0.005)极显著正相关。水体石油含量与生物指数无显著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TN、pH、盐度是影响东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变量,水体石油污染并不是主要的胁迫因子。寡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地区对环境变化的主要指示生物类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溢洪河支流、广利河上游、挑河上游、东张水库属于清洁;轻污点位有9个,其余点位为中污或重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石油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生物评价指数筛选——以南京紫金山地区小水体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备新 陆爽 杨莲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0,共5页
调查了南京紫金山地区 7个小水体 10个样点的底栖动物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 14个生物指数间的相关性 ,从中筛选出 6个相关性低的指数较适合于紫金山地区小水体生物评价 ,即生物指数 (BI)、总分类单元数、摇蚊 %、摇蚊分类单元数... 调查了南京紫金山地区 7个小水体 10个样点的底栖动物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 14个生物指数间的相关性 ,从中筛选出 6个相关性低的指数较适合于紫金山地区小水体生物评价 ,即生物指数 (BI)、总分类单元数、摇蚊 %、摇蚊分类单元数、 (甲壳动物 +软体动物 ) %和ET分类单元数。 6个指数与理化指标总氮 (TN)、总磷 (TP)、高锰酸盐指数 (IMn)、化学需氧量 (CODCr)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 ,TP和BI以及TP和 (甲壳动物 +软体动物 ) %之间均有很高的相关性 (r =0 92 8和r=- 0 9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生物评价 指数 筛选 紫金山地区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浒 林陶 秦樊鑫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1,共7页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个/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组合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严重污染;基于GI,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乌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河上游水系底栖水生昆虫群落构成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单林娜 李冰冰 +4 位作者 王亚南 方改霞 胡建业 姬晓娜 张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641-12642,共2页
用索伯网(Surber)定量采样法,在河南省沙河上游水系1、2、3和4级支流的18个样点采集108个样方,总面积27m2,共获水生昆虫9目78科95属种4842只,并分别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科级水平生物指数法对沙河上游水质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水生昆虫 水质生物评价 沙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曼红 陈欢 +1 位作者 阚春梅 董雪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3-157,共5页
分析了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H')、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Chandler生物指数(CBI)对安邦河湿地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431个,鉴定出底栖动物37种,隶属于5纲7目,其中... 分析了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H')、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Chandler生物指数(CBI)对安邦河湿地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431个,鉴定出底栖动物37种,隶属于5纲7目,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为27种,腹足纲4种,瓣鳃纲3种,寡毛纲2种,蛭纲1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卵萝卜螺(Radix ovate)和白旋螺(Gyraulus albus)。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较低,为(390±422)个·m-2。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深是影响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安邦河湿地水质呈轻度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安邦河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汝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冰冰 方改霞 +3 位作者 王亚南 张元元 单林娜 胡建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638-12640,共3页
对北汝河水系16个采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由8纲、19目、93科组成。运用2种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已受到了轻度的污染,个别河段已达重... 对北汝河水系16个采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由8纲、19目、93科组成。运用2种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已受到了轻度的污染,个别河段已达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水质生物评价 北汝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跳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卓荦 凌耀忠 黄文达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04,共6页
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生物评价,对制定流域环境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为摸清长江二级支流猫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猫跳河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调查发现:猫跳河有底栖动物82种,隶属于4门7纲51科... 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生物评价,对制定流域环境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为摸清长江二级支流猫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猫跳河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调查发现:猫跳河有底栖动物82种,隶属于4门7纲51科,其中水生昆虫的种数占据明显优势。底栖动物总平均个体密度为8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1.01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6。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大多处于污染状态,其中支流受污染的状况比干流更严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MWP记分系统2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采用BMWP记分评价得到的结果普遍劣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BMWP记分 长江大保护 猫跳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溪流水生昆虫群落构成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洪波 王万海 冉景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3期9618-9620,共3页
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条溪流中水生昆虫进行采集与鉴定,分析水生昆虫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和ETP昆虫季节变化。共采集到水生昆虫11 783个,分别隶属7目41科,蜉蝣目、半翅目和毛翅目为三大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8.55%;香农—... 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条溪流中水生昆虫进行采集与鉴定,分析水生昆虫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和ETP昆虫季节变化。共采集到水生昆虫11 783个,分别隶属7目41科,蜉蝣目、半翅目和毛翅目为三大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8.55%;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表明西竹溪流水质为轻度污染外,其余5条溪流的水质都能达到清洁标准;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的评价表明6条溪流均为清洁标准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昆虫 水质生物评价 喀斯特森林 溪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过水性湖泊——洪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69
11
作者 吴天浩 刘劲松 +6 位作者 邓建明 戴小琳 唐荣桂 彭凯 邹伟 蔡永久 龚志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0-448,共9页
大型过水性湖泊——洪泽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在气候调节、防洪抗旱、旅游休闲、水资源和水产品供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健康状态,于2015年8月-2016年7月,对洪泽湖浮游植物进行了逐... 大型过水性湖泊——洪泽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在气候调节、防洪抗旱、旅游休闲、水资源和水产品供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健康状态,于2015年8月-2016年7月,对洪泽湖浮游植物进行了逐月野外采样.共鉴定浮游植物147种,隶属于8门,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物种最多.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全湖年平均值为5.35×10~7±4.67×10~7cells/L,生物量平均值为14.24±8.52 mg/L.洪泽湖浮游植物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空间格局上,北部成子湖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绿藻门为优势门类;西部溧河洼湖区丰度次高,蓝藻门为优势门类;湖心区及南部丰度较低,大部分点位蓝藻门或绿藻门为优势门类.季节动态上,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蓝藻门是主要的优势门类;冬季细胞丰度较低,硅藻门是主要的优势门类.与1980s的调查相比,近年来浮游植物种(属)数有所下降,丰富度、均匀度等也低于早期调查结果.利用浮游植物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的结果显示,洪泽湖总体上处于β-中污带,与周边水体相比,洪泽湖富营养化水平低于骆马湖,但高于淮河、高邮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玛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窦乾明 王慧博 +5 位作者 宋聃 都雪 王乐 黄晓丽 赵晨 霍堂斌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60,共9页
为系统了解黑龙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呼玛河(E122°03'~126°43',N51°15'~52°4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状况,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进行了2次生态调查。共采集大型底... 为系统了解黑龙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呼玛河(E122°03'~126°43',N51°15'~52°4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状况,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进行了2次生态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81种,隶属于13目42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66种,占总物种数81.48%,扁形动物最少仅有1种,占总物种数1.24%。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41.8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30 g·m-2,春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秋季。相对重要指数排名前10位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其中2季共有的优势种为细蜉(Caenis sp.)、Dipteromimus sp.、科恩阿石蝇(Tadamus kohnonis)、津氏突长角石蚕(Ceraclea tsudai)和阿萨同石蝇(Isoperla asakawae)。春季大型底栖动物Pielou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秋季。K-优势曲线表明,春季个体较秋季更为丰富均匀。水质理化评价表明,呼玛河水质介于II类水至III类水之间,BI指数表明,呼玛河水质处于极清洁至清洁等级,对比BI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前者更适于对呼玛河进行水质生物评价,且BI指数与氨氮、总氮和总磷线性拟合关系呈极显著,与溶解氧呈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呼玛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溶解氧、氨氮和总磷等,其中多数大型底栖动物EPT类群与溶解氧呈正相关,而与氨氮、总磷和总氮呈负相关,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与氨氮和亚硝态氮呈正相关,而与溶解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呼玛河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干流和秦岭南麓典型支流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易明 潘保柱 +4 位作者 蒋小明 蒋万祥 朱朋辉 张磊 杨海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0-1153,共14页
汉江上游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保障汉江全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对汉江上游干流及源于秦岭南麓的5条典型支流开展了系统调查,旨在摸清汉江上游干支流的底栖动... 汉江上游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保障汉江全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对汉江上游干流及源于秦岭南麓的5条典型支流开展了系统调查,旨在摸清汉江上游干支流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以及评价其水质状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0种,其中水生昆虫209种,软体动物13种,环节动物9种,其他类群9种.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在各条河流中均为优势种,此外其他优势种还有拟细裳蜉Paraleptophlebia sp.、细蜉Caenis sp.、扁蜉Heptagenia sp.、花翅蜉Baetiella sp.、直突摇蚊Orthocladiu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蜉蝣Ephemera sp.、带肋蜉Cincticostella sp.、高翔蜉Epeorus sp.、似波摇蚊Sympotthastia sp.和真开摇蚊Eukiefferiella sp..从各类群的密度来看,水生昆虫在汉江及五条支流中均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密度的90.8%~98.9%,而在生物量上,除汉江干流中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外,水生昆虫在各支流中均占绝对优势,占总生物量的47.0%~98.9%.就功能摄食类群的密度而言,直接收集者在汉江干支流中均为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而从生物量方面来看则表现出差异性,捕食者是金水河和旬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刮食者为汉江干流和月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直接收集者是金钱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滤食者为湑水河中最主要功能摄食类群.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流速、总磷和电导率为影响汉江干支流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底栖动物生物指数(BI)和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除汉江的极个别断面、湑水河和月河下游及旬河的中下游河段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外,其他调查河段均处于清洁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上游流域生态管理和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流域 丹江口水库 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后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辛未 高雯琪 +3 位作者 夏文彤 屈霄 刘晗 陈宇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在防洪、灌溉、休闲旅游、水产养殖及水资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健康状态,于2016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及2...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在防洪、灌溉、休闲旅游、水产养殖及水资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健康状态,于2016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及2017年1月(冬季)对东平湖不同空间区域(根据调水路线划分为进水区、湖中区和出水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43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蓝藻门次之,硅藻门位居第三。东平湖浮游植物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秋季(1.65×10^(8)cells/L)、夏季(3.06×10^(7)cells/L)浮游植物密度明显高于春季(1.68×10^(6)cells/L)和冬季(1.27×10^(6)cells/L),而出水区、湖中区及进水区之间未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年均密度为4.96×10^(7)cells/L。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共计14种(属),以蓝藻门的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拟浮丝藻(Planktothricoides sp.)为主。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lef丰富度指数及优势种评价法对东平湖进行的水质生物评价表明,东平湖水质总体处于中污染水平。与历史数据相比,调水后的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密度、物种多样性均高于调水前,且主要优势种以β-中污染指示种居多,说明东平湖整体水质情况较调水前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 东平湖 浮游植物 群落格局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全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35
15
作者 丁一桐 潘保柱 +2 位作者 赵耿楠 韩谞 刘智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1-901,共11页
为明晰水利工程修建后的黄河干流生态完整性与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春季及秋季对黄河干流自源区至河口全河段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130属350种,春季(229种)和秋季(307种)物种数分别占总物种数的65.43%和87.71%,硅藻... 为明晰水利工程修建后的黄河干流生态完整性与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春季及秋季对黄河干流自源区至河口全河段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130属350种,春季(229种)和秋季(307种)物种数分别占总物种数的65.43%和87.71%,硅藻门和绿藻门均为两季浮游植物优势门类;春秋两季所有断面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62.39×10^(4)cells/L、2.53mg/L和141.12×10^(4)cells/L、3.04mg/L;根据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秋季整体水质优于春季水质.受水库影响断面的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均大于临近自然河道断面;多年调节水库和年调节水库浮游植物现存量为库首>库中>库尾,不完全年调节水库则与之相反,日调节水库库区内三个断面差异不大.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干流自源区至河口的污染程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多样性指数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光华 付荣恕 《山东林业科技》 2010年第5期38-41,66,共5页
2010年春季,对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对保护区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共40种,其中水生昆虫27种,占总种数的65%;寡毛类7种,占17.5%;甲壳动物4种,占10%;软体动物1种,占2.5%;其他... 2010年春季,对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并对保护区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共40种,其中水生昆虫27种,占总种数的65%;寡毛类7种,占17.5%;甲壳动物4种,占10%;软体动物1种,占2.5%;其他动物2种,占5%。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群落主要由摇蚊幼虫和寡毛类组成。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620 ind/m2和8.64 g/m2。聚类分析表明,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L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其它样点差异明显。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科级水平生物指数和生物指数对保护区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生物指数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17
作者 蔡志宇 伍遇普 +6 位作者 林枫 田波 向浩 吴益平 黄盼君 刘千凡 周志国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优势物种共计16种,以绿藻门种类为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为10.21~102.09×104 Cells/L,全年平均密度为27.92×104 Cells/L;物量范围为0.10~6.96 mg/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生物量及密度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上游高下游低。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9~3.25,年均值为2.43;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87,年均值为0.47。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较为清洁,浮游植物密度指示水体营养类型为极贫营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溶解氧和流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生物评价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水质评价中底栖动物综合生物指数的筛选及生物基准的确立 被引量:69
18
作者 马陶武 黄清辉 +3 位作者 王海 王子健 王春霞 黄圣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92-1200,共9页
对太湖8个区域共60样点进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共获得底栖动物24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节肢动物5种,甲壳动物5种。根据Hilsenhoff生物指数确定了15个相对清洁的样点和45个污染样点,然后进行21种生物指数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总分类... 对太湖8个区域共60样点进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共获得底栖动物24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节肢动物5种,甲壳动物5种。根据Hilsenhoff生物指数确定了15个相对清洁的样点和45个污染样点,然后进行21种生物指数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总分类单元数、(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腹足纲、Goodnight-Whitley指数、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直接收集者等7个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可以用作判别太湖水质的敏感生物指数。通过5,3,1记分法对6种生物指数统一量纲后,获得变化范围为7-35的综合生物指数,运用四分法划分了太湖水质判别的生物基准:7-14很差,15-21差,22-28一般,29-35好,并对60个样点进行重新记分,获得了太湖水质的基本生态分区现状,太湖的东南区属水质较好的区域,而西北区属水质较差的区域。该水质生物基准基本适合评价太湖不同区域的水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指数 水质生物评价 记分标准 生物基准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6
19
作者 胡涛 魏开建 +5 位作者 张桂蓉 徐雷 马徐发 赵建伟 刘操 吴晓辉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88,共10页
为探究北京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水质的关系,根据水库形状和水位季节变化规律,在潮河库区(1~3号)、库中区(4~5号)以及白河库区(6~8号)共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 为探究北京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水质的关系,根据水库形状和水位季节变化规律,在潮河库区(1~3号)、库中区(4~5号)以及白河库区(6~8号)共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下旬进行采样,冬季由于水库结冰采样困难而未采集底栖动物样本。结果显示,密云水库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种,隶属2门2纲2科1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颤蚓科4种,节肢动物门摇蚊科幼虫11种,优势种为正颤蚓(Tubifex tubifex)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不同采样点的种类数为2~11种,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864个/m2和3.10g/m2,显示密云水库为中营养型水库。底栖动物年均密度: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库中区,年均生物量: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及库中区。在库西、白河电站等深水区,颤蚓类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而浅水区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底栖动物总密度:夏季〉春季〉秋季;总生物量:春季〉夏季≈秋季。水库中颤蚓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或幂函数正相关,与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与上述4个环境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和Wright指数评价表明,密云水库水质为轻污染,与水化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可作为水质生物学评价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对水质生物学评价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段昌兵 姜仕军 +2 位作者 张恩楼 刘娟 唐红渠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2012年3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设置的42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头,隶属于14个分类单元,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2012年3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设置的42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头,隶属于14个分类单元,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摇蚊(Chironomus cf.plumosus),相对丰度分别为57.0%、20.3%和12.0%。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49.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68 g·m-2。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揭示,洱海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北、中、南三个生物群系的分布格局。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指数和BPI指数的生物评价显示,洱海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且南部污染程度较北部严重。对比历史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逐步发生改变,优势种由原来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分离底栖摇蚊转变为耐污能力更强的霍甫水丝蚓和似羽摇蚊,群落单调且优势度高,显示洱海水质发生了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空间分布 水质生物评价 中污染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