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补水工程入湖盘龙江河道水质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军亮 马巍 +3 位作者 淦家伟 崔松云 杨凡 孙秋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8-519,共12页
盘龙江作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入湖清水通道,其水质状况对牛栏江来水改善滇池的水生态环境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盘龙江城区段雨季污染物浓度超标、沿程污染物浓度不断升高、年际间水质波动较大等问题,利用单因子评价法、改... 盘龙江作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入湖清水通道,其水质状况对牛栏江来水改善滇池的水生态环境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盘龙江城区段雨季污染物浓度超标、沿程污染物浓度不断升高、年际间水质波动较大等问题,利用单因子评价法、改进后的加拿大水质指数法(CCME-WQI)、Mann-Kendall检验和主成份分析等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盘龙江城区段水质年内变化过程及其年际演变特征,初步揭示了近年来盘龙江水质变化成因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牛栏江补水量是维持盘龙江良好的流水景观和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降雨量是影响盘龙江水质年内波动的重要因素,城市面源及合流制污水溢流是造成盘龙江雨季水质快速变差的主要原因,大量污染物入河主要分布在调水末端至敷润桥段。为充分发挥牛栏江补水的生态效益,强化昆明市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昆明老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将成为近期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特征 驱动力因素 入湖清水通道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盘龙江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质演变及对策 被引量:9
2
作者 肖桂义 陆继龙 +2 位作者 蔡波 王春珍 戚长谋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63,共3页
通过分析石头口门水库1996~2000年的连续水质监测资料,探讨了长春市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石头口门水库已处于中等富营养化程度,受外源性补给和温度的影响,水库中各水质指标季节变化不一。大多数指标... 通过分析石头口门水库1996~2000年的连续水质监测资料,探讨了长春市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石头口门水库已处于中等富营养化程度,受外源性补给和温度的影响,水库中各水质指标季节变化不一。大多数指标年际间出现波动变化,而pH值和BaP基本不变,Fe和TP呈逐渐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石头口门水库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泉域岩溶水质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路洪海 章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244,249,共4页
地下水是岩溶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也是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由于岩溶含水层的本质脆弱性,岩溶水资源在人类活动胁迫下极易蜕变。以20世纪50年代末的地下水化学状况为背景值,结合近2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泉域岩... 地下水是岩溶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也是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由于岩溶含水层的本质脆弱性,岩溶水资源在人类活动胁迫下极易蜕变。以20世纪50年代末的地下水化学状况为背景值,结合近2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泉域岩溶水质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近20年来,地下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水质的区域性、阶段性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东郊岩溶水质最差,且无污染物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市区和西郊。伴随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变化,地下水质从间接补给区、直接补给区到泉水排泄区,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依次升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泉域东部大辛河流域,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也渐次升高,且愈往下游污染物浓度增幅愈大,显示出与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性。因此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类活动对下水的污染,对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济南“泉城”景观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 岩溶含水层 济南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大沽夹河流域水质演变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嘉竹 刘贤赵 《水电能源科学》 2007年第6期20-24,共5页
从时空角度对大沽夹河水质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20 a来大沽夹河水质无明显恶化趋势,总体状况良好;污染源以点污染源为主,其次为农业面污染源;选取的14个监测断面中,接近河流末端的福山水闸下断面污染最严重。... 从时空角度对大沽夹河水质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20 a来大沽夹河水质无明显恶化趋势,总体状况良好;污染源以点污染源为主,其次为农业面污染源;选取的14个监测断面中,接近河流末端的福山水闸下断面污染最严重。通过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大沽夹河流域未来5 a的水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水质有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 灰色预测 大沽夹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水质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马巍 苏建广 +2 位作者 杨洋 蒋汝成 吴金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19,128,共9页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集中饮用水源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加剧影响,近年来洱海水质呈现旱季较好、雨季超标问题突出、年际波动变化明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加重等变化特点。从水质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农业面源是影响...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集中饮用水源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加剧影响,近年来洱海水质呈现旱季较好、雨季超标问题突出、年际波动变化明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加重等变化特点。从水质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农业面源是影响洱海水质雨季超标的关键环境因子,降雨径流是面源入湖的主要驱动力和载体,水情条件是驱动洱海水质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水位调度是影响水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力驱动因素,水生植被腐释将对洱海年内5—6月期间水质突变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外流域水资源补给条件下,强化农业面源源头治理与末端拦截,优化洱海水位调度,提高水生植物的收割管理水平,可加快洱海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并促进洱海水质的可持续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特征 环境影响因子 入湖径流 水位调度 面源污染 生态调蓄带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洞庭湖水质演变趋势及下降风险 被引量:23
6
作者 林日彭 倪兆奎 +2 位作者 郭舒琨 龚佳健 王圣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636-4643,共8页
利用1991~2015年水质数据研究了洞庭湖水质演变特征,识别了主要驱动因子,并探讨了水质下降对其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5年间,洞庭湖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TN和TP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指标,其浓度年均值分别介于1.060~2.072mg/L... 利用1991~2015年水质数据研究了洞庭湖水质演变特征,识别了主要驱动因子,并探讨了水质下降对其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5年间,洞庭湖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TN和TP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指标,其浓度年均值分别介于1.060~2.072mg/L和0.026~0.146mg/L;其中,1991~2002年间,TN和TP浓度均显著上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位和泥沙淤积是导致洞庭湖TN和TP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 2003~2015年间,TN浓度进一步明显上升,而TP浓度维持高位,波动变化,氮、磷负荷输入量和水位是影响TN和TP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洞庭湖生态风险等级则由轻微风险转变为中等风险,TP是影响生态风险的主要水质指标;受洪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化等影响,洞庭湖磷风险时空差异较大,1991~2008年间,各湖区磷风险均有所升高,其中西洞庭湖磷风险增长幅度最大;2009~2015年,各湖区磷风险均有所降低,其中西洞庭湖下降幅度最大,而东洞庭湖下降幅度较小.因此,进一步控制入湖氮磷负荷、优化水位及重点关注磷风险是保护洞庭湖水生态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水质演变 驱动因子 磷风险 TN和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烟台大沽夹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水质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陶志斌 于林弘 +2 位作者 于剑锋 汤世凯 杨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11-118,共8页
本文以山东烟台大沽夹河中下游地区1987~2017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为背景,选取对地下水影响较大的钠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总硬度、矿化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rapher软件,制作地下... 本文以山东烟台大沽夹河中下游地区1987~2017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为背景,选取对地下水影响较大的钠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重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总硬度、矿化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rapher软件,制作地下水水质动态曲线图,分析地下水水质多年变化特征,并使用AquaChem软件绘制Piper三线图,总结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研究区30年地下水质量变化情况,选择时间序列法对大沽夹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水质进去趋势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水化学类型由HCO3-Ca、HCO3·Cl-Ca·Na向HCO3·SO4-Ca·Na、HCO3·Cl·SO4-Ca·Na转变。但地下水质量变化不大。除下游沿海区域外,大部分地区尚未超过Ⅲ类水标准,仅部分地区NO3-超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夹河 动态规律 地下水质 影响因素 水质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水质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识别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朱丹丹 胡琦 +3 位作者 陈兆祺 吴可方 熊剑 彭娴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为了全面掌握洞庭湖水生态变化状态,为改善其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收集整理了1989~2018年洞庭湖11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对洞庭湖水质演变特征、营养化状态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 为了全面掌握洞庭湖水生态变化状态,为改善其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收集整理了1989~2018年洞庭湖11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对洞庭湖水质演变特征、营养化状态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识别社会经济和水文驱动因子,分阶段对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并提出湖区水环境保护建议策略。结果表明:(1)1989~2018年,洞庭湖水质下降明显,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从空间演变状况看,富营养状况分布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TN和TP是关键影响因素;经识别筛选,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文变化是两大驱动因子。(2)1989~2002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关键原因;2003~2007年,洞庭湖水质变化相对平稳;2008~2018年,前期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文变化两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水质下降明显,后期由于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水质呈现逐渐好转态势。(3)对照洞庭湖水质演变分析结果,为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议重点要加强生活污染治理、防治工业点源污染、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和加强洞庭湖水资源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特征 驱动因子识别 治理建议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导率的米山水库水质演变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明芳 吴英 +3 位作者 李玮 徐艳会 李沛沛 黄林显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0-486,共7页
以具有胶东调水工程末端调蓄功能的米山水库1987—2019年长系列水文及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水体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调水影响,2016—2019年米山水库水体平均电导率较1987—2015年的增大了1.56倍,达到858μS/cm... 以具有胶东调水工程末端调蓄功能的米山水库1987—2019年长系列水文及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水体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调水影响,2016—2019年米山水库水体平均电导率较1987—2015年的增大了1.56倍,达到858μS/cm,氯化物、硫酸盐和钠的浓度也明显增大,并且与水体电导率变化趋势一致;水体电导率受降雨量、客水水质、调水周期和调水量的综合影响,呈现汛期减小、非汛期增大的周期性变化趋势;水体电导率年均值与降雨量呈负相关,而与外调水量、客水水质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水质监测 水质演变 米山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河水库的水质演变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玛峰 《水资源保护》 CAS 1997年第4期37-41,62,共6页
通过对陡河水库内部水质因子来源的判断及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合相应水量的变化,从宏观上阐明了陡河水库内部水质演变的本质、特点和趋势,并由此探知其水质演变机理。
关键词 水质演变机理 水质因子 相关性 水库 水质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河流域水质演变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巴诺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2年第4期42-44,共3页
结合太子河流域8个水质监测断面2002—2007年及2016—2018年连续水质采样监测数据对其水质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污染源贡献率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可为太子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质演变特征 主成分分析法 污染源解析 太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水质多元变量分析对常量营养物的演变进行建模
12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71,共1页
由于鱼类对水质极为敏感,目前对最适合鱼类生长的最佳离子水平还知之甚少。使用多元变量分析研究了13个采用尼罗罗非鱼所进行的投饲试验中的水质演变。特别测量了13种不同的变量:pH值,导电率,铵,亚硝酸盐,硝酸盐,碳酸氢盐,钠,... 由于鱼类对水质极为敏感,目前对最适合鱼类生长的最佳离子水平还知之甚少。使用多元变量分析研究了13个采用尼罗罗非鱼所进行的投饲试验中的水质演变。特别测量了13种不同的变量:pH值,导电率,铵,亚硝酸盐,硝酸盐,碳酸氢盐,钠,钾,钙,镁,氯化物,磷酸盐和硫酸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 变量分析 营养物 建模 常量 鱼类生长 亚硝酸盐 尼罗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泉域排泄区地下水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路洪海 陈诗越 张重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80,82,共2页
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泉域排泄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泉域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人工开采成为影响地下水位、泉水是否喷涌和泉水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活动... 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泉域排泄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泉域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人工开采成为影响地下水位、泉水是否喷涌和泉水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泉域排泄区水质总体恶化趋势明显。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是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济南"泉城"景观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演变 岩溶含水层 济南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区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适宜性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中培 张冬青 +2 位作者 韩宇平 冯邵依 冷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灌区地下水适宜性评价及适宜性演变过程分析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人民胜利渠灌区1996—2016年地下水水化学数据,采用单因子法评价了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适宜性,分析了评价结果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该适宜性的因... 灌区地下水适宜性评价及适宜性演变过程分析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人民胜利渠灌区1996—2016年地下水水化学数据,采用单因子法评价了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适宜性,分析了评价结果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该适宜性的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超标范围明显扩大,水样中超标指标个数明显增加,说明该区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总体呈现向越来越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方向发展;至2016年,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超标区域呈条带状向两侧扩展至西南及东北边界,地下水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区域面积约占一半以上;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超标区域的水样基本为多指标复合超标,而非单指标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适宜性 水质演变过程 生活饮用 人民胜利渠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中游1973-2013年水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廖雅君 徐鹏 +2 位作者 赵晨旭 栾胜基 张宜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152,共8页
郁江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中游,作为其最大支流,在当地城镇居民、工农业用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探讨其长时间序列水质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是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高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整合西江中游郁江41年间(1973-2013年... 郁江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中游,作为其最大支流,在当地城镇居民、工农业用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探讨其长时间序列水质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是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高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整合西江中游郁江41年间(1973-2013年)水质关键参数,包括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_3^--N)6个水质指标,综合运用模糊综合法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开展流域水质评价和趋势验证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指标识别流域主要污染源。研究结果表明,郁江在过去41年间水质总体良好,维持在Ⅰ、Ⅱ类水质之间。其水环境趋势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1973-2000年间为水质变差阶段,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三氮"浓度增加,DO浓度下降,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2001-2013年间水质呈好转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和NH_4+^-N浓度下降,流域城镇化过程和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水质演变 趋势检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与地下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6
作者 白玉娟 殷国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3期115-119,123,共6页
地下水水质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满足用水户不同的水质需求。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地下水水质演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存在的地下水水质问题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地下水水质的关注... 地下水水质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满足用水户不同的水质需求。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地下水水质演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存在的地下水水质问题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地下水水质的关注,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与研究领域中出现很多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从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演变的成因分析和地下水水质分析的新技术三方面对地下水水质分析方法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演变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 a来珠江广州段水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彤 邓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69-4580,共12页
基于1977—2020年珠江广州段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质量浓度、氨氮(NH_(4)^(+))质量浓度和5 d生化需氧量(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_(5))为主要研究指标,分析40 a来珠江广州段水环境质量演变... 基于1977—2020年珠江广州段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质量浓度、氨氮(NH_(4)^(+))质量浓度和5 d生化需氧量(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_(5))为主要研究指标,分析40 a来珠江广州段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关联特点及影响因素。采用ArcGIS空间渲染技术展现1980—2020年主要水质指标时空分布状况,再现珠江广州段水环境质量由恶化到改善过程;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秩次检验,分析鸦岗、猎德和莲花山3个重点断面主要因子长时间尺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40 a来珠江广州段主要水环境指标呈“先恶化后改善”趋势。DO质量浓度总体呈波动态势,趋势性不明显(Z=0.425,p> 0.5),NH_(4)^(+)质量浓度呈极显著下降趋势(Z=-3.179,p<0.01),BOD_(5)虽呈极显著上升趋势(Z=2.747,p<0.01),但总体质量浓度不高。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主要水质因子的内联特点和潜在同源性,揭示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与DO质量浓度改善及NH_(4)^(+)质量浓度削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相关分析法,初步解析了重点断面影响DO质量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结果显示:上游DO质量浓度主要受硝化耗氧和有机耗氧过程影响,中游主要受有机耗氧和硝化耗氧过程影响,下游则主要受硝化耗氧和有机耗氧过程影响。研究为下阶段广州市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现有治理成果,实现珠江广州段向优良水体提升转变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珠江广州段 水质演变 趋势分析 关联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地表水回灌补给深部岩溶地热储层的水化学数值模拟
18
作者 李胜涛 施金宇 +2 位作者 丁欣明 岳冬冬 路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30-5838,共9页
以雄安新区广泛开发的深部岩溶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PHREEQC模拟了采用白洋淀地表水回灌补给主力开采地热储层-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地热储层后的水化学组分变化以及矿物溶解沉淀量.结果表明:回灌期内从回灌井向储层内部水化学类型依次... 以雄安新区广泛开发的深部岩溶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PHREEQC模拟了采用白洋淀地表水回灌补给主力开采地热储层-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地热储层后的水化学组分变化以及矿物溶解沉淀量.结果表明:回灌期内从回灌井向储层内部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l-Na·Mg,HCO_(3)·Cl-Na,Cl·HCO_(3)-Na和Cl-Na型水,呈现由补给水向储层本源水过渡的变化趋势,主要受对流弥散影响,但Mg^(2+)、Ca^(2+)、HCO_(3)^(-)还受水岩反应和pH值等因素控制,变化趋势更为复杂;回灌后矿物的溶解沉淀现象主要发生在以回灌井为中心半径为0.5m的范围内,以方解石的沉淀和白云石的溶解最为明显,整体上会引起裂隙率降低,但其变化程度有限.对岩石渗透性影响不明显.基于回灌所引起的地热储层内部变化类型,划分了4种影响带,各影响带的范围大小依次为水化学影响带、渗流影响带、温度影响带和岩石渗透性影响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回灌 地球化学模拟 水质演变 PHREEQC 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胜利渠灌区地下水氮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宇平 柴奕 +2 位作者 刘中培 潘红卫 袁皖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5-30,96,共7页
通过对人民胜利渠灌区地下水"三氮"(NH_4^+-N、NO_3^--N、NO_2^--N)的动态监测,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三氮"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人类活动、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等因素,揭示灌区地下水中氮的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驱动因子... 通过对人民胜利渠灌区地下水"三氮"(NH_4^+-N、NO_3^--N、NO_2^--N)的动态监测,利用ArcGIS技术分析"三氮"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人类活动、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等因素,揭示灌区地下水中氮的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三氮"质量浓度以NO_3^--N为最高,其次为NH_4^+-N和NO_2^--N;因受季节变化影响,地下水"三氮"质量浓度的整体水平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三氮"空间变幅较大,高质量浓度的NH_4^+-N和NO_3^--N分别集中在灌区西部及中部,高质量浓度的NO_2^--N主要集中在灌区东西两侧;丰水期氮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较为离散,其中丰水期NH_4^+-N变异系数高达260%,枯水期NH_4^+-N、NO_2^--N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4月份之后,NO_3^--N的变化趋势与NH_4^+-N的相反;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是导致地下水"三氮"质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因素,此外,降水入渗、包气带厚度、pH值、Fe^(3+)离子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地下水"三氮"的转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胜利渠灌区 变异系数 “三氮” 时空分布特征 水质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溶质系统的形成及其在开采条件下的变化——以福州盆地为例
20
作者 范锡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根据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在福州盆地划分出4个溶质系统,ENE断层系列浅循环溶质系统,洪积扇带溶质系统,古河道带溶质系统及NNW断层带深循环溶质系统,文中论述了各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开采条件下的变化。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质系统 水质演变 开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